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37章 太后春心撩皇叔 淮堰秋水溃梁军

却说胡太后召见皇叔清河王元怿,竟动了歪心思。

这位皇叔可不简单。

他是孝文帝诸子中出了名的美男子,风度翩翩,仪表堂堂。

胡太后早就对他垂涎三尺,不仅委以重任,还时常借故亲近。

一日夜里,胡太后又在宫中设宴,借着酒意对元怿眉目传情:“王爷近日操劳国事,倒是清减了不少。”

元怿闻言,只是恭敬答道:“为国分忧,是臣分内之事。”

太后见他装糊涂,索性挑明了说:“哀家独居深宫,甚是寂寞。

王爷若有闲暇,不妨常来陪哀家说说话。”

元怿心头一跳,连忙推辞:“太后说笑了,臣弟不敢僭越。”

可胡太后哪肯罢休?

没过几日,她竟以商议朝政为由,将元怿召入寝宫。

元怿刚踏进内室,就见太后身着薄纱,斜倚在榻上。

她媚眼如丝,轻声道:“王爷可算来了,哀家等得好苦。”

元怿大惊失色:“太后!这...这成何体统?”

太后却笑道:“这里又没有外人,王爷何必拘礼?”

说着就要来拉他的手。

元怿知道今日难以脱身,只得勉强应付。

自此之后,太后更是肆无忌惮,时常召他入宫。

宫人们看在眼里,私下议论纷纷:“太后与清河王这般亲近,怕是不妥啊!”

好在元怿素有贤名,平日里礼贤下士,辅政也颇有建树。

朝中大臣虽然知道这事,但念在他为国为民的份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话说回来,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这位翩翩公子,终究难逃美色这把温柔刀啊。

只是眼下梁魏两国正在争夺淮堰,这事关重大,咱们还是先把胡太后的风流韵事放一放,说说淮堰之战要紧。

梁天监十二年,寿阳城遭了大水。

洪水咆哮着冲垮房屋,百姓哭喊着逃命。

城墙上,镇帅李崇望着脚下翻滚的浊浪,眉头紧锁。

雨还在下,水越涨越高,城墙只剩两板高露在水面。

“将军,水势太猛,守不住了!”

副将急得直跺脚,“不如撤到北山,再作打算!”

李崇摇摇头,声音低沉却坚定:“我奉命镇守淮南,若弃城而逃,百姓必乱。

这城……怕就真没了。”

他顿了顿,又道:“但百姓无辜,不能让他们陪葬。

传令下去,速扎木筏,助他们逃生!”

“可将军您呢?”

“我?”李崇苦笑,“我与寿阳共存亡。”

城南,治中裴绚带着几千百姓,乘船逃往高地。

水势汹汹,裴绚站在船头,心里盘算:“李崇肯定顶不住,必会北撤。

不如……”

他眼神一闪,转身对众人高声道:“诸位!如今官府无力,我们得自谋生路!

我暂代豫州刺史,向梁将马仙湬投诚,才能活命!”

百姓面面相觑,有人犹豫:“这……算不算背叛朝廷?”

裴绚冷笑:“命都要没了,还管什么朝廷?”

消息传到李崇耳中,他先是一愣,随即拍案而起:“裴绚竟敢叛变?!”

僚吏韩方兴主动请命:“属下愿去劝他回头。”

李崇点头:“告诉他,只要肯归,既往不咎。”

韩方兴驾着小船,找到裴绚。

裴绚见了他,脸色一变,强作镇定道:“韩兄,大水阻隔,我也是被百姓推举,不得已而为之。”

韩方兴皱眉:“李公待你不薄,何必自误?”

裴绚别过脸,硬着心肠道:“你回去告诉李公,如今民非他之民,吏非他之吏,请他……莫要逼我。”

李崇听完回报,怒极反笑:“好个‘不得已’!”

