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梭机故障,滞留古代当农民 > 第18章 池鱼要翻身

穿梭机故障,滞留古代当农民 第18章 池鱼要翻身

作者:一只九加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8 20:41:39 来源:小说旗

宋若梅早早地就等着了。

此刻已经坐立不安地站起来朝门外望,虽然视线只能越过小小的院子看大前院的门。

九岁的女儿杜冬云倒是坐得住,在桌子上用草编蚂蚱。

自从上回刘小冬送了她一个芦苇编的蜻蜓后,她就迷上了这种草编玩意,这段时间都在玩草。

“哎呀,娘,你坐下歇会吧,你走得我眼睛都花了。”

宋若梅被她这小女儿一喊,就意识到自己实在是有些不庄重了。

只是,自从那天鬼迷心窍花四十两买漤柿子方子后,她便整日烦忧,方子快马加鞭送回娘家后,烦忧变成了担忧和急躁。

一连半个月,吃不好睡不稳。

终于二十天过去了,娘家派人送来的好消息,漤柿子方子大获成功。送行来的宋家子弟,还带了十几斤的柿子。

宋若梅叹息一声,便听从女儿的建议坐了下来。

望着面前桌子上摆着的大柿子,她焦急的心便安稳了不少。

一盏茶还没喝完,杜婆婆就先声夺人,宋若梅以为自己幻听了,在杜婆婆连喊了三遍之后,才反应过来。

跟在杜婆婆后面的就是刘小冬和他父亲刘树。

这时候,宋若梅也放下了男女大防,让杜婆婆将父女二人迎进了屋。

杜冬云高兴地攥着未完成的草蚂蚱,跟还没进屋的刘小冬见礼。

“见过夫人,见过小姐。”

“见过夫人,见过小姐。”

刘小冬和刘树齐声见礼。

宋若梅一双眼只盯着刘小冬的脑袋,忙说不必如此,便伸手握住刘小冬的手腕,将他拉到了屋里。

杜冬云也是笑得一排上牙亮的耀眼,去拉她小姐妹的另一只手。

“杜妈妈,上茶。”宋若梅安排道。

刘树被宋妈妈安排在了屏风前的桌子前,又吩咐丫鬟端来了一壶茶水和两盘点心。

刘小冬则被宋若梅母女拉到了屏风后面。

“哎呀,可把你盼来了,等的都有点急了。”宋若梅让刘小冬坐在垫了软垫的大椅子上,笑嘻嘻地说道。

“可不是,自从上回走后你就再也没来过了,我还想写信给你,结果婆婆提醒你不认识字我才没写的。”杜冬云年纪小,又把刘小冬当姐妹,说起话来根本不把她当外人。

宋若梅一听她女儿当面揭人短,想伸手捂嘴已经来不及了,忙要赔罪。

只听刘小冬哈哈一笑:“哈哈哈,幸好婆婆提醒你了,不然你的信就要白写了,浪费你的感情不说,我还感受不到一丁点!”

刘小冬笑的爽朗,一点都不介意被人说短,宋若梅见她年纪轻轻,心胸宽广,又想到她跟自己女儿年岁一样,立马反应过来,这不就是小孩子家闹家家嘛,是她想得太刻意了。

这也怪不得她,主要是上回跟她谈漤柿子方子买卖的时候,这小姑娘表现的有些过于老成了。

加上家里漤柿子大成功,她这又阴转晴得心情搅得脑子有些迷糊,自动把刘小冬归类到老掌柜一类的人里去了。

刘小冬在从家里坐上杜婆婆的驴车就听她大概说了宋若梅为何请她。

宋家得了漤柿子方子,试做之后大获成功,眼瞅着家里一万多棵柿子树结的柿子能有进项,惊喜地实在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想到这漤柿子的方法是刘小冬教给她的,便想跟刘小冬分享下喜悦。

