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22章 宝融登基江陵乱 萧衍挥师淝江前

南康王宝融虽然还没称帝,但他已经坐不住了。

眼看国家乱成一团,他决定出手。

他命萧颖胄和夏侯详两人联名写了份檄文,通告京城里的百官和各州郡的长官,要把事情说清楚。

檄文一开头就说:“世道真是变化无常,国家的运气也太差了。

想当年太祖高皇帝,那德行,万民敬仰;

世祖接着干,也是光耀千秋。

可到了郁林王那会儿,昏庸无能,国家差点就完蛋。

幸好高宗明皇出来,重振朝纲,勤勉治国,贤才也都聚到了一起。

但现在这个嗣主,残暴不仁,十大罪孽,三股歪风,把忠良都残害了,江仆射那些重臣都被杀了。”

说到这儿,萧颖胄叹了口气,对夏侯详说:“这国家,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夏侯详摇摇头,接着说檄文的内容:“崔慧景看不下去了,起兵反抗。

百姓们也跟着反戈。

这国家真是乱套了。

还好有萧令君萧衍,他站出来匡扶社稷。

江夏王萧宝玄苦口婆心地劝谏,却被杀了。

现在梅虫儿、茹法珍两个人专权,迷惑君主作恶。

国家危在旦夕,就像堆起来的鸡蛋,一不小心就要碎了。”

“咱们南康王宝融,决心要清君侧!”萧颖胄激昂地说。

檄文最后写道:“大军已经雷霆出击,势如破竹。

谁能诛杀那两个贼子,就封侯赐邑;要是助恶抗师,那全族都得诛灭!”

夏侯详读完檄文,对萧颖胄说:“这下,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咱们的决心了。”

萧颖胄点点头:“是时候,让这国家回到正轨上了。”

就这样,南康王宝融的檄文传遍了各地。

大家心里都明白,一场大战,已经在所难免。

而那些还在助恶抗师的人,听到“助恶抗师,全族必诛”这句话,心里也不禁打了个寒颤。

这时候,宁朔将军王法度竟然拖延不进,迟迟不肯出兵。

皇帝一听,大为恼火,直接下令免去了他的官职。

军情紧急,容不得半点耽搁。

于是朝廷改派冠军将军杨公则出马,领兵去攻占巴陵,目标直指湘州。

同时,又命辅国将军邓元起率军进军夏口,两路并进,势要拿下这关键之地。

且说这边,夏侯详的儿子骁骑将军夏侯亶,不知怎的,从建康逃到了江陵。

萧颖胄一见他,心中大喜,心想:这夏侯亶来得正是时候!

于是,他把密谋的大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夏侯亶,还教他如何假称奉宣德太后的命令行事。

“夏侯将军,你此次回去,定要小心行事。”

萧颖胄严肃地说道,“你要说南康王才是正统,应该继承皇位。

现在,我们正在等待时机清理皇宫,所以暂时不公开宣布登基。

但可以先封他为宣城王,兼任相国、荆州牧,加赐黄钺。

让他选拔百官,仍然领西中郎府、南康国。”

夏侯亶听得认真,点头表示明白。

萧颖胄接着又说:“凡是军队驻扎的地方,靠近道路的军队将领,都应按照旧制,准备车驾奉迎等事宜。

这可是大事,一点马虎不得。”

夏侯亶领命而去,心中暗自思量:这任务可不轻啊!

但既然萧大人信任我,我定当全力以赴。

再说那宝融,这时候已经近年末了。

他心里盘算着:眼看过年了,不如等到新年再接受这命令吧。

于是,他先把太后的诏令颁布给四方,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萧衍站在点将台上,目光如炬,军队已经整装待发。

他深吸一口气,心中默念着即将展开的征程。

这时,竟陵太守曹景宗匆匆走上前来,一脸焦急地说:“萧将军,我看不如先把宝融接到襄阳,确立都城和皇位。

这样师出有名,再进军也不迟啊。”

萧衍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心里却暗自盘算:我萧衍岂是甘居人下之辈?

