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千门36天局 > 第3章 亡命之君

千门36天局 第3章 亡命之君

作者:小说故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4 00:27:11 来源:小说旗

第3章 亡命之君

1

天已破晓,云雾仍横在山腰,风一来,雾融入了林梢的枝叶,惊起了林间的鸟群,哗啦啦一声,露珠如雨般往下酒落。林荫下、败叶上,睡着一个人,睡得如死人一般。他被露珠这么一淋,觉得像是千万枝冷箭直往身上射,不由得痛苦地呻吟着。

这个人既非山上野人,也不是一般平民百姓。而是徽宗皇帝的第十八子,封为信王的赵榛,他正处于半昏迷、半睡半醒中。

他感到浑身上下灼痛难当,但朦朦胧胧中又清楚自己没有受伤,只是全身被荆棘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这不打紧,死不了,也完全撑得住。最难过的是,这么多天过去,他一路搜寻失踪的环环,竟是一无所获。.....

忽听到什么声音传来,赵榛一骨碌地爬起来,竖起耳朵仔细地听着,那声音分明是在叫他:

“十八哥。..... 十八哥!";

”啊,是环环!";

赵榛撑起身来,便向前跑去,但没跑几步又停下来。他发现,原来那是鸟的啼叫声。

赵榛瘫坐在地上,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他回想,北迁路上,曾多次打算逃跑,只是舍不得抛弃可怜的小妹环环,谁料她反而先一步遭难。那一天,当他听说环环滚下山崖,他是何等地吃惊!顾不上问清出事的原因,只一味认准那个寺庙、那处山崖、那个方向。他早已构思得非常纯熟的脱逃方法派上用场了,很快的趁夜晚时,逃离俘虏队伍,他在荆棘丛里憋得透不过气来,之后,就不顾一切地往下冲。明知环环从山巅上滚下深涧,不是粉身便是碎骨,但赵榛还是抱着侥幸心理。他没有沿山道走下去,而是凭认方向,直线往下攀落,经受了苦、险、累,终于下到了涧底。他不顾衣破、身伤、血流;头昏、眼花、腹枵!急急忙忙地寻找起来。一天一天地过去,周围方圆数里之间不知重复踏过多少遍,连一根毫发也未发现。她究竟掉到哪里?也许此时要是见到死尸,倒会使他死心。

“十八哥。..... 十八哥!";

这只什么怪鸟,啼叫声总使人误听。赵榛不由骂了一声,又陷入苦痛之中。他想到自己的身世,虽生在皇宫,但是生母出身低微,生下他以后不久,就离开人世。他向来难以得到父皇的疼爱,一直被众多兄弟歧视,唯有九哥及这个妹妹与他相处最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更爱环环,总是把她当作最亲的人。可是,环环哪,你到底在哪里?

”十八哥。..... 十八哥!";

啊!赵榛又被鸟的啼声打动。忽然想起古谚有云:“天欲雨,鸠逐妇;天既雨,鸠呼妇。”这就是说,啼鸟本来就通人性。莫非此鸟知道环环的下落?赵榛在失望中,宁可相信那是真的,于是就快步向着啼鸟的方向奔去。

“十八哥。..... 十八哥!";

”环环。..... 环环!";

鸟声与人声此起彼落,旋向上空,又掷回山谷,变得十分凄厉!

2

这里是河北庆源境内,周围群山环抱,山坳中散住着几户人家。住在这里的人们只要一出家门,就不想回首。因为,出门才抹一道弯,房子就隐没在山中。信王赵榛苦苦寻找的环环就在这样的地方住了下来。山里人谁也不知道,眼前这个称作阿环的少女,居然是皇室的金枝玉叶。

环环站立在秦家门口,正向远处的山林望去。她听村人说,这里距她落崖的那个地方甚远,但只要登上前面的山头,就能看到那个悬崖、那座寺庙。她极不愿意想起这段旧事,可是不思量自难忘。那个雨夜,一声雷鸣、一个电闪。.....。她回忆不起那夜是怎样冲出寺院,又如何登上后山小径?只记得当时不管雨多大,天多黑,路多滑,她哭着、叫着,发疯地奔跑!结果,一脚踩个空,身体急速地陷落下去,之后便不省人事,醒来已在这户人家。

