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梭机故障,滞留古代当农民 > 第19章 得钱又得令

穿梭机故障,滞留古代当农民 第19章 得钱又得令

作者:一只九加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8 20:41:39 来源:小说旗

刘小冬不清楚宋家的遭遇,更不知道远在天边的京城里,风起云涌。但她知道,自己要赚钱。而且真的又赚到了。

宋若梅拿出两百两来买柿饼的方子。

刘小冬还没反应过来,屏风外头的刘树就一屁股跌坐到了地上。

眼疾手快的丫鬟连忙跑去扶他,他却连连摆手,非常尴尬地自己坐起来。

刘小冬被她爹这么一搞,也是羞愧地脸都发热了。

她看向宋若梅递过来的两百两,想了一下,便抽出一百两,说道:“夫人,我这方子在我看来一百两都是多的。承蒙你看得上我刘家的方子,今天我愿意以一百两卖给夫人。”

宋冬梅错愕不已,她没想到,这小小的女娃儿,两次“贱卖”自己的方子。

这让她在心里彻底地将这个小小的女娃看做自己的福星了。

她激动地眼泪都要出来了,对刘小冬说:“冬丫头,我宋若梅保证,以后你刘家但凡有用得到我的地方,只要你找来,我宋家义不容辞。”

刘小冬心里呐喊:啊,不是,我不是要这个呀,我是想抱你家县令的大腿,贪图你家的羊和大柿子呀!

不过无所谓,这话再想想跟她心里想的也能对的上吧。

宋若梅有些激动,说完话就觉得自己有些失态,尤其是在这个小丫头面前,已经连续两次失态了。

看来一年来,她因为相公被贬和宋家的遭遇,打击的不轻。

最后宋若梅还是把那一百两的谢礼硬塞给了刘小冬。

刘小冬一下子有了两百两,顿觉自己成了大款,心里笑得嘴角挂到了眼角,又畅想自己回家拿这钱雇人开荒,然后在开荒地上种粮食,粮食大丰收,她直接成了地主婆。每天躺着就有吃不完的白米饭和喷香的红烧肉。

然后她便这么“堕落”地过完了在这里的一生,直到老去的那天,跟着脑芯中的辅助系统一起回到了现实世界。

—————于是,全!文!完!!!

那是不可能的,眼下刘小冬还要教人做柿饼。

宋家来送银子的亲信还没走,刘小冬直接拿摆在桌上的漤柿子现场演示,讲解,那亲信复述,实验,宋若梅记录,检查。

最后亲信当天下午就回去了,准备日夜兼程回家做柿饼。

宋若梅留刘小冬和刘树在家吃晚饭,准备晚饭后送二人回房家洼。

刘树要拒绝,他哪里敢在县令大人家吃晚饭,他怕自己根本拿不起筷子。

刘小冬直接答应了。

她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见到县令,她要跟县令要个口信。

趁着吃饭前夕的时间,宋若梅便挑挑拣拣地跟刘小冬说了一些朔阳府刘家的事,和当今皇家的一些轶事。

在听到皇家子弟在搞争斗的时候,刘小冬八卦的心恨不得飞到京城去看热闹。

宋若梅说,宋家就是不站队才被下黑手。刘小冬搁心里佩服宋家的老爹想的明白。

当个保皇派安稳做事不好吗?

非要参与斗争,最后搞不好要诛九族的嘞。

那帮直接参与搞斗争的男人死了就死了,死不足惜,可那群背后操持家里家外,养儿育女最后被连带砍头的女人可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连死都是最后一刻才知道原因,甚至有很多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刘小冬又觉得后背发凉,她告诫自己,以后可千万不能搅和这些事,不然一个不小心,死了事小,回不去家才事大呢。