做皇帝的想法早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他轻轻拍了拍曹景宗的肩膀,示意他不必多说。

这时,长史王茂和张弘策在一旁低声交谈。

王茂眉头紧锁,对张弘策说:“你看,现在南康王宝融要是被别人控制,那别人就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以后还不得任人摆布?

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

张弘策听了,连连点头,觉得王茂说得在理。

他瞅了个空,悄悄走到萧衍身边,将王茂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萧衍。

萧衍听后,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

“哼,如果前面的大事不成功,”

萧衍轻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自信,“我们可能都会一起完蛋。

但要是成功了,那可就是威震四方,我萧衍岂会不听从良言?

难道我要一辈子庸庸碌碌,听别人摆布吗?”

说罢,他抬头望向远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之前,陈、崔两人突然发动叛乱。

一时间,四处人心惶惶,百姓们担心战乱再起,生活不得安宁。

上庸太守韦睿却看得清楚。

他沉稳地说道:“陈虽是个老将,但绝非能主宰天下的人才;

崔呢,虽有些经验,却平庸懦弱,武事上并不擅长。

他们这样的组合,怎么能成功?

要平定天下,还得靠我们州的将领出力!”

说着,韦睿便行动起来。

他派了两个儿子去结交萧衍。

不久,萧衍果然起兵了。

消息传来,韦睿毫不迟疑,立即带着两千精兵,马不停蹄地赶往襄阳。

路上,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步伐矫健,韦睿看着,心中更添了几分信心。

这时,华山太守康绚也带着三千人马赶来了。

两队人马一汇合,气势更盛。

韦睿笑着对康绚说:“康太守,咱们这下可是兵强马壮,何愁叛军不灭?”

康绚也哈哈大笑,回应道:“韦太守说得对,咱们一起,定能平定这乱世!”

且说戍守均口的冯道根,此时正为母亲守丧。

但听闻萧衍起兵,他毅然决定带着乡里子弟来投靠。

冯道根来到韦睿面前,坚定地说:“韦太守,我虽在守丧,但国家大事当前,我岂能坐视不理?

愿带这些子弟,一同为萧衍效力!”

韦睿看着冯道根,眼中满是赞赏。

与此同时,梁朝的南、秦二州刺史柳惔,也就是柳忱的哥哥,也坐不住了。

他知道萧衍是个有抱负的人,于是也起兵响应萧衍。

柳惔对手下将士们说:“咱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家陷入乱局。

萧衍是个能领着我们走出困境的人,大家跟我一起,支持他!”

萧衍在淝南那地界儿,新建了个新野郡。

这地儿是用来安顿那些新投靠来的百姓的。

等上面一声令下,他们就能派上用场。

都城那边儿也收到了风声,立马下诏,说要讨伐荆、雍两个州。

朝廷这边儿动作也快,任命冠军长史刘浍当雍州刺史,还派了骁骑将军薛元嗣和制局监暨荣伯,带着一队人马,外加一百多船的粮食,去给郢州刺史张冲送补给,让他好抵挡西边来的敌军。

薛元嗣他们走到半路,收到了江陵发来的檄文。

看上面写着“张郢州张冲要全力一起干”,他们心里就犯嘀咕了。

想着之前刘山阳失败的教训,心里更是害怕得不行。

所以,他们就在夏口浦停下了,愣是不敢进郢州。

后来听说西边的军队眼看就要到了,而张冲那边儿也没和江陵有什么联系。

他们一合计,干脆就把粮食拉进了郢城。

再说前任竟陵太守房僧寄,在卸任回都城的路上,突然接到朝廷的命令,让他留在鲁山守卫,还给他升了个骁骑将军的官儿。

张冲一听,赶紧和房僧寄结了盟,又派了军将孙乐祖,带着几千人马去帮忙防守。

这边儿萧颖胄和邓元起也没闲着。

他们给张冲写信,劝他归附萧衍这边儿。

可张冲是个倔脾气,硬是没听他们的。

另一边儿,杨公则带着军队到了湘州。

湘州的代理长官张宝积一看,立马就投降了。

杨公则也不客气,带着人马就进了长沙。

然后发了个文告,告诉百姓们别慌,一切都安定了。

“杨将军,您这一来,我们湘州可算是有了主心骨了。”张宝积赔着笑脸说道。

“张长官,你放心,只要大家安分守己,我保证湘州太平无事。”

