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何时可以回去 > 第24章 建立书院

我何时可以回去 第24章 建立书院

作者:种一块地养老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30 21:31:44 来源:小说旗

林墨一袭长袍,身姿挺拔,负手伫立在宫殿那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下。长廊上朱红的漆柱透着威严,檐下的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与宫中熙熙攘攘的人群所发出的嘈杂声交织在一起。他的目光仿若一湾深邃的湖水,从那往来穿梭、形态各异的人群上缓缓扫过,每一个人的面容、每一个人的言行,都似能成为他思索的线索。此刻,他的心中却如翻涌的浪潮,波涛起伏,难以平静,脑海中尽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深远之事。

回溯过往的悠悠岁月,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不凡的智慧,投身于农业革新的浪潮之中。他不辞辛劳,奔走于田间地头,亲自指导农民改良耕种方法,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曾经那一片又一片杂草丛生、毫无生机的荒芜农田,在他的努力下,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嫩绿的禾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希望。

在商贸领域,他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头脑和果敢的决策能力。他四处奔走,与各地的商贾洽谈合作,促成了边境贸易的不断拓展。曾经冷清的边境口岸,如今变得热闹非凡,来自不同地域的商队络绎不绝,驮着琳琅满目的货物,交易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边境贸易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外交场上,他更是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沉稳的应变能力,成功进行外交周旋。面对他国的刁难与挑衅,他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以智慧化解了一场又一场的危机,成功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百姓们得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不必遭受战火的侵袭。

然而,每一次成功解决眼前的难题,都让他愈发深刻地意识到,人才才是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根本。就如同高楼大厦需要坚实的基石,国家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

回顾当下的教育模式,恰似一只困于陈旧樊笼的飞鸟,依旧深陷传统的泥沼难以挣脱。在那肃穆的学堂之中,夫子们口若悬河,所传授的不过是经史子集这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经典内容。学子们每日埋首于古籍之中,摇头晃脑地诵读,数年苦读之后,虽能做到满腹经纶,于文辞之间出口成章,博古通今,引经据典亦是信手拈来。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仿若汹涌澎湃的江河,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放眼望去,周遭的世界,无论是农耕器具的革新、商贸往来的拓展,还是外交局势的复杂多变,都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此时,这些仅停留在故纸堆里的知识,面对如此迫切的时代需求,无疑显得捉襟见肘,远远不够。大明王朝,这艘在历史长河中乘风破浪的巨轮,若要在未来那充满变数的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就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航行的船只需要坚固的风帆与可靠的舵手一般,急需具备多元知识、创新思维与开阔视野的人才。

于是,一个大胆而又极具前瞻性的想法,仿若一颗在黑暗中悄然破土的种子,在林墨的心底悄然生根发芽 —— 于京城之中,创办一所风格迥异的书院。这所书院,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桎梏,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运作,广纳天下有志学子,不论其出身贵贱、家境贫富,皆能在此找到一片成长的沃土。书院将倾尽全力,为国家悉心培育栋梁之材,让这些人才如璀璨星辰,照亮大明前行的道路 。

林墨深知此事意义重大,不敢有丝毫耽搁,精心准备一番后,便郑重地上奏朱元璋。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地阐述了创办书院的初衷、规划与愿景。朱元璋听完,手抚胡须,陷入了久久的沉思。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爱卿此举,着实是利国利民的上佳之策。我大明如今正值用人之际,若能借书院之力,培育出一批有真才实学、能担大任之人,必定能助力国家走向昌盛繁荣。朕准你所奏,所需的一切资源,朕自会全力支持,你只管放手去做。”

得到皇帝的应允,林墨心中的喜悦如同决堤的洪流,汹涌澎湃。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人才济济、繁荣昌盛的美好景象,心中阴霾瞬间被一道明亮的曙光驱散。他深深明白,这份应允不仅仅是皇帝对他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当下,他来不及有丝毫的懈怠与停歇,如同奔赴战场的将士,怀着满腔的热忱与坚定的决心,马不停蹄地投身到书院的筹备工作之中。每一个细节、每一项任务,都在他的脑海中反复推演,他深知,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影响到书院的未来,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培育大业 。

