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今世,为生民立命,吾万死不辞! > 第106章 不同的人(上)

陆修远看着苏念瑶,语重心长地说道:“念瑶啊,这秋收时节已至,你不妨出城去看看田间的百姓。”

苏念瑶微微皱眉,疑惑地问:“伯父,为何让我去?”

陆修远轻捋胡须,微笑着回答:“你来燕国快一年了,也该多了解了解这里的民生。田间的丰收景象最能体现燕国的繁荣,去看看百姓们的辛勤与喜悦,对你有益无害。”

苏念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伯父说得在理,那侄女这就去。”

陆修远拍了拍她的肩膀,“去吧,用心去感受,回来与我讲讲你的所见所闻。”

苏念瑶应声道:“好,伯父,侄女定当仔细观察。”说完,便转身离去。

苏念瑶带着自己的三个族人阿卓、尔古和阿依一起出城。

一路上,苏念瑶神色中带着几分期待和好奇。阿卓则显得有些兴奋,不停地东张西望。

“大小姐,这燕国的城外看起来倒是热闹得很。”阿卓说道。

尔古一脸严肃,谨慎地观察着四周,“大家还是小心些为好。”

阿依轻声附和:“是啊,不过能跟着大小姐出来见识一番,也是极好的。”

苏念瑶笑了笑,“都别太紧张,咱们好好看看这秋收的景象。”

四人加快了脚步,朝着田间走去,看到了燕国丰收的景象。

苏念瑶沿着田埂缓缓走着,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金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田间,农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是辛勤劳作后收获的幸福。男人们有力地挥舞着镰刀,女人们熟练地捆扎着稻谷,孩子们在田边欢快地奔跑着,帮忙传递着工具。

苏念瑶看到一位老者,正坐在田边,望着眼前的稻田,眼中满是欣慰。她走上前去,与老者攀谈起来。

“老爷爷,今年这收成可好?”苏念瑶微笑着问道。

老者磕了磕烟袋,笑着回答:“好啊,姑娘,这是个丰收年,老天保佑,咱燕国风调雨顺啊!”

苏念瑶望着这热闹而美好的景象,她想到了部落,思绪不禁飘远。想起部落里的人们,在这个时节也会为了收获而忙碌。但那里的景象与眼前的燕国丰收之景截然不同。

部落的土地并不如燕国这般肥沃,耕种的条件也更为艰苦。人们总是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才能勉强获得维持生计的收成。

苏念瑶还记得,部落里的孩子们在收获时,虽然也充满了活力,但眼神中更多的是对粮食的渴望。而这里的燕国孩童,脸上洋溢的是无忧无虑的快乐。

她不禁感叹,同样是为了生存而劳作,环境的差异竟如此之大。想着想着,苏念瑶的眼神变得复杂起来,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为部落的未来寻求更好的出路。

苏念瑶回城之后,心中满是感慨。

她来到陆修远面前,说道:“伯父,此番出城,所见所闻让我感触颇深。田间百姓虽忙碌辛苦,但那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这让我看到了燕国的富足与安定,也让我明白了百姓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这繁荣的景象。我想,我们部落若能借鉴燕国的农耕之法,或许也能有所改变。”

陆修远满意地点点头,“念瑶能有此感悟,甚好。那你觉得部落与燕国的差异主要在何处?”

苏念瑶沉思片刻,回答道:“燕国土地肥沃,耕种之法先进,且百姓齐心协力。而部落土地贫瘠,耕种技术落后,众人也各自为营,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作。”

陆修远微微颔首,“那依你之见,部落该如何改进?”

苏念瑶眼神坚定,“侄女认为,部落当引进燕国的先进技术,合理规划土地,众人团结一心,共同劳作,或许能迎来属于我们的丰收。”

陆修远目光凝重地看着苏念瑶,缓缓说道:“念瑶,你父亲当年游学这么多年,都没能改变自己的部落。你要明白,这绝非易事,你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积累经验。所以,好好留在燕国,这里有许多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苏念瑶咬了咬嘴唇,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伯父,我知道这道路艰难,但我不会退缩。我定会在燕国用心学习,将来为部落谋求出路。”

陆修远拍了拍她的肩膀:“好孩子,有这份决心就好。但切记,不可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

在广袤的燕国土地上,也有很多为秋收发愁的人家。其中有一户,一家三口,本就生活拮据。

父亲为了多收些粮食,没日没夜地在田间劳作,最终劳累过度,一病不起,家中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小女孩和母亲的身上。