她又庆幸,幸好宋家是个清流之家,不参与这趟子糟心事,不然自己给她搭上边,可就说不准带来什么祸事。

还好还好。

刘小冬卖了两个方子,挣了两百多两银子,手里有了钱,面前有了人脉,就想起了家里几个娃娃读书的事。

原本镇上的秦家私塾去不了了,她想过要来县里读书,可要是读书,自己就没法做事了,开荒,种粮,还有卫生纸在做,后续她还想做其他的,这读书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要做的事又不能耽误。

于是她得到了钱,就想找个夫子去家里教。

她一边听宋若梅说事,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夫子该怎么请,请回去了被村里人发现了该怎么说。

然后她试探性地问宋若梅有没有认识的夫子,她家几个孩子想在家读书,请什么样的夫子好。

宋若梅一听她要请夫子,心里高看了她一把,有钱了,没有躺在银钱之中,直到读书,这是个明白人。

这社会,多的是拿着一点钱混吃等死的人。

也有更多想学习而不得的人。

她问刘小冬,家里兄弟是不是读书打算走科举。

刘小冬一愣,这个倒是她没想到的。

她原本只想要姐妹兄弟全都读书,初衷是为了扫盲,至于科举,她一直惦记回家的事,根本没考虑到这事。

“夫人,我是打算家里连我在内的五个兄弟姐妹都读书,至于科举,这个就看兄弟们有没有这个心了,要是能赌下去,家里就供。”

她说的也在理,宋若梅点了点头:“那就是想走科举了,这样的话,那最好的就是县学,不过进县学得考中童生,你家兄弟还没有启蒙,得先在私塾启蒙再学个几年,到时候参加县考,看能否考中童生再说。”

“至于你们姐妹几个,开蒙的私塾也有,不过还是找女夫子比较方便。”

宋若梅考虑的是,私塾里都是以参加科举的男孩子为主,而且有一些男孩子年岁也大了,她们姐妹几个在里面读书实在是不方便。

女夫子就方便多了,可以直接请回家,除了教授基本的识文断字,还会教一些礼仪和女工。

刘小冬听宋若梅讲的仔细,便一一记在心里。

宋若梅问她:“若是要进县里的私塾,我可以打听一二,至于女夫子我可以帮你挑选几个好的,保你满意。”

刘小冬连忙谢过宋若梅:“夫人恩情,我刘家没齿难忘。”屏风外头的刘树也连忙起来道谢。

宋若梅摆摆手:“现在还没有的事,到时候请到了再说不迟。”