选址一事,林墨极为慎重,深知这一步关乎书院未来的学风与气象,丝毫马虎不得。那些日子里,他不顾京城的烈日炎炎,亦不惧骤雨倾盆,身着素袍,脚蹬布履,亲自踏遍京城的每一处角落。每至一处,他都久久伫立,从地形地势、风水格局,到周边人文环境、交通便利与否,都逐一考量,细细权衡其中利弊。

在漫长的寻觅与斟酌后,林墨终于选定了京城郊外一处风景秀丽、环境清幽的山谷。此处青山连绵,似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盘踞,将山谷温柔环绕;绿水悠悠,如一条灵动的丝带潺潺流淌,为这片天地增添了几分灵秀。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气息,那是自然最纯粹的馈赠。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纷扰,没有市井的嘈杂叫卖,亦无车马的川流不息,仿若尘世之外的一方净土。

林墨站在山谷之中,缓缓闭上眼睛,鼻翼轻张,深深吸了一口这带着草木清香的清新空气,顿觉心旷神怡。微风轻柔地拂过他的衣袂,撩动着他的发丝。此刻,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未来学子们在此处的生动场景。

他仿佛看到晨曦初照时,那第一缕金色的阳光穿透薄雾,洒落在这片宁静的山谷。学子们身着整齐的儒服,个个身姿挺拔,手持书卷,步伐轻盈地在山谷的小径上踱步诵读经典。他们的声音清脆而洪亮,抑扬顿挫,朗朗书声与林间婉转的鸟鸣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美妙的乐章。那声音,仿佛带着无尽的力量,穿透山谷,在每一寸空气中回荡。

又仿若看到夜幕降临时,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于夜空,洒下银白的光辉,给整个山谷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薄纱。学子们围坐于潺潺溪水旁,就着如水的月光探讨学问。他们或眉头紧锁,陷入沉思;或神情激昂,口若悬河。激烈的争论声在山谷间回荡,每一个观点的碰撞,都像是智慧的火花在黑暗中闪耀。有人引经据典,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有人据理力争,反驳他人的观点。在这热烈的氛围中,思想的光芒不断绽放。

想到这些,林墨脸上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对书院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这些学子们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为大明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的美好画面 。

书院的建造工程正式启动,林墨亲自参与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他摒弃了传统书院刻板的布局,融入了许多独特的构思。讲学厅宽敞明亮,采用了大跨度的木质结构,屋顶开有天窗,让阳光能够毫无阻碍地洒落在每一个角落,营造出一种开阔、通透的学习氛围。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的经史子集,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区域,用来存放林墨从现代带来的各类科学书籍与文献资料。用于实验和实践的工坊,配备了各种先进的工具和设备,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平台。

师资的招聘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林墨深知,优秀的教师是书院成功的关键。他一方面向国内知名的学府和学者发出诚挚的邀请,恳请他们前来书院教授传统的经史子集。这些学者们,有的是德高望重的文坛巨匠,有的是博古通今的学术泰斗,他们的加入,为书院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林墨四处寻觅那些对天文地理、算数物理等现代科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人才。他不惜长途跋涉,深入到偏远的乡村、隐秘的山林,只为找到那些被埋没的民间高手。每找到一位合适的人才,林墨都会亲自登门拜访,与他们促膝长谈,详细阐述书院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他的真诚与执着,打动了许多人,不少志同道合之士纷纷加入到书院的教师队伍之中。

经过数月的日夜操劳,精心筹备,书院终于拔地而起,焕然一新。开学当日,京城的学子们听闻有如此别具一格的书院开办,顿时如潮水般纷纷慕名而来。书院门口人潮涌动,水泄不通,学子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们有的是出身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渴望在这里拓宽自己的视野;有的是家境贫寒但刻苦努力的寒门学子,希望通过书院的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林墨站在书院门口,笑容满面地迎接每一位学子的到来,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鼓励,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的希望。

书院的课程设置,可谓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在传统的经史子集课程中,林墨要求授课先生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先生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与学生们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伙伴。他们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经典文献进行大胆的质疑和解读,让课堂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火花。

