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梭机故障,滞留古代当农民 > 第81章 花样繁多,一条妙计几方胜

赵老爹现在已经交给村里的老头子们看顾了,反正他的药好煎,老头子们没事帮着煎一次药,到饭店的时候再给他端一碗饭过来,还能陪他在茅草屋里说话解闷儿。

可比以前舒服多了。

许秀才、严秀才、代秀才以及老秦秀才结伴来到房家洼的时候,村里众人分别在腐乳作坊和蜡烛作坊里忙得热火朝天呢。

一大半的男人继续在外村购买乌桕子,还有鸡蛋鸭蛋一类的东西。

村长石大,刘树,陈牛,王冬粮,这几个准备参与谈生意的留在家里。

其余的全体妇人们也在。

腐乳作坊里,刘礼秋和陈田田带着几个男人在清点即将卖出去的夫妇和变蛋。

蜡烛作坊里,杜贞念,石小年,刘笑跟一众妇人,在给蜡烛包装。

包装蜡烛的纸,是刘小冬和刘礼夏头两天刚做出来的芦苇纸。

原本刘小冬打算把上半年做的构树皮拿出来做纸的,但考虑到蜡烛是薄利多销的货,就改用芦苇纸包装了。

这回蜡烛做出来,应该会一整个冬天都不会停,于是他跟刘礼夏把春季准备好的芦苇全部做出来了。

现在两个院子都还晾着纸呢。

这裁剪的活就交给了祖母赵来英和外祖母徐明康。

蜡烛六根一包,露出烛心麻绳,底部折实,用浆糊沾牢固。

再定量地铺在竹筐里,一层蜡烛一层芦苇席,一筐最多铺六层,铺好再用麻绳上下系四道,筐外再钉一个木框起到保护作用。

这样,有了木框的保护,就可以多堆几筐蜡烛,也能同时杜绝每筐蜡烛直接接触,压坏筐内的蜡烛,导致蜡烛挤压变形,没有好卖相。

石大和刘树将四位老秀才请到作坊观看,并让杜贞念和石小年给他们讲解这些包装的作用。

几个老秀才做了一辈子的生意,又是读书人,也算是见多识广的,可饶是如此,也没见过房家洼作坊这般情况。

包装的人在院子里排成一条流水线,从拆模具捡出蜡烛开始,几个人同时拆下来,放在边上的芦苇大席上,后面的人就坐在席子边上,将蜡烛数好,归类,放在一个木筒子里,然后下一人便把这些木筒子端过去,用纸把排列好的六根蜡烛包起来。

蜡烛从木筒子里抽出来,木筒子就会被再次回收,有人将它们再拿回去,继续装蜡烛。

包装好的蜡烛,被码得整整齐齐地堆在墙边,等堆到一定数量,便会有人来把这些包装好的蜡烛按要求装进竹筐里。

其实本来用木筐可以更省事,但是房家洼没有啊,买还要钱,索性就砍了竹子让那群老头子编了一些竹筐。

再让石二和陈大郎做一些同规格的木棒子,在外围将竹筐钉牢固。

至于木筐子,等以后有了时间再说吧。

现在房家洼实在是没人能做这些了。

几个老秀才都是人精,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作坊里的门道,对着众人是大夸特夸。

虽然这些干活的都是妇人,管事的还是几个小姑娘,但他们也不敢轻视,因为这一段时间以来,房家洼的传奇可是一直在他们耳边回响呢。

这还要归功于秦红花和陈氏,也就是老秦秀才的儿媳妇。

几个人又去看了下腐乳作坊,刘礼秋特意开了坛腐乳给他们看。

他们几个都是吃过这些腐乳的,也算是了解,看其形和色,闻其味,便知道这一批比他们早先吃的味道还要更好一些。

于是便心满意足地去跟宋夫子谈论价格。

然后一众原本正在包装的妇人们,听到之后呼啦啦地全都跟着去了私塾。

宋夫子平常见客的客厅这会站满了人。

杜贞念和刘礼秋跟几位秀才说了下房家洼的打算,包括打造房家洼品牌,利用几位的天然优势组建房家洼走出去商队,卖货同时不忘宣传,再鼓励沿途村民多参与种植和养殖的事业,商队卖货同时再沿途收购。

乌桕子,柿子,家禽,粮食,包括稻壳,米糠,麸皮,菜果一类,并各类能用来做菜的佐料。

四个秀才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场简单的批发—售卖形式,没想到竟然是一个大循环模式。

他们家的各个小商队,往年也会这么来回腾挪倒卖,但是对于宣传和鼓励养殖种植,倒是第一回听说。

这商队还管别人种什么养什么吗?

这时候宋夫子就跟他们把其中的关窍一一点明。

无论是房家洼,还是过水镇,都是人口有限,田地有限,更别说粮食,家禽一类的了。

就那最明显的牛来说,房家洼是一头都没有,需要用还要去老秦秀才家租借。往年他们没有钱,都是人力来犁田耙地的。

蜡烛要长久做下去,就需要大量的乌桕子,但显而易见的,整个过水镇全部都乌桕子都用来做蜡烛,估计也只能卖一个冬季,甚至不到过年就卖完了。

但蜡烛一旦用起来,那就会一直要用,这乌桕子要从哪里来呢?

更别说腐乳和变蛋了。

腐乳是豆腐做的,做豆腐就需要大豆,这东西光靠过水镇种也是不能天天供应的。

变蛋用到的鸡蛋和鸭蛋亦是如此,今年的变蛋也是隔一个多月两个月才做一次的,原因还是蛋源供应不上。

所以,眼下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自己种和养是来不及的,还是要发动周围农户们的力量,积少成多。

现在各县县令已经在大力鼓励农户们种植养殖,他们正好可以趁着这个东风,来收购这些农户们手中的东西。

农户们见自己种的养的能坐在家里就被买走,省心省力就有更多时间耕种和养殖。

而商队卖完货回程途中再购买这些东西,满车去满车回,省心又省力。

同时,房家洼的作坊,因为这些货物的补充,得以常年不歇的制作,对商队和周边的农户们又是一桩好事。

三方都方便的事,只一个商队便能解决,可谓是事半功好几倍,收效甚多。

宋夫子说完,不止老秀才们,就连房家洼的众人也是心中一惊,再一赞。

以后她们就能赚更多银钱了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