然后宋若梅又问刘小冬打算什么时候读书,进私塾恐怕要等年后,这样的话,女夫子也可以在那个时候一并请回家里,年前这段时间正好用来挑选。

刘小冬再次谢过宋若梅。

读书的事也搞定了一半,刘小冬心情大好,一边跟杜冬云聊天,一边等着县令。

县令不负她望的终于是回来了。

下人来报的时候,宋若梅还吃惊了一下。

本来留刘小冬父女在这里吃饭也是一时兴起,忘了跟自家相公说了。

县令下职回家听下人禀报,说夫人留了一对父女在家吃晚饭,还纳闷是谁呢。

下人一路把刘家父女的事说了,县令才明白过来。

于是他走进来的时候,就看到屋子里坐着一个农户,杜婆婆和一个丫鬟各站在两边,守护这一道屏风,屏风后面是自己女儿说说笑笑的声音。

刘树正在无聊,猛地看见一个穿着官服的人走进来,下意识的就想下跪,跪到一半豁然明白过来这个应该就是县令大人了,自家女儿正在里头跟他的夫人说话呢。

杜庭四十岁出头,生的人高马大的,再穿着县令官服,无论远看还是近看都威慑力十足。

刘小冬亲眼见到这位县令大人的时候,不得不佩服古代人当官的条件之严苛。

至少一米八五,浓眉大眼,五官端正,皮肤有点黄白,脸上无瑕疵,穿着官服就是一个俊俏的官家人。

他再把气势一端,不怪刘树想跪地,她看着都有点怵得慌。

不过有宋若梅在,杜庭是不可能要他们行跪拜礼的。

不说见官了,就是普通人家见到皇帝也无需跪拜,除了特定的时候,比如,喊冤,审理案件。

普通人见官只需见礼便可,而且皇帝有规定,不得无故以权压人,让人行跪拜礼,这是犯法的。

普通人虽然穷,又不识字,还没有田,但他们也是人,只需要跪拜天地长辈即可。

不得不说,这条规定对于刘小冬这个现代人来说可太好了,不然以后她这个小老百姓见一个官跪一个,小膝盖直接跪成关节炎了吧。

杜庭见到了跟自家夫人做生意的父女,便下去换了常服,然后宋若梅摆了两桌,用屏风隔开,她带着女儿杜冬云和刘小冬一桌,自己相公跟刘树一桌。

刘树吓得半死,连忙摆手使不得,说自己去跟下人一块吃点就行了,哪里配跟县令一块坐着。

刘小冬一时间有些为难,按她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县令陪他吃饭,确实有些屈尊降贵了。

不过宋若梅一点也不在意,此时此刻她已经不把刘小冬当普通穷人看了,自己相公又不在意身份,那就一切安排都很合理。

于是丫鬟们便把刘树按在了桌子上。

刘树整个人已经僵掉了,非要形容的话,是已经开始凉了,待到杜庭过来坐下的时候,彻底凉透了,脚底板都开始出现尸斑了。

杜庭笑起来令人如沐春风,给刘树倒了一杯酒,便邀请他吃,刘树手压根拿不起筷子,不过好在有丫鬟布菜,他可以暂时不用出这个丑。

见他姿态如此僵硬,杜庭内心笑个不停,于是便说话来暖场。

他问刘树家里几口人,几亩地,都种什么粮食,有没有养牲口,孩子们可健康,父母长辈身体可好。

不愧是做官的,几句话就让刘树卸下了防备,一说到家里,刘树就来了兴致,杜庭有问他有答,末了还能发挥上几句。

于是刘树不僵硬了,能拿得动筷子了。

他觉得这个县令似乎很是和蔼可亲,虽然年龄比自己大,但看上去比自己要年轻。果然,读书人不用吃种田的苦,老得慢一些。

当刘树说到自家做柿子不小心卖到杜婆婆手里的时候,杜庭好奇地问宋若梅是何时的事,为何自己不知道。

宋若梅笑道:“你成天一个大忙人,家里吃了什么饭,少了哪个下人,你哪回上过心?柿子你自己还吃过呢,吃的时候说好吃,吃过倒忘得一干二净。”

刘小冬诧异,这宋若梅女士是在跟丈夫撒娇吗?说话语气又软又连带着责怪,就连人都好看了几分。

她在心里打了个寒颤,心说,看来古代女子的御夫术相当可以啊。

刘小冬不知道这位杜县令有没有小妾,来这里两回也没听讲过。

但见杜县令回他夫人的话里有自我反省的意思,便想着可能没有吧。

她可是知道的,古代但凡有钱的,都会养个小妾,更别说当官的读书人了,在奉行多子多孙的时代,小妾这个生育机器,可太普遍了。

不过据刘小冬观察,家里布菜的都是一直跟着的丫鬟和杜婆婆,没有后来的什么人,可能这个杜县令真没有吧。

不过有没有跟她都没有多大关系,她可要好好品尝一下古代县令家的伙食。

伙食不错,一只炖鸭,一条红烧鱼,一盘肉丸,一道木耳扁豆,还有一盆虾皮蛋汤。

这可让刘小冬逮到了,她也不管什么礼仪了,吃的肚皮饱饱,心里满满。

她吃的饱饱,旁边的刘树就味同嚼蜡了,因为他不敢多吃,生怕被县令笑话。

丫鬟给夹什么菜,他就吃什么,吃的时候还非常小口的细嚼慢咽,活脱脱一个羞见公婆的新媳妇。

杜庭劝过两次不再说话了,担心自己再劝人就不敢吃了,于是也陪着他慢悠悠地细嚼慢咽。

眼见这天快黑了,刘小冬赶忙放下筷子,假借跟宋若梅聊天,想方设法的把话往她这个县令老公身上歪。

终于,宋若梅主动喊他相公了,刘小冬便顺坡下驴,直接大着胆子跟杜庭说自己家所在的村子想开荒芦苇滩,但她爷爷说开荒需要先报备里正,里正报备县衙,县衙在派人核实,登记,然后再看能不能开。

