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千门36天局 > 第4章 较量

千门36天局 第4章 较量

作者:小说故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4 00:27:11 来源:小说旗

1

郑贵妃移居“慈宁官”是有其深沉考虑的,表面上,似乎是听了她外侄郑养性的劝告,实则是为了远离“干清官”那是非之地,她早就知道“东暖阁”将有事故发生。

再说,这“慈宁官”乃先朝李太后的居所,属太后寝官的品位,现在移此定居,册封皇后几乎就笃定了。往后福王君临天下时,封太后之事,自然不在话下;万一生了意外,我这个“慈宁宫”的主人,册封太后的事,也将永远成为新君心里的悬念。

当她浮想联翩之际,崔文升已悄然立在面前。

“他还能活几日?";

”大约十来日吧。“

”那得赶紧派人去洛阳。“

”是的,奴才已想好派去洛阳的人选。“

”谁?";

“李进忠。”

“只有一个人?万一路上出了岔,岂不误了大事?";”去两个,分道去,两个都是李进忠。.... ";

“另一个该不是李永贞吧,先帝疑心他与”妖书案“有瓜葛,所以锁了他十八年。”

“不是他。..... ";

”那就是客氏的“对食”,先前王才人的司膳太监,本姓魏的那个李进忠了?";

“正是。”

“此人在重赏之下,虽然对王才人下了慢性毒药,让她早入阴司;但对那小畜生朱由校却是不错,看来是个两面三刀的家伙。..... 而且,算不得是自己人,刚好是一步虚棋

”他既弄死了王才人,有了把柄在我们手上,想背叛娘娘你就不容易了;再说,朱由校名份上还是皇长子,再过十来日定然要与福王爷争位,现在让姓魏的去洛阳,他日再叫他弄死朱由校,就如顺水推舟,再结束了他,一切都很容易了!";

“好,你先去把姓魏的给哀家唤来!";

”是。“

2

过了一会,崔文升带来了姓魏的李进忠。

”娘娘千秋!“李进忠行了大礼。

郑贵妃亲自将他扶起,同时泪下双腮。

”娘娘你。.....“李进忠关切地问。

”你可知哀家心中思念什么人?“她哽咽地说。

”自然是福王爷了。..... ";

“承皇上思准,答应让我母子相见一次;但皇上又怕坏了祖制,只许我母子在京郊相见,而且不得传扬出去。哀家看你一向对我最是忠心,所以这趟差事只有烦劳你一行

”奴才一定不辜负娘娘期望!";

郑贵妃从柜中取出四锭沉甸甸的金元宝,递给他说:“这是你的盘缠。”

“太多了!哪需要这么多。..... ";

";哀家知道你大手大脚。到了洛阳,传我口谕,要福王爷一日也不可逗留。..... ";

“奴才记住了!";

”你先去御马监那里挑匹快马,明日凌晨起程。“”是。“

”王司礼监那里也不必说了,我会告诉他的。“崔文升在一旁说。

”是,“李进忠眼帘双垂,头也不抬地说:”奴才告辞了。“郑贵妃眼望李进忠去远,才对崔文升说:

”另一个李进忠,就由你出面仔细交代了。“

”奴才的秉笔太监、御药房掌印之职,刚刚被撤了。.....“崔文升转移话题说,

”以后让你当内相,掌司礼监大印。“

”奴才的意思是怕说不动李进忠,他现在被调派为李选侍的近侍,必定知道我被撤职的事了。“

”他毕竟服侍我多年,而且,调去李选侍那儿,也是我的意思,去把他唤来,哀家直接对他说吧!";

“是。”

3

姓魏的那个李进忠,离开慈宁宫之后,心中七上八下,乱成一团麻。他东拐西弯,不知不觉来到了怀公门李永贞屋

里。

李永贞头也不抬,专心于木刻,王体干漫悠悠地喝着茶。

老魏满腔心事想对他们说,却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开

李永贞将雕好的工艺品递给王体干,说:

“大哥,你品赏一下!";

";像!真像!“王体干边审视木雕,边说。

老魏为了凑趣,也上前观看,便这一看,人突然愣住了。

原来那木雕刻的是一个头戴冲天冠、高踞龙椅上的皇帝,但是使他惊诧的不是这个,而在于这个木雕的皇帝,脸庞五官酷似当今皇上的长子朱由校!这就意味深长了,它至少暗示当今皇帝命不长久了,接下当是朱由校称帝了。

老魏暗叹:原来这两个老家伙,什么都知道了,就是还不知我马上要去洛阳迎回福王回来坐龙椅之事。他一边想,一边再看木雕的其余部份。所谓其余部份其实刻的是一个太监,不是平常的太监,而是坐在虎蟒凳机上的太监,就是说,那是号称内相的司礼监了。奇怪的是,这个木雕的司礼监,浑身都雕得精细无比,唯独面孔没雕出来,非但没有有眉目鼻口,其实连一刀未刻过,依然是一段树根的原型。

”这个太监的脸孔你还没雕出来!“老魏道。

”这不该由我来雕。“李永贞道。

”由皇长子去雕吧?“老魏问。

”不,“李永贞道:”该当由这个太监本人去雕,也就是说,谁能雕好它,谁就是司礼监。“

这话使老魏大受启发:如果是皇长子朱由校坐上龙椅,他确实有望当司礼监;这也正是暗藏在他心底不为人知的秘密,当年奉命用慢性毒药害死了王才人,唯独对她的儿子百般呵护,等的也正是这一天啊!现在若屈从威权,听从郑贵妃的安排,而福王一旦回来,他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再升也是崔文升的奴才,更何况适才郑贵妃差他去洛阳时,言辞闪烁,并没将他当心腹看待!看来,自己知道的秘密太多了,知道太多秘密的人,通常是活不久的!

