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千门36天局 > 第10章 兵起晋阳

千门36天局 第10章 兵起晋阳

作者:小说故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0 20:50:39 来源:小说旗

大业十三年春天,长安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春天的气息。

长安是大隋朝的都城。公元五八一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开皇二年,隋文帝嫌汉长安城规模狭小,水质咸岗,且宫殿官署和闾里市井混杂,分划不整齐,不宜为都,决定在附近另辟新城,因命左庶子宇文恺总揽大兴城的规划设计。

宇文恺利用原本平坦却又有所变化的地形,吸取了北魏洛阳、高齐邺城的优点,统领设计修建了大兴城。大业九年,修筑了外城郭,同时开凿了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把泣水、交水、橘水引进城内。

这时的大兴城,北临渭水河,东濒灞水,南依终南山,西有昆明池。方方正正的城郭内,区划整齐,北部的正中是宫城,宫城南紧邻皇城,再外以城郭环绕。城内左祖右社,市场,住宅区都有严格区分。整个城市方整对称,沿南北中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主要的地位,地势较高。这是一个标准的帝王之都。

然而,身为皇帝的杨广却不喜欢住在这里,他喜欢四处游幸,现在,他住在江都,那里的春天更美丽。他带走了文武大臣,带走了后宫妃嫔,也带走了生气。在这名誉上是全国政治中心的都城里,只留下一个十三岁的小孩,还有一个暮气沉沉的老头,这就是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和辅佐代王镇守长安的刑部尚书、领京兆内史卫文升。

杨侑年幼无知,而卫文升却整日忧心忡忡,他只知道害怕,什么事也不做,连皇宫里的草都没人除。

今年春天的长安,花不见开,草却疯狂地长,宫廷里,大街上,见缝就长。还有蛇,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那么多蛇,在长安城内到处乱窜。有一天晚上,一条草花蛇居然钻进代王的被窝里,把这个十三岁的小孩吓得哭昏了好几回。

长安人看着这乱长的草和乱窜的蛇,说,这大隋的江山怕是走到尽头了。

春风鼓荡着。长安人却都感受不到春天的生机,他们感受到的是混乱和不安。

然而万事都有个例外。

在长安城西的一座府第,春风带来的却是激动、兴奋和希望。

这是李渊的女婿柴绍的家。

柴绍在长安也算是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柴烈,是北周的骠骑大将军,父亲柴慎是隋朝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从小习武,又喜诗书,是个文武双全、才智过人的后生。

听说,李渊是在一座庙里看到柴绍书写的一副对联,而对他产生好感的,李渊看到那对联词气高朗,笔法雄劲,便向住持打听他的情况。而李渊的三小姐却要亲自试一试他的本事,他们曾在宝刹的后花园里比武,柴绍高强的武艺使她决心嫁给他。

在整个长安,柴府是最有生气的。夫妻俩不是习武,就是读书,他们在马上切磋武艺,在书房议论兵法。他们的府上也长草,可是那草长在花坛里,显得青翠可爱,透着蓬勃的生机。柴府也有蛇,可是自从小姐把一条蛇射穿钉在树上之后,这里所有的蛇都绝迹了。

在乱世,有人沉沦,有人崛起,机会属于自强不息的人。

大业十三年暮春的一个夜晚,柴绍夫妻在灯下读着李渊的密信,李渊要他们即刻起程,潜去太原。去年冬天以来,他们连续接到过李渊的几封信,大意都是要他们做好应付突然变故的准备。要不惜家财,广交朋友。他们隐隐约约感到一点什么,但是没想到父亲要做这样大的事情,热血在他们年轻的体内沸腾。

“尊公是个英雄,大英雄啊!”柴绍对妻子说。妻子笑而不答。是的,父亲是个英雄,而你呢,现在可是关键时刻,我就看你怎么决定,希望我没有看错你,希望你平时的一切表现都是真的,能和父亲一样,是一个成就大事的男子汉。

“我要去,我马上就去,去迎接尊公高高举起的义旗。”柴绍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真正能得天下的,只有尊公。”

“我总算没有看错你。”妻子说。

“我们一起去,现在就去。”

“我一个女人家能做什么呢?还是你自己去吧。”“你行,你比我还能干,别人不知道,难道我也不知道吗?";

”不,我要留下。“妻子说:”你一个人行动起来更方便一些。我一个妇道人家,不怕没地方藏身。再说,我有我的打算。“

柴绍了解妻子,她决定了的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第二天,柴绍带上仆人柴豹悄悄地出了长安城。在丈夫出城之后,妻子也悄悄地出城了,她没有走太原,她回到雩县的庄所,遣散家资,招集数百个亡命山中的饥民,日夜操练,做好应变的准备。后来,她听说父亲在太原起义,立即起兵响应。她派家僮马三宝说降了起义军何潘仁、李仲文等,使军队发展到几万人,成了有名的”娘子军“。”娘子军“纪律严明,连克武功、始平等地,一直打到黄河边。后来李渊的军队渡河时,李渊派柴绍率骑兵直趋华阴与她会合,夫妻这才又见了面。当然,这是后话。