其实不光分享喜悦,主要是杜婆婆说起刘小冬还做了一个叫做“柿饼”的东西,听说一两个月后就能做好。

宋若梅想再次从刘小冬这里买柿饼方子。

杜冬云跟刘小冬挤在一个椅子上,两个小人儿排排坐不光不挤,椅子还剩有空地。

宋若梅坐在另一边,把摆在中间的一盘点心和一盘柿子推给刘小冬。

“冬姐儿,吃点心。”

刘小冬从进屋到坐下都被她娘俩拉着,现在刚坐稳还没喘口气,就被投喂点心,幸福来得太突然,她忽然感觉有点不太适应。

“谢谢夫人,我自己来。”

然后拿点心的手在看到比她巴掌还大的黄皮柿子时就顿住了。

这才是柿子啊!这才是柿子啊!她在山上摘的那些比板栗大一点的柿子完全没法跟这个柿子比啊。

刘小冬拿点心的手慢慢移到了柿子上:“夫人,这柿子是哪里的品种?”

宋若梅本想让劳累了一路的刘小冬吃点点心垫垫,一会再进入正题跟她介绍这老家来的柿子,没想到刘小冬自己先把盖子揭开了。

“这是我在朔阳府的娘家送过来的,就是用你的柿子方子做出来的。”宋若梅笑着道。

刘小冬拿起一个柿子,端详了一遍,内心不断地感慨:这才是做柿饼的柿子啊,怎么大,做出来的柿饼肯定又大又甜又好吃。

“不知道夫人娘家所在的朔阳府在哪里?”刘小冬压根不知道朔阳府。

宋若梅只以为她一个没出过门又不识字的小丫头没听过朔阳府:“在离当河县一千多里地的北边。”

刘小冬:是了,只有北方的柿子才能长这么大。而且算算时间,现在北地的柿子正是做柿饼的好时节。

她在心里懊恼又叹息,想说,要是能搞来几棵这样的柿子树就好了,山上那些小柿子就全部拿去喂牲口。哪里还会用来做柿饼,那么小削皮都不好削。

宋若梅继续说:“此次请你过来也正是为了此事,漤柿子成功,已经开始对外售卖,反向非常好。我宋家这回都要好好谢谢你呢。”

说罢便对杜婆婆示意,然后杜婆婆走进里屋拿出一个小木盒递给她。

刘小冬还沉浸在自己对大柿子的幻想之中,宋若梅主仆的惊动她一点都没注意到。

旁边杜冬云在跟她讲这柿子吃起来是个什么味。

刘小冬听得认真,思绪被杜冬云拉着,已然快忘了眼神盯着她火热的宋若梅。

杜冬云人小小的,但说话特别有条理,从柿子的味道说道外租家,又说了外祖家有多少块山头,山头上有多少棵柿子,这些柿子用来干什么。

“你都不知道,那山有多长……”杜冬云张开手比划了一下,把刘小冬挡得仰在椅子里,“上面全是柿子树,红起来的时候全都是红的。”

刘小冬:可不是嘛,红起来了就全都红了。

“还有枣子树,但枣子比柿子红的早,柿子红的时候枣子都被打下来了。”

“我外祖家每年都会摘柿子喂羊,羊吃了柿子做出来的饭,长得可胖了。”说完又比划了一下,“大约有这么胖。”

刘小冬自动脑补了一下,羡慕得不得了,有柿子还有羊,她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了。

来到这里,除了这段时间吃过几次猪肉外,其他的肉她可是一口都没尝过呢。羊肉对她来说可太有吸引力了。

呜呜呜,她要吃红烧羊腿子,还要吃羊肉火锅。

杜冬云说的起劲,刘小冬想得美好,两个小孩各干各的,但又交流的完美无瑕。直到杜冬云说累了,跳下椅子准备喝口水,刘小冬才从幻想里抽出来。

她在内心告诉自己,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这个朔阳府看看,吃上一口羊肉,顺带再搞几只羊回来养着吃。

宋若梅见两个小大人会话结束,便把盒子递给刘小冬:“这是我娘家给的谢礼,你收着吧。”

刘小冬还在状况外,见宋若梅递给他她一个古朴的小盒子,疑惑地看向她,打开一看,两只眼睛顿时就放光了。

卧槽,这是古代的真实的银票啊!这可是古董唉!!!