他决不能让自己辛苦经营的百年大计毁于一旦,他要让那座还没雕成的木刻人像的脸孔,塑成自己。他知道该怎么走下一步了。

";我想。.....“老魏说。

”待会去御马监那里挑选马匹的有几个人?“李永贞打断他的话问。

”几个?“老魏一时被问糊涂了。

”至少两个,需知这凳机只有一张,可容不得两个人坐呢!“王体干忽然开口说。

”谢谢大哥,我明白了。“老魏恍然大悟地说。

王体干又指着木雕说:

”这个司礼监的面目不好刻,一刀一刀都得十分小心,可别刻瞎了眼睛。..... ";

“便是刻歪了鼻子,那也会难看得很!”老魏这回聪明了,紧接着迎合他的话回答。

三人都笑了,但都没有笑出声。

老魏告辞了二人,急急地出官去了。

他来到了金城侯王升的府中,单独见了王升,对他说:“我获得一个十分机密的消息,有人要偷出紫禁城到洛阳去请回福王,将不利于皇上及皇长子。..... ";

”你是谁?";

“恕难相告。”

“这消息可靠?";

”绝无差错。“老魏一顿,又问:”锦衣指挥使郭大人处你说得来吗?你能让他不动声色截住出城的人吗?";

“你知道出城者的名字、形貌吗?";

”不知道。“老魏摇摇头:”但十有**是宦官。“

”何时出城?";

“今晚或明日凌晨。”

老魏又匆匆回宫,转到御马监处,寻找掌印太监石元雅,却不见他的人影,属下说,可能在皇城外“天师庵”草场;于是,他又直奔“天师庵”而去,终于在“天师庵”找到了石元雅

4

石元雅是老魏新交的朋友,四十出头,此人的“对食”是宫正司的宫正,正五品女官,自从老魏授他秘法后,大得那宫正的欢心,她在皇帝面前尽说石元雅的好话,于是日前由御马监提督升为掌印太监。此人记住恩情,一见面便“老魏!老魏!”叫得特别亲热,而且非得拉他去“老爹酒楼”喝上一杯,尽兴而回不可。

在“老爹酒楼”上,一个官员正在大撒酒疯,犯忌的话说得不少,同席的几个太监劝都劝不住。

老魏定睛一看,不但几个太监相识,连那个撒酒疯的官员也打过几次交道,那官员非他,便是鸿胪寺丞李可灼了。这时,他依然口沫横飞,挥手狂言:

“这年头升官无需才德,马屁拍准了即可青云直上,别看我连当了六年鸿胪寺丞,机遇一到,老天也挡不住我。...... 青云直上!";

有人将他半搀半拖地扶下楼,他已下了一个楼梯,突然猛一转身,又向着众酒客挥手,并声嘶力竭喊道:

";...... 直上!直上!...... ";

整个人的神态,可笑亦复可怖。

楼上临窗的一席,有二酒客相对而坐,各自独酌,一个是白发的李永贞,一个是王风。

李永贞到此独饮,他一脸冰霜,人们远远一望,即感到一种莫名的凉意,避之唯恐不及,哪敢与之共席?王风是闻”廊下内酒“之名而来的,来时所有席位都坐满酒客,唯此临窗一席宽裕而且通风透气,便坐了下来。便此一坐,即刻感到对方突然投来了异乎寻常的目光,那目光比寒冰还要冷一百倍。王风缓缓抬起头来,漠然望去,见他下额光滑,即断定是个太监;但他的目光何以如此之冷,似乎与自己有什么刻骨的仇、蚀心的恨?王风如同推究甲骨卜辞一般,漠然察看着。于是双方便这么对视着,双方都觉得对视的时间漫长得无以言喻,似乎从远古以来便这般对视着,一个冷然,一个漠然。最后几乎是同时一笑,便不再互视,各自喝自己杯中的枣酒。

过此,他们又喝了很久很久,彼此不交一言。

当李可灼嘶喊过后,楼梯上犹传来脚步失衡而引发的咯吱咯吱乱响。

“这是一个被圈割的人,”李永贞突然说,他似乎怕对方误解,又添上一句:“那醉鬼!";

”他不是宦官,是鸿胪寺丞。“王风纠正道。

”别以为只有宦官才是阁人,其实大部分读书人都是阁人。.....“李永贞依旧冷冷一笑

王风觉得此人由于被阉割,这才骂天下人都是阉人。李永贞继续讥讽道:

