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是袁术袁公路 > 第39章 袁术矫诏讨董,诸侯聚义兴师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朝政被腐朽的势力把控,朝堂之上卖官鬻爵成风,百姓于水深火热中艰难求生。九州大地仿若被阴霾笼罩,各方势力在暗处蠢蠢欲动,一场足以改写天下格局的风云变幻正悄然拉开帷幕。

富饶的南阳,此时已成为袁术的根基所在。袁术出身于声名显赫的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荣耀让袁氏在朝堂上威望极高,人脉盘根错节。早在黄巾之乱时,袁术便崭露头角,屡立战功,威名远扬。之后他又成功平定江夏赵慈之乱,用心治理江夏、庐江、汝南三地,使得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的仁德之名也随之传遍四方。

击退刘表,成功占领南阳后,袁术迫不及待地开启了自己的宏图布局。他以车骑将军的身份正式统领南阳、汝南、庐江、江夏等地。这几大郡人口密集、物产丰饶,为他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袁术心里清楚,想要在这乱世站稳脚跟,必须手握一支强大的军队。于是,他在南阳广纳精壮青年,组建起一支规模可观的部队。训练场上,士兵们在军官的严苛督促下日夜操练,刀枪碰撞声、士兵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袁术不惜耗费重金,从各地聘请知名的军事教头,悉心教导士兵骑射、刀枪技法以及各种精妙阵法,力求将军队打造成一支精锐之师。

为进一步提升军队战斗力,袁术还召集当地能工巧匠,在南阳设立兵器作坊。作坊里炉火昼夜不息,工匠们挥汗如雨,精心打造出锋利无比的刀剑、坚固耐用的铠甲和威力强劲的强弩等精良武器。一时间,袁术的军队兵强马壮,在南阳地区声名鹊起。

然而,京都洛阳却被董卓搅得乌烟瘴气。董卓,这个来自西凉的军阀,凭借着麾下的西凉铁骑,在洛阳城中肆意妄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董卓听从周毖、伍琼的建议,试图重新任用党人来收买人心、平息反对之声。党人,这群以清议朝政、反对宦官专权而闻名的士人,在士大夫阶层威望极高,却长期遭受宦官打压。

饱学之士荀爽,本想在乱世中隐居山林,潜心着书立说、传播学问,却因董卓的一纸任命被卷入政治漩涡。他被任命为司空,心中满是无奈与忧虑。他深知董卓的残暴与野心,自己出山恐怕也无力改变局势,但又不敢违抗命令,只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入洛阳朝堂。

同样,名士陈纪也未能幸免。陈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被董卓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意在借助他的名声安抚士人。陈纪接到任命后,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对董卓的恶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担心拒绝会给家族招来灾祸,经过一番痛苦挣扎,最终还是无奈接受,带着复杂的心情赶赴洛阳。

名士韩融也被董卓任命为大鸿胪,负责外交礼仪事务。韩融虽满心不愿,但为了家族声誉,也只能勉强上任。

除了任用党人,董卓还对各地重要职位进行了重新任命,韩馥被任命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等。这些任命看似是为了稳定朝政,实则是董卓在安插亲信,以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但董卓的这些举动不过是掩耳盗铃,他的残暴统治早已让天下人恨之入骨,这些表面功夫在众人眼中只是虚伪的把戏。

在京都洛阳,曹操默默观察着这一切。曹操,字孟德,虽出身宦官家庭,却胸怀大志、见识非凡。他深知董卓的倒行逆施已激起公愤,这样的统治必不长久,董卓迟早会走向败亡。

曹操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乔装打扮后悄然逃离洛阳。一路上他小心翼翼,避开董卓的眼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逃到陈留。

陈留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曹操来到陈留后,散尽家财招募义军,准备讨伐董卓。然而仅凭一己之力,资金远远不够。就在他犯难之际,结识了孝廉卫兹。

卫兹是陈留当地名士,为人豪爽、乐善好施,对天下局势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见曹操胸怀大志、胆识过人,便决定倾力相助。卫兹不仅拿出自己的积蓄,还利用人脉为曹操招募士兵、购置武器装备。

在卫兹的帮助下,曹操很快组建起一支约五千人的义军。这支队伍虽人数不多,但都是曹操精心挑选,个个对董卓恨之入骨,士气高昂。曹操亲自训练军队,向士兵们痛斥董卓的罪行,激发他们的斗志,在他的带领下,这支义军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另一边,袁术得知曹操在陈留起兵讨董的消息后,心中燃起了斗志。他深知这是一个扩大势力、扬名天下的绝佳机会,于是立刻传令,将程昱、戏志才、赵云、颜良、文丑等人紧急召至议事厅。

众人到齐后,袁术大步走到厅中主位,神色激昂地开口:“诸位,如今曹操已在陈留起兵讨董,此乃顺应天下民心之举,我等怎能落后?今日召大家前来,就是要商议如何响应,共伐董卓这个逆贼!”

