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今世,为生民立命,吾万死不辞! > 第65章 清明节

今世,为生民立命,吾万死不辞! 第65章 清明节

作者:所愿皆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8 20:41:25 来源:小说旗

李夫子将陈玉轩单独叫到书房,神色严肃地说道:“玉轩,为师近日发现你有些心浮气躁,学习的方向也偏离了你当下应掌握的范畴。”

陈玉轩低垂着头,不敢正视夫子的目光。

李夫子接着道:“曹逸有他的志向和能力,你莫要盲目受其影响。你需先扎实自身的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好高骛远。”

陈玉轩小声说道:“夫子,我知道错了。”

李夫子语重心长地说:“玉轩啊,每个人的求学之路都不同,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不可随波逐流。”

陈玉轩抬起头,眼神坚定地说道:“夫子,学生明白了,以后定当专心于自身的学业。”

李夫子满意地点点头:“如此甚好,去吧。”

一日,李夫子将曹逸单独叫到一旁,面色凝重地说道:“曹逸啊,你志在考取功名,为师今日便与你说一说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曹逸恭敬地站在一旁,认真聆听。

李夫子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这考功名,首先四书五经需烂熟于心,其中的章句义理,不仅要知晓,更要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八股文的写作乃是重中之重,格式、韵律、立意皆要精准无误。”

曹逸微微点头,眼中透着坚定。

李夫子接着道:“再者,策论之时,观点需新颖独到,论证需严密充分,切不可泛泛而谈。还要留意书法,字迹工整秀美,方能给考官留下好印象。”

曹逸拱手道:“多谢夫子教诲,学生铭记在心。”

李夫子轻拍曹逸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此外,考试之时,心态尤为重要,切不可慌张,要沉着应对。平日里的积累和磨练,定能助你在考场上发挥出色。”

曹逸郑重应道:“夫子放心,学生定当全力以赴,不辜负夫子的期望。”

李夫子接着对曹逸说道:“县试都没考策论,现在你用到不多。但往后的府试、院试,乃至乡试、会试,策论的比重会逐渐加大。你万不可掉以轻心,平日里还需多加练习。”

曹逸神色严肃,拱手说道:“夫子,学生明白,定会勤加钻研。”

李夫子微微点头,又道:“策论不仅要观点清晰,论证有力,还需结合当下时政,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法。切不可空泛而论,徒有华丽辞藻。”

曹逸认真聆听,眼中满是专注:“夫子所言极是,学生定当谨记。”

李夫子轻叹了口气:“如今科举竞争激烈,你唯有准备充分,方能脱颖而出。切莫因一时疏忽,误了前程。”

曹逸郑重应道:“学生定不负夫子厚望,必当努力备考。”

曹逸往后的日子里,每日都沉浸在策论书卷之中,也明白这是自己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他常常在油灯下苦读至深夜,时而眉头紧锁,思考着书中复杂的观点;时而奋笔疾书,记录下自己的心得感悟。

师兄弟二人在学习上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李夫子平日教完基本的知识后,总会把曹逸单独留下来,为他讲解更深奥的学问。

每次单独授课时,李夫子都会拿出珍藏的典籍,耐心地给曹逸剖析其中的精义。曹逸则聚精会神地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与夫子深入探讨。

而另一边,陈玉轩看到夫子对曹逸的特别关照,心中难免有些失落和焦急。但他也明白自己的基础尚需巩固,只能更加努力地追赶。

一日,陈玉轩终于忍不住向李夫子请教:“夫子,为何您总是单独给师兄开小灶,而我却只能自己摸索?”李夫子看着他,温和地说道:“玉轩,你与曹逸基础不同,进度自然有别。你先把当下所学融会贯通,时机到了,为师自会给你更多的指点。”

陈玉轩的心里五味杂陈。他一方面羡慕曹逸能够得到夫子的单独教导,觉得那是一种莫大的认可和殊荣;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不断自问是不是自己不够聪慧,不够努力,才得不到夫子同样的重视。

他在心里暗暗较劲,告诉自己一定要更加刻苦,证明自己并不比曹逸差。可每当看到夫子和曹逸在角落里深入探讨学问的场景,他又会感到一阵失落,仿佛自己被排除在了那个充满智慧和知识的小世界之外。