”我们宦官由于被阁割,所以没有子孙后代传下去,绝种了。读书人所为何事,是不是树立思想与精神,传之于后世,以化育天下?但儒教的门徒又如何,他们着书、立说、讲学,哪一点不是孔夫子的唾余,哪一点是新东西?可见,他们一入孔门,即如废人一个,丧失了产生新思想、新精神的能力,他们是一群精神被阁割的人,比我们这群太监还要可怜。本朝最推崇的朱熹,实际上也不过等同于一个司礼监罢了。我们宦官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被阉了,你们读书人啊,少了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早就从精神上给人家阁割了

王风的心中豁然一亮,但如黑夜中的闪电,亮则亮矣,一亮又暗,实在来不及看清被照亮的物事,更谈不上捕捉住它了。这么冷静的人,居然有那么偏激的观点?宦官怎可比拟于知识分子的节操?他寻思了一阵,终是一无所获。他不愿再追捕对方的思绪,却逆着对方的思维,言道:

“你这个人,心中有一万把刀。...... ";

此刻李永贞已经站起身,懒洋洋走了几步,听了这话,突然将身体定住,然后慢慢转过身来,举手搔了一下头发,久久地望着王风,才说道:

”你这个人,心中是一堆灰烬,劫后余灰;我没见过像你这般冷漠的年轻人,所以破例与你交谈,以为你会懂。你听懂了吗?...... ";

他不待王风回答,兀自走了;但走了几步,又突然停住。因为楼上又有一个醉鬼,大喊大叫起来:

";...... 俺不是宦官!俺不是太监!俺是一块抹桌布。..... 一个尿壶!马桶!破了就是--堆垃圾·······死了以后就像埋死狗一般,无人理会,我们不但绝子绝孙,到阴司也无一人叨念。..... 天哪!呜呜。..... 哈哈!";

那醉鬼开始时脸上带着一抹怪笑,继而说到最后一字“念”字,突发两声低鸣,继而改为狂笑,似乎快活之极,又似难受之极。

有几个太监怕他闯祸,有的抱住了他,有的则捂他的嘴。那醉鬼死命挣扎,狼嚎不已。

李永贞显然非常激动,走过去命令道:

“放开他,让他喊!难道你们不懂:只有让他喊个够,他才会好过一些!";

他的话充满凛凛之威,众人先是一怔,但那醉鬼却已经瘫在地上,似乎昏死过去了,

老魏和石元雅在楼上另一隅,目睹这一幕,也不禁目眶含泪,以酒浇着心中久久不散的块垒。

王风出了酒楼,耳中仍然回响此人的”警喻“。

近年来,只有两个人的话,牢牢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一是黄鹤楼上的道士,一是这个白发宦官。他已经有点醉意,他绕着紫禁城红墙乱走,有两次与人撞个满怀,第二次还摔了一跤。这一跤使他心中一亮,忽想:如今皇帝危在旦夕,竟然无人想到抢救垂危的皇帝,连皇帝自己也不思自救,但一味解释自己并非沉溺声色。..... 看来大家的心思真的被阁割了,仅一味想抓谋害皇帝的凶手,却忘了救皇帝、忘了救社稷和这个百病丛生的大社会。这种失误当真太大了!怎么会这样呢?

想到此,醒了不少,他立即雇了一辆马车,飞驰回府。这时,已是掌灯时分。

5

他立即找到了父亲王纪,陈说了在“老爹酒楼”发生的事和自己的想法,王纪感到十分震惊,连道:

“你说的是。..... ";

王纪立即去找周嘉谟老尚书。恰好孙如游、杨涟、左光斗都在周府。他们正在紧张地分析政情,认定一场政变已在运行,很快就要爆发,只是不知十万太监之中,真正的对手是谁。为此,你一言我一语,几乎是抢着讲话,弄得王纪很难插话进去。

过了老大一阵子,王纪才叫道:

”眼下第一要事是什么?要抓谋害皇上的奸贼吗?不是!如今皇上危在旦夕,应该看护好皇上,其它的事先搁下吧!";

杨涟、左光斗,一怔,都道:

“是!是!";

”原该如此。.....“孙如游想了想,也道。

周嘉谟想了很久,慢慢回过神来,说:

”应当怎么救呢?";

孙如游想了想说:";御药房的人看来是靠不住了。太医不在官中,好一点。是不是让京城里的名医,连同太医给皇上来一个会诊,让他们议出一个治病救人的办法来。“

众人一时均点头附和,孙如游又进一步说:

”既无异议,即请周大人、王大人向三个阁臣陈情,我等三人来过滤一下京都名医的名单。“

王纪、周嘉谟立刻去找三个阁臣。在韩象云府又巧逢刘季晦,他们两人也在分析危机四伏的政局,也以为可能引爆一场政变,还以为山东、陕西将发生大规模民变,而辽东由于军饷尚未到位,又有兵变的可能。万一辽东发生兵变,后金之军必然翻越长城,长驱直入。

待韩、刘二人说累之后,周嘉谟才得以陈述二人的来意:要保护好皇上!