杨公则也客气地回应道。

就这样,杨公则在长沙安顿下来,开始管理湘州的事务。

他派人四处巡查,确保各地都安安稳稳的。

百姓们看到新官儿这么负责任,心里也都踏实了。

到了第二年,即永光三年,南康王宝融开始摆起了相国的架子,还颁布了大赦令。

不过,梅虫儿、茹法珍这俩人可不在赦免的名单上。

这时候,朝廷里也有了新的人事安排。

萧颖胄被任命为左长史,还封了个镇军将军的称号;

萧衍则成了征东将军,杨公则去了湘州当刺史。

萧衍从襄阳出兵的那天,天气特别好,积雪都化了,天空也放晴了。

萧衍临走前,把弟弟萧伟留下来管理府州的事务,又让萧憺负责守卫堡垒城池,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哥哥,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萧伟拍着胸脯保证道。

“对,哥哥,我们会守好家的!”萧憺也坚定地说。

可是,萧衍刚走没多久,魏兴太守裴师仁和齐兴太守颜僧都就不安分了。

他们不但不接受萧衍的命令,还起兵来袭击襄阳。

这消息一传开,大家都慌了神。

“别怕,有我们在!”

萧伟和萧憺挺身而出。

他们迅速发兵,拦截攻击裴师仁和颜僧都的军队。

经过一番激战,这两支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

裴师仁、颜僧都等人也狼狈逃窜。

“哈哈,我们赢了!”

萧伟和萧憺相视一笑,雍州终于安定下来了。

萧衍在前方听到这个消息,也松了一口气。

“太好了,我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打仗了!”

军队一路行进,终于来到了竟陵。

这天,萧衍站在城头,望着远方,眉头紧锁。

他转身对身后的长史王茂和太守曹景宗说:“你二人,率领先头部队,准备前行。

张法安,你留下守城,务必小心谨慎。”

众将领围拢过来,纷纷出谋划策。

一个将领拱手说道:“大将军,我们不如用主力军队围攻郢城,同时再派一支偏军去袭击西阳和武昌。

这样两面夹击,定能取胜。”

另一个将领也附和道:“此计甚妙,大将军意下如何?”

萧衍摇摇头,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房僧寄坚守鲁山,与郢城遥相呼应,形成犄角之势。

如果我们全军都扑向郢城,房僧寄必定会趁机切断我们的后路。

到那时,我们可就进退两难了,后悔也来不及啊!”

王茂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问道:“那大将军有何妙计?”

萧衍目光坚定,缓缓说道:“我意已决,派你与曹景宗等军队渡过长江,与荆州军队会合,一起逼近郢城。

我则亲自围攻鲁山,打通淝水和汉水的通道。

这样,郢城和竟陵能得到粮食接济,江陵和湘中也能提供兵力支援。”

一个将领听后,有些疑惑地问道:“这样做,兵力会不会太分散了?”

萧衍微微一笑,解释道:“兵力虽分散,但各有其职。

我们兵力多,粮食足,还担心攻不下这两座城吗?

天下大事,往往就在于运筹帷幄之中。

这样坐着,心中有了成熟的计划,大事便可安定了。”

众将领听后,纷纷点头称是,心中对萧衍的智谋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时,曹景宗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大将军,我们何时出发?”

萧衍看了看天色,说道:“事不宜迟,即刻准备,明日一早,你们便率军渡过长江。”

王茂也拱手应道:“遵命,大将军。我们定当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军队前进到九里时,正碰上郢州的参军陈光静带兵前来挑战。