而在现代科学知识的课程上,林墨更是亲力亲为,亲自担任主讲。他深知,这些知识对于这个时代的学子来说,是多么的陌生与新奇,需要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传授。

在天文地理课上,林墨拿着一个巨大的地球仪,缓缓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目光瞬间被这个从未见过的新奇玩意儿吸引,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林墨轻轻转动地球仪,微笑着说道:“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它并非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球体。在地球的另一边,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国度和文化,那里的人们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成就。” 学生们围坐在地球仪旁,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和惊讶。他们从未想过,世界竟然如此之大,如此奇妙。

“先生,那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 一个学生举手问道。

林墨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与地球一起运动,就如同坐在一艘平稳行驶的船上,我们感觉不到船在动一样。”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林墨还亲自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他让一个学生站在教室中间,模拟地球,另一个学生绕着他慢慢走动,模拟地球上的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清晰地看到,当自己处于运动的体系中时,很难察觉到自身的运动状态。

在算数物理课上,林墨同样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知识。他教学生们使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计算,让他们感受到这种计数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算筹计数,是多么的便捷和高效。他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物理知识,并亲自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实验道具,如杠杆、天平、浮力球等,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同学们,你们看,这根杠杆,当我们在两端挂上不同重量的物体时,只要调整它们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保持平衡。这就是杠杆原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秤、剪刀等。” 林墨一边演示,一边说道。学生们围在林墨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操作,不时发出阵阵惊叹。他们纷纷亲自上手,尝试着调整杠杆两端的物体重量和距离,感受着科学的神奇与魅力。

除了课堂教学,林墨还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他精心组织学生们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天文观测、物理实验等。

在一次实地考察中,林墨带领学生们来到郊外的农田。此时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农田里一片郁郁葱葱。林墨指着一片玉米地,对学生们说道:“同学们,你们看这玉米的叶子有些发黄,这可能是缺乏某种养分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土壤的成分,来确定具体缺少什么,然后采取相应的施肥措施。” 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携带的工具,开始检测土壤的酸碱度、氮磷钾含量等。他们认真地记录着数据,讨论着分析结果,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有的学生建议增加氮肥的使用量,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中,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的声名如春风般传遍了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学子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一些家境贫寒但极具天赋的学生。林墨对这些学生一视同仁,关怀备至。他专门设立了奖学金制度,为那些成绩优异、家境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的食宿和学习资料。他还经常与这些学生谈心,鼓励他们不要因为出身贫寒而自卑,要努力学习,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林墨的关爱和鼓励下,这些学生们如茁壮成长的幼苗,在书院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汲取着知识的养分,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书院的悉心培养下,一批又一批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才俊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他们带着在书院学到的知识和理念,踏入了朝廷的各个领域,为朝廷注入了一股清新而又强大的新鲜血液。

在科举考试中,书院的学生们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屡获佳绩,崭露头角。他们进入官场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方法,处理政务时游刃有余。他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改革措施,如简化行政流程、加强地方治理、推行廉政建设等,为朝廷的高效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科技领域,学生们将在书院学到的物理、化学等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研发和制造中。他们改进了武器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了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他们研发了新型的农业工具和灌溉设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他们还探索了新材料的应用,推动了手工业和制造业的进步。

在经济领域,学生们运用数学和商业知识,分析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商业策略。他们推动了商贸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国内外市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他们还倡导建立公平、公正的商业秩序,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稳定。

在文化领域,学生们倡导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文化成果。他们翻译了大量的外国经典着作,将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引入国内;他们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们还创办了各种文化社团和学术刊物,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林墨看着这些学生们的成长和成就,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他知道,自己所付出的无数个日夜的努力,都化作了如今的硕果累累。书院正在为大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播知识的殿堂。

然而,林墨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教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他开始精心计划进一步完善书院的课程体系,增加更多实用的课程,如医学、工程学、经济学等。他希望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们能够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同时,林墨还打算派遣书院的优秀学生出国留学,让他们亲身去体验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他相信,只有走出去,才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些学生学成回国后,必将成为大明发展的中流砥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林墨的书院宛如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照亮了学子们追求知识的道路,为大明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而林墨,这位怀揣着教育梦想的先驱者,也将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不懈努力,书写属于他和大明的辉煌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