从长安到晋阳有一条官道。柴绍主仆二人出了城,马不停蹄,第二天便到了潼关,从风陵渡过黄河,不久便进入河东地界。柴绍自然知道李建成等在河东,但他没有拐进河东,他估计他们早已离开河东,现在正在去太原的路上,要是走得快,说不定还能赶上,因为他只是主仆二人,而李建成他们还带着女眷。

果然,第二天黄昏,柴绍在一片树林边追上了李建成一行。

李建成、李元吉一身戎装,带着十几个全副武装的家丁,保护万氏等女眷,缓缓前行。智云不肯与女眷坐轿子,也骑一匹枣红马,在队伍前后来回走着,俨然是一个保卫者。他也是一身戎装,只是他比别人更忙,只要看到有野兔窜过,便不放过,拔箭就射,害得他的仆人李童跑来跑去拣野兔子。万氏掀开轿帘,说:

“智云,赶路要紧。看把李童累坏了。”

李童把一串野兔子提到夫人的轿前说:

“夫人看,小少爷的箭法,百发百中。”一边说着,一边气喘嘘嘘。

万氏笑着摇头。

智云又看到一只野兔窜进对面的林子,策马追去。“快去,别让小少爷走得太远。”万夫人对李童说。李童把手中的那串野兔扔给轿边的一个丫头,向林子跑去,边跑边喊,“小少爷,小少爷,等等我。”

柴绍主仆二人快马加鞭,追了上来。见过万氏,然后与李建成等人施礼问候。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李建成正犹豫着是往前走,还是在这里安营,等第二天再走。见了柴绍,十分高兴,这一下多了一个帮手。

一路上,李建成的精神负担很重,对能不能安全到达太原信心不足,只是为了不让万夫人等人太紧张,才做出轻松的样子,对弟弟的行为也没有太多的约束。

柴绍见建成要在这里安营,说:

“不可在此过夜。天色还早,能走多少就尽量走多少。离太原近一步,便多一分安全。”

“拖着这一大帮人到太原,最少要走十天。家书催得那么急,恐怕已经起事。从这里到太原要经过许多隋朝的郡县,很难安全通过。我想,不如先投靠一伙小贼,权以自济。”李建成说。

“万万不可。”柴绍说:“家书既然催得紧,就应该把握时间赶路,虽然稍稍辛苦一些,却可以获得最大的安全。如果投靠小贼,小贼都是一些鼠目寸光的人,一旦知道我们是谁,难免执以报功,我们岂不白白送死?";

长孙夫人在一边小声对万夫人说:";姑爷说得有理,还是加紧赶路,才是万全之策。“

”姑爷说得有理,加紧赶路吧!“万氏对建成说:”干脆把轿子和一时用不上的行李扔了,大家都骑马,快一些。“

李建成点头称是,便吩咐快快收拾上路。这才发现智云还没有回来,派人到林子里去找,找了一整夜,只找回来一个李童。

原来,这是一片大森林,连绵几十里。智云在林子里迷失了方向,竟从另一条路走出林子。李渊起义之后,智云居然被地方官吏捕送长安,死于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之手,年仅十四岁。

李建成、李元吉、柴绍等见找不着智云,放声大哭。丢了弟弟,如何向父亲交代?李建成哭了一阵,就要拿李童是问。

万氏含着泪说:

”不关他的事,走吧!这或许是天意。“

眼看再不走,难免会有更大的危险,大家只好忍痛离开这伤心的树林,拣了一条小路,向北走去。这一天夜里,隋炀帝喝过酒,正抱着一个新选的江南美女迷迷糊糊睡去,忽感到一阵骚动,睁开眼睛,便听得有人喊,“流星,流星!";

他一跃而起,走到窗边,只见一颗流星如瓮,缓缓地划过天际,向北落入运河。隋炀帝略懂得一点占卜术,他仰观天文,知道北边要出事。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也懒得传占卜官来了,他们尽说一些废话来欺骗他,安慰他。

其实,隋炀帝已近知命之年,且东征西战,南巡北狩,经历过多少事,他是那么容易骗的吗?只是懒得计较而已。他近来的情绪好多了,已经没有前一阵子那种烦躁不安的感觉,最少在表面上,他是很平静,很随和的。他还想出一个点子,想来安慰一下御林军,他下了一道圣旨,用赈食的办法,把江都年轻的妇女骗进禁宫,让那些御林军,那些远离家乡的关中人,也享受一下人生的乐趣。

尽管大臣们向他封锁消息,但他明白,大局生变,他不打算回中原去了,让他们去争吧!他想在丹阳建都,保住江东,好好地度过自己的余生。他让虞世基他们去策划一个方案。公卿大臣都迎合他,说什么“江东之民望幸已久,陛下过江,抚而临之,此大禹之事也。”全是一派胡言。他也不计较,只是一笑了之。