宋若梅把她的表情尽收眼底,那种看到银票眼睛刹那间发光的神情是绝对真实的表现。她在心里暗暗点头,好,很好,喜欢钱就好办,后面的事就好做了。

刘小冬啧啧不已,觉得这银票的收藏价值太高了,而且这银票貌似还是新印出来的,没经过多少人手。

来这一趟也不算没有收获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心里大牙都快笑出来了。

不过她也清楚,这银票她暂时不能要,于是情绪回落后,就把盒子一盖,递了回去。

“夫人,我明白是夫人娘家的谢礼,只是我并未做什么,这谢礼拿不起。”

宋若梅一愣,正在心里盘算的事轰然坍塌,非常不解的问::“冬姐儿此话如何说?什么拿不起 了?”

刘小冬见宋若梅骤然改变的脸色,头皮一紧,心说坏了,这位是县令夫人,这几次跟她相处的还算可以,都得意忘形起来了。要是县令夫人一个不高兴,打我板子就糟了。

她立马狗腿地解释道:“夫人,你听我说,我的意思是,这漤柿子方子已然卖给你了,那你家用她做出来多少柿子,都与我无关。且我已经得了银钱,再没有拿谢礼的规矩。”

宋若梅再一愣,觉得面前这小姑娘确实是个懂礼的人。

但她这钱既然拿出来了,就没打算收回,毕竟她还有打算。

“冬姐儿莫不是嫌少?”宋若梅语气有点嗔怪,“买方子是双方做买卖,这是一回事,这钱是拿来处交情,是另一回事,冬姐儿年纪小,但我也不能慢待了,所以这钱你得拿着。”

刘小冬内心震撼:啊?你们处交情手笔都这么大啊?直接一百两银票?怪吓人的。

宋若梅接着道:“不瞒你小娃娃,我此次请你过来,是有事相商。”

刘小冬,我就说嘛,就是不知道是不是跟我心里想的一样。

她还是没收银票,但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看起来端庄一些。

杜冬云重回来,现在也不打岔,只乖顺地坐在一起听。

宋若梅缓缓道来:“我娘家有柿子一万多棵,每年柿子结有最低五六十万斤,除了一部分留着红着摘下来各门分着吃就只有送礼。”

“在朔阳府,柿子不是稀罕物,家家都有,户户皆种,所以,柿子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烂大街的货物了。”

“我家每年除了用柿子给羊储存饲料外,要烂掉近一半。”

“上回买了你的漤柿子,我便买了方子想让娘家来试一试,把这即将烂掉的柿子挽救一下,另外也是一个进项。”

“这次漤柿子做成功,在朔阳府很受欢迎,但你也知道,脆柿子时限短,今年漤得又晚,紧赶慢赶也就只能做出来十万斤的脆柿子。剩下的就只能任由其发软变红。”

“所以我想问冬姐儿,你说的那个做柿饼的方子,能不能卖给我?”

刘小冬心里不住点头,能能能!