两个大学士的思绪,显然还停留在适才多变的时局上,过了一阵子,才进入周嘉谟的思路,睁大眼睛注意地听讲。显然,”先救皇帝性命“的事,他们竟然未曾想过。

听罢以后,韩象云说:

”这确实是当务之急,再无比让皇上康复更重要的事了,然而医生开了处方之后,谁去抹药、煎药、进药?倘若依然是宦官、宫人任事,幕后的贼人还是要趁隙而入的,其时他们反咬一口,道是我等谋害了皇上,如何是好?而想将宦官、宫人一律避开,包括也避开李选侍,首先皇上也不会允准,而且历代均无先例。“

刘季晦沉吟了一阵,说:

”此事看来得与方从哲会商,此公自然不会拿出主见来;但他是首辅,不去那里会商,倒给他留下了口实。“

于是四人连夜又来到了方府。此时已是子时,大门敲得乒乓响,里头竟然毫无动静。

”你们继续敲门,我转到后门看看。“

刘季晦扔下一句话,即顺着高高的围墙绕到后门,在距后门十来步时,那后门呀的一声打开了,里头一个汉子低着

头急急离去。刘季晦深恐后门又被关上,当即快步上前;那

人以为是冲着他追逐过来,心一慌,拔腿飞也似地跑开了。

跑了二十来步,忽又返顾一下。此人的形象刘季晦觉得有些

眼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是谁。这时,悄然关上的后门又重新

半启,里头探出管家的头来。

那头夹在门缝中,对刘季晦疑虑不定地说:

“原来是刘大人。..... ";

但依然忘了把门大开,让路。

刘季晦侧身挤了进门,那管家随即关上后门,疾步而

去,把刘季晦拉下好长一段距离。

二人终于来到堂上,案上巨烛半残。隔壁厢忽地传来一

阵金属撞击的脆响,刘季晦明白那是方从哲书房中传来的声音。

过了一会,书房中走出了身着便服的方从哲,他顺手将

房门关紧,这才上前与刘季晦相见。他见刘季晦深夜求见,知是有重要的事要商讨。

”还有三个同僚关在门外!“刘季晦说。

方从哲怒视管家。

”我这就去迎接!“管家说罢,又往后门方向奔去。”是在前门。“

方从哲满脸不悦地看着刘季晦,旋即管家把三个大臣带了进来。

刘季晦让周喜谟陈述来意,方从哲紧张的脸庞渐渐缓和,嘴边还留有一丝不易的察觉的笑容。听罢,他也表示对皇上身边的人心存疑虑。

大家共议要方从哲代表大臣上表,请求皇上允准京师

的名医会同太医给皇上合诊。

”应该!此事老夫是当仁不让,老夫这就去草表。.....“方从哲不住地点头道。众人见他回答得爽快,当即告退。

但等到方从哲草就好表章,已是在四天之后。

第四日,也就是二十九日,内官传旨宣召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方从哲、刘季晦、韩象云、尚书周嘉谟、孙如游、黄嘉善、王纪以及给事中杨涟等十三名廷臣。大家都以为是皇上要当面传谕医生会诊的事,殊不知表章还在方从哲手中,而皇上的病情又有新的变化。

6

泰昌帝自觉心力衰竭,他顾盼一下不远处的长子朱由校,对群臣言道:

“望众卿辅他为尧舜之君。..... ";

他说这话的决心,是连日来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他确实喜欢李选侍,想当年,他已十六岁,到了大婚的年龄,但父皇不想给他办婚事;因为一办婚事,就涉及礼仪的问题:到底该以太子的礼仪成婚,还是以王爷的礼仪成婚?

若以太子礼仪成婚,等于承认他这个皇长子的太子地位,甚至还得同时册立他为太子,而这是郑贵妃万分不甘心的,也是父皇不愿意的;但若以王爷之礼成婚,群臣势必反对。

这时,司礼监陈矩出了个点子:暂缓成婚,可先选择几个比较好的官人侍寝,以繁衍后代,父皇立刻允准。

于是,被选择为侍寝的宫人,人们即呼为”选侍“。这些”选侍“与他这个皇长子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共过荣辱。尤其这个李选侍与他尤为相得,他打从心里要封她为皇后的,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步了父皇的后尘,也不愿册立自己的皇长子为太子,想立李选侍为皇后,待这”李皇后“生下男儿,再立这个嫡子为太子。

如今这一切自然都成为泡影了,李选侍册立为皇后的事,因群臣的反对而不能如愿,不仅让她为自己生个嫡子的希望十分渺茫,便是自己的生命也危在旦夕了。所以,他每接近生命的尽头一步,即重新下达一次立皇长子朱由校为嗣的决心,这决心他已下了数十次了,也反复了数十次。现在他终于对群臣说出这个决心,忽然有如释重负之感。但这层的轻松如微风拂过心头,他马上又想到:她受得了吗?她,李选侍,此刻正在御床后面的帷幕之中。