母女俩望着那片收成不好的田地,满心忧愁。小女孩不过十来岁的年纪,却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苦涩。

母亲的脸上早已没了笑容,只有深深的皱纹和疲惫的眼神。

“娘,这可怎么办呀?”小女孩带着哭腔问道。

母亲强忍着泪水,安慰道:“别怕,孩子,咱们一起努力,总能收完的。”

然而,面对那大片待收割的庄稼,母女俩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

在那片收成不佳的稻田里,母女俩的身影显得格外单薄而又坚定。

白天,太阳高悬,酷热难耐,母女俩却一刻也不敢停歇。母亲弯着腰,双手不停地收割着稻谷,汗水顺着她那布满皱纹的脸颊不停地流淌,浸湿了她的衣衫。小女孩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奋力地劳作着,她的小手因为长时间的劳作而磨出了水泡,但她咬着牙,一声不吭。

夜晚,明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在田间。母女俩依旧借着微弱的月光,继续收割。周围一片寂静,只有她们手中镰刀挥舞的声音。母亲的动作渐渐变得迟缓,可她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倔强。小女孩的眼皮直打架,但她强撑着不让自己睡去。

当终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中,等待她们的却不是温暖的床铺和舒适的休息。屋里,生病的男人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母女俩来不及喘口气,便又开始忙碌起来。

母亲打来热水,为男人擦拭身体,试图减轻他的痛苦。小女孩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熬着药,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她手中捧着的是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

药熬好了,小女孩轻轻地吹着,生怕烫着父亲,然后一点一点地喂给他。男人喝下药后,沉沉睡去。母女俩这才松了一口气,可她们却不敢休息太久,因为明天还有更多的稻谷等着她们去收割。

时间一天天过去,母女俩依旧在这艰难的生活中苦苦挣扎。

每一个清晨,她们在公鸡的打鸣声中醒来,顾不上洗漱,就匆匆赶往稻田。田地里的稻谷似乎永远也收不完,无论她们怎样拼命,都只是杯水车薪。

中午时分,烈日当空,母女俩的喉咙干得快要冒烟,肚子也饿得咕咕叫,但她们只能就着生水,啃几口干粮,便又继续埋头苦干。

夜晚回到家中,照顾完生病的男人,她们累得瘫倒在地,全身的骨头像散了架一般。然而,即便如此,第二天她们还是会强撑着起身,重复着前一天的辛苦劳作。

日子就这样缓慢而又沉重地流逝着,母女俩的面容日益憔悴,村里别的人户都陆陆续续收完了稻谷,只有这母女俩的田地里还剩下未收割的庄稼。

看着别人家的谷仓满满当当,院子里充满了丰收的欢声笑语,母女俩的心中满是焦急与无奈。

她们每天依旧早出晚归,拼命地挥舞着镰刀,可那剩下的稻谷就像在故意捉弄她们,怎么也收不完。

母亲的双手已经布满了血泡,每一次握紧镰刀都钻心地疼;小女孩的脚步也越来越沉重,仿佛灌了铅一般。但她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一旦错过最佳的收割时机,这一年的辛苦就可能白费。

村里的人路过时,会投来同情的目光,也有人劝她们:“别太拼命了,能收多少算多少吧。”可母女俩只是默默地摇摇头,继续弯下腰劳作。

在这漫长而又艰辛的日子里,母女俩的心就像被一块沉重的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但为了病重的男人,为了这个家,她们在这片稻田里坚守着,期盼着能有一个奇迹的出现。

没有奇迹出现,地里的粮食因为连绵的秋雨开始发霉发芽。母女俩望着这一片狼藉,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母亲呆呆地站在田边,双手颤抖着:“这可怎么是好?这是咱们全家的指望啊!”

小女孩紧紧咬着嘴唇,强忍着不让眼泪落下:“娘,咱们不能就这么放弃。”

她们冲进雨中,试图抢救一些还能挽回的粮食,可雨水无情地打在她们身上,冰冷刺骨。

那些发了霉的稻谷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仿佛在嘲笑着她们的努力。母女俩的衣服湿透了,心也跟着凉透了。

“老天啊,你为何如此不公!”母亲绝望地仰天大喊。

小女孩满脸泥水,声音带着哭腔:“娘,咱们回家吧,爹还等着咱们照顾。”

母女俩相互搀扶着,在雨中蹒跚离去,身后是那片被毁掉的稻田,和她们破碎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