但她面上仍在扮演思考,宋若梅也没催她立马就答应,毕竟对于她来说,这种能传承的方子也不是说卖就卖的,寻常人家若不是走投无路,才不会做这种断子孙饭的行为,得好好考虑一下。

要说买方子为何不找刘小冬家的大人,那不还是上次刘小冬说自己能做主,而且刘树也说家里人都听她的,况且这回刘树也跟着过来了。

其实她娘家给她送了五百两银票过来,但是为了感谢她送方子,没有说要感谢卖方子的人,毕竟宋若梅也没说这方子是如何来的。

宋若梅得了娘家送来的五百两银子,立即就想到了刘小冬。

上次她赌对了,这次希望也能赌对。

所以她现在是越看刘小冬越觉得可爱,心里不知不觉就更喜欢她了,而且她逐渐确定下来,以后要跟这个小福星多走动走动。

一个方子能救命,两个方子就能带动一个家族传承下去。

她宋家几百年清流,自从曾祖中举开始便立下祖训,为官子弟不得涉及党争。她宋家自己牢记祖训,但斗争的人可不管,两方斗法,殃及池鱼。宋家无故遭殃,各门子弟纷纷被逮住由头或贬官或诬陷,就连朔阳老家的生意都遭人恶意打压。

这口气他们宋家人一直在忍着憋着呢。

宋若梅无意间得到脆柿子方子,对宋家来说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一步棋,北地那么多种柿子的,没有谁家能把柿子去涩的,这种又脆又甜的柿子可太受欢迎了。

于是宋家的生意又开辟了新通道,据说现在已经送去进城售卖了。

这一次,宋家子弟多多少少吐出来一口恶气,也给了他们信心,不再惧怕打压,并且开始暗中斡旋斗争。

不能白白被打不是?

在京城当着工部尚书的宋若梅她爹,也是有了喘气的机会。

皇家争斗,向来是带着血的,而大周朝的皇家有些特殊。

当今皇帝的两个皇子均早夭,于是年迈的皇帝便打算从皇族子弟中选一个继承人。

原本这个继承人最应该属于皇帝亲弟端王的两个儿子的,但其余皇家叔族子弟便有些按捺不住了。

你端王与皇帝一母同胞不假,可我们与皇帝也是嫡亲的堂兄弟啊。这皇帝我们也当得。

几个封地远离京城百千里的藩王们坐不住了,纷纷献上自家子孙进京,皇帝被逗笑了,于是大手一挥,不是想当皇帝吗?那就看看谁有本事吧。

于是把各藩王子孙全部打包送进国子监,头悬梁锥刺股地给我学习。

当皇帝可不是嘴上当当,你得有学识才干。

给我学去吧,学不死就给我往死里学。我看谁耐得住这个耗人的位置。

两年已过,各家子弟纷纷落败,自觉没有这把刷子,便打道回封地。但还有那么几个在较着劲的。

于是热衷党争的一部分大臣和世家,便开始暗流涌动。

然后宋家这个清流立家的就遭了殃。

宋尚书被气得半死,他在工部勤勤恳恳了一辈子,家里子弟均是闷头做事的实干人,却遭到这群烂心烂嘴的下毒手,气得他在朝堂上破口大骂,把那几家骂的狗血淋头。

本来这种事就是摊在明面上的,大家你来我往,你骂我我骂你,下了朝堂还依旧是同僚。

但好死不死,这群被骂的人都是心胸狭窄的。我可以给你下黑手,但你不能当着别人面骂我。

于是宋家子弟纷纷无故遭殃。

就连宋若梅相公都没落下。

宋若梅一想起来就生气,刚开始来当河县的时候怎么看县衙怎么晦气,气得直接在外头赁了房子住。

直到半年后,宋家大哥派人来安抚,特地在当河县所在的梁阳府置办产业,宋若梅才买下了这处宅子。

这官不知道贬到什么时候,皇帝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换,但生活还得继续过,别人之间搞斗争,可不能自己怄气,伤了自己。

于是宋家人便散在各地继续埋头做事,虽然有些难以施开拳脚,但心底有了底气,哪怕苟着气也是顺的。

一边苟着一边暗骂坏人的宋若梅,买下了刘小冬的漤柿子方子。于是勤勤恳恳做事的宋家人,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这希望,给宋若梅送来了一道光,于是她便打算继续搞事业,打铁还需自身硬,宋家还是太弱了,不然不会被下黑手。

她要宋家变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