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我,吕奉先,真不想拜义父 > 第119章 京师震动,温侯成乱臣贼子了?

并州均田之策如疾风骤雨,强势而霸道地推行着。

每一个郡县的土地,都将在变革中被重新丈量、分配。

往昔世家大族肆意兼并土地的局面,必然会被彻底打破。

吕布以雷霆手段,将关乎民生与霸业根基的政令贯彻到底。

他毫不留情,斩断伸向百姓土地的贪婪之手。

一时间,并州豪强震恐,百姓暗自欢呼。

王凌满心愤懑,历经舟车劳顿,终于踏入京师洛阳。

他一见到叔父王允,便迫不及待地哭诉起来。

言辞间添油加醋,将吕布描绘成一个肆意妄为、不顾旧情的暴君。

“叔父,温侯实在欺人太甚!”

“他推行均田,全然不顾我太原王氏的颜面啊!”

王允静静地听着,神色平静。

手中轻轻摩挲着胡须,昏暗的眼神中透着洞悉一切的睿智。

待王凌哭诉完毕,王允微微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贤侄,莫要如此激动。”

王凌满脸焦急,跺着脚道:

“叔父,祖宗基业不保,我怎能不激动?”

王允眼中闪过一丝无奈,缓缓道:

“贤侄,你被利用了。”

王凌闻言,顿时愕然,脸上写满了疑惑:

“叔父,此话怎讲?”

王允微微叹息一声,正色道:

“你想想,太原郭氏在并州也是大族,他们都未出头反对,你为何如此着急?”

王凌挺直了腰杆,一脸傲然:

“我王氏,乃并州士族之首啊!怎能坐视祖田被夺,威望受损?”

王允淡淡一笑,神色平静如水:

“那又如何?”

“奉先连袁绍都敢杀,留你性命已是看在老夫的面子上,你怎敢奢求其他!”

王凌如遭雷击,心神震颤,呆呆地站在原地。

他回想起吕布在并州的赫赫威名,以及杀伐果断的行事风格,心中涌起一阵寒意。

王凌突然意识到,自己此番冲动前来告状,或许真的是太鲁莽了。

“贤侄,你还年轻,不懂这乱世的规矩。”

王允语重心长,“如今世道,实力才是王道。”

“奉先手握重兵,又深得民心,他推行均田。”

“虽触动了我们士族的利益,但也顺应了天下大势。”

王凌低着头,沉默不语,心中仍有不甘。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与奉先正面冲突,而是等待时机。”

王允接着道,“你回去告诉族人,暂且忍耐。待时机成熟,我们再做打算。”

王凌抬起头,看着王允,眼中满是遗憾:

“叔父,侄儿明白了。”

王允拍了拍王凌的肩膀,大声强调:

“记住,在乱世之中,隐忍与谋略才是生存之道。”

“你此番回去,切不可再冲动行事!”

王凌拱手行礼,凛然道:“侄儿谨遵叔父教诲。”

王允神色平静,目光深邃,抬手示意王凌坐下,继续道:

“贤侄,你当知晓,天下将大乱。”

“我们王氏占据越多的耕地,看似是财富。”

“实则越容易成为各方势力眼中的钉、肉里的刺。”

王凌刚要开口,却被王允抬手制止。

“先听我说完。”

王允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奉先推行均田,从长远来看,实则是好事。”

“百姓有田可耕,方能安居乐业,这是天下太平的根基。”

“既是好事,我们为何不支持呢?”

王凌满脸的憋屈,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家祖业被夺,王允竟还说要支持吕布。

王允微微一笑,似乎早已料到王凌的反应:

“你心里委屈,老夫明白,但目光要放长远些。”

“你看董卓,一介武夫,进入京师后肆意大开杀戒。”

“即便如此,他如今也得千方百计拉拢士族,以此巩固朝堂。”

“这说明什么?说明士族的力量,依旧举足轻重。”

王凌若有所思,微微点头。

“我并州士族要崛起,必须仰仗一棵大树。”

王允目光灼灼地看向王凌,“贤侄,你觉得奉先如何?”

王凌皱了皱眉头,直言道:

“温侯强势、霸道,非是明主。”

“在他治下,我们士族的利益受损严重,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王允突然酣畅淋漓地大笑起来,笑声在空旷的屋内回荡,惊得王凌一愣。

“叔父,您笑什么?”王凌满脸疑惑。

王允收住笑容,看着王凌,意味深长道:

“倘若奉先尽善尽美,还会需要我们吗?”

“人无完人,正是因为他有不足,我们才有机会。”

王凌神色一凛,拱手道:“请叔父答疑解惑。”

王允站起身,缓缓踱步:

“奉先身边,有两个谋士,一个是戏志才,一个是郭嘉,都出身颖川寒门。”

“并州推行均田,大抵是他们的主意。”

王凌目光锐利,记住了郭嘉和戏志才的名字。

王允停下脚步,看着侄儿:

“你要做的,不是去成为奉先推行新政的掣肘。”

“而是率领并州士族,把两个寒门子弟比下去。”

“他们能为奉先出谋划策,我们并州士族难道就不能吗?”