于是,一串话又涌上他的喉头

“册立选侍为贵妃之事。..... 快办!";

他望着礼部尚书孙如游,再三强调”务必快办“。

这时,皇长子朱由校结结巴巴地对皇父说:

”要。..... 要封、封皇后!";

他本就有点口吃,此刻口吃得更厉害了。

孙如游诚恐情况又变,连忙趋前进言:

“皇上欲封选侍为贵妃,臣即具仪礼以进!";

”好······好······················“泰昌帝漫应道,忽然想起昨晚尚膳太监私下对他言道,有个鸿胪寺丞李可灼有仙丹进献,但投诉无门。这尚膳太监也名李进忠,一眼看去,倒是相貌堂堂,先前是服侍王才人的,由王安举荐,今升尚膳监掌印,此人若不能信任,那官中当真再无一人可以信任了。于是,又缓缓言道:

”外廷可有个李可灼?据说他有仙丹进献。..... ";

众朝臣面面相觑,都不知此事,首辅方从哲上前禀告:“诚有此事,鸿胪寺丞李可灼自言有仙丹,臣等未敢相

信。..... ";

”宣!快宣李可灼!";

李可灼已等在鸿胪寺,药也随身带,即唤即来。在方从哲的建议下,又从御房就近唤来几个御医,以便共同辨识仙

丹。

李可灼跪在御床前,双手恭奉一个打开的漆盒,盆中赫然放着两粒红色的丸药,亮晶晶有雀蛋大小。这种红色的药丸谁也没见识过,李可灼口称得自异人,那就更加无法对证了。

一个御医无法正面质疑,只好旁敲侧击地问:

“此药是万病万医,还是专治数症?";

”若说此药万能,诸位自是不信,便在下也不敢乱说;但于';补气益元';确有神效,尤其是用于久泻虚脱,更具神功。“李可灼答道。

这话泰昌帝是句句入耳,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何不大胆一试?

”朕先试服一粒。“话一出口,心里则想:”这可是赌命了!";

周嘉谟以为这太孟浪,那药来历不明,李可灼为人是否正派也无把握,岂可乱来?正想该不该进言,孙如游却抢先说了:

“李可灼,这药你有把握吗?";

不待李可灼回话,方从哲则顾左右而言他:

”屋里人太多了,不能让圣上太气闷。我等又非良医,先退出去如何?此事由御医和圣上定夺,岂不更好?";

方从哲不待他人反对,自己先抽身出门。其它的朝臣虽有犹豫,但也觉得方从哲的话顺理成章,于是,陆陆续续退了出去。

过了一会,皇长子朱由校走了出来,对群臣说:“父皇服药过后,似有好转。往日进了茶汤,非喘即呕;刚才服下红丸不喘不呕,气色红润,且思进食了!";

于是,群臣又进了暖阁。秦昌帝则满意地望着李可灼,连称”忠臣!忠臣。.....“又回顾方从哲道:

”要厚赏他!";

群臣终于告退,李可灼及御医则留下侍候。

这一日是八月二十九日,八月小,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了。群臣回府过了若干时辰,亦即九月初一凌晨五鼓时分,每人又接到宫中紧急宣召,这下子又吓得心惊肉跳。

7

在王体于的房中,崔文升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王体干问:

“是你让李可灼下药的吧?";

”岂有此理!我根本不知此事!李可灼这混蛋,不知是谁引荐的,打乱了我的计划!";

“哦,我明白了,有人着急了,怕福王赶回京,抢了皇位,所以提前弄死了皇帝,而如今福王又没有赶回来。..... ";

”你说该什么办?福王还没赶回京,那皇长子自然抢先登位了!";

“机会仍在,我相信郑贵妃没那么傻,她一定会让李选侍赖在干清宫,请封皇太后。干清宫是内官正殿,没腾出来,皇长子就无法登基。只要迁延几日,福王就回来了。”

“这办法比直接除去皇长子高明多了,贵妃那能想出这个高招?”崔文升叹道,

“能,也只有她能!倘若对方作出让步,封李选侍为太后,选侍便可进一步请封郑贵妃为太皇太后,这样,就可一赖再赖,那时福王早回京了!";

崔文升转忧为喜,立即转回慈宁官见过郑贵妃,把王体干的想法说了一遍,并再三强调这是”郑贵妃的想法“。

”此人不愿趟我们这浑水,所以说是我的想法,好,我们成全他,不说是他的点子就是。对这种人得讲义气,否则下一回就不肯帮忙了。“郑贵妃笑道。

”是。“

”你去依计而行,若是行不通,那就只好杀了朱由校!“在李永贞的房中,烛光将老魏的身影,投射在墙上,成了黑糊糊的庞然大物。

“老魏,”李永贞道:“王体干透过崔文升,已经充分掌握住全盘状况,现在你经常伴随皇子身旁,只需办好三件事,这未来的司礼监就非你莫属,整个朝政将一步步全掌握到我们太监手上了!";

”哪三件?";