王茂和曹景宗等人丝毫不惧,一鼓作气,发起猛攻,将陈光静打得落花流水。

陈光静身受重伤,狼狈逃回城里,没过多久就一命呜呼了。

张冲见状,心里一紧,赶紧紧闭城门,打算死守不出。

王茂和曹景宗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乘胜追击,一举占领了石桥浦。

这下,张冲更是如坐针毡。

这时候,荆州的三位将领邓元起、王世兴、田安之带着数千人马赶来了。

他们是来和雍州军队会合的。

与此同时,湘州刺史杨公则也率领全部军队浩浩荡荡地到达了夏口。

萧颖胄一看,心中大喜,立刻命令荆州各路军队都听杨公则的指挥。

萧颖胄又想了想,觉得长沙那边也得有人守着,于是就派参军刘坦去担任长沙太守,代理湘州事务。

刘坦以前就在湘州干过,老百姓对他都很信任。

他一到任,百姓们都夹道欢迎,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刘坦心里也感激老百姓的支持。

他发动百姓运送粮食,大家纷纷响应。

没过多久,就凑齐了三十多万斤粮食。

这些粮食可帮了大忙,荆州和雍州的军队再也不用担心军粮匮乏了。

萧衍这边也没闲着。

他修筑了汉口城,用来阻挡鲁山的敌军。

还命令水军将领张惠绍在江中游弋,切断郢城和鲁山之间的联系。

这一招可真是厉害,让张冲气得直咬牙。

“这萧衍真是狡猾,竟想出这样的办法来对付我们!”

张冲在城里气得直跳脚,可又没办法。

他本来身体就不好,这一气之下,更是病倒了。

没过多久,张冲就咽了气。

张冲一死,郢城的守军就乱了套。

骁骑将军薛元嗣赶紧站出来,和张冲的儿子张孜,还有征虏长史程茂一起商量怎么守城。

“咱们可得守住郢城,不能让萧衍他们得逞!”薛元嗣坚定地说。

“对,咱们一定要守住!”张孜和程茂也纷纷表态。

于是,三个人齐心协力,开始守卫郢城。

两军还在对峙,战场上硝烟弥漫,胜负未分。

这时,南康王萧宝融在萧颖胄等人的再三劝说下,终于在江陵登基称帝了,年号定为中兴。

一时间,江陵城里热闹非凡。

城南城北都建起了宗庙,宫廷和官府也都按照建康的旧制度一一设置妥当。

萧宝融坐在龙椅上,一脸庄重。

他立王氏为皇后,宣布了一系列任命。

他对萧颖胄说:“颖胄啊,你功劳不小,朕就任命你为尚书令,原来的官职也保留着。”

萧颖胄连忙谢恩。

接着,萧宝融又看向萧衍:“萧衍,你智勇双全,就负责指挥讨伐各路军队吧,朕封你为左仆射。”

萧衍拱手领命。

“夏侯详,你忠心耿耿,朕就任命你为中领军。”

夏侯详也欣然接受。

这时,有人提醒萧宝融,明帝的几个儿子也该封赏了。

于是,明帝长子晋安王萧宝义,,被任命为司空;

明帝的第五个儿子庐陵王萧宝源,被封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建安王萧宝夤,明帝的第六个儿子,则成了徐州刺史。

同时,萧宝融还任命将军萧伟为雍州刺史,并废黜了原来的皇帝萧宝卷,封他为涪陵王。

为了庆祝新帝登基,大赦天下。

但梅虫儿、茹法珍两人作恶多端,不在赦免之列。

朝廷这边忙得不亦乐乎,战场上也没闲着。

御史中丞宗夬被派去夏口慰劳萧衍的军队。

宗夬骑着马,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萧衍的军营。

宁朔将军庾域是萧衍的得力部下。

他见宗夬来了,赶紧迎上去,替萧衍说话:“宗大人,您看,萧将军现在指挥着这么多军队,可还没有黄钺加身,这怎么统率诸侯呢?

您何不替他向皇上请求一下呢?”

宗夬听了,觉得庾域说得有理,便点了点头:“好,我回去就向皇上禀报。”

说完,宗夬就骑着马回去了。

过了几天,冠军将军萧颖达带着援军来了,还顺便带来了皇上的命令。

他找到萧衍,高兴地说:“萧将军,皇上有旨,授予你黄钺!”

萧衍得到黄钺后,就出兵淝江。

他命令王茂、萧颖达进攻郢城。

想知道郢城的攻守情况,且待下一章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