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00章 魏主迁都心已决 齐廷变故待后叙

李冲再次走进宫殿,对魏主孝文帝说:“陛下打算把都城定在洛阳,可是宗庙、宫殿这些大工程,可不是马上就能搬过去的。

臣建议陛下先回平城,等大臣们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再备好盛大的仪仗,风风光光地迁往新都,这样才不会手忙脚乱。”

孝文帝听了,有点不高兴,皱眉道:“我打算到各州郡去巡视一番,到邺城稍作停留,明年春天再回北方。

迁都的事,现在先不急着讨论。”

李冲看孝文帝态度坚决,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只好退下。

孝文帝随即吩咐任城王拓跋澄火速赶回平城,去跟留在那里的百官说明情况,讲清楚迁都的利弊。

拓跋澄临行时,孝文帝还特意为他设宴饯行,并嘱咐道:“今天这可是真正的变革啊!

你一定要好好安慰、劝导他们,别辜负了我的期望!”

拓跋澄恭敬地行礼告别,然后向北出发了。

孝文帝虽然派了拓跋澄去平城,但心里还是担心大臣们会有异议。

于是,他又把卫尉卿、征南将军于烈召进宫来,问道:“于卿,你对迁都这件事怎么看?”

于烈想了想,回答道:“陛下的谋略深远,不是我这种浅见之人能猜透的。

不过,平心而论,大臣们里面,大概有一半乐意迁都,还有一半留恋旧都。”

孝文帝听了,脸色缓和下来,笑道:“卿没有提出异议,那就是赞同了。

我很感谢你的支持。

现在,我派你回平城镇守,一切留守的事务,你和太尉丕等人要用心处理,千万不要骚扰百姓。”

于烈也恭敬地接受了命令,随即启程前往平城。

原来,魏国的太尉、东阳王元丕和广陵王元羽,他们之前留在平城守护,并没有跟着皇帝一起出行,所以魏国皇帝又下了这样的命令。

魏主宏决定亲自出去巡视东墉城。

他下令征召司空穆亮,还有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一行人浩浩荡荡,准备一起去规划建设洛都。

他们从东墉城出发,一路向着河南城前行,顺道还去了滑台。

到了滑台,魏主宏设坛祭拜祖先,还颁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书,之后就又启程赶往邺城。

这天,邺城里来了个特别的人,他就是齐雍州刺史王奂的次子王肃。

王肃因为家里出了变故,父亲王奂被杀了,他只好逃了出来,一路奔到了邺城。

王肃一进城,就直奔魏主宏的住处,求见魏主。

见到魏主宏,王肃“扑通”一声就跪下了,眼泪哗哗地流,开始诉说攻打齐国的种种策略。

那时候,魏主宏其实已经下令停止战争,不打算再往南打了。

可是,他听着王肃那悲伤又恳切的话,看着他提出的那些详细周密的计划,心里不由得就动摇了,觉得王肃这个人挺有见地的。

俩人这一聊,就聊了好久,太阳都挪了好大一块地方了,他们还在聊。

从那以后,魏主宏就把王肃留在了身边,对他越来越器重。

有时候,魏主宏还会把其他人都支开,就他们俩,一直聊到半夜,还意犹未尽,就像是多年没见的老朋友一样,有说不完的话。

王肃这么能干,魏主宏当然不会埋没他。

没过多久,魏主宏就下了一道命令,提拔王肃为辅国将军。

这一下,王肃可算是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而魏主宏呢,也得到了一个得力助手,对他的南伐大计,又多了几分信心。

适逢任城王澄,从平城赶到邺城,一见面就报告说:“留在平城的百官们,刚听说要迁都的计划,一个个都吓得不行,惊慌失措。

不过我呢,给他们讲了一堆古今的例子,好说歹说,各种比喻、劝说都用上了,现在大家总算被我说服了,心里也踏实了,您不用担心啦。”

魏主宏一听,高兴得不得了,拍着任城王的肩膀说:“要不是有你在,我这迁都的大事还真不一定能办成呢!”

说完,魏主宏马上就把王肃召了进来,跟他说:“王肃啊,我现在正忙着迁都,南边打仗的事儿得先放一放。

等咱们的新都城安顿好了,我一定帮你报仇。

你是江南有名的士人,对中原朝廷的那一套应该很熟。

咱们魏国要改革的地方还多着呢,这些事儿我都交给你了,你可别推辞啊!”