同时,陈玉轩也明白夫子的教导方式自有其道理,他努力克制着内心的负面情绪,不让嫉妒和焦虑占据自己的心灵。他在矛盾中挣扎,既渴望快速进步,又害怕因为心急而适得其反。这种复杂的心情如同乱麻一般,纠缠在他的心头,让他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愈发艰难。

一日,李夫子将曹逸和陈玉轩一同叫到了书房。

陈玉轩低着头,神色略显不安。李夫子目光温和地看着他,说道:“玉轩,为师知晓你近日心中有所困扰。”

陈玉轩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疑惑和期待。

曹逸则轻轻拍了拍陈玉轩的肩膀,说道:“师弟,其实夫子和我都明白你的心思。”

李夫子接着说:“玉轩啊,为师单独给曹逸讲解,并非厚此薄彼。曹逸的基础扎实,领悟力强,能更快接受更深的学问。但你的努力和潜力,为师也都看在眼里。”

曹逸真诚地看着陈玉轩:“师弟,咱们是一起求学的伙伴,我能进步,也是因为有你的激励。你莫要心急,一步一个脚印,定能有所突破。”

陈玉轩听着夫子和师兄的话,心中的阴霾渐渐散去,说道:“夫子,师兄,是我心胸狭隘了,我定会调整心态,努力追赶。”

李夫子微笑着点头:“如此甚好,日后遇到问题,切莫憋在心里,咱们共同探讨解决。”

从那以后,陈玉轩放下了心中的包袱,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学习的时光匆匆,不知不觉便度过了清明节。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镇上的人们都忙着祭祖扫墓。而曹逸、陈玉轩和李夫子在学堂里,却依旧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窗外的雨声滴答,仿佛是为他们的勤奋奏起的乐章。曹逸手中的笔不停,在书卷上写下一行行工整的笔记;陈玉轩紧皱眉头,思索着夫子刚刚讲解的难题;李夫子则在一旁踱步,不时地为他们指点迷津。

清明节的氛围似乎并未影响到他们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当夜幕降临,雨渐渐停歇,他们才恍然发觉这一天已经过去。

曹逸伸了个懒腰,说道:“这一日过得真快,竟未觉清明已过。”

陈玉轩也附和道:“是啊,一心向学,竟忘了时节。”

李夫子微笑着说:“学问之路,本就不分时节。只要你们有此恒心,未来可期。”

一日学习结束,李夫子看着曹逸和陈玉轩,缓缓说道:“今日既是清明节已过,为师便与你们讲讲这清明节的来历。”

曹逸和陈玉轩立马正襟危坐,认真聆听。

李夫子轻咳两声,开口道:“清明节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的寒食节,相传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下令在其忌日禁火寒食,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

“清明节乃春祭大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此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以示不忘根本。”

“同时,这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人们走出家门,感受自然的生机与美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曹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问道:“夫子,那这清明节的习俗在各地可有不同?”

李夫子轻抿一口茶,接着说道:“这清明节啊,各地的习俗确实有诸多不同。在有些地方,清明除了扫墓祭祖,还有荡秋千的习俗。年轻的男女们在秋千上荡漾,欢声笑语,为这庄重的节日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

而在另一些地方,人们会在清明节举行斗鸡的活动,热闹非凡。还有的地方,清明时节要吃青团,那是用糯米和艾草做的,软糯清香,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在咱们这儿,人们习惯在祭祖之后,在坟头插上鲜花。可有的地方,却是挂上白色的纸带。

再者,有些偏远的乡村,清明还有独特的歌舞表演,以祭奠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虽说形式各异,但归根结底,都是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陈玉轩感慨道:“原来这清明节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意义。”

李夫子轻抚胡须,说道:“了解这些传统节日,也是对我中华文化的传承啊。”(作者故意的,中华人)

李夫子想了想说道:“等天气好,带你们出去踏青。”

曹逸和陈玉轩听了,脸上顿时绽放出惊喜的笑容。

曹逸兴奋地说道:“夫子,那真是太好了!”

陈玉轩也连忙应和:“是啊,夫子,我们都盼着呢!”

李夫子微笑着看着他们,眼中满是慈爱:“整日埋头苦读也不行,出去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说不定能让你们文思泉涌。”

曹逸点头道:“夫子说得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陈玉轩也充满期待地说:“不知道到时候能看到怎样的美景。”

李夫子捋了捋胡须:“那就要看老天爷的安排咯,不过为师相信,定会让你们有所收获。”

师兄弟二人相视一笑,满心期待着那即将到来的踏青之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