隋炀帝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错。自登基以来,他发扬父皇的事业,南征北战,开疆扩土,则天法地,混一华戎。东暨蟠木,西通细柳,前愈丹侥,后越幽都。日月之所临,风雨之所至,圆首方足。作乐制礼,移风易俗,智周环海,道济天下。他建了东都,修了长城,开拓了全国的道路,还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开了一条从涿郡到余杭、连接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的大运河。

是的,他四处游幸,这有什么不对?天下是朕的天下,朕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他有许多妃嫔,这又不违反礼制,远的不说,就是那些腐儒整天叨念不绝的圣人周公,他所着《周礼》不也是说得明明白白:“后一人,夫人三人,九嫔九人,士妇二十七人,女役八十一人”?朕的后宫也不过如此。

再说,古今帝王,有谁像朕这样赢得众多女子的心?是的,朕做急了一点,是死了一些百姓,可是那些百姓难道不是朕的臣民?算了,想不了那么多了。天下是朕的天下,现在你们要来争,要来抢,那就争吧,抢吧!何必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呢?

他回头看了看那洁白如玉、千娇百媚的江南女子,挥了挥手,让她离去。他睡不着,想和萧后说说话。

萧后匆匆赶到,她来不及梳妆,云鬓半松,杏眼惺忪。她看到杨广站在镜台前,轻轻地叫了一声“陛下”。

隋炀帝转过身,指着自己的脑袋说:

“好个头颅啊,也不知道谁要砍掉它!";

”陛下何出此不吉之言?“萧后吃了一惊。

”贵贱苦乐,更迭为之,有什么好伤感的呢?“隋炀帝笑着说。

萧后先是抽了一口冷气,再看看自己的丈夫。她觉得,杨广这个时候显得更可爱一些。

”现在想要我的江山的大有人在。“隋炀帝说:”然而,我们还是欢乐地畅饮吧。最多,我做一回陈后主,你呢,也做一回沉后。“

说着,便传旨摆宴,夫妻对饮。

窗外,玉阶月色凉如水。

江都行宫,不如洛阳华丽,更不比长安雄伟,却另有一番江南风格。一座座园林小院,曲径斜廊相连,月榭花台相间,小桥流水相依。这个小院,炀帝赐名”抚春“,也是非常别致的。香草文石铺就小径,花砖巧筑着露台,花梨细木作栋,紫檀香木画梁,金丝细网垂檐前,石脂泥壁暗生辉。少一些帝王气派,多一点民间情趣,杨广十分喜欢。

杨广放下杯子,抚摸着妻子的手,说:

“那一年,在东都太液池的凉亭里,朕为卿吟过两首词,还记得吗?";

”臣妾自然记得。不过是在长安,不是东都。“萧后说着,便吟道:

”忆睡时,待来刚不来。卸妆仍索伴,解佩更相催。博山思结梦,沉水未成灰。“

杨广微闭双眼,示意再吟第二首。

萧后再吟道:

”忆起时,投签初报晓。被惹香黛残,枕隐金钗袅。笑动上林中,除却司晨鸟。“

萧后语调念得很低,有些发颤。好一会儿,杨广才睁开眼睛,说:

”我们都老了。“

”是啊,我们都老了。“

萧后笑得有些凄凉。

城头响过四更鼓。杨广夫妻相扶着站在窗前。”刚才,有一颗流星落到北边的运河里去了。“杨广说。

萧后不说话,只是静静地把头倚在丈夫的肩上,很久没有这个样子了。这样多好啊!要是不生在帝王之家,多好啊!

”北边出事了。“杨广又说。";天下到了这个地步,多一事少一事都是一样的。陛下不必为此担忧。“

杨广笑了笑,说:

”这一次,他不是死了,就是成功了。“

”谁?";

“我的那个表兄,李渊。”

沓玉知道王威等人为什么留着她,他们是要把她当诱饵。她想到死,没有一个人能挡住求死的人。但她,的心里牵挂着胡标,祈望着他不要来,又想着他一旦来,能帮他做点什么。她的耳朵变得像猫一样的灵,甚至能听到老鼠走过的声音。

这天晚上,沓玉感到特别心绪不宁,她知道有什么事要发生。张公公还是不放过她,仍然要在她的抚摸中进入梦乡。他说他不怕她从中捣鬼,他的第三只眼睛时时紧盯着。

“怎么啦?是不是有人要来了?";

张公公睁开眼睛,阴里阴气地说,冷笑一声,又闭上眼睛。

沓玉的心颤抖着,她正想着胡标晚上可能会来,这是感觉,可是她的感觉怎么会从手传到张公公的身上呢?要不,他是怎么知道的?难道她手上的动作有什么不同?他不是人,是一个妖精。

一更,二更,三更过去了,张公公的鼻息显得很平稳。可是当沓玉刚刚想起身离去时,他却睁开了那双猫头鹰一般的眼,说:

“你等的人来了。”

她仔细一听,果然屋顶上有一阵轻微的声响,那声音细得像被微风吹动的落叶在屋顶上翻身。可是她知道胡标来了,正想大喊一声“快走”,却被张公公紧紧地捂住了嘴,他的动作比猫还要敏捷。