“一,你得设法通知刘季晦,说明李选侍赖在干清官不走,表面上是为贵妃请封太皇太后,为自己请封太后,其实那是两个女人企图”垂帘听政“、控制政局的大阴谋;二,要再三提醒王安,时刻注意,务必保护皇长子平安无事;三,要告诉锦衣指挥使郭维成,严守城防,并派缇骑游弋四郊,如遇上回京的福王朱常洵,格杀勿论!";

老魏一面听,一面不住地点头,听完道:

”这三件事不难,办不好实在没脸见你了!";

他踏出房门时,觉得自己犹如脱胎换骨一般,他知道整个政局的大气候变化的契机,刚好捏在他手心里,做得顺当的话,未来不仅是“太监治国”的梦想得以实现,更大的图谋,也不再是空想了。

8

天刚蒙蒙亮,十三个顾命大臣就来到了干清官门口,但正殿的大门紧闭,进不去。

这时司礼监王安急急过来,低声道:大行皇帝的遗体便在干清宫正殿。

大家看王安浑身编素,知道泰昌皇帝当真驾崩了!杨涟使出死劲撞门,朱门终于洞开;但八个彪形太监拦在门口,不让群臣进去。

“皇帝召我等前来,今已晏驾,尔曹不让进去,意欲何为?想造反吗?”杨连大骂,他义正辞严,且威风凛凛,太监们不觉为之气夺,灰溜溜地退下。

大臣们的哭灵,可谓极其哀伤,而且真情流露。

这个泰昌帝虽然在封太后、封后的问题上有点糊涂,但在施政方略上则尚称英明。虽然在位仅一个月,但在大量起用先朝被废的正直官僚方面很果断,拨去二百万两内库之银作为边饷,也毫不心疼;迅速撤回遍布全国的矿监、税使、免除先朝百姓拖欠的钱粮也十分干脆。总之,万历帝四十多年来的弊政,泰昌帝在一个月内给革除了,这对百官是何等的鼓舞,给百姓是无比的实惠!“中兴大明”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可是这个开端却立刻演变成结局,这给有志之士是多大的打击!他们能不痛哭流涕吗?

众人哭罢,刘季晦四顾周遭,却不见皇长子朱由校,便问太监:

“皇长子呢?";

宦官们心里有很多话,但没有一句是适宜说出口的,甚至情绪的流露也有诸多犯忌。所以,一律微抬冷漠的脸,一言不发。

”皇长子本当于灵柩前即位,而今不在,是何缘故?“刘季晦又厉声问道。

他的几声怒喊,震醒了群臣的危机意识,皇长子莫非也出了什么事故?泰昌帝猝死的大悲,加上皇长子不见的大恐,竟化成了一种莫名的狂怒。

”谁敢藏匿新天子?";

“藏匿新天子,罪同大逆!";

”必须严加追查!";

“快放出皇长子,否则就是谋反!";

一片不可抑制的怒喊,直震得守灵的宦官脸色如灰。这时,司礼监王安前来相告:皇长子被李选侍藏在东暖阁,她说,不封她为太后,就不放皇长子出阁。

群臣听了又是气愤填膺,王安又道:";诸公稍待,奴才这就去找选侍,晓以利害,或能善罢。“或是群臣的怒吼已经惊动了李选侍,或是王安的说辞动人,李选侍果然放出了皇长子。王安又是拥又是护,迅速将他带到干清宫前。

这时,杨涟已经拖来了帝辇放在地上伺候,刘季晦一见到皇长子,立刻率先迎迓且山呼万岁,亲自前去扶着他的左臂,由英国公张维贤扶他右臂,共掖皇长子升上帝辇。

此刻,暖阁中有人对着皇长子高呼:

”哥儿回来!";

刘季晦惟恐夜长梦多,虽老却先自俯身扛起帝辇的前左杠,尚书周嘉谟也扛起前右杠,几乎同时,张维贤与杨涟也扛起了后两杠。

这时,不久前调派在李选侍身边的胖太监李进忠追上前来,放胆厉声道:

“你们要拉少主何往?主上年少畏人!";

说着,伸手去拉帝辇,杨连用力格开来臂,大声怒喝道:”殿下乃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复畏何人?“李进忠一时愣住,这时又追来了李选侍身边的另一内侍刘朝,也高喊道:

”哥儿回来!";

王安立即上前阻拦两个挡路的太监道:

“你们两人急切喊皇长子回去,但不知是回选侍那里去?还是回郑贵妃那里去?";

这一问,两人都胆怯了。原来这两人都曾经是郑贵妃的心腹,王安问”是否回贵妃那里去?“便是触及他们的心病,令他们不敢猖狂。

皇帝的专职辇夫匆忙赶到,四人替下四个朝臣,将帝辇直抬去”文华殿“。

朝臣将皇长子扶上正殿,让他坐东朝西,然后群呼”万岁“,行五拜、三稽首大礼。";坐东朝西“是册立皇太子礼仪,”五拜三叩头“则是对皇帝行的殊礼。对太子本来四拜即可以了,今行五拜三叩头,便意味着阁臣和六部尚书一致预先认定:朱由校非但是太子,也是皇帝了!