他当即派堂弟李神率水军讨伐。

两军交战,裴绚大败,仓皇逃窜,却被村民擒住,五花大绑押往寿阳。

船行至湖心,裴绚望着茫茫水面,长叹一声:“我还有何脸面见李公?”

说罢,纵身跳入水中。

远处,梁将马仙湬率兵赶来救援,却只看到一圈涟漪。

他摇摇头,黯然撤兵。

寿阳的水终于退了,百姓们总算能喘口气。

可谁能想到,这场洪水竟引出一桩荒唐事。

“陛下,臣有一计。”

降将王足跪在梁武帝面前,眼睛滴溜溜转,“咱们不如在淮河上筑道大坝,把水引去淹寿阳城!”

梁武帝拍案叫绝:“妙啊!”

他转头对身旁的太监说:“去,把祖暅和陈承伯叫来。”

这两个人,一个管工程,一个懂水利,很快就被派去勘察地形。

开工那天,淮河两岸人山人海。

监工康绚骑着高头大马,挥着鞭子喊:“二十户出五个壮丁!

谁敢偷懒,军法处置!”

有个白发老翁颤巍巍地问:“大人,这沙土地能筑坝吗?”

“呸!”

康绚一鞭子抽在地上,“皇上说行就行,轮得到你多嘴?”

从冬天干到春天,二十万人累得直不起腰。

好不容易大坝合拢,谁知夜里一场暴雨,轰隆一声—全垮了。

“早说了不行!”

几个民工蹲在泥地里嘀咕。

工头听见了,抡起棍子就打:“再敢胡说,把你们全家都发配边疆!”

梁武帝在宫里听到消息,气得摔了茶杯:“继续修!加铁!

不是说蛟龙怕铁吗?”

于是几千万斤生铁沉入河底,可水照样冲。

“大人,实在扛不动了......”

一个瘦成皮包骨的民工跪着哀求。

监工冷笑:“扛不动?那就躺着别起来了!”

说着把他踹进了泥坑。

夏天最要命。

烈日下,尸体和垃圾堆在一起,苍蝇嗡嗡乱飞。

有个年轻媳妇来找丈夫,只看见满地白骨。

“我家柱子呢?”

她哭着问。旁边人指指河心:“都在那儿呢......”

秋天稍好些,可转眼又入冬。

北风像刀子,割得人脸生疼。

河面结着厚厚的冰,民工们的手冻在石头上,一扯就是一层皮。

“造孽啊......”

夜里,几个幸存者挤在草棚里。

突然外面传来监工的吼叫:“都起来!雪停了继续干活!”

有人小声问:“这么拼命,到底图什么?”

没人回答。

只有寒风在呼啸:这一切究竟是为了谁?又是谁下的命令?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淮堰还没修完,北魏就坐不住了。

他们重新启用杨大眼,封他为平南将军,让他带兵驻扎荆山,准备抢夺淮堰。

梁武帝萧衍一看,心想:“与其等他们打过来,不如我先动手!”

于是,他立刻派左游击将军赵祖悦突袭北魏的西硖石,逼近寿阳。

北魏朝廷也不含糊,马上任命崔亮为镇南将军,让他去攻打硖石。

同时,又让萧宝夤当镇东将军,带兵逼近淮堰。

赵祖悦听说崔亮来了,心里不服气,出城迎战。

结果,一交手就吃了败仗,只好退回城里死守。

崔亮可没打算放过他,直接带兵围城,还派人去寿阳找镇帅李崇,商量水陆并进,一举拿下硖石。

“李将军,咱们联手,硖石必破!”

崔亮信心满满地说。

可李崇却迟迟不动。

“崔将军,不是我不配合,实在是军务缠身,抽不开身啊。”

李崇在回信里推脱道。

崔亮气得直拍桌子:“这李崇,分明是在敷衍我!”

