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17章 核辐射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17章 核辐射

作者:眀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8 17:07: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色渐暗,白总安排工作人员补灯打光,林长青也开了强光手电。

两个客商小心翼翼的搬出那樽青瓷壶。

林思成跟在老爷子后面,照例瞄了一眼,然后眼皮直跳: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而且看造型和釉色,竟然还是北宋时期?

顾名思议,就是从底部装水的壶,内有机关,构造很是复杂。

存世量倒是稍多一些,至少比康熙时期群芳献瑞碗要多。包括国内出土、流失国外,以及私人收藏,四五十只应该是有的。

但要论价值,献瑞碗在它面前连弟弟算不上。因为这只碗代表唐代至明清时期,耀州窑的最高工艺水平和科技水平。

要是真的,称声“国宝”绰绰有余。

林思成呼了一口气,又仔细看:

主轮廓外广削背衬,内勾篦纹,浮雕效果明显。且花纹线条流畅,布局疏密有致,具有典型的宋代时期耀州窑“刀刀见泥”的塑胎手法。

再看釉色:释层温润,匀净深沉,胎釉紧密结合,釉面光洁润亮,给人一种很强的半透明的玻璃质感。

再看圈足和胎釉的交界处,呈现着独特的“姜黄色”。这是因为耀州瓷土富铁,与橄榄青釉料中和产生反应,属于耀州青瓷独有的特色。

再看气泡,大小不匀,再看支钉,小而规整。再看包浆,肥厚自然……

林思成慢慢的睁圆眼睛:好像……哪里都对?

所以越看,他越感觉这东西是真品。

下意识的,他又想起前世第一次见到北宋耀州青瓷倒流壶的场景:省政府主持,国家文物局、国博、故宫、北大应邀,中央电视台采访。

不夸张,林思成那时候已算是功成名就,业内知名,但就隔着真空橱柜看了几眼,摸都没摸到。

这会倒好,想怎么看怎么看,想怎么摸怎么摸……真就是来涨见识了?

也不止是他,老爷子没比他好到哪:睁着眼睛张着嘴,强光手电和放大镜像是钉死在一个地方,一看就是好久。确定无误,才会往前移一点。

看完了盖看口,看完口再看身,看完身再看圈和足。

一寸挨着一寸,就差拿内窥视镜,伸进壶嘴和注水孔,将里面再看一遍。

知道这件东西如果是真品,意味着什么,所以其它人都很安静。

直到半个小时之后,老爷子直起腰。

白总有些迫不及待:“林教授,怎么样?”

老爷子实话实说:“暂时没看出什么问题。”

顿然,白总猛呼一口气:这只壶是他考察,是他申请,也是他亲自送检,并向公司领导和市局领导申请资金。

今年能不能再进半步,就看这最后的一哆嗦。

其他人员也很振奋:荣誉是大家的,领导有功,他们也能跟着沾光。

两位客商对视一眼,会心一笑。

白总又使了个眼色,助理拿起文件夹,林长青却摆了摆手:“签字先不急,有没有鉴定报告?”

“当然有!”

白总一挥手,助理递上几份文件。

林长青仔仔细细的看,林思成也凑近了一点。

碳14测年,这个省博物馆、文物局,乃至市文物局就能做。但怕有误差,白总亲自去了京城。

检测单位是国家文物鉴定中心,除了中科院,全国再没比他权威的地方。

同时还做了加速器质谱法,样品的断代区间为1000年-930年。

第三份为热释光,检测单位为上海博物馆。

倒不是京城没有,而是迄今为止,数上海博物馆的热释光古董测年法的检测水平最高。

结果没出意外,断代区间为1100年到900年。

跨度比碳14稍大些,但这是因为检测原理不同,所以结论不同。

最后还做了内窥检查,内部结构与胎质、胎色,以及年代同样没问题。

照这么看,好像这东西确实没问题?

但林长青的眉头反而皱的越紧。

许久,他回过头看了看林思成,“看了没有!”

“看了!”林思成点头,“但逻辑不对!”

林长青怔了怔,又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抹欣慰。

看了的意思是,林思成也没看出问题。这个不意外,不见连他也没看出来?