来的果然是胡标。当他像燕子一样轻轻落地的时候,四周已站着八个提着刀的武士。

张公公把沓玉推到门口,说:

“你不是要和他说话吗?说呀。”

沓玉说不出话来,她只是痛苦地摇着头。她死不足惜,可是胡标不能死。

这时,从对面的屋檐下走出一个人,胡标认得那是王威将军。但他知道王威并不认得自己,更何况自己戴着面罩。看到四周武士紧逼,他知道中了圈套,他现在最担心的是沓玉叫出他的名字,暴露了身份,他死不足惜,可不能坏了老爷的大事。在一刹那之间,他深情地瞥了沓玉一眼,纵身一跳,上了屋顶。王威冷笑一声,抽出早已准备好了的箭,沓玉猛地推开张公公,大叫“当心”。

胡标的身子歪了一下,他的小腿中了箭,强忍疼痛跃过另一个屋顶。地面上,王威喊了一声,“追”。

胡标很快就跳出王府的围墙,消逝在对面的林子里。

当家丁一无所获地回来时,王威气急败坏地对着沓玉大吼:

“说,他是不是李府的人?";

沓玉闭上眼睛。来吧,反正我已经不想活了。

王威提起手中的刀。

”她想死,你就不能让她死。“张公公却向他摇摇手说,又把嘴贴在沓玉的耳边,轻声道:”你说是吗?我的沓玉姑娘。“

沓玉的身子像树叶一样地颤抖起来。

张公公大踏步地朝大厅走去,王威只好跟着走了出来。

张公公把手一挥,大厅里只剩下他们二人。张公公说:

”刚才那个人,八成是李府的人。依咱家看,李渊并不知道我们的计划,所以才派人来。我们还是依计行事吧。“

”我已暗中招募了五百名兵勇,到时化装成祈雨的老百姓。再让林安把兴国寺的军队带过来,作为外应。最里面的一层,自然是我们王、高两府的家丁。到时,得委屈公公乔装为老百姓,混在人群之中。“王威说。

”兴国寺那边,有把握吗?";

“有。到时您老一亮相,一宣旨,谁还敢违抗圣旨?";

”高将军高阳那边的军队,不是也可以用吗?";“动了那边的军队,怕突厥趁虚而人。要动,也只能小动。这还要看高将军的意思。”

“李渊那边,没有什么动静吗?";

”刘世龙说,李渊除了斋戒,就是和裴寂下棋。斋戒的命令倒是传达到四乡,听说,晋祠那边已经开始准备祈雨用的供品了。“

”这一切,是不是太顺当了一点?";

“公公奉天子圣旨,与替天行道无异,上苍自然会在暗中相助。李渊犯上,违背天理,自然是天理难容。”

“但愿如此。”张公公说。今年的天气的确有些反常,端午刚过便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李渊坐在花厅闭目养神。几个侍女在一边,有的颖扇,有的不停地更换铜盆里的冷水,拧起汗巾,为他擦汗。

一张全国形势图在李渊的脑海里显现,明晰的程度随着思维重点的转移而转移,时而河北,时而河东,而此时,河南显得格外清晰。

自去年底瓦岗军破张须陀于荥阳之后,势如破竹,今年二月,李密袭取兴洛仓,镇守东都的越王杨侗派虎贲郎将刘长恭、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讨伐,却被李密打得落花流水,死伤十有七八。四月,李密再袭洛东仓,破之。二十万隋军被搞得精疲力尽,昼夜不敢解甲。

李渊仿佛看到骑在战马上的李密,胜利使他意气风发、忘乎所以,简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了。

李渊微微一笑。这时,一个侍女说:“水怎么这么混?”另一个说:“几个月不下雨,井都快干了。”那声音甜美圆润。李渊的脑际闪过沓玉的倩影。他接过侍女的汗巾,在脸上一抹,把沓玉和汗水一起抹去。

在李渊的地图上,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杜伏威,还有马邑的刘武周。..... 他们像一把把火炬,闪着耀眼的光亮,然而很快就消逝了。李渊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关中地区。

关中,大业十三年春夏之交的关中和全国其它地区比较起来,要安静得多,可爱得多。李渊感到奇怪,怎么没人注意关中,没人去抢关中?听说杨玄感起事时,李密曾反复提醒他要不惜一切代价,首先夺取关中。现在他自己倒忘了这一点,热中于打东都,和隋军硬拚。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啊!