就这样,李崇一次次失约,崔亮只能独自围攻硖石。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一年,硖石依然没打下来。

人心不齐,再好的计划也白搭。

魏胡太后听说崔亮作战无功,心里明白这些将领们各怀心思。

她当机立断,提拔吏部尚书李平为镇军大将军,兼任尚书右仆射,派他率领两千步兵骑兵火速赶往寿阳。

“李爱卿,”太后在朝堂上对李平说,“此番前去,你全权节制诸军,务必严明军纪。”

李平躬身领命:“臣定不负太后所托。”

到了寿阳,李平立即召见李崇。

两人在军帐中密议。

“李将军,”李平指着地图说,“我军当水陆并进,全力攻打硖石。

同时还要催促萧宝夤进攻淮堰。”

李崇皱眉道:“崔亮那边恐怕...”

“不必多虑,”李平打断他,“太后给了我专断之权。”

就在此时,传令兵匆匆跑来:“报!

萧将军部将刘智文已渡过淮河,连破梁军三座营垒!”

李平拍案而起:“好!传令下去,加紧进攻硖石!”

与此同时,梁朝这边也动作频频。

左卫将军昌义之奉命救援浮山,却在半路接到新命令。

“将军,”副将王神念展开诏书,“陛下命我们改道去救硖石。”

昌义之叹了口气:“硖石那边情况如何?”

探马来报:“魏将崔亮派崔延伯在下蔡设防,他们在淮河上架起了十几道浮桥,我军难以突破。”

昌义之握紧拳头:”传令全军,暂驻梁城待命。”

硖石城外,战况激烈。

李平亲自督战,魏军攻势如潮。

“报!外城已破!”士兵飞奔来报。

李平大喜:“赵祖悦呢?”

“已经出城投降。”

李平冷笑一声:“带上来。”

赵祖悦被押到帐前,李平二话不说,挥手道:“推出去斩了!”

攻克硖石后,李平又转攻浮山堰。

这时崔亮却称病请辞。

“崔将军这是何意?”

李平在军帐中怒拍桌案。

参军小心翼翼地说:“崔将军说旧疾复发,已经带兵回洛阳了。”

李平气得脸色铁青:“临阵脱逃,该当何罪!”

回到洛阳,朝堂上争论不休。

“崔亮违抗军令,理应处死!”

李平在殿上据理力争。

崔亮不甘示弱:“李平公报私仇,排挤异己!”

胡太后看着剑拔弩张的两人,叹了口气:“两位爱卿都立下战功,此事就此作罢。

崔亮改任殿中尚书吧。”

这时,侍从呈上一封密信:“太后,萧将军送来梁主的劝降书。”

太后看完信,微微一笑:“传旨嘉奖萧宝夤,命他坚守边防。”

与此同时,杨大眼也按兵不动,只在荆山一带驻防。

“将军,我们不进攻吗?”副将问道。

杨大眼望着远处的梁军旗帜:“太后有令,静观其变。”

就这样,魏梁两军在淮河两岸形成对峙之势。

梁人终于能全力修筑淮堰了。

天监十五年四月,大功告成。

这淮堰长约九里,上宽四十五丈,下宽一百四十丈,高二十丈,气势恢宏。

堰上种满杞柳,军垒散布其间,俨然一道铜墙铁壁。

有人向康绚献计:“淮河乃四渎之一,本是上天用来调节水势的。

长久堵塞,恐怕不妥。

不如开凿一条湬渠,引水东流,让水势缓和,这样淮堰才能长久稳固。”

康绚听了,觉得有理,便命人开凿湬渠,引水东注。

同时,他又派人到魏国散布谣言,对萧宝夤说:“梁人只怕你们开湬放水,根本不怕野战。”

萧宝夤正为水患发愁,一听这话,信以为真,立刻下令开湬北注。

谁知水势分流后,水位依旧不见下降。

魏将李崇见状,赶紧在硖石戍间架桥疏导,又在八公山东南修筑魏昌城,作为寿阳的屏障。

可洪水肆虐,百姓的房屋、祖坟被淹,怨声载道。

李崇安抚道:“大家别慌,朝廷不会不管我们!”