拜,倒是容易、但拜完后下一步该当如何,可让大家为难了。

围绕着李选侍挟持皇长子的事,大家忧心忡忡,都认为不宜让他回东暖阁去。

方从哲已经感到自己失去主动了,再不表态,未免太说不过去,因而建言:

”既然居住在于清宫有所不便,殿下可暂回慈庆宫,待李选侍出宫,乃归干清宫。“

这意见没人反对。当即大家也将太子拥回慈庆宫,客氏与李进忠兴高采烈将朱由校引入内室。

刘季晦目送三人去后,心想泰昌帝死得不明不白,可不该一误再误了!于是肃然对司礼监王安说:

”主上幼冲,圣母已故。外廷有事,吾自当受过;宫中起居,公等不得辞其责。";

“敢不尽力!”王安揖道。

接着大家商讨登基日期。

“一旦登极便是天子,天子不宜回东宫起居。所以,应等李选侍出了干清宫,才举行登极大典。”方从哲说。

“倘若李选侍迟迟不移出干清官呢?”周嘉谟沉吟道。“这可由不得她!”孙如游言,

刘季晦暗想,秦昌帝乃死于“药”而非死于“病”,难道两次下药都是误投吗?只要是一次有意加害,所谋者定然与篡夺帝位有关。若所料不差,那崔文升必是为福王火中取栗了。崔文升下药是十四日,见效之后,必然立即派人奔赴洛阳迎回福王。自京都去洛阳,快马来回约十日左右,便是途中有意外周折,此时也该回来了。现在太子不马上登极,待福王回京,必然发生大乱,届时大家后悔都来不及了。想到此,便决然道:

“吾以为今日中午即可登极!";

”如此仓促,是否草率了一点?“方从哲质疑。

周嘉谟望了望刘季晦,说:

”刘大人既如此主张,定有理由吧?能略说一二吗?“刘季晦苦笑,并摇摇头。他的想法一时难以证实,怎好随便乱说呢?

杨涟对这场事变背后的阴谋,几乎毫无认识,却着眼于礼仪,他说:

”如今海宇清晏,内无嫡庶之嫌,何必这般匆促?先帝刚刚宾天,含敛未毕,帝子即衮冕临朝,未免不合仪礼!";

刘季晦却仍坚持说:

“早日登极,以安定天下人心。”

杨涟依然不解刘季晦的心意,还是坚持已见:

“安与不安,不在登极早晚。”

“那就初三吧!”周嘉谟道。

这就算定议了。大家纷然出官,在“文华殿”前遇上成群专候消息的朝臣。大家问起了商议的情形,杨连兴奋地作了介绍,在谈到自己的见解时,说得尤其详细。

御史左光斗听了以后,指着杨涟高声责备道:“杨大洪,你当真是书越读越呆!什么礼仪?皇帝位子坐实了,天下安定,才是最大的礼仪!先帝驾崩得不明不白,你敢说后面有无篡夺阴谋?大洪呀大洪,万一大事不济,这责任你承担得起吗?你就是死了,肉也不够人吃!";

杨涟听了这才大吃一惊,连忙请周嘉谟、左光斗等人到”文华殿“旁的朝房里再次商议。最后决定,三人各自上疏,敦促李选侍移出干清官,以便早日举行登极大典,免生不测。夜幕笼罩了紫禁城。

老魏含有深意地望了望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然后微笑说:

“晚上我有急事,不回来了。未来的少年天子交给你,望你对他能体贴入微,照顾得无微不至,让他离不开你。..... 这一段日子,要特别小心在意。”

说罢,便急急离去。在夜幕的掩护下,开始进行细腻而绵密的布局:他先找了王安,说有人想谋算太子,务必保护太子周全;继而出城拜访刘季晦,说那两个女人想垂帘听政,太后封不得,太皇太后更封不得;接着又找了锦衣指挥使郭维成,说是传达新帝密旨,据报郑贵妃已派人出宫赴洛阳,去迎福王回京篡位,务必严守城防,并派缇骑游弋四郊,如逮住福王,格杀勿论。

他办好了这三件事后,即绕道:“天师庵”,与石元雅大喝到天亮,顺便又查明近来有哪些人到“御马坊”来借马。

与此同时,慈宁宫里,郑贵妃也召来崔文升、李进忠、刘朝等人,紧张地商量对策,

郑贵妃问崔文升道:

“那一日,你将李进忠留在内宫;更换梁永去洛阳,这梁永靠得住吗?";

”李进忠太过醒目,已不宜出官;那梁永本是陕西税使,因收不到钱粮,便放纵属下拦路抢劫,结果这些属下被知县满朝荐收捕去了,后来满朝荐被梁永弹劾罢官,这对梁永是多大的威胁?所以,那梁永只有跟着福王爷才有活路。所以请娘娘放心,梁永背叛不了!“崔文升答道。

