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觉醒购物商城,我助大唐统一天下 > 第265章 贞观十六年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又过了三年半,如今已经是贞观十六年。

如今大唐越发昌盛强大,百姓们的生活也是更加富足,无论是像长安城这样的都城,还是洛阳、太原、金陵这样的大城,还是各地的小小县城,百姓的生活都是十分幸福甜蜜。

可能只有那些比较偏远地区的村庄还比较困难穷苦,但是比起以前也是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就像汉代所谓的文景之治盛世时期,也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可是现在大唐任何一户人都能吃饱饭。

那些比较穷苦的人,也不过是不能经常大鱼大肉喝酒吃菜,但是每家每户粗粮都是吃不完的,细粮也能偶尔吃一顿。

像是以前一遇到灾荒年景就卖儿卖女,全家啃树皮吃观音土,饿殍遍地白骨皑皑,如今可是绝对不会出现了。

现在大唐的地方官员如果想要升迁,可不是像以前那样拍马屁送礼行贿就行了,吏部如果想要给他们升迁,可是有着一套渐渐成熟的标准。

首先就是本部官员所在州县绝对不允许饿死人冻死人,不但丰年如此,就是灾年也是一样。

不管是发生了干旱还是洪涝,不管是蝗灾还是冻灾,各地官员必须要及时做出应急预案,用常平仓或者义仓的粮食救助灾民,或者是解决百姓棉衣棉被。

一旦地方出现灾荒,而常平仓或者义仓无粮,粮食被贪污挪用,涉案官员面临的必然是全家终生劳役,三代不得为官。

毕竟现在大唐是最需要人口的,绝对不允许因为灾荒而饿死人,那样就肯定是地方官员有问题。

如今大唐可是有着好几条监察部门,并且各不统属,都是单独的情报消息网,从下往上直通皇宫。

比如御史台往各地外派的监察御史,比如百骑司外围的人员,比如不良人,比如丽景门。

再加上还有个爱管闲事的非常操心人口增长的莱国公,他的那些遍布天下的书院,很多城镇的作坊和商铺,最近几年越发壮大的清风楼。

如果想要贪污挪用,除非你能够把所有人拉下水同流合污,不然一旦消息传到长安,那么不但地方官员要倒霉,其他的负责监察却没有禀报的人也会倒霉。

但是那些官员即使想要拉人下水,也根本就可能知道所有的监察监督人员都是谁,特别是孟南柯的那些人,谁会想到他们会把各地的消息传到长安呢?

其次,除了不饿死人冻死人,不能让人知道你贪污了,还要对所在州县有贡献。

以前可能你只要不出错,哪怕是混日子,即使碌碌无为无能,熬到年限也会升官。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当官懒政不作为的,光会嘴炮做事无能的,别说是升官了,要么撤职,要么降职。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你只要在那个位置上,就需要为大唐为百姓做实事。

不是让你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大事情也就只有造反了。

你只要能够让百姓过得更好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也是政绩。

比如你能让百姓堆积出效果更好的农家肥,让粮食有所增产。

比如带领百姓修建水渠河沟,方便灌溉。

比如替百姓谋取更大的利益,帮助他们卖出去农副产品。

你只要踏踏实实做事了,也让百姓得到实在好处了,那你就等着升官吧。

其他的还有教育和刑案,只要能够让适龄儿童都去书院读书,没有遗漏,让大唐的下一代不再是文盲,教育就过关了。

这方面不要求你升学率,毕竟初级书院每个县每个乡镇都有,可是中级书院也就这两年才在各个州府建立一个。

每个能够考上中级书院读书的,那都是非常聪明非常天才的人,朝廷不会强求你任职的地方必须有多少人能考上的。

而刑案原本是各州县官员升迁非常重要的考核,但是只要你为官一心为民,百姓们生活的幸福甜蜜,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非要干坏事。

即使有个别人天生恶毒犯案了,作为地方官员要能够公正廉明的审判,朝廷也会认可你的能力。

老百姓不怕有人做坏事,只怕被冤屈。

执法者不公,是对官府公信力最大的损害,也是让百姓仇恨官府朝廷的源头。

历朝历代百姓们造反,不都是活不下去了吗?