李渊又是微微一笑,他知道一旦起兵,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关中。自西周以来,有九个朝代在关中的长安建都,他将是第十个,而且是永远的第十个。

李世民急急忙忙地进来,扰散了李渊脑子里的形势图。

“大人,王威、高君雅二人,现正调兵遣将,一定是准备利用祈雨的机会收拾我们。大人怎么连一点动静都没有,大家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李渊接过侍女递过来的汗巾,拭去额上的细汗珠,说:";我们真的到了非起义不可的时候吗?";

“大人再犹豫,人家就要把我们的头拿到江都去邀功领赏了。”

李渊点了点头,说:

“事到如今,我也无话可说。一年来,你一再地劝我起义,今日破家亡躯,由你一人,化家为国,亦由你一人。我也不能作主了。只是,一旦起兵,你以为先进攻什么地方最能成功?";

李世民略一思索,说:

”首取关中。秦地山川之固,秦、汉所凭以成王业者也。起义之后,必先以精锐之师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然后向东以平河洛,传檄天下,而帝业可成。“

李渊捋了捋胡子,说:

”就这么办。你带五百人,今夜埋伏于晋阳宫之左,以备不测。“

”大人不是要在晋祠动手吗?“李世民感到意外。

”我说晋祠祈雨,是要让他们动手的,他们在城里不好动,总得给他们一个机会吧?当他们把主意力集中到晋祠的时候,我们就来一个出其不意,在他们最放心的时候,在城里把他们。..... ";

李渊伸开五指在空中划了个圈,然后捏紧拳头,做出坚定有力的动作。";你今夜行动,不能动用兴国寺的军队,也不能动用城里的兵力。只能用刘家堡的军队。“

李世民走的时候,李渊又交代了一番。李世民说了句”这我晓得“,便高高兴兴地出城去了。

李世民走后,李渊着人把刘文静、刘世龙请来。他对刘文静如此这般地交代一番之后,对刘世龙说:

”我要你明日到晋祠检查祈雨的准备情况。你要准备五只生猪,五只生羊,五头生牛,祈雨的仪式要办得十分隆重。“

”请唐公放心,我现在就去告诉王将军,让他今晚睡得安安稳稳的。“

说着,三人对视,发出会心的笑声。

”来来来,我请你们吃杨梅,这可是上好的杨梅,放在井里浸了一个晚上,清凉退火,消暑解毒。“李渊说。

说着,女侍端上一盘杨梅。果然好吃,酸里带甜,甜里带酸。

正吃着,裴寂走了进来。李渊说:

”裴大人来得正好,我们杀三盘。“

”我得先把杨梅吃了再说。“裴寂说。大业十三年五月十五日清晨,李渊在晋阳宫升堂视事。一切都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晋阳宫的门口,远远地站着两个卫兵,显得很冷清。大堂上,李渊还是那副懒洋洋的样子。

王威、高君雅来得很早,他们一路上有说有笑。李渊视事有时在留守府,有时在晋阳宫,这并没有什么反常。当然,他们没有忘记在晋阳宫外绕了一圈,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情况。他们看到李渊那副慵懒的样子,相视一笑,放心地坐到位子上去。

不一会儿,裴寂、唐俭、武士等人也都陆陆续续到了,大家纷纷道早安,道完早安,就坐到自己的位子上。

“唐公,明日祈雨,还有什么需要下官帮忙的吗?”王威说。

这是明知故问,李渊暗自好笑,说:

“我已让刘世龙筹办一切。你要做的事就是好好斋戒。这几天,王将军没有喝酒吧?";";岂敢岂敢,我是诚心诚意的。“

李渊转过头来对高君雅说:

”高将军这几天可不能舍不得沓玉姑娘啊!“说着,便哈哈大笑起来。

”我是今早才从城外赶来的。斋戒期间,岂敢接近女色。“高君雅说。

大家都说,怕是把沓玉姑娘也带到高阳去了吧。高君雅指天划地,发誓绝无此事。于是大堂里便充满笑声。王威见李渊笑得东倒西歪,心里想,明天这个时候,看你是笑还是哭。

李渊做了个手势,请大家安静。他说:

”今天主要议一议明日祈雨的事,这是事关太原百姓生活的大事。然后再议一议边防的事。高将军,高阳那边,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军情?";

“据探子报,最近几天,始毕可汗调兵频繁,怕会有所动作。”

正说着,只见刘文静带着刘政会匆匆来到庭中。刘文静说:

“刘政会大人有紧急密状要呈报。”

李渊示意,让副留守王威接状。刘政会不给,说:“我告的正是副留守王威,只有留守大人才能处理此事。”

“岂有这等严重之事,快快呈上!”李渊惊道。李渊接状读罢,说:";状告王威、高君雅,暗中勾结突厥入寇。真有这等事?";

李渊看着王、高二人。

“这是那些想造反的人搞的阴谋!”高君雅气急败坏地说。

王威想,我们到底玩不过李渊,原来祈雨只不过是一个圈套。然而,他还是比较冷静的。他说:

“我与高将军对朝廷忠心耿耿,天地可鉴。说我们通敌,可有什么证据?";

”是啊,刘大人,“李渊说:”王、高二位将军可是朝廷大臣,没有证据就说他们通敌,怕不妥吧。“

”我岂敢随便告二位将军的状,我不但有物证,还有人证。“刘政会说。

说着,便示意带上人证。

被带上大堂的是胡标。

此时的胡标,一身胡人打扮,他本来就是一个混血儿,一着胡装,看起来便是一个道道地地的胡人了。

李渊一拍惊堂木,说:

”大胆胡儿,居然敢诬陷我朝廷大臣,给我拉出去斩了!";

胡标不紧不慢地说:

“小人说的全是实话。”

“那么好吧,我问你,”李渊说:“你叫什么名字,在胡营里干什么?";";小人叫胡三,是始毕可汗帐前的听差。“”你说你是始毕派来与王、高二位将军送信的,我问你,你可认得二位将军?";

胡标转过身来,指着王、高二人说:“二位将军见谅,小的实在是出于无奈。”“简直是一派胡言!”高君雅说:“我等在沙场厮杀,自然有认得我们的胡人,这不足为据。”

王威想,高君雅粗中有细,反驳得好。我看你李渊又出什么花招。

“对,这不足为据。”李渊说:“你既是送信,可曾到过王、高二将军的府上?";

”我每次来,都是化装入城,直接进入二位将军府上的。“

”那你给我说说他们府上的情形,门朝哪里,怎么走,哪里是厅,哪里是房?";

“这个容易。”

胡标从从容容地把王、高二府的情况说得一清二楚,甚至能说出大厅里挂着什么字画。说得王威、高君雅目瞪口呆。

刘政会走上一步,递上一封信,说:

“这便是从胡三身上搜到的密信。”

李渊看了信,抬起头来对王、高二人说:

“二位将军还有什么可说的?";

王、高二人哑口无言。他们心里明白,可是他们现在能说些什么呢?他们只恨自己太麻痹了。他们手中有王牌,有钦使,有皇上的圣旨,本应该早动手、先发制人的,可是现在说什么也晚了。

“给我拿下!”李渊大喝一声。

刘文静一挥手,等候在后厅的兵士立即拥上,将王、高二人绑了起来。

王威被推到阶下,突然仰天长叹:

“大隋江山,完了!";

说来也巧,就在李渊将王、高二人下狱的第二天,突厥兵数万人,果然人寇晋阳。其轻骑突破外部的北门,穿过东门而去。李渊命裴寂率军防备。晋阳城内的老百姓以为突厥兵果真是王、高二人所召,对他二人恨之入骨,李渊乘机将二人押至市曹斩首示众。

几天后,李渊设计打退了突厥兵,太原复安。

王、高二人被捕入狱之后,两府人员闻讯,如鸟兽散。

刘文静带人上上下下地搜了一遍,在后花厅发现了几具男不男女不女的死尸,刘文静知道,这便是钦使一行了,他从那个老太监的身上搜出了皇上的圣旨,又吩咐手下将这些死尸拉到后花园埋了。

原来,张公公一听到王、高二人被执,便知大势已去。他把带来的人都召集在一起,每人给一颗药丸子,要他们当着他的面吞下去。看着他们一个倒下之后,张公公才从容不迫地给自己倒了一杯水,拿出最后两颗药丸,放进自己的嘴里。这里有一颗是陈公公的,可是他没回来,可能早就死了。他想让沓玉吃下这一颗,一时找不到沓玉,也就罢了。

张公公摸了摸胸口,皇上的圣旨还在。他朝南而跪,嘴里念念有词。没人听到他说的是什么。他慢慢地倒下来,完成了对皇上最后的忠诚。

沓玉其实并没有走远,她躲在帷幕里看着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她突然悟到了什么。此时的她,没有一点害怕,她从容地收拾东西,准备上悬瓮山。

当刘文静在厢房里看到沓玉的时候,他实在有点意外。

“是你啊,你怎么在这里?”刘文静说。

沓玉看着他,一言不发,仿佛不知道他是谁。

刘文静把她带到李府。

李渊看到沓玉的一刹那间,心尖颤了一下,可是他很快就平静下来。

“沓玉,我知道你恨我,我也不与你计较,你那报仇的想法是十分愚蠢的。胡标喜欢你,我就把你许配给他吧!“李渊说。

胡标在一边听了,”扑通“一声就跪了下去。沓玉的心里酸溜溜的。是的,她曾经十分渴望和胡标生活在一起,但那完全是另一回事,那是他们两个离开这混浊的世界,远走高飞,到一个没有仇恨、没有阴谋、没有杀戮的地方去。但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胡标不愿意跟她走,他要立功建业,他要荣华富贵。他们虽然相爱,但走的不是同一条路。

胡标见沓玉站着不动,挪过去拉着沓玉的袖子,要她赶快跪下来谢恩。沓玉挣脱了他的手,说:

”老爷,如果您还可怜沓玉的话,您就让我到晋祠去吧。沓玉愿终生出家,以消除我的罪孽。“

李渊想起慧贞师太的话,说”沓玉属于悬瓮山,属于晋祠。“这也许是命里注定的吧,那就让她去吧。再说,让她出家,比让她出嫁,他的心里更好受一些。

”那就成全你吧,让你上晋祠。“

沓玉跪了下来。

胡标则站了起来,他感到不可理解,用困惑、祈求的眼光看着老爷。

”胡标,她既然想出家,就让她去吧。“李渊说:”只要你跟着我,还怕以后没有荣华富贵,有了荣华富贵,还怕没有美女如云?";