“我们要让奉先看到,并州士族的力量与价值。”

王凌震惊不已,脱口而出:“叔父,您还是要效忠温侯?”

王允轻轻摇头,嘴角浮起一抹高深莫测的微笑:

“朝堂浮沉,局势变幻莫测,谁效忠谁,还不一定呢!”

“唯有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奉先势力渐大,我们不妨先与之合作,积蓄力量。”

“待时机成熟,再做打算。”

王凌听后,心潮澎湃,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意识到,叔父的谋略远不止眼前所见,乱世之中,一切皆有可能。

“叔父,侄儿明白了。”

王凌拱手行礼,眼中满是坚定,“侄儿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叔父所望。”

王允满意地点点头:

“回去之后,告诉族中子弟,收敛锋芒,莫要再与奉先作对。”

“我们要做的,是在韬光养晦,等待天时。”

王凌抱拳应道:“侄儿遵命!”

王允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一丝欣慰,随即神色一正道:

“记住,莫要只盯着并州一方小小的天地。”

“并州之上,乃京师洛阳,是天下的中枢,是权力的核心所在。”

“而京师洛阳之上,还有关东和关西,更有广袤无垠的天下神州!”

“太原王氏的目光,要放得长远,胸怀天下,方能成就大业。”

王凌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心中似有所悟。

他起身,拱手道:“叔父教诲,侄儿受教了。”

王允背着手,缓缓踱步,目光深邃而悠远:

“京师的博弈,已然山雨欲来。”

“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即将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老夫需要奉先的兵马,他的力量,将成为这场博弈中的重要筹码。”

王凌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神州的地图。

金戈铁马,战火纷飞,乱世风云轰然降临。

天下大乱之际,唯有凭借强大的实力、高深的布局,才能在棋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王允突然停下脚步,看着王凌,目光中透着期许:

“老夫会给奉先写一封信,举荐贤侄为并州别驾!”

“叔父的意思是……”王凌微微一怔,心中猜测着王允的用意,但又不敢确定。

“好好侍奉奉先,成为老夫的眼睛!”

王允的语气坚定而有力,“在他身边,你要时刻留意他的一举一动,知晓他的所思所想。”

“并州的发展,关乎着我们太原王氏在天下的布局,你责任重大。”

王凌心中一震,顿时明白了王允的深意:“侄儿定当不辱使命!”

王允满意地笑了笑,道:

“好,你回去准备吧,万事小心。”

“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天下,切不可因一时的得失而乱了分寸。”

“侄儿明白!”王凌再次拱手行礼,随后转身,大步走出书房。

王允望着侄儿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微笑。

……

并州均田的消息如一阵疾风,迅速在京师传扬开来,一时间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

热闹的酒肆茶楼之中,书生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议论纷纷。

“吕布实在是狂妄至极!”

一位年轻的书生满脸愤慨,将手中的茶杯重重一放,茶水溅出些许。

“他越过京师,越过天子,越过朝堂。”

“擅自进行均田和赋税改革,这不是大逆不道是什么?”

另一位书生眼中满是不屑,附和道:

“是啊,如此行径,与乱臣贼子又有何异?”

“他这是公然挑战朝廷的权威,实在是不可饶恕。”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对吕布的指责声此起彼伏。

在他们眼中,吕布的行为无疑是对现有秩序的公然挑衅,是对天子和朝堂的大不敬。

温侯的名声,在京师之地,瞬间与乱臣贼子划上了等号。

太师府内。

李儒神色凝重,正将各方收集来的情报,一一向董卓汇报。

董卓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静静聆听着。

“太师,这便是近日来关于吕布均田一事的详细情报。”李儒恭敬道。

董卓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文优,你怎么看?”

李儒微微欠身,眼中闪过一丝精明:

“依属下之见,此事必是汝南袁氏在背后推波助澜。”

“他们一直对太师心怀不满,此番借吕布均田之事,煽动舆论,企图扰乱局势。”

董卓听后,冷笑一声:

“袁隗,也就敢耍一些小手段了。他以为这样就能撼动我?简直是痴心妄想。”

李儒微微皱眉,神色忧虑:

“太师,吕布如今羽翼渐丰,势力不容小觑。”

“他在并州的所作所为,已然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长此以往,恐成大患,董公要小心了!”