百姓们咬牙切齿:“都是梁人害的!

我们死也不让他们得逞!”

李崇趁机煽动:“对!誓死守住家园!”

一时间,魏国民众同仇敌忾,无人愿降。

另一边,梁国徐州刺史张豹子满心以为筑堰的功劳非他莫属。

谁知朝廷却派康绚总揽大局,他反倒成了下属。

张豹子气得跳脚,私下对亲信抱怨:“我辛辛苦苦监工,最后功劳全归康绚?凭什么!”

亲信附和:“大人,不如……”

张豹子冷笑:“哼,我有的是办法!”

于是,他屡次向梁主萧衍进谗,诬陷康绚私通魏国。

萧衍虽未全信,但淮堰既已完工,便召康绚回朝复命。

康绚一走,淮堰便由张豹子接管。

可他心怀怨恨,根本懒得维护。

洪水冲击之下,堰体渐渐松动。

魏国朝廷见寿阳水患严重,决定派任城王元澄率军南下,准备大举攻堰。

朝堂上,仆射李平却站出来反对:“陛下,淮堰迟早会垮,何必浪费兵力?”

元澄皱眉:“可若不主动出击,梁人岂不更嚣张?”

李平摇头笑道:“秋汛将至,洪水自会替我们解决麻烦。”

魏主思索片刻,点头道:“有理。”

于是,他下令任城王暂缓进军,静待秋汛。

东益州刺史元法僧急匆匆地递上一封紧急军报—葭萌关出事了!

当地乱民任令宗胆大包天,竟杀了晋寿太守,带着整座城投降了南梁。

梁益州刺史鄱阳王萧恢立刻派太守张齐接应,占领了葭萌关。

元法僧急得直跺脚,赶紧派儿子元景隆去阻拦张齐,结果连吃败仗。

张齐乘胜追击,包围了武兴城,整个东益州危在旦夕。

“陛下,再不派援军,东益州就保不住了!”

元法僧跪在殿前,声音发颤。

魏帝眉头紧锁,当即下令:“傅竖眼,朕命你为益州刺史,即刻带兵驰援!”

傅竖眼二话不说,率军日夜兼程,三天疾行二百多里,连战连捷,终于解了武兴之围。

张齐见势不妙,退守白水。

可没过多久,他又卷土重来,猛攻葭萌关。

此时,葭萌关的守将梓潼太守苟金龙正卧病在床,无法指挥。

危急关头,他的妻子刘氏站了出来。

“大人病重,关城不能无人主持!”

刘氏目光坚定,对众将士道,“诸位,随我登城,誓死守关!”

将士们见她一介女流竟如此果敢,纷纷响应:“愿随夫人死战!”

可偏偏祸不单行,梁军切断了水源,守军无水可饮。

士兵们嘴唇干裂,士气低迷。

“这样下去,不用敌人打,我们自己就先垮了!”

副将高景暗中盘算,竟想叛变投敌。

刘氏察觉他的异样,冷冷道:“高景,你鬼鬼祟祟的,想干什么?”

高景脸色一变,还未辩解,刘氏厉声喝道:“拿下!”

众人一拥而上,将高景捆住。

刘氏毫不迟疑:“临阵投敌,按律当斩!”

手起刀落,叛贼伏诛,军心稍定。

可水的问题仍未解决。就在众人绝望之际,天降大雨。

刘氏灵机一动,立刻下令:“快!把布绢、衣服全挂起来,接雨水!”

士兵们手忙脚乱,将布料悬在空中,绞取雨水,储存在各种器皿里。

很快,饮水充足,军心大振。

傅竖眼得知葭萌关危急,火速增援,终于击退张齐。

梁军败走,葭萌关重回魏国手中。

战后,魏帝大加封赏,不仅封苟金龙之子为平昌县子,还特意表彰刘氏的功劳。

“一介女流,临危不乱,智勇双全,理当嘉奖!”朝臣纷纷赞叹。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