逻辑不对的意思是,这字不能签。

林思成暂时不知道,为什么爷爷只是顾问,反倒像是最后拍板的那个人,但不妨碍他怀疑:

前世,直到2023年左右,省文物部门才从海外购回一樽北宋倒流壶,算是填补了“北宋耀州倒流壶出自陕省,陕省却无倒流壶”的空白。

但现在才是2007年,那这一只是哪来的,最后又去了哪?

其次,规格不够。联想起上一世,又是省政府,又是国字头单位又是央视,就差在美国时代广场租个屏公告全世界的架势,今天这阵势已经不是寒酸,而是诡异。

当然,也可能是时间还没到,各级单位认知不够。但政治觉悟再低,是不是也该来个局领导,再请三五个同样权威的专家共同鉴定?

其它不论,万一爷爷收黑钱了呢?

第三,价格不对:660万?

既便现在才是2007年,加个零不至于,翻一番没丁点儿的问题。

难道是发扬风格的爱国人士?

下意识的,林思成看了看两位客商:气定神闲,风轻云淡……

就三份报告,就那么多字,林长青来来回回看了两遍。

想了想,他又拿起放大镜:“林思成,你打光,我再从注水孔看看内胎!”

老爷子又请两个工作人员帮忙。

因为要把壶倒过来,变成底上口下。关键这玩意浑然一体,最上面是提梁,所以必须要悬空,不然一个不小心就会把提梁弄断。

林思成叹了一口气:又多了一个疑点,客商心太大。

这玩意要是自个的,哪会同意这么干?

又没付钱,摔了怎么办?

老爷子也是,一激动,就不管不顾了……

转念间,林长青拿着放大镜,盖到了注水孔上,又示意林思成打光。

林思成一手虚托提梁,另一只摁开手电,一道强光照向镜片。

然后老爷子拿起内窥检测报告,看一看镜片,再看一眼报告上的照片。

还边看边指挥:“林思成,往左一点!”

“往右,再右……”

林思成顿时就乐了:老爷子哪是看内胎?

不对,也确实在看内胎,但他这么看,摆明是怀疑检测报告有假。

咦,还真别说?

正暗暗乐呵着,老爷子又让他后退两步,换成散光。

林思成言听计从,退了两步摁开手电。

但光刚打出去,他下意识的眯了眯眼睛。

所谓的散光,就是一道光晕,除了底以外,也将整个壶身笼罩其中。

釉面没有之前那么亮,但更润,隐约间,给人一种“幽翠”的视觉感官。

说白了,就是绿。

但这是古青瓷,可以泛灰,可以泛黄,也可以泛白,怎么可能“泛绿?”

害怕是角度的问题,林思成朝扶着壶身的助理,也就是之前到楼底下接他们的那个女孩支了支下巴:“关助理,是不是很漂亮?”

话音刚落,所有人都一脸古怪:不是……这小子想干嘛?

看到爷爷瞪了他一眼,林思成才回过神来:自己想的太投入,没把话说清楚。

“我问的是壶,是不是很绿,像翡翠一样?”

就当你问的是壶吧。

老爷子点点头:“是挺绿,估计是散光的原因!”

是吗?

林思成又换成了强光。

只当他是在掩饰尴尬,林长青没吱声,其他人的脸色却更怪了:这小子怎么有点不分场合?

想撩下去撩啊?

霎时间,之前产生一点好印像轰然破碎。

林思成浑不在意,只是直勾勾的盯着仍旧泛绿的壶身,脑子转的飞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瓷确实会变色,这是常识。

如果特定为青瓷,如果釉质老化,就会泛黄。

如果受潮或是受其它外在干扰,釉层颜料结构发生变化,就会泛灰。

如果长时间暴晒,受紫外线影响,则会泛白。

但这一只,却泛绿?

倒也不是不能泛绿:青色由绿色和蓝色构成,如果颜料分解,绿色分子不变,蓝色分子逐步减少,就会产生这种现像。

但条件极为苛刻,除非有极强的外部因素干扰,比如核辐射。

核辐射?咦,好像哪里不对……

林思成转过头,看了看桌面上的那两份鉴定报告:一份碳14,一份热释光。

核辐射,热释光……

脑海里闪过一道光,林思成的脸色“唰”的一白,咬住了牙。

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