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势更急。
豆大的雨滴,狂暴地砸向地面,溅起一片水雾,
又重重地敲打着窗棂,发出密集的“噼啪”声,仿佛是某种催促,又像是某种警告。
这声音,一声声,都像是重锤,狠狠砸在朱元璋和蓝玉的心头,
让他们原本就纷乱如麻的心绪,更加焦躁不安。
两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原本只是想从朱雄英口中套出治疗太子朱标的详细过程,
顺便了解一下他对大明未来的看法。
可话题,竟然一路跑偏,最终落在了那两个字上
“屠圣”
这两个字,就像两把尖刀,直直地插进了他们的心脏。
要知道,自古以来,“圣”之一字,
除了用来尊称皇帝,便只剩下两种含义:圣人与圣贤。
圣贤早已作古,尘归尘,土归土。
如今这大明朝,还能被称之为“圣”的,除了儒家的那些圣人,还能有谁?
朱雄英口中所说的“屠圣”,意思再明显不过,就是要将这些儒家圣人,斩尽杀绝!
虽然,朱元璋和蓝玉,对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男盗女娼的腐儒,也并无好感。
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但他们心里也清楚,治理国家,安邦定国,
光靠自己这些舞刀弄枪的武夫,是远远不够的。
武将可以打天下,但治理天下,终究还是要靠这些读书人。
靠儒家的那一套理论。
所以,他们完全无法理解,朱雄英为何会说出这番惊世骇俗的话来。
更不明白,他为何要“屠圣”!
屋内,一片死寂。
只有窗外那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雨水,
发出的巨大声响,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更添了几分压抑。
朱雄英似乎早就料到两人会有这样的反应。
他气定神闲地坐在那里,轻轻地转动着手中的茶杯,
仿佛那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值得他如此细细把玩。
他这副悠然自得的模样,像是在给朱元璋和蓝玉留出思考的时间。
又像是在等待着什么。
良久,朱元璋才缓缓回过神来。
他毕竟是马上皇帝,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
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若是换做寻常人,听到朱雄英这番大逆不道的话,
恐怕早就吓得魂飞魄散,将他视为邪魔外道,恨不得立刻将他绑起来,送到官府。
可朱元璋却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内心的震惊,开口问道:
“你这些话,要是被那些酸腐的儒生们听了去,保证一个个的,都要跳起来找你拼命!”
“到时候,恐怕就是当今的皇帝陛下,也保不住你!”
朱元璋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
他虽然对那些所谓的圣人子弟,一向严厉,从不手软。
但这都是建立在,那些读书人贪赃枉法,贪污受贿,触犯了大明律法的前提下。
对于那些真正的大儒,他不仅要表现出礼贤下士的态度,
还要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给予丰厚的赏赐。
为的就是利用这些人,帮助自己巩固大明的江山。
朱雄英这种“屠圣”的言论,一旦传扬出去,必然会引起全天下读书人的公愤。
到时候,群情激奋,众口铄金。
朱元璋就算想保他,恐怕也得掂量掂量,
要不要为了一个“孙子”,而与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
甚至,为了平息众怒,他可能不得不将朱雄英推出去,当成替罪羊。
面对朱元璋的警告,朱雄英却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惧怕的神色。
他只是轻轻地摩挲着手中的茶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的笑容。
“这就是我要说的大明朝的第一个问题,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朱元璋一愣,他原本以为,朱雄英会说出儒家圣人的种种危害,
或者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阴谋。
可没想到,他竟然提到了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怎么了?”
朱元璋疑惑地问道。
“如今的大明朝,不正是依靠着程朱理学的约束,才渐渐走上了正轨吗?”
“你怎么能说程朱理学有问题呢?”
朱雄英闻言,将手中的茶杯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朱元璋,缓缓说道:
“我说的,就是程朱理学的‘约束’。”
“爷爷,您有没有想过,程朱理学虽然有利于统治,
但它同时也是一道枷锁,一道套在大明百姓头上的枷锁。”
听到朱雄英的话,朱元璋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
因为,这正是他想要的。
他呕心沥血,制定了那么多的规矩,条条框框,
不就是为了将天下的百姓,都牢牢地约束住吗?
让所有人都遵守他制定的规矩,这样,大明的江山,才能千秋万代,永世不衰。
“这样有什么不好吗?”
朱元璋反问道。
“百姓们在程朱理学的管理下,安居乐业,
朝廷也不用再费太多的心思去管理百姓,
这不正是儒家所追求的‘圣天子垂拱而治’吗?”
这正是朱元璋心中所想。
一旁的蓝玉,也忍不住开口附和道:
“是啊,这样一来,朝廷也省心,老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这有什么不好吗?”
朱雄英知道,这两个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程朱理学的危害性。
“你们说的没错,这样一来,确实是方便了朝廷的统治。”
“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你们有没有想过,等到所有的百姓,都被他们套上了枷锁之后,
接下来,他们会干什么?”
朱雄英突然抛出的这个问题,让朱元璋感到有些茫然。
但这并不是朱元璋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封建王朝,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除了那些开国皇帝,白手起家,杀伐果断之外。
其余的历代君主,往往只有在登基之后,才会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
那就是,这些腐儒们,开始将这道原本套在百姓头上的枷锁,
悄无声息地,套在了皇帝的头上。
这一点,在大明朝,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朱元璋开国之初,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种种严苛的规矩。
这些针对天下百姓的条条框框,恰恰给了程朱理学,极大的发挥空间。
这也是程朱理学,最想要的。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以后,大明的君主们,一个个都常年躲在后宫,不理朝政?
为什么他们会随意地任用宦官,动用特务机构?
这里面,固然有这些君主不作为,不了解民间疾苦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腐儒们,已经将枷锁,牢牢地套在了皇帝的头上。
那些杀伐手段,远不如朱元璋的后继帝王,根本没有能力挣脱这道枷锁。
索性,他们就破罐子破摔,什么都不管不顾,沉迷于享乐之中。
看着沉默不语的朱元璋,朱雄英缓缓开口说道:
“这些人,会把枷锁,套到皇帝的头上。”
“等到了那个时候,所有的文人,都抱成一团,开口仁义道德,闭口仁义道德。”
“他们会将皇帝,牢牢地绑架在那个宝座之上,让他动弹不得。”
“然而,他们心里面真正算计的,却全都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朱雄英的话音刚落,朱元璋只觉得,自己整个人,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
脑海中,一片轰鸣。
他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怪不得!
怪不得自己一直以来,都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这些文臣们,一个个张口闭口,都是忠君爱国。
可他们真正做出来的事情,却没有一件,是真正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为了他这个皇帝!
包括自己这些年来,杀的那么多的贪官污吏。
哪一次,不是拔出萝卜带出泥?
最后,少则牵连数百人,多则牵连数千上万人,都被自己下令,拉出去斩首。
原来,问题的根源,竟然出在这里!
想到这里,朱元璋再看向朱雄英的目光,已经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