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重生朱雄英,带着淮西一脉造反 > 第94章 重开稷下学宫

重生朱雄英,带着淮西一脉造反 第94章 重开稷下学宫

作者:老子到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2 13:48:58 来源:小说旗

周海看到朱雄英这么说,顿时张大了嘴巴,脸上露出一丝惊讶。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是这皇长孙说的没毛病。

要是自己敢说儒门学问可以干这些活,恐怕以皇长孙朱雄英的邪性,八成会让自己当几个月太医去。

想到这里,国子监祭酒周海一本正经的说道:

“启禀皇长孙殿下,人无完人,学问亦是如此。”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到完美无缺。”

“儒门学问虽然包罗万象,然,确实有其不足之处。”

朱雄英看到这国子监祭酒周海这么说,心里兴奋的吼道:

“周海,这可是你自己承认儒门学问,也有不足之处了,那就不要怪本殿下重开稷下学宫了。”

想到这里,朱雄英连忙说道:

“周大人说的这些,本殿下也认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说法。”

“学所以皇爷爷和父王把诸位大人叫来,是商量对策的。”

“并没有,处罚诸位大人的意思,你们不要担心。”

“只是,我们既然知道儒门学说有不足之处,那就得想办法补全一下。”

“就比如去年的天花,如果不是本殿下偶然得到一张华佗残卷,给百姓们接种牛痘。”

“恐怕京城的损失几十万人,百官和皇族能剩下三成都不错了。”

“这可比商税不合理,严重多了。”

陶凯听到朱雄英的话,也感慨的说道:

“是啊,要不是皇长孙殿下,我等都不一定活到今天。”

“微臣陶凯,感谢皇长孙殿下的活命之恩。”

朱雄英却是叹息一声说道:

“陶大人,这是碰巧了,本殿下也只有这一张牛痘配方。”

“如果再次出现类似的瘟疫,恐怕真要十室九空了。”

“你说,我们为了自己和大明百姓的命,需不需要振兴医家。”

吏部尚书陶凯听到朱雄英这么说,连忙说道:

“那自然是应该,我们必须增强大明抵抗瘟疫、疾病的能力。”

朱雄英看到陶凯入坑了,目光落到户部尚书吕昶的身上,说道:

“吕大人,因为朝廷百官没有人懂商贾之术,导致大明的赋税九成压到老百姓身上。”

“那些大商人和世家,却是赚的盆满钵满。”

“我们该不该把商贾之术,也注重培养一下。”

吕昶听到朱雄英的话,也点头称是。

朱雄英看到吕昶也表态了,神色愈发庄重,一脸郑重地说道:

“既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儒门学问亦有不足之处。”

“本殿下决定补全这个缺口,重开先秦时代的稷下学宫,让大明重现百家争鸣。”

“让农家去传教农桑种植,让兵家教导将军们野战能力。”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空中有力地比划着,似乎在描绘着一幅宏伟的蓝图。

“让墨家,去主持科技和应用技术研发。”

“让大明的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朱雄英的话还没有说完,国子监祭酒周海脸色骤变,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

声音带着哭腔,喊道:

“皇长孙殿下、陛下,这使不得啊。”

他抬起头,眼中满是焦急与忧虑,额头的汗珠滚落下来。

“自从汉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

“各行各业已经步入平衡,如果重开稷下学宫,对百姓和世家贵族的冲击将是毁灭性的。”

“比如说,自古以来就是皇权不下乡,只管到县里这个层次。”

他微微皱起眉头,认真地解释着,试图让众人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

“再下面都是靠这些乡绅,还有德高望重的族主在管理百姓。”

“他们培养自己的孩子考取功名,入朝为官。”

“获得一些特权,这都是儒门文化通过千百年的结果。”

“如果,重开稷下学宫,导致这些大明的基础不稳,世家贵族不满。”

“百官又颇有微词,这立马就是一场大祸。”

“陛下,不是说百家学说不好,而是现有的社会秩序已经延续了千年,如果贸然推翻它。”

“弊大于利,也不利于王朝的统治。”

“这也是,大汉时期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朱元璋听到国子监祭酒周海的话,原本平和的脸色渐渐变得凝重,眉头紧紧皱起;

形成一个深深的 “川” 字。

他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透露出沉思,他也知道,一旦重开稷下学宫;

必然会冲击现有的国家秩序,但是没想到问题如此严重。

想到这里,朱元璋缓缓转过头,看向自己的好大孙朱雄英,声音带着几分迟疑说道:

“大孙啊,这里面的问题可不少,重开稷下学宫,推动百家争鸣的事情。”

“恐怕,得徐徐图之。”

朱标也是苦笑一声,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说道:

“从朝中百官到最低层的世家、小地主,全都是儒门文化的拥护者。”

他微微摊开双手,眼中满是无奈。

“要是动这股势力,就是在动大明的统治基础。”

“不对,曾经有一个人尝试过,那就是新朝的王莽,结果被百官、世家贵族合力赶下来了。”

朱雄英看到朱标的话,脸上露出一丝坚定,说道:

“皇爷爷、父王,国子监祭酒周海大人说的不错,重开稷下学宫会动摇这群人的利益。”

“但是大明的根基,从来不是百官,也不是那些豪绅。”

“大明的根基,是天下的百姓和朝廷的百万大军,大明只要国泰民安,百姓有吃的、有喝的。”

“百官和那些豪绅对朝廷的政策再不满,又能如何?”

“难道,还能造反不成?” 他微微冷笑,脸上露出一丝不屑。

“皇爷爷,您是元朝末年走过来的,您认为这可能吗?”

他微微歪着头,目光期待地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听到自己大孙的问话,脸上浮现出感慨的神情,微微眯起眼睛;

似乎在回忆着过去的岁月,说道:

“百姓所要的,无非是一口热饭吃,一身衣服穿,只要这两样能满足他们。”

“鬼才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