王肃一听,连忙点头答应,心里也挺乐意接这个差事。

他就开始替魏主起草各种礼仪规矩,从穿的衣服到戴的帽子,再到用的文物器具,一条一条地仔细裁定,然后分批呈给魏主看。

魏主看了之后,那是赞不绝口,全都采纳了,等着以后慢慢实施。

这时候,魏主又下令在邺城西边建个宫殿,当作临时的皇宫。

接着,他又派安定王休带着一帮官员,回平城去接家属们过来。

就这样,他们在行宫里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

第二年到了魏国的太和十八年,齐国皇帝昭业在位时的隆昌元年。

这时候,魏国有个中书侍郎叫韩显宗,他给皇帝上了一封奏折,里面说了四件事儿。

第一件事儿,韩显宗说:“皇上啊,您得赶紧回北都去吧,别老在外边游玩儿,花那么多钱。

咱们应该把建都洛阳的事儿提上日程,这样也能省点儿钱。”

皇帝听了,点点头,心里觉得有点儿道理。

第二件事儿,韩显宗接着讲:“皇上,要是修缮洛阳城,咱们得节俭点儿。

不过,路得修宽点儿,沟渠也得挖通顺了,这样老百姓走路、排水都方便。”

皇帝想了想,觉得这也是个好事儿,就又没吭声。

到了第三件事儿,韩显宗可认真了:“皇上,您要是搬到洛阳去住,那安全可得放在第一位。

不能就带着几个骑兵,随随便便地就翻山越岭的。

得有个像样的警卫队,这样才能保证您的安全。”

皇帝一听,觉得韩显宗说得在理,心里更加赞同了。

最后,第四件事儿,韩显宗说:“皇上啊,您得注意自己的身体,别太劳累了。

少操点儿心,多养养神,这样才能长长久久地坐稳江山,保咱们魏国太平。”

皇帝听完这四件事儿,心里那是相当满意,觉得韩显宗真是个忠心耿耿的好臣子。

于是,他就决定在仲春时节,启程往北回平城去。

留守在平城的百官们,早早地就准备好了迎接的仪式。

当魏主拓跋宏的车驾缓缓驶入都城时,整个平城都沸腾了。

魏主宏登上大殿,接受百官的朝拜,随后便开口说起了迁都的大事。

燕州刺史穆罴,是个直性子。

一听迁都,立马就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如今四方还没安定。

这个时候迁都,怕是不妥啊。

再说了,中原地区缺马,以后要是想出征打仗,那可就不方便了。”

魏主宏微微一笑,反驳道:“爱卿多虑了,我们的马厩不是在代郡吗?

怎么会愁没有马呢?

不过,代郡毕竟在恒山以北,九州之外,那地方哪是帝王应该居住的呢?

所以,朕已经下定决心,要南迁。”

尚书于栗看穆罴没说服魏主,也赶紧接话:“臣并不是说代郡的地势不好,比不过伊水、洛水一带。

只是从先帝以来,我们一直住在这里,官吏百姓都相安无事。

突然说要南迁,恐怕会惹得大家不高兴啊。”

魏主宏听了,脸色微微一变,正要开口责备,东阳王丕又站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提议:“迁都可是大事,应该问问卜筮,看看天意如何。”

魏主宏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从前周朝、召公那样的圣贤,才能卜宅定居。

现在哪里有那样的贤圣?

问卜又有什么用!

卜筮是用来解决疑惑的,现在没有疑惑,何必要卜呢!

自古以来的帝王,都是把四海当作家,或南或北,随地都可以居住。

朕的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住在东木根山,昭成皇帝又营建了盛乐,道武皇帝更是迁都平城。

朕有幸继承祖业,国家安定,怎么就不能迁都呢!”

群臣一听,知道魏主意已决,再也不敢多说什么了。

过了些日子,魏主宏又往西巡游,到了阴山,还登上了阅武台,把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都逛了个遍。

等回到平城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初冬。

这天,魏主宏听说洛阳的宫殿已经建造得差不多了,心里那个高兴啊。

他赶紧跑到太庙去告祭祖先,然后命令高阳王拓跋雍和镇南将军于烈,捧着神主先到洛阳去。

自己呢,则是带着六宫后妃,还有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从平城出发了。

那场面,别提有多壮观了。和鸾铃铛响个不停,旗帜也是飘飘扬扬。

路上,魏主宏和随行的大臣们聊起了天。

“爱卿啊,你看这迁都之事,是不是顺应天意,合乎民心啊?”

魏主宏问着身边的尚书令。

尚书令赶紧回答:“陛下英明,迁都确实是大利于国家的大事。

只是这过程中,难免会有些艰难险阻,还请陛下多加小心。”

魏主宏点了点头,说:“朕知道,但为了能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

朕有信心,一定能够带领大家走向更好的未来。”

队伍继续前行,这天,来到了一个山谷里。山谷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大家都忍不住停下了脚步。

“陛下,您看这山谷,真是美不胜收啊!”一位大臣感叹道。

魏主宏也看了看四周,笑着说:“是啊,这大好河山,都是朕的子民。

朕一定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让这山河更加美丽!”

就这样,一行人边走边看,边聊边笑。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了好几天了。

这天,终于来到了洛阳城外。

远远望去,那新建的宫殿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大家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陛下,您看,洛阳到了!”一位将军兴奋地指着前方喊道。

魏主宏也激动地站了起来,望着那近在咫尺的洛阳城,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他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而他,就是那个引领时代的人。

话说北魏皇帝迁都洛阳的时候,正好是北齐朝廷更换皇帝的那段时间。

想知道更换皇帝的具体原因,且看下一章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