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朱雄英,带着淮西一脉造反 > 第90章 我想办书院

重生朱雄英,带着淮西一脉造反 第90章 我想办书院

作者:老子到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2 13:48:58 来源:小说旗

这一番话犹如一把把利刃,狠狠地刺向孔希学的心脏。

孔希学的身体晃了晃,仿佛被重锤击中,再也支撑不住。

他张大了嘴巴,似乎想要辩解,却又说不出一个字来。

最终,他两眼一黑,“噗通” 一声,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吐出一口老血后,便晕了过去。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无论是大本堂里的学生们,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

还是朱元璋、朱标和宋濂三人,也都被这一幕惊得呆若木鸡,脸上写满了震惊与不可思议。

宋濂看着昏迷不醒的孔希学,心中暗自叫苦不迭,在心里哀嚎道:

“完了,这衍圣公孔希学也对线失败,被皇长孙给骂晕了。”

然而,还没等他多想,朱元璋便皱了皱眉头,挥了挥手,示意侍卫将昏迷的衍圣公孔希学抬了出去。

之后,朱元璋黑着脸紧紧地盯着朱雄英,问道:

“大孙,你到底想干什么?”

“先是把咱给你们找的老师宋濂气晕,现在又把衍圣公骂得吐血昏迷。”

\"你这样胡来,以后谁还敢来教你?”

朱雄英听到朱元璋的问话,神色平静,不慌不忙的说道:

“皇爷爷,让他们教我什么呢?教我怎么当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吗?”

“还是让孙儿学会,孔家世修降表的本事?”

“我要是真学了这些本事,您恐怕要提着鞋底子,满皇宫地追着我揍了。”

“当然,儒门对大明的贡献还是不小的,识字、明理这四个字,能让普通人一辈子受用不尽。”

“但我们都是皇族子弟,天生就与常人不同。”

“儒门识字的部分,这几年我们已经学会了。可要说明理,恐怕儒门的四书五经教不了我们。”

“因为,他们自己都做不到孔圣人所说的话。”

宋濂听到皇长孙这番话,只觉得头皮发麻,额头上冷汗直冒。

他下意识地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心中暗自思忖:

那所谓的君子六艺,自己也就只会礼和书,剩余四样,虽说不是一窍不通,但也差不多了。”

想到这里,他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不安 。

朱元璋端坐在主位,郑重地看向朱雄英,目光中带着几分审视与期待。

“大孙,”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你先是气晕宋濂这位大儒;

然后又把衍圣公孔希学骂的吐血昏迷,你可以给皇爷爷说说,你到底想干嘛?”

“皇爷爷可不相信,你那什么离经叛道的论语注解。”

宋濂站在一旁,听到朱元璋的话,缓缓抬起头,目光默默地落在朱雄英脸上;

仿佛想要从他的神情中探寻出什么隐秘的心思。

朱雄英感受到众人的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挺直了腰杆,郑重地说道:

“皇爷爷,我只是想向您和朝廷证明,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条错误的路。”

“这条路把汉族的思想禁锢了千年以上,让百姓一直处于愚昧状态。”

“孙儿要开民智,推翻这儒门学说一家独大的现象。”

宋濂听到朱雄英的话,如遭雷击,连忙喊道:

“使不得啊,皇长孙殿下,儒门学说传承千年以上,衍生了一个个世家和利益集团。”

“贸然推翻儒门学说,会动摇国本的。”

朱标站在一旁,听到自己儿子的这番言论,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

“雄英,你今天说的这些事情,父王大概是明白了,但是,有些事情要徐徐图之,急不得的。”

“否则,贸然动手,会适得其反。”

朱元璋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朱雄英,深邃的眼神中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朱雄英这个时候,目光坚定地看向朱元璋,说道:

“皇爷爷,孙儿可是看过史记,秦朝的时候,百姓住的都是转瓦房。”

“然而,从汉朝开始,老百姓再也住不起转瓦房了。”

“只能住土胚房,或者茅草屋,您可知这是为什么?”

“自从汉朝以后,哪怕是强盛的文景之治时期,还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或者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老百姓再也住不起转瓦房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哪怕唐代以后,出现了曲辕犁,农耕效率进一步增大,老百姓却再也没有富裕过。”

“您可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什么?”

朱元璋看着自己年仅九岁的大孙,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笑了笑,说道:

“历史浩如烟海,每一个朝代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

“但是,也确实存在大孙你说的事情。”

“没道理,我们大明的百姓一年到头辛苦,竟然连秦朝的子民都不如吧?”

朱雄英看到自己的皇爷爷把问题抛了回来,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神情,说道:

“那自然是因为,秦朝时期百家争鸣,虽然也有不少大族,但是终究没有千年世家这种吸血鬼。”

“那个时期生产力发达,现在四川行省在用的都江堰,都是秦朝时期建造的。”

“其实,如今大明的农耕技术和大秦的时候,差距并不大,一千多年来,在秦朝时候就是用的耕牛;

现在用的还是耕牛,朝代虽然轮换了无数次,但是革新式的农耕技术却是没有改进。”

“所以,这片土地上,整体粮食产量是有上限的。”

“如果当年没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继续让百家争鸣,皇爷爷,经过这一千多年的发展;

中原大地又是何种景象。”

“要知道,当年鲁班造的木鸾可以飞行三日不落地,如果不压制墨家的发展;

让他们顺利发展一千多年,我们现在恐怕都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了。”

他的脸上露出一丝遗憾:

“可惜,百家凋零,传承断绝,技术不再发展,食利阶层却是越来越多;

老百姓被大面积盘剥,那还有什么钱住什么青砖瓦房。”

“这种情况下,能活着就不错了。”

“皇爷爷,您知道一个人干吃不胖是怎么回事吗?”

朱雄英突然话锋一转,看向朱元璋问道。

朱元璋听到自己大孙的话,无奈地笑了笑,说道:

“大孙,你是不是忘了你皇爷爷的出身,这个咱能不知道吗?”

“这干吃不胖,肯定是肚子里长蛔虫了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