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海困惑说:“李准怎么会预先知道我们会缺粮食?” 他眉头紧锁,眼中满是疑惑。他开始意识到李准的不简单,但仍然想不明白其中的缘由。他的心中有些慌乱,这种未知让他感到不安,他一直以为自己对清军的行动了如指掌,现在却发现自己好像一直在李准的掌控之中,这种感觉让他很不舒服。
李亚汉长叹口气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李准备就是搞钱出身的,他掌控了广东绝对的财经大权。李准打仗舍得花钱,他深知财富在战争中的魔力。每一个参战士兵的军饷在他的指令下翻了一番,那沉甸甸的银子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暖了士兵们的心。战死抚恤金更是高得惊人,对于那些可能马革裹尸的士兵来说,这是给家人最后的慰藉,仿佛是一份生命的保险。若是获胜,重奖更是如璀璨的珍宝在前方诱惑。而李准自己,分毫不取,将所有的财富都分给了参战军士。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就像他手中最有力的武器。他妈的李准太有钱了,我们那点家底根本耗不过他。” 李亚汉咬牙切齿地说道,眼中满是无奈与愤恨,他深知这场战争在经济上他们已经输得一塌糊涂。
李北海垂头丧气地坐在椅子上,往日的威风早已不见,只剩下满脸的疲惫与迷茫。他用手撑着头,低声问道:“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他的声音沙哑无力,仿佛一个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孩子。聚义厅里一片死寂,只有那几盏油灯在风中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映照出众人绝望的脸庞。
李亚汉眼睛黯淡,像失去了光泽的宝石,泄气地说道:“大哥,我也不想这样,但现在只有一条路,下山投降。” 他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砸在每个人的心上,让原本压抑的气氛更加沉重。他看着李北海,眼中有一丝哀求,希望他能面对现实,不要再做无谓的挣扎。
李北海气吁吁地猛地站起来,眼中怒火重燃,发怒说道:“清军围剿我多年,哪一次不是困难重重,但哪一次我们不是死里逃生后东山再起,我宁死不降!” 他的拳头紧握,骨节泛白,仿佛要把所有的不甘与愤怒都凝聚在这紧握的拳头上。他在厅中来回踱步,每一步都带着决绝,身上的衣服因他的动作而猎猎作响,像是在为他的愤怒助威。
李亚汉诚恳地看着李北海,眼中闪着泪光,说道:“大哥,如果我一个人也宁死不降,但其他兄弟呢,那可是上千家庭上万个人,上千人因我俩而死,上千个家庭因此失去父亲或者儿子或者兄弟,就是佛祖也不会原谅我们的。” 他的声音颤抖着,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兄弟们的愧疚和对生命的敬畏。
李北海哆嗦着,嘴唇颤抖,眼中的怒火渐渐熄灭,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痛苦:“其实我也不想这样,但这不是没有办法吗?” 他的身体像是被抽干了力气,重新坐回椅子上,双手抱住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无助。外面的风呼啸着,吹得聚义厅的门窗哐当作响,仿佛也在为他们的命运悲叹。
李亚汉恨恨地看着李北海,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办法是有的,就两条路,一是我将你杀了,然后我自杀,放兄弟们一条活路。二是下山投降,你我都有活路。你选,早作决断!” 他拔出腰间的刀,那寒光闪闪的刀刃在油灯下格外刺眼,他的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显示出他内心的挣扎。他不想走到这一步,但为了兄弟们,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
李北海看着周围愤怒又绝望的兄弟们,看着那闪着寒光的刀,知道大势已去,已经退无可退。他的心中五味杂陈,曾经的梦想、信念在这一刻都化为泡影。他缓缓站起身来,眼中满是悲凉,仿佛看到了他们曾经的辉煌如泡沫般破碎,那些与兄弟们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日子,那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时刻,都一去不复返了。他的身体微微颤抖,像是在寒风中孤独的落叶,最终,他只好决定下山投降。
于是,李亚汉顶着巨大的压力,在这关乎生死抉择的时刻,想起了过去在山下那位受人敬重的教书先生。他一路疾奔,在山间崎岖的小路上磕磕绊绊,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兄弟们谋求生路。找到教书先生后,他言辞恳切地说明了来意,眼中满是哀求。教书先生虽面露犹豫,但看着李亚汉那近乎绝望的神情,还是点头答应了这危险的使命。
教书先生来到李准大营,那大营戒备森严,士兵们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他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向卫兵表明来意。消息很快传至李准耳中,李准听闻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涉及众多因素。在慎重考虑后,他决定向总督岑春煊请示。书信送出后,李准在大营中来回踱步,心中忐忑不安。他既希望能顺利解决此事,减少伤亡,又担心总督不同意,引发更多变故。
岑总督收到李准的请示,坐在威严的总督府中,权衡利弊。他的目光在书信上停留许久,脑海中思绪万千。最终,他同意了李准的请求,决定接受大土匪李北海部投降。消息传回李准大营,众人皆松了一口气。
李北海手下的人,大多是些为生活所迫的农民,他们本就无心为匪,只是被乱世裹挟。李准看着这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心中满是怜悯。他决定共遣散上千人,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当发放路费时,这些农民土匪们眼中满是惊讶与感激,他们从未想过会受到如此对待。手中的路费,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回家的盘缠,更是一份重新开始的希望。他们相互搀扶着,踏上了回家的路,那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落寞又充满希望。
而对于李北海的亲信,李准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保留 80 人。他将这 80 人整编为先锋队,任命李北海为哨官。这一决定在军中引起了一些波澜,但李准有自己的考量。他相信,给这些人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他们会珍惜。
那么李北海会珍惜当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