所谓官逼民反,那可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每个朝代官场糜烂,对百姓们无尽压榨欺负,让他们有冤无处申,没有活路了,逼不得已反抗。

为何不告官?

何不食肉糜?

所以现在大唐对于胆敢屈打成招,明知道是冤案却为了钱罔顾人命的那些官员,必然会严惩。

这是考核的重要的一方面。

所以现在的地方官员如果有心要升迁,必然会用心做事。

当然,朝廷也会对官员的生活方面做出考虑,推行高薪养廉。

如今大唐的俸禄很高了,今年刚刚又进行了一次调整。

就拿国内最多的,也是级别最低的县令来说,隋朝年间的一个县令每年禄米大概六百多石到八百石,按照当时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五六百贯。

但是,以前的县令可是需要养着很多人的,比如幕僚、衙役、杂役,都需要县令自己出钱的。

近百人靠着县令自己出钱养活,那些衙役一个月才两三百文,但是人数那么多,也需要二十多贯。

幕僚和班头你总不能也只给两三百文吧?

这几个人每人一个月就算两三贯,加一起也要十来贯。

最后县令自己一个月能够有十多贯就不错了,每年大概能落下一百五十贯,养活一家人也就是比普通百姓稍微好点。

但是以前的官场,你总要迎来送往,上官那里不时的送送礼,免得被穿小鞋,那么点钱可就不够了。

然后就只能想办法捞钱,从百姓们身上下手。

那些衙役也会同样做,毕竟他们的钱更少得可怜,养活一家人都不够,他们有着一身狗皮,所以他们也会选择撕咬百姓。

从贞观四年大唐就在逐步修改政策,各种试行本出台,慢慢形成适合大唐的政策。

就比如,地方官员不再发放禄米,不再分配职田,俸禄全部折成钱财,半年发放一次。

按照今年刚调整后的标准,现在七品县令每年可得俸禄五百到七百贯,按下县、中县、上县不同标准发放。

一个月四五十贯,足以轻松养活几十个人了,最关键的,这是指县令自己的俸禄,如今的衙役也是由朝廷发工资,不用县令自己掏腰包。

大唐朝廷经过一番详细调查,按照每个县不同的情况,各个衙门里配备不同数量的衙役杂役,由朝廷统一发俸禄。

县衙门里三班衙役,仵作,马夫,更夫,禁卒,民壮,工资各不相等。

最少的一个月也有五六百文,和作坊里的工人差不多,不算很多,但是活轻松啊,又有官府背景。

之所以衙役杂役的工资这么少,因为他们都是当地的,他们家里都有土地,他们的家人可以种地养活一家人。

多得比如班头、捕头,每个月差不多有三四贯,优秀的甚至还有七八贯,足以养活一大家子人,再加上家里的那些土地,他们过得更好。

折算下来,衙役杂役的工资是以前的一倍,县令每年的收入,是以前的两倍甚至三倍。

一年的俸禄,相当于普通的百姓一家人十来年的收入。

薪酬待遇提高了这么多,如果还要贪污,被查出来那就不能怪朝廷的律法森严了。

……

十六年八月初三,大吉。

忽然有一个消息,仿佛炸雷一般,震惊天下。

听说,大唐的嫡长公主要大婚了!

这消息一开始没有人相信,毕竟从没听说过这位公主招驸马了。

没办法,长乐公主如今已经二十一岁了,真真正正的大龄女青年了,但是她的婚事一直没有音讯。

在大唐,律法规定十六岁是成婚年龄,所以绝大部分人都会提前定亲,早早准备。

等到了十六岁,满足了朝廷规定的年龄,就会马上成亲。

毕竟以前的人,很多都是十三四岁就成亲了,十六岁已经很晚了,那些家里的老人家可是都想着早点抱孙子或者重孙子呢。

传宗接代,继承香火,绵延子嗣。

可是自从长乐公主跟长孙冲退婚后,就一直推脱,说什么都不肯、不愿意成婚。

一开始,李世民宠爱,长孙皇后怜惜,也就任由她找各种借口,往后推。

可是十六岁,十七岁,你还不想成婚?

