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会说,能说会道,还不怯场。
经过筛选,有九个人准备试一下这个“面点师”的职位。
于是王冬麦让她们各自准备好老面酵子和面粉,来当着全村人的面讲解一次做发面馒头的过程。
然后大家的兴致都来了,全都排排坐好,等着看着九个人如何教他们做馒头。
这一场“考试”就进行了一天半,等到第二天下午,经过全村人的共同决定,最终选定了两个人。
一个是赵来英,一个是陈乐英。
赵来英做的最好,讲的细致不说,还能举一反三,大家都一直推选她为村里面点师第一人。
而且最开始,也就是她跟王冬麦婆媳俩做出老面酵子,又研究出发面馍馍,还主动教给全村人的。
从大家学会自己做发面馒头以来,也就刘家在发面面食一道上做出来的花样最多,其余家最多只年前跟着学着包了一次包子。
而且那次的包子也是包得不算成功,不是露馅就是不均匀,加上大家都忙做羽绒服的事,发面面食一道上的手艺也就停留在只做最简单的馒头。
陈乐英的胜出,实在是大大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尤其是大家看到她对每一步的讲解,细致到甚至能感受出,是自己在亲手和面的样子。
而陈乐英被选上,最高兴也最不意外的就是房锦绣,她儿媳妇。
因为只有她知道,在陈乐英第一次取了名字之后,就下定决心要好好过好余下的日子,那时候她不光一改往日沉默的性格,甚至会跟着自家孙子学写字,描好后让孙子教她怎么读,再跟着学习字的含义。
就这样,她的学习劲头竟然跟私塾里的学生们没什么两样。晚课上也属于她学得最积极。
后来赵来英给她家送了一块老面酵子,还教她怎么用老面酵子发面做馒头。
而陈乐英似乎在这上面有天赋,赵了英只指点了一次,她就能直接上手,从那以后,陈家就几乎天天能吃到发面馒头。
这极大的激发了陈乐英的生活乐趣,不过几次,就熟练掌握了发面技术。
如今,陈家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陈乐英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儿子儿媳有钱赚,孙子孙女都在读书,孙女陈田田还被选中跟在作坊里学习。
昨天听说要招面点师,教人做面食,陈乐英听后觉得这正跟她年前想的事情不谋而合。
年前,孙女陈田田连夸了她好几天,说她奶奶做的包子好吃,跟刘家的有得一比。甚至可以去开个包子铺了。
陈乐英听了进去,再做馒头的时候格外地细心,争取做出最好的卖相出来。
原本她打算等今年农忙过后就去找赵来英说一声,自己想去镇上摆摊卖包子卖馒头。
跟赵来英说的目的是,她原本是一直跟着她在作坊做事的,比如拌腐乳料,烧腌变蛋用的灰,腌变蛋。
这些她是非常乐意做的,但自从学会了做馒头后,她似乎在这上面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她不光能简单做馒头,还会用苘麻沾上干花汁水点在馒头上,做花馍,还会做小猪馍,枣馅馍。
她非常喜欢把面团在自己手中搓出许多形状来。
而且她包的包子,比刘家包的要好看许多。
在卖相上,她绝对称得上房家洼第一。
陈家人每每吃到她做的馒头包子都由衷地夸赞她做的好,这些话日益增加了她的信心。
几个月前镇上的商队来村里跟作坊做生意,年底又有村里的货郎们挑着担子四处跑买卖。
陈乐英沉默了一辈子的心突然被他们给点燃了。
她想卖馒头。
这是镇上第一家的馒头摊子,也是当河县第一家馒头摊子。
她把这个想法跟孙女陈田田说过后,得到了孙女的大力支持,还要拿出攒下来的工资作为支持奶奶“创业”资金。
然后家里人都知道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还有一个孙子,都是全力支持,陈大郎甚至开始挑木材准备给他娘做个可以推的小摊车。
而另一个机会突然又来到了陈乐英的面前。
县令大人要招“面点师”,将面向全县村民教授发面技术。
王冬麦当时亲自来告诉她这事,也鼓励她踊跃参加,毕竟全房家洼,用老面酵子发面技术数一数二的没几个。
她陈乐英就是其中之一。
这回她被高票选中,也算得偿所愿,不光可以精进自己的手艺,还能得到官方认可。
村里人精心选出来的两个人,赵来英和陈乐英,那发面手艺是没话说的,再加上两个人这么多年操持家里的灶台,生活经验也是足够的。
这一年来村里人跟着作坊学做事,又跟着私塾的学生上晚课,从沉默寡言到能说上一些场面话,从大字不识到认得一些字。
改变不可谓不大。
这里面除了村里人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刘家人的带领,更加离不开县令大人的支持。
没看县令大人家的两个千金都常驻房家洼了吗?
所以,县令大人需要房家洼人做事的时候,那村里人是一点也不含糊,先不管什么事吧,大家一窝蜂上了再说,然后再根据条件来推选能上的上。
当河县面点师,就在这里推选出来了。
王冬麦,赵来英,陈乐英。
三个人,是房家洼全体人员工人的发面技术最好的。
这事办的顺利,当天晚上,王冬麦带上赵来英去了陈乐英家,告诉她明天她们三人将去一趟县城,带上各自的户籍证明,到时候让县令大人给她们做出一个官方的证明出来。
具体授课的时间还未确定,但王冬麦猜测,可能元宵节后几个人就会住到县城,顺利的话,第一批教授的人会是各家点心铺子和酒楼以及富户们送过来的人。
这些人都是要收费的。
而决定教什么内容的,刘小冬已经在绞尽脑汁地想了。
有了杜庭的认可和在展望,一个官方技校的雏形正在缓慢生长。
刘小冬越想越开心,这离她心底的那个责任,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