事到如今,胡标也只有点头的份了。剪除了起义的主要障碍,所有人都主张立即起义。李渊说:

“有两件事还没有办好,不能起义。一是北边的突厥,二是南边的李密。我必须得到他们的合作与支持。”

刘文静自告奋勇地说:

“突厥那里,我可以去一趟。始毕是一个小人,只要我们给他一点好处,他是可以和我们配合的。”

“好。就请刘大人走一趟。”李渊说。

李渊把他早已写好的信交给刘文静。

接着大家就议论谁去出使李密。李渊说:

“南边的路途遥远,而且多有危险,还是让胡标去一趟吧,先送一封信,试探一下他的态度。”

大家没有异议,事情就先这样定了下来。

这一天早上,李渊正与裴寂下棋,忽报李建成等到,李渊跳了起来,说,这盘棋就算我输了。说着跨出中厅,迎将出来。万氏率着众人早已上了台阶,见李渊出迎,便都跪了下去。李渊甚是高兴,一一扶起。大家进了中厅坐定,李渊问:

“怎么不见智云?";

李建成、李元吉等再次起身跪下,连说”孩儿不孝“,坐在一边的万氏早已泣不成声。柴绍把智云失散的情况简明扼要地说了一下。

李渊听罢,默然无声,眼泪却滚滚而出,顺着胡须落在胸襟上。大厅一片寂静。好一会儿,柴绍才说:”吉人自有天相。“大家也都纷纷说了一些安慰的话。李世民则忙着安排派人四处寻找。

晚上,李渊与万氏相对无言。两人都不知道怎么来安慰对方。好一会儿,万氏才说,”老爷保重,还有许多大事等着老爷去做哩。“

李渊长叹一声,说:

”三郎十六岁就病死,如今又丢了五郎,五郎可是还不到十四岁的小孩啊!而且是那样的聪明,颇善骑射,兼能书奕!难道我李渊做错了什么事,应该受到老天的惩罚?";

“老爷千万不要这么想。”万氏说:“凡事都有定数,人寿也不例外。妾虽是一个妇道人家,但在老爷身边耳闻目濡,多少也懂得一点道理,老爷是要办大事的人,不可在关键时刻埋怨上苍,动摇了办大事的决心。“

李渊动情地抚摸着她的手,说:

”我知道你的心里也很苦,哪有做母亲的不思念自己的亲生儿子。你能这样劝慰我,我十分感激。“

万氏被说得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说:

”怎么不见沓玉?";

李渊叹了口气,把沓玉的事前前后后地说了一遍,说得万氏感叹唏嘘,说:

“这也是她的命。”

两人再叙了一些别后情怀,解衣就寝。

有道是,久别胜似新婚。在这宁静的初夏之夜,年过半百的李渊,即将举事的李渊,承受了许多精神压力的李渊,在万氏温柔的抚慰下,进入了沉沉的梦乡。刘文静果然不负使命,始毕可汗表示愿意和亲,并派来了使者,带来了良马千匹。此时,李渊正急需战马。一支机动的骑兵部队对于赢得的胜利是至关重要的。但李渊只买了一半的马。刘文静感到不解,李渊说:

“胡人贪得无厌,其马多不胜数。我故意少买,以贫相示,也表示不急于用马。不能让胡人的贪欲无限制地膨胀起来。”

以后,李渊又派刘文静前往突厥求援,曾私下对他说:

“突厥大兵一来,百姓必遭祸殃。我受其援军,不过为取其声势以相助,又防止刘武周引为边患。其兵不可多,数百足矣。”

刘文静连连点头称是。唐公果然棋高一着。对于突厥,他设了一个大圈套,那套口的带子,始终掌握在他的手中,时紧时松,视情况而定。

十几天后,胡标也回来了。他带来了李密的亲笔信。李密的覆书,意气高扬,以天下为己任,说自己已被四海英雄推为盟主,自然包括唐公李渊。他希望与李渊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

在这里,李密把代王杨侑比喻为子婴,把隋炀帝杨广比喻为商辛。

读罢李密的覆信,李渊微微一笑,又一个”上屋抽梯“的计谋在心中迅速成熟。他对李世民说:

”李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我欲进军关中,若绝其好,是树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为我守成皋之道,不得通江都;抵东都之兵,不得救长安。我可专意西征。俟我据有关中,虎视天下,即可静观鹬蚌相争,坐收渔人之利。“

”大人所言极是。“李世民说。

于是,李渊便给李密回复了一封措辞极为谦虚的信。对杀昏君、执代王之说,表示不忍于言,不敢从命。而且申明”志在尊隋“,以掩饰其夺取天下之志。李渊极力推奖李密,认为”天生万民,必有其主。当今能为民之主者,非君莫属。“又谦让说,”老夫年过五十,别无奢望。欣然拥戴大弟,唯愿大弟早登大位,以安天下,以宁万民,使愚兄得以复封于唐,宗籍见容,即心满意足了。“