董卓有些不耐烦,摆了摆手:

“文优,你怎么老提这个?凡事,要为大局着想。”

“如今关东士族蠢蠢欲动,对我虎视眈眈,我必须时刻提防他们。”

“奉先是我的挚爱晚辈,他的并州兵马,是我对抗关东士族的重要力量。”

李儒闻言,喟然长叹:

“太师,属下明白您的顾虑。只是吕布此人,野心勃勃,难以掌控。”

“今日他能在并州擅自推行均田,他日难保不会做出更出格的事。”

董卓目光中,闪过一丝思索:

“我又何尝不知?但如今局势复杂,我不能轻易失去奉先的支持。”

李儒沉思片刻,再次进谏:

“既然如此,不如将吕布骗进京来,寻机将他囚禁。”

“如此一来,既能消除隐患,又能掌控他的兵马。”

董卓听后,脸色微微一变:

“此举太过冒险,若被奉先察觉,不仅会引发他的反抗。”

“还可能导致并州兵马倒戈,与关东士族联合起来对付我。”

“到那时,局势将更加难以收拾。”

李儒无奈,只得躬身道:“太师深谋远虑,属下失言了。”

董卓目光如炬,直视着李儒,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文优,你向来足智多谋,可这次,怎么就看不透局势呢?”

“我若与奉先决裂,岂不是拱手给了关东那些人逐个击破的机会?”

“奉先杀了袁绍,只要我不犯蠢,他就不可能背叛我!”

李儒微微躬身,脸上带着一丝急切与忧虑:

“太师,我并非不知其中利害。”

“只是吕布势力渐大,他在并州的种种举措,已然超出了我们的掌控。”

“若不加以遏制,恐日后生变,危及太师的大业啊。”

董卓靠在软榻上,眉头紧皱,陷入了沉思。

李儒所言并非毫无道理,吕布的崛起,确实如同一把双刃剑。

既为董卓在乱世中增添了几分实力,却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可如今,关东士族虎视眈眈,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机会,试图将董卓拉下高位。

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与吕布决裂,无疑是自断一臂,让自己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董卓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疲惫与沧桑:

“文优,你我走到如今的地位,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你我都清楚。”

“如今,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存亡,容不得半点差错。”

李儒心中一紧,思索片刻后,再次开口:

“太师,既然不能与吕布正面冲突,那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依我之见,可将张济任命为河东太守。”

董卓目光微微一凝,沉吟许久。

河东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京师洛阳的重要屏障。

将张济派往河东,既能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掌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吕布形成牵制。

可这一举措,也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让原本就复杂的局势变得更加难以捉摸。

李儒见董卓犹豫,再次急切地道:

“董公,咱们不能什么都不做!”

“如今局势瞬息万变,若不主动出击,恐被他人抢占先机。”

董卓长叹一声,缓缓点头:“好吧,就依文优所言。”

李儒得到董卓的应允,立刻着手拟订文书。

他的笔尖在帛纸上快速游走,字迹工整而有力。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不一会儿,文书拟订完毕。

李儒将文书呈递给董卓,董卓接过,仔细审阅起来。

他的目光在文书上缓缓移动,时而微微点头,时而陷入沉思。

良久,董卓放下文书,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

“文优,此事你办得不错。”

李儒微微躬身,谦逊道:

“多谢太师夸奖,一切都是为了太师的大业。”

董卓摆了摆手,疲惫道:“好了,你先下去吧。”

李儒告辞离开,书房内只剩下董卓一人。

董卓靠在软榻上,闭上了眼睛,心中烦闷不已。

他面临了太多的抉择,每一个抉择,都像是在悬崖边缘行走。

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来人,奏乐,起舞!”董卓突然大声喊道。

他需要一场盛宴,来舒缓紧绷的神经,忘却沉重的压力。

不一会儿,乐声响起,舞女们鱼贯而入。

她们身着华丽的服饰,舞姿轻盈优美。

董卓高坐于主位之上,酒意已然上头,眼神迷离。

他望着翩翩起舞的舞女,嘴角勾起一抹不羁的笑意。

抬手端起食案的酒盏,仰头一饮而尽。

“哈哈,再来!”

董卓的声音在大厅中回荡,带着几分醉意的粗犷。

他的身旁,美酒佳肴堆积如山。

舞女们身着薄如蝉翼的轻纱,身姿婀娜,在乐声中旋转、跳跃。

她们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眼中却透着一丝惶恐。

身处太师府中,她们不过是供人玩乐的物件,董卓的喜怒,决定着她们的命运。

董卓看着眼前的美景,心中的烦闷似乎暂时得到了舒缓。

他站起身来,脚步有些踉跄,向着舞女们走去。

伸出肥手,轻轻挑起一名舞女的下巴。

那舞女吓得浑身一颤,却不敢反抗。

“小美人,你可知道,这天下都是我的!”董卓大笑着道,声音中充满了得意与张狂。

那舞女低着头,不敢直视董卓的眼睛,轻声道:

“太师英明神武,天下无人能及。”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生怕说错了话。

董卓听后,更加得意,松手放开那舞女,又回到座位上,继续饮酒作乐。

他一杯接一杯地喝着,仿佛要将世间的烦恼都淹没在酒中。

“奏乐,奏乐!”董卓大声喊道,乐师们连忙加快了演奏的节奏。

欢快的音乐声中,舞女们的舞姿更加热烈。

董卓暂且忘记了朝堂上的纷争,忘记了外面动荡不安的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