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带着红警到漫威 > 第114章 巨额成本

带着红警到漫威 第114章 巨额成本

作者:鲤鱼的盔甲架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9 16:13:21 来源:小说旗

一项工程的直接建造费用大致可分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械成本、科研成本与杂项之中。

对于太空电梯来说,人工成本和杂项只是这里面最小的一部分,然后就是科研、机械和材料。

先说材料,由于同步轨道空间站高度的横截面处的屈服压力总是大于下部总质量产生的重力,所以材料强度越高电梯就可以做的越纤细,材料强度越低横截面积就会随着高度增加而急剧增大。

屈服强度就是指一个重力加速度的情况下,刚体一端自由下垂,另一端固定时被本身重力拉断时需要的最小长度。

屈服长度的计算公式为L\\u003dp\/pg(p为材料的屈服压强,p材料密度,g重力加速度)

设材料屈服长度L,轨道高度h,那么需要的段数N必须大于h\/L,假设上一段横截面是下一段横截面的p倍则N越大,p可以做越小,平衡p与N就可以得到需要总材料的最小解。

以普遍的钢材来说其屈服强度约为五千米,3.6万公里差不多需要一万个分段,第一段3千米第二段也是3千米,如果只用一根钢丝那第二段会被拉断,如果用两段则第二段会多出额外的负载。

也就是(5-2)*2\\u003d4km,减去第一根3千米的重量第二段还可以载重1km的钢丝重量。

第三根用N根3km的钢丝,则N*5-3*3-3*n\\u003d2n-9>0,n最少要5根才可负载1km的钢丝自重。

以此类推,差不多每段需要的钢丝数量都要翻个倍,然后再翻个一万次,所以这就是为啥不能用钢丝当缆绳的原因。

那么把钢丝换成碳纤维呢?碳纤维拉伸强度差不多是3.5Gpa,密度530kg\/立方米,屈服长度就约为577km。

3.6万公里就需要53段,加上负载就要100段,设每段360km那么每根剩余负载算210km,第一段360km有效负载210km自重,第二段两根360km负载420km,减去第一段360有效负载就只有60km了。

第三段就要6根,210km*6-3*360\\u003d180km,以此类推最后一段就需要1.5^180根,这依旧是一个很巨大的数字。

联盟目前能够量产的碳纳米纤维拉伸强度达101.5Gpa,是碳纤维的29倍,其屈服强度高达千米。

\/\\u003d2.25,考虑到安全材料负载大概需要7段,这还只是一根缆线到同步轨道的耗费。

缆线还需要挂载超导线缆,需要考虑电力系统、防护系统和控制系统负载,再加上运载所需承受的重量这个数字实际上可能还需要翻倍。

单从一条完整的太空电梯轨道所需的材料来计算,这就需要超万亿欧元,这是什么概念?

同时期美国的年Gdp才一万亿美元,一条轨道就要了联盟一年的Gdp,但Gdp这玩意说实话该分配的都分配好了。

不可能全部拨给太空电梯,也就是说联盟实际最多只能够拿出20%的Gdp来建造太空电梯。

这样一来建造周期与成本又要再度提高,这让莱茵不得不考虑是否该修改太空电梯的建造方式。

头大,非常头大。

刚刚返回到作战指挥室里的莱茵闭着眼暂停了这方面的思考,她好像有些理解古一为什么会选择卸任了。

想想看,往日的同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死亡,只有她一个因为肩上的责任不得不继续守护地球。

对抗外敌的压力和对于窃取(强抢)多玛姆能量的厌恶,不断见到亲朋好友的悲伤让她在看到天赋绝佳的斯特兰奇后选择了卸任死亡。

长叹了口气,莱茵摇摇头将杂七杂八的想法甩出去重新构建方案。

目前最大的拖油瓶就是太空电梯,联盟想要独自造完这东西怕是得砸锅卖铁了,所以一方面要重新设计方案节省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大其他国家对其的投资。

首先就是太空电梯轨道,本来这东西是要一步到位造八条轨道的,现在看来要八合一改成一条大轨道了,先造一条再慢慢扩建。

然后是空间站的建造,如果发射火箭造同步轨道的接驳空间站那联盟下个世纪都别想造完,必须在不暴露聚变反应堆的情况下考虑更高效的运载方式。

航天飞机?不是不可以,对于拥有微型聚变反应堆的她而言制造个超大功率电推进的航天飞机没有任何问题。

从运载效率上来讲这样制造的航天飞机效率也很高,每次只需要消耗少量工质即可实现往返,但问题是这样做会导致打击美国汽车制造业的计划流产。

因为美苏都有航天飞机,他们的航天飞机表现不必多说,但肯定是做不到一周四次往返往天上送材料的。

还有什么办法能把材料送到太空呢?

速度、电推......

有办法了!

既然只要速度足够高就可以摆脱地球重力进入同步轨道,那么为什么不用大炮把材料从地表发射到太空呢?

在地底埋设大量电容器,配合超导线路和高能微波相位雷达阵列,就算不暴露聚变反应堆,多建几个核电站给这个地球大炮充能依旧可以实现从地表发射炮弹到太空的任务。

刚要详细构思这个项目,莱茵想到联盟目前的财政状况脸又垮了下来。

方案可行,但联盟没那么多钱去造质量发射器了。

苦恼的捂着额头,莱茵觉得自己有点陷入死循环了。

其实如果单就建造而言她有足够的技术来放出大量自动机器人来进行建造,在北极星造好之后全程不需要一个人都可以。

但那样做又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冲击?

要知道欧洲可是个人力紧缺的地方,现在的人们刚适应制造业工人的身份没多久就出现了大量能够替代他们的机器。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的,原本的紧缺劳动力的制造和建筑业瞬间就不缺人了,但没有其它技能的工人会迅速被淘汰进入失业状态。

失业者没有事做去只有去做小贩或是寻找更低级的劳动获取报酬的工作,但服务业现在还未兴起,根本没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

至于当小贩。

说实话,打发失业者上街摆地摊是政府极端无能的表现,因为其只有在满足以下条件时才会发生。

1、政府不愿意为失业者提供公共部门职务

2、政府刻意维持高强度的竞争,而这结果是在制造了大量失业者的同时也对其他劳动者造成了极端的压榨,政府愿意让一部分工人在工厂与办公室里累死,让另一群人在街上饿死也不愿意通过牺牲自己的利益进行市场管控。

所以莱茵不愿意这么做,虽然以上两点联盟全没有但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大量人员失业没有保障并造成社会动荡。

社会无法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超高速科技带来的变革导致一系列问题发生,想要改变这个只有一条路可走。

那就是等待市场慢慢的扩张发展,逐步推出先进科技并扩展新的就业渠道,比如让正在发展的服务业吸纳制造业工人,创造出更多的需求来给中低端工厂提供订单创造岗位。

这也是之前提到的太空电梯将要创造的建设经济正循环,也是从超级赔钱货变成赔钱货再到收支平衡的过程。

但还是没钱,还是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额的金钱,半年十五亿的收益在莱茵眼中根本什么都干不了。

看来真的只有借钱这一条路能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