十八岁了,十九岁了,你该成亲了吧?

已经二十岁了,你作为大唐的嫡长公主,再不成婚,就有点太过分了吧?

你不能为皇室抹黑啊。

从去年开始,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就再也忍不住了。

虽然他们依然还是非常疼爱这个闺女,不会出现强迫命令或者打强行把她许配出去的情况,但是他们可以用其他的办法来提醒她、折腾她。

所以他们时不时的组织宴会,让各大权贵和大臣府上的年轻人成双成对的参加宴会,他们拉着自己的女儿一起参加,让她感受一下狗粮的滋味。

或者是皇后招呼一帮大臣府上的家眷,和她们讨论下谁家的谁和谁家的谁成亲了,谁家的谁怀孕了,谁家的谁生了个儿子或者闺女。

就连这样的老太太聚会上,长孙皇后也会带着长乐公主一起参加,让她感受一下人家的天伦之乐。

后来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发现这些竟然没什么作用,自己的女儿该怎么还怎么,仍然不为所动,不说成亲,继续单身。

老两口这个愁啊。

后来眼看旁敲侧击不管用了,无奈之下,长孙皇后和她私下里好好谈了谈。

通过谈话,母女交心,长孙皇后大概能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很早之前,心里就有人了。

可是通过长乐话语间流露出来的信息,对方年龄应该比她大很多,估计有三十七八岁了。

这些其实不重要,这个社会,四五十岁的男人娶个十几岁的女孩太正常了,就像他的二郎,大唐皇帝李世民,都已经四十岁了,不也是有好几个十几岁的妃子?

可问题是,自己的女儿可是大唐的嫡长公主啊。

好吧,即使不管年龄,男人大点无所谓。

但是女儿话语中的意思,人家有妻子,甚至还有好几个妾室,而且还有十几个孩子。

这就有点过分了吧?

你作为大唐的公主,还是嫡长公主,这招驸马,他必须要只有你一个女人才符合规矩啊。

哪怕是他偷食,也只能暗地里偷偷的,至少不能正大光明的有其他女人,要不然,皇家还要不要脸了?

你这个,完全不同,人家是早就有了好几个妻妾,还有了十几个孩子,人家也不可能为了你把妻妾都休了,把孩子都断绝关系,再单独的尚你这个公主。

如果那个人真的这样做了,别说你是不是还能喜欢他,就连她这个母后都不会答应。

那样的人,如果为了权势利益不顾一切,说什么都不能把女儿嫁过去,那不但害了女儿,还会埋下祸端。

**太大,野心勃勃,说不定以后得势了,还会想着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可是不休妻,又怎么办呢?

难不成,你要嫁过去做小妾?

别闹,你是公主,嫡长公主!

这事儿不好办了。

看着女儿的模样,肯定是情根深种了。

如果不是自己的亲闺女,随便找个合适的直接下旨让她成亲就是,为了皇家的脸面和威严,谁也说不出什么,她还敢反了天不成?

可关键是自己的亲闺女,从小到大都非常疼爱的女儿。

如果逼迫着她嫁给一个不喜欢的人,女儿肯定不会开心,不会幸福,必然郁郁寡欢,说不定以后还会埋怨怨恨父母。

可是现在难道真的让女儿嫁过去吗?

把皇家的脸面踩在脚底下摩擦?

也不知道二郎会不会发怒,他这个皇帝,最近几年越发的有威严了,可别因为长乐让他生气。

长孙皇后愁啊。

就这么又过去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李世民忍不住又提起来这个女儿的婚事。

“观音婢啊,你看,如今就连城阳都已经成亲有了孩子,可是长乐她……”

长孙皇后苦笑一声,接着说出来一番话,把李世民惊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