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与倭国的谈判开始了,自秘境出现之后,这是华夏人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的。
一个个都围到公开的谈判直播当中,就连观战探索者发展的人也少了许多。
米国果然干涉了,想要专门召开世界会议,但这次的华夏根本就没有参加,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了。
其中谈判细则自然变化很多,大都是华夏提出条件,倭国表示要继续争取,然后华夏再拿出俘虏来说事,拿出秘境战事来说事。
整体来看,也算是彻底的掐住了倭国的命根子。
蓝星40万战士,这背后牵制的是无数个家庭,倭国人不可能放弃,否则国内就彻底乱了。
至于说战**团的被俘士兵,其中有三个战国时代的巅峰武将,还有几千嫡系军团,这些士兵不拿回去,倭国的战国秘境就不会稳固。
在此基础上,华夏就可以多提一些条件了。
不过这东西并不是段尘负责的,他只在乎最终的结果,其余时间自然是忙着自己的。
······
大汉北境,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最大平原南部,昌黎郡的郊外,一座崭新的学府——辽东书院,建成了。
书院依山傍水、环山而建,其建筑风格独具匠心,融合了古代传统与现代元素,显得古色古香又不失大气典雅。
从繁华的城区延伸出数条宽阔平坦的道路,径直通向这里。
为方便学生们的往来通行,段尘特意安排了专用的客车,负责接送。
书院落成之日,段尘亲自莅临现场。
辽阔的大广场上人头攒动。
段尘站在最高处,气宇轩昂地发表着讲话。
下方聚集着辽东书院的首批学子,他们皆是经过公开书院考试层层筛选之后脱颖而出的精英。
这些学子之中,世家子弟固然为数众多,但亦不乏出身贫寒的寒门子弟。
此外,段尘还适当地选用了一批由他所创办的本土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也算提前打个样了。
除了这上千名前来求学问道的年轻学子外,书院两旁的楼阁之上亦是观者如潮。
大批来自各地的世家豪族纷纷慕名而来。
对于这群从中原迁徙至此的家族而言,辽东书院所承载的意义远非仅仅只是教授学子文化知识那么简单。
其中的政治意义更为明显,因而对于这座书院的开设,他们是极为重视,并且投入巨大的。
整个书院的藏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世家捐赠,其中还有很多有着大儒注解,出力最大的莫过于管宁、邴原两位名士了。
段尘站在书院广场的高台上,向下看去,能看到满眼憧憬之色的学生,和两边望向他的一众世家豪族代表。
也不用话筒,他直接用极具穿透力的嗓音说道:
“辽东书院,是我辽东第一座成规模的书院,也是我大汉在边境州郡建设的第一座书院,它的建成意义重大,代表着我辽东这所谓的蛮荒之地,也要沐浴教化,重视礼教,兴盛文化。····”
“这座书院,承载着整个辽东有识之士的心血,凝聚着整个辽东最有潜力的学子,创造着辽东最璀璨的文化。”
“其学习的知识包罗万象,不仅仅有着圣人教化,文士传承,还有百家学识,各方新奇文化。”
“我希望,辽东的书院能够包罗万象,能够开放包容,能够兼收并蓄,能够真正的成为研究文化,讨论文化,创造文化的文化阵地;能够真正成为选拔人才,培容人才,培养人才的辽东文士中心。”
“我希望,辽东书院的学子,能够刻苦学习,对各家学识不得傲慢,都要有所了解涉猎;对各位同学不得无礼,无论出身各异,都要尊师重道,师兄弟和睦····”
某种程度上,这是段尘交给管宁的任务,也是交给辽东书院的任务。
辽东书院承载的功能很重要,其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也是整个辽东民族大融合的思想文化阵地。
其带来的教化功能更为强大。
对此,段尘也需要直说,哪怕在世家眼中这座书院有着各种重要的政治寓意,辽东书院就是搞文士体系的传承学习的,就是搞文化研究的,就是实实在在为他培养选拔人才的。
鼓掌之后,便是书院院长管宁上台讲话。
其中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戒令和预期,管宁心中明白,段尘要搞的是学习的地方,是研究文化培养人才的地方。
而他管宁,作为名士自然也是对学问有所追求的,他或许是世家的代言人。
但他更是一个学者,一个书院的院长,他要的事自己书院的影响力在辽东的扩展,是自己的文化学派能够广泛传承,是段尘交代的任务能够很好的完成。
直到最后,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我将书院建立于昌北山,于昌黎城相隔十多里,不像是其它书院建于城区之中,为的就是各位学子能够专心求道,能够一心学问,能够实实在在的学习圣人文化,学习百家师传。”
“段将军提出了兼容并蓄,这就代表着我们书院代表的意义与大汉传统书院大有不同,我们不能将视野仅仅放在圣人教义之上,我们要看些更多的东西,学一些自己更感兴趣的内容····”
管宁所说,段尘很满意,也不枉他将华夏国的几个大图书馆全部搬到书院中,又专门招募老师前来教学。
接下来就看了,如果管宁真的将这个书院搞的死气沉沉,成为豪门贵胄的镀金基地,那这辽东书院也就没多少作用了,象征意义更大。
文化的口子一旦打开,那段尘就必须要掌控其中的主动权。
想要真正的缓缓削减世家影响力,最重要的就是要一步步的将其文化影响力削减出来。
段尘的意思很明显,管宁心中明白,至于做不做,他心中比段尘更清楚。
····
段尘骑着战马回到了将军府中,叫来了张明阳,这是也是华夏探索者,是他麾下主要搞教育的。
等其人来之后,他对着徐庶郭嘉二人问道:
“等待高句丽人迁移到北境之后,加上鲜卑人,甚至是扶余人,异族人数将要超过百万,想要真正的同化,我想还是要建立学校的。”
郭嘉二人还在思考,张明阳却是迅速反应过来说道:
“主公是想要建设民族大学?”
所谓的民族融合,自然是要招揽各个异族中的有识之士加以培养,这些张明阳还是有经验的。
“也大概是这个意思,我本想是在辽东书院直接招募,但很显然绝对会受到抵触,我想不仅仅是民族大学,我想要建立一座真正的服务与工业化的大学,其招收的方向可扩展一些。”
说着,段尘看向了郭嘉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