程昱率先起身,双手抱拳,神色严峻地说道:“主公,董卓残暴无道,早已失尽民心。如今他虽拥兵自重,但不过是外强中干。我观天下诸侯,对其早已不满,若我等振臂一呼,联合各方,以正义之师讨伐,取胜并非难事。然而,联合诸侯一事需谨慎谋划,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如何协调粮草、兵力分配,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赵云也站起身,身姿挺拔,声音洪亮:“云虽不才,但愿为主公冲锋陷阵,董卓祸乱天下,百姓受苦,能参与讨伐,为苍生除害,云万死不辞!只是行军打仗,情报至关重要,需提前安排人手,打探董卓军队的部署和动向,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颜良和文丑对视一眼,同时起身,颜良粗着嗓子喊道:“怕他作甚!我等率领精锐,直接杀过去,定能将那董卓的西凉军杀得片甲不留!”文丑也在一旁附和:“对,与其这般商议,不如尽早出兵,让我等在战场上大展身手!”

戏志才一直静静地听着,此时他轻抚胡须,微微颔首:“诸位所言皆有道理。不过,以目前局势来看,仅凭我军贸然行动,难以成事。曹操虽已起兵,但势单力薄。我们要想真正讨伐董卓,需得联合更多诸侯。可如今诸侯们各自心怀鬼胎,若无名正言顺的理由,难以齐心。依我之见,可矫诏天下,以天子的名义号召诸侯共同起兵。如此一来,既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也能让诸侯们有所顾忌,不敢轻易推诿。”

袁术听后,眼睛一亮,猛地一拍桌子:“好!戏先生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立刻起草檄文,昭告天下!只是这檄文的措辞,还需斟酌一二,务必将董卓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让天下人都明白我们讨董的正义性。”

戏志才微微欠身,恭敬说道:“主公放心,志才已在心中构思,定会让这檄文传遍天下之时,引得诸侯响应、百姓拥护。”

于是,一篇讨伐董卓的檄文传遍了天下:“术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举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这篇檄文言辞激烈,将董卓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一时间,天下震动。各地诸侯纷纷收到了这篇檄文,他们对董卓的暴行早已不满,如今看到有人带头讨伐,心中都燃起了斗志。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诸侯都能立刻下定决心。冀州牧韩馥,接到檄文后,心中十分纠结。韩馥,原本是董卓任命的冀州牧,他在冀州拥有一定的势力。但他对袁绍一直怀有戒心,因为袁绍出身名门,在士大夫阶层中威望极高,而且袁绍也有着自己的野心。为了防止袁绍在冀州闹事,韩馥派人时刻看守着袁绍。

如今,面对袁术的檄文,韩馥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不知道该帮助袁术讨伐董卓,还是继续站在董卓这一边。他心中明白,无论自己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如果帮助袁术,就意味着与董卓为敌,董卓的势力强大,自己未必是他的对手;如果继续支持董卓,又会失去天下人的支持,成为众矢之的。

就在韩馥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治中从事刘子惠站了出来。刘子惠,是一位有见识、有谋略的人。他对韩馥说:“如今国家陷入危难,我们的目的是救国,而不是考虑帮袁术还是董卓。我们应该先看看其他诸侯的举动,再做决定。”

韩馥听后,觉得刘子惠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他便书信给袁绍,陈述了董卓的恶行,让袁绍举兵。他心想,如果袁绍能够带头举兵,自己再根据情况做出选择,这样既能避免自己率先出头,又能在局势明朗后做出正确的决策。

袁绍收到韩馥的书信后,心中暗自高兴。他早就想讨伐董卓,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如今,韩馥主动来信,让他举兵,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袁绍立刻召集自己的亲信,商议起兵之事。他知道,这是一个改变自己命运、争夺天下的绝佳机会,他绝不能错过。

随着袁术的檄文传遍天下,各地诸侯纷纷响应。曹操在陈留,加紧训练自己的军队,准备随时出征;袁绍在冀州,也开始招募士兵,筹备粮草,联络其他诸侯;孙坚,这位勇猛的长沙太守,也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向洛阳进发,准备加入讨董的行列。

一时间,天下风云汇聚,讨伐董卓的声势越来越大。各路诸侯虽然各怀心思,但在共同的敌人面前,还是暂时团结在了一起。他们都知道,这一战,不仅关乎着自己的命运,也关乎着天下的未来。

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中,各方势力都在暗自较劲,争夺着主导权。曹操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勇气,在诸侯中逐渐崭露头角;袁术则试图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檄文,成为讨董联盟的领袖;袁绍则凭借着家族的威望和人脉,联络各方,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而董卓,在得知各地诸侯纷纷起兵讨伐自己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应对措施。他加强了洛阳的城防,将自己的西凉铁骑部署在洛阳周围,准备与诸侯联军决一死战。

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爆发,天下的命运,就在这乱世的风云中,悬于一线。各方势力在这场讨董之战中,将如何抉择,又将何去何从?这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