”那个姓魏的李进忠呢?“郑贵妃又问,

”他得了我们的好处,对王才人下了慢性毒药,弄死了她,这是小事吗?他若不跟我们不敢以头颅下注!“崔文升又道。

”那为何这时福王还没回京?";";也许是途中耽搁了吧?娘娘休慌,前几日奴才又陆续

派出三人去洛阳,总会有人将福王爷接回来的!";

郑贵妃想了想,突然对李进忠、刘朝说:

“你们回去告诉李选侍,即便是天塌下来,也不可离开干清官;只要不离开干清官,他们就必定会让步,封她为太后!你们要多多鼓励她,不能让她气馁下来!";

怀公门里,在李永贞房中,有两个人正在悠哉对酌,王体干道:

”现在干清宫一副灵柩,仁智殿一副灵柩,坤宁官一副灵柩,看来棺材业要日益兴旺起来了!";

李永贞一笑,也道:

“如今,后金人想攻打入关,白莲教要起义,川陕也不稳,四面楚歌!看来刀兵也要涨价了!";

”一方想移鼎······";

“一方要移宫·······";

”移鼎好让福王当皇帝。“

”移官以便朱由校登极。";

“十万好兄弟,冤苦怎么诉?";

”强盗朱元璋,看你绝子又绝孙!";

王体干忽然叹了一口气,一串串眼泪,一滴一滴落进了酒杯。

“大哥你。.....?”李永贞关切地问。

“我······”王体干有点哽咽,说:“我们已经绝子绝孙了!";

”是啊,这是同归于尽的局,希望老魏能够下出一盘完全不一样的棋。.....“李永贞也长长也叹息了一声,他泪犹未干,却又微笑了,继续说:”他年轻,又聪明,也懂得何时收,何时放,而这“对食”的制度也不差,自从老魏的秘法传开后,这制度有了新的活力,既抚慰了数千可怜的宫人,也让皇帝藏了绿帽。..... 大哥!你要想开一点。...... ";说到这里,李永贞早已泣不成声。

10

九月初二日,周嘉谟、杨涟、左光斗以及给事中惠世扬等人,疏请李选侍移出于清宫。

左光斗在《慎守典礼肃清宫禁疏》中言:

“内廷有干清宫,犹外廷之有皇极殿,惟天子御天得居之,惟皇后配天得共居之。其它妃嫔虽以次进御,不得恒居,非但避嫌,亦以别尊卑也。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尊居正官,而殿下乃退居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名分谓何?选侍待先皇无脱簪戒旦之德,于殿下无拊摩养育之恩,此其人岂可以托圣躬者?且殿下春秋十六龄矣,内辅以忠直老成,外辅以公孤卿贰,何虑乏人,尚须乳哺而襁负之哉?况睿哲初开,正宜不见可欲,何必托于妇人之手?及今不早决断,将借抚养之名,行**之实。武氏之祸,再见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

左光斗的奏疏传到李选侍手中,她一看大怒,数次派人宣召左光斗,想当面严厉斥责他但左光斗不去,回答说,我乃是天子的命官,唯听天子宣诏。

李选侍无可奈何,又派人去召唤朱由校,要他出面处理。但派去的人又被杨涟拦住,训斥道:殿下在东宫为太子,如今又是皇帝,选侍凭什么权利可以召见皇帝?

李选侍无计可施,又让胖胖的内侍李进忠去请朱由校回干清宫“母子共住”,但客氏不让,朱由校也不愿去。李选侍咬定牙根,好,你不来,我也不搬出于清宫,咱们便这么耗下去!心想,你能把我这个先帝的妻子怎么发落?

到了初五,李选侍依旧不肯移出去;登极期限再次推迟到六日了,如今再不移官,还能再推延吗?

诸大臣再次聚集“慈庆官”商讨大计。";那就再推到初九,或十二吧!“方从哲摇头叹气。”本朝故事,仁圣皇太后是万历的嫡母,搬往慈庆官;慈圣皇太后是万历的生母,也移慈宁宫。李选侍一拖再拖,不搬出千清宫,万一生乱,公能负责否?“刘季晦反驳道。

他这么一说,又触及群臣敏感的心弦,于是群情激奋,都道今日非斩钉截铁做出决定不可。

这时,朱由校也歪歪斜斜写了几个字,交代下来:

”着选侍移居仁寿宫。“

群臣有了”圣旨“,呼拥到干清宫,在宫门外齐声高呼:”请选侍出官!请选侍出官!请选侍出官。.....“呼声如雷鸣一般,直吓李选侍心惊肉跳,生恐被人生吞活剥了。

这时王安持着朱由校的”圣旨“,进入东暖阁,递给李选侍,并劝慰道:

”娘娘便是去了仁寿官,这封后的事,也依然尚在。.....“李选侍展读朱由校的手谕,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她手抱自己亲生的女儿(皇八妹),实时移出了干清宫。

王安对这个仗势欺人、令王才人死不瞑目的李选侍,向来没有好感,但此刻也不由心生怜悯,脱口招呼:

”选侍慢行,莫可太急,请小心自在!";

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六日,朱由校顺利地举行了登基大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