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失忆九年,大明成世界霸主了? > 第14章 指出皇帝的好心

蓝玉听着朱雄英这番高谈阔论,只觉得屁股下面像长了钉子,坐立难安。

他偷偷用眼角的余光瞥着朱元璋,心里七上八下。

以前,从来没有人敢如此直白地剖析这些问题。就算有人看出来了,也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谁敢说出来?

可今天,这些话,却被一个半大孩子,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开,血淋淋地摆在了他们面前。

蓝玉只觉得脑子里“嗡嗡”作响,像是有几百只蜜蜂在飞。

此时,他想到了朱允炆。

那孩子,从小就被那些酸儒们围着,满嘴的之乎者也,仁义道德。

要是真让他坐了龙椅,大明朝还不被那些文官们给玩弄于股掌之间?

到时候,别说他们这些武将了,恐怕就连皇帝,都得看那些文官的脸色行事。

所谓的“垂拱而治”,不过是个天大的笑话!

想到这里,蓝玉忍不住又偷偷瞄了一眼朱元璋。

朱元璋此刻,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他也在想朱允炆。

越想越觉得后背发凉。

如果朱雄英说的都是真的,那这事儿的严重性,恐怕早就超出了自己的掌控。

这些年,他为了大明江山,殚精竭虑,夙兴夜寐。

可到头来,竟然养了一群白眼狼!

不行!

绝对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朱元璋心里暗暗发狠,可表面上,他还是强压着怒火,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静一些。

他试探着问朱雄英:

“这些腐儒虽然酸腐,但毕竟也算是为国为民,限制一下皇权,也没什么大错吧?”

朱雄英冷笑一声,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屑的表情。

“哼,要是真这么简单就好了。”

“这些人要真能为国为民,我也不会这么说了。”

“这些腐儒,眼里只有他们那些至圣先师定下的规矩,什么事儿都得按着他们的标准来!”

“规矩越多,皇帝就越被束缚。”

朱雄英的语气越来越激昂,仿佛有一团火在他胸中燃烧。

“皇帝想干点事,首先想的不是这事儿对大明有什么好处,而是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一旦这些事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这些腐儒就搬出礼教,搬出祖制,来阻止你。”

“哪怕这事儿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他们也不会让你干成。”

朱雄英越说越激动,他猛地一拍桌子,茶杯里的水都溅了出来。

“这样一来,皇帝还能干什么?”

“只能任由这些文官摆布!”

“一旦反抗,他们就用笔杆子把你写成个十恶不赦的昏君,他们自己反倒成了被昏君迫害的忠臣。”

朱雄英的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震得朱元璋和蓝玉耳膜嗡嗡作响。

“您说说,这样的腐儒,真能做到为国为民吗?”

朱雄英的目光,像两把利剑,直直地刺向朱元璋。

朱元璋被朱雄英这一连串的质问,问得哑口无言。

他陷入巨大的震惊之中,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感觉自己好像被扒光了衣服,扔在了冰天雪地里,浑身冰冷。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愤怒:

“这些人欺上瞒下,真是罪该万死。”

朱雄英看着朱元璋的反应,心里暗暗得意。

他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起作用了。

不过,他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煽风点火。

他笑着说:

“这事儿,也不能全怪这些文官,要不是当今圣上,他们也不可能走到这一步。”

朱元璋听了,更加糊涂了。

怎么一会儿是酸腐文人的错,一会儿又是咱的错了?

这朱雄英到底想说什么?

他感觉自己的脑袋,像一团乱麻,越理越乱。

他忍不住问道:

“当今陛下日夜操劳,夙兴夜寐,为的就是这天下的百姓,怎么能怪到皇帝陛下头上呢?”

朱雄英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一丝狡黠。

“皇帝陛下的心自然是好的,只不过他的所作所为,反倒给了这些文官们抱团的理由。”

朱元璋这会儿已经完全被朱雄英的话给带跑偏了。

他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在听老师讲课。

他下意识地问道:

“还望孙儿不吝赐教。”

朱雄英摇了摇头,故作神秘地说道:

“还是那句话,任何事物的形成,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但都有一个根本原因。”

“比如说,造成那些文官们抱团的根本原因,就是现在的科举制度。”

朱雄英这话一出口,朱元璋心里“咯噔”一下。

如同被一道闪电劈中,整个人都僵住了。

现在的科举制度,可是他一手制定的!

当初,为了选拔人才,为了巩固大明的统治,他可是费尽了心思。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引以为傲的科举制度,竟然成了朱雄英口中的罪魁祸首。

如果按朱雄英的说法,文官因为自己制定的科举制度抱团对抗皇权,

那这问题的根源,还真就在自己这儿!

可这小子这么说,到底有什么理由?

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他感觉自己的脑袋,快要炸开了。

蓝玉听着这些话,更是如坐针毡,头皮发麻。

他偷偷瞄了一眼朱元璋,心里直打鼓。

他知道,朱雄英现在批评的科举制度,可是朱元璋最为得意的“杰作”之一。

这小子,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什么话都敢说!

虽说这其中确实有朱元璋自己学识不高的原因,

但归根结底,还是朱元璋想要追求一个南北取士的公平。

当年那场南北大案,闹得沸沸扬扬,牵连甚广。

自打科举制度诞生以来,就有一个问题始终存在。

那就是南北方士子的水平差异。

自古以来,南方都是中原王朝的粮仓,承担了大部分的赋税,而北方则相对贫瘠。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南北方的教育水平差异。

比如唐宋八大家,只有俩是北方人,剩下六个都是南方人。

这差距,在科举制度下就更明显了。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到了南宋,半壁江山沦陷,赵宋朝廷在长江以南苟延残喘,

朝廷取士只能从南方入手,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距。

再加上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时候,更是把北方杀得赤地千里,

文脉几乎断绝,而南方则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到了大明朝,这情况就更严重了。

尤其是当年南北大案的时候,榜上有名的五十一人,全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

这自然就引起了北方士子的强烈不满。

这些北方士子集体向朱元璋告状,怀疑科举舞弊。

要不然实在没法解释,为啥上榜的全是南方人。

朱元璋闻言大怒,下令彻查。

结果发现南方士子根本没有舞弊,造成这种情况的,完全是因为南北方的教育水平差异。

可朱元璋不能把这结果公布于众。

因为这结果一旦公布,必然会引起南北方士子的对立,

到时候很可能整个北方都会动荡起来。

这肯定不是朱元璋想看到的。

所以最后的处理结果,自然是血腥无比。

朱元璋重新开科取士,另取了一榜,全都是北方人。

这才算是安抚了北方士子,没有造成更大的动荡。

这事儿也促使朱元璋制定了八股取士的制度,并且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科举环境。

可现在,这八股取士制度却被朱雄英说成是朱元璋的昏招。

这让蓝玉在震惊的同时,也感到十分迷惑。

自己这个外甥孙,到底想说什么?

他心里跟猫抓似的,痒得难受。

很想朱雄英快点说,又害怕朱雄英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