李密得书,果然喜出望外,把李渊的信让部下传阅,对他们说:

”唐公如此推戴,平定天下,指日可待了。“当李密专心一意地在东都与隋军厮杀的时候,他实际也落入了李渊的另一个圈套。

李渊搬出两张大梯子,让南北两大军事集团都顺着梯子,得意洋洋地往上爬。他在一边冷静地观察着,等待着抽梯的时机。

这是一个大谋略。

六月五日,李渊传檄诸郡,称义兵,开设大将军府,并学习春秋霸主晋文公的做法,置三军。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率领左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率领右军;李元吉为姑臧公,率领中军。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刘世龙、武士、刘弘基、长孙顺德等各有所司。

同时,开仓赈贫,收揽人心。

七月五日,李渊庄严誓师。他肃立军门,在飘扬的白旗下,宣读誓文。

六月的风,把雪白的战旗吹成片片飞翔的云。白色无疑是众多色彩中最普通也最富于内涵的颜色。苍白,清纯,空寂!李渊喜欢这个颜色。十几年后,当他成为太上皇,他的儿子李世民为他建造了大明宫,那宫墙就是一片粉白。白墙青瓦,青瓦上点缀着绿色的琉璃,清丽,高雅,开放。

可是现在,他用白色作为义旗的颜色,是有另一番心思的。隋朝崇尚红色,反隋的旗帜自然不能用红色。而突厥崇尚白色,他们的旗帜也是白的。李渊用白旗向突厥示意,我们是一家。你就放心吧,放心地往我给你设置的梯子上爬吧!

蓝天下,云与旗交相映辉。李渊对隋炀帝大张挞伐,揭露他“饰非好佞,拒谏信谗。敌怨诚良,仇雠骨肉。巡幸无度,穷兵极武”的罪行。宣布自己“举勤王之师,兴甲晋阳,废昏立明,奉尊代邸”。

在这里,李渊又撒了一张大网。他揭露隋炀帝的罪行,取得反隋力量的支持,他“奉尊代邸”,又起着安定隋室的作用。这样,李渊实际上是让天下人都顺着他安好的梯子往上爬。

十一月九日,也就是晋阳誓师后的一百零一天,李渊攻人长安。第二年,(公元六一八年)五月二十二日,李渊在长安的太极殿,即位称帝。

大业七年(公元六一三年),李渊眼见礼部尚书、上柱国扬玄感造反,杨坚急急从征辽中途回师平乱。那时他就预感隋朝败象已生,可以取而代之。

前后六年的时间,老谋深算的李渊终于运用了“上屋抽梯”之计,接管了隋朝和江山,成了太唐的开国君主。

他这一计,开创了二百九十年的大唐江山。

李渊接管了表弟杨广的江山,也接管了他的张妃、尹妃两位妃子。晋阳宫里的宫妃大都遣散,独留张、尹二位。她们参与了李世民与裴寂共同策划的“上屋抽梯”之计,但是弄巧成拙,反为李渊所用,因而成了功臣。

李渊坐在龙椅上,一边捋着花白的胡子,一边默默地扫视了一下两边肃立的文武大臣。他看到毕恭毕敬、一脸虔诚的裴寂,很想叫他坐到自己的身边,很想和他谈谈棋艺,可是现在不行,得有君臣之礼,更何况,还有许多正事要做。

李渊急着要办的大事,就是分封大臣。他让大臣们来评功分封,群臣倒不怎么争功。

评功评得最多的是李世民,他不是为自己争功,而是为别人请功。二郎有气度,李渊心里想。李世民滔滔不绝,一个一个地为大臣们请功,刘文静、裴寂、武士、刘世龙、刘政会、长孙顺德、刘弘基。......, 一个也没有漏,说到刘文静、裴寂等人,更是推崇备至,仿佛没有他们的“上屋抽梯”之计,李渊就上不去,就没有今天的成功。

李渊微微一笑。

自古以来,包括你们,多少人用过“上屋抽梯”之计,可是只有我李渊发挥得最妙。

本来是你们设计要把我拱上去,让我无梯可下,不得不起兵;我来个将计就计,让你们全部暴露出来谋反的事迹后,我不为所动,反而恫吓要将你们绳之以法,等于是抽了你们的梯!这样,你们全部都踏上了不归路,只好卖命为我李渊打天下了!

还有我那个姨表弟杨广,及其二位心腹大将王威,高君雅,也是一步步踏上了我巧妙搭设的梯子。让其我在他们面前纵情酒色,言必日效忠,此一示弱策略正是一条牵引他们上当的梯子,让其研判失措,疏于防备,一步步瓦解了心防,等他们察觉上当时,大势已去,已无退路了!

想到此,李渊不禁露出满意的一笑。

群臣对李渊这一笑各有不同的解读:

--那是老奸巨猾的笑;

--那是大智若愚的笑;

--那是感谢群臣戮力同心开创天下的笑;

谁也无法了解李渊这一笑的真正内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