“县令大人,民女知道做事情要按规矩来,可是民女担心这中间要是耽搁了可能就错过了开荒最好的时间。”

杜庭没听明白,问刘小冬:“这话是何意?开荒怎会错过?”

于是刘小冬一条条解释:“县令大人有所不知,我们村子是几十年前灾民的安置村,就在大当河外围的河滩子上。那里地少人多,全是芦苇。当年也是承蒙当时的县令和当地几个村子的里正收留,这才安了家,结束了流离的宿命。”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村子人多了起来,地却越来越少,每年交了粮税后余下的粮食都不够吃,我见芦苇滩子很多,就跟爷爷他们商量在滩子上开出几亩地来种粮。”

“可爷爷说,往前数五六年,他们也找里正说过,但里正将这事报到县衙就没了下文,一年又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刘小冬已经不怕得罪县衙和里正了,反正自从上次跟祖父说过开荒的事后,祖父跟他说了不少当年县衙和里正做的事。

所以她其实有一半是在告状,告里正和上几届县衙的状,要说她怕因言获罪吗?那必定没有,因为有宋若梅。

而且他相信被贬到这里来的杜庭,肯定也憋了一肚子气,至于跟当地县丞和其他官员处的如何?那可能没有那么融洽。

所以她赌这个杜县令不会怪罪她一个小女孩。

杜庭听得仔细,刘小冬继续说:“县令大人,那块芦苇滩不好开荒,芦苇长了许多年,芦苇好砍,但根不好挖,而且滩子土软,不能直接种,要养,割芦苇,挖根,养地,这些没个一两年根本就完不成,要是再一层一层上报,中间要再有个耽误下去,这地就得等到十年后才能开荒了。”

“等到十年后,县令大人你早就高升成尚书了。”

杜庭听着听着怎么就听到这小丫头拍自己马屁了,她竟然还知道什么是尚书,心里噗嗤一笑。

宋若梅倒是被这个马屁拍舒服了,她相公是尚书,那就是掌管朝廷六部之一的三品大官了,她开心还来不及呢。

她心想,许是刚刚跟她说自家父亲在京城当工部尚书的事,被她记住了。

想不到她小小年纪,心倒是细腻。可能她都不清楚尚书是个什么官,但自己父亲既然是尚书,那就不会小,而且女婿做着跟老丈人一样的官,哪怕不懂,说出来也不得罪人。

宋若梅又搁心里扬眉吐气地笑了一回,希望十年后她相公真如这位小丫头所言,成了一部尚书。

刘小冬还在口若悬河,小嘴叭叭不停,从人口讲到环境,从粮食讲到家庭。

杜庭没想到这个农家小女娃懂得还挺多,想他小时候,除了刻苦读书,哪里懂得这些,都是为官之后才得来的宝贵经验。

杜庭有些意动,他自从来到当河县,是处处受阻,上回交粮税自己强力横叉一杠后,这回又被人找不痛快了。

眼下这个女娃说要开荒,那不就是正好给了他施展的机会吗?

要是女娃家开荒成功,做出成绩来,不管是县丞还是他的上峰梁阳府,都不能不看这份成绩。

而且听说芦苇滩很大,小女娃不知道具体的,但跟他一桌的刘树却说了大概。

五百亩!一亩地可产两石的粮食,五百亩一千石,这些粮食够多少人吃了,而且有了这五百亩地,当河县或许也就能从下县升为中县了。

况且这只是估摸,实际可能不止五百亩。

大当河可是一条非常长的河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