“阿环、阿环!";

”娘,我在这儿。“

环环很乐意称这秦大婶为娘,秦家还有一个儿子,母子俩都是她的救命恩人。

”当时,要不是一棵树把你架住,你早就没命啦!";

";要不是俺娘看见,你也早就被狼咬走了!“母子俩所说都是实话,这家母子救活她之后,又为她敷伤。当时她全身摔得体无完肤,若非她们母子到处寻找草药,又日夜精心护理,环环哪能这么快痊愈?想到这里,环环忽而不安起来。到目前为止,除了名字外,她的身世都瞒住了。她真后悔!但越是后悔,越不敢实告,又越是心里不安。

”阿环,你想什么心事?“秦大婶来到门外,关心地问着。

”没、没有呀,娘别乱猜。“

”没有就好了。“

秦大婶让阿环坐在身边,捧起她的脸,看着、看着,忽而叹了一声!

”娘,你为什么叹气?";

“阿环,你长大了,可是太瘦太瘦!都怪娘,没好吃的替你调养。”

“娘。..... ";

阿环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一下子投入了秦大婶的怀抱。从她懂事以来,投进好多人的怀抱中,父皇、母妃、嫂嫂、保姆、以及九哥、十八哥。但只有眼前这个怀抱最有诱惑力!是这个怀抱使她获得再生,获得成长。

”阿环,你怎么哭啦?";

“娘,你。..... 真好!”阿环哭得更厉害。

“傻孩子!";

秦大婶以手轻轻地抚着阿环,又添怜爱之情。她不知阿环的真正身世,一直相信阿环所说:本是官家小姐,因为汴京失陷,她同皇家一起成为俘虏,半路上逃跑,不慎从山上滚下来。

“天杀的,胡狗!”秦大婶对金人无比痛恨的同时,心想:阿环毕竟是大户人家女儿,吃好穿好惯了,现在局促在穷山沟,未免太委屈了她。

“娘,比起在北国当俘虏,已经好多了,娘千万别过意不去,否则。..... ";

”好啦,就别哭了,要是让你哥看见,可要笑话你

呢!";

提起哥,环环眼睛一亮:他比十八哥小,跟娘一样善良,待阿环更如亲妹妹。他经常出山去,捎回山外的见闻。是他告诉环环,说宋朝出了个新皇帝,叫什么名字却说不上来。他答应再去打探清楚,可是这一次离家后,已经好久好久没回来了。

“娘,哥到底去哪儿?";

秦大婶犯难了,她未便说实话,又不好说假,又不知如何回答。

这一夜,环环迟迟无法入睡,想了好多的事:父皇、母妃等人被押到什么地方?十八哥还想念我吗?这秦家哥哥究竟去了哪里?新皇帝又是谁?会不会就

是九哥。.....

3

黎明前的天,格外黑暗,万籁俱寂,群山还在沉睡中。

山路的弯处转出几条人影。悄无声息地走着,由一个小伙子领路。这小伙子身手矫健,走岭路如履平地。

他正是环环所说的哥哥,姓秦名世隆。

秦世隆之母林氏,大家呼她为秦大婶。一家人本来住在庆源县城,前年金兵犯境,守城将领不战自降。世隆的父亲不甘投敌,暗中连络好汉,抗击金兵,不幸被擒,死于敌人屠刀之下。临终之前,曾托言要家中逃出县城,并交待世隆要为国效忠,替父报仇。

世隆一直铭记在心,曾多次想去实现先父的遗愿,母亲老是不允。前些时候,听说武翼大夫赵邦杰、保州廉防使马扩,在五马山竖起抗金义旗,不少爱国志士前往投效。世隆好求歹求,终于使母亲答应,于是他瞒着阿环,投往五马山。

不久,五马山上迎来一位很有号召力的人,很快就被赵邦杰、马扩等人拥立为山西各寨统领。这位统领第一眼看到秦世隆,就起了好感,因此把世隆收为亲随。

“世隆,快到了吗?";

”再走一道弯就到家了。“

问话者正是那个统领,昨日黄昏后,他带几个亲随,乔装易服,越过重山,潜到金营附近,勘察军情。回来趁顺路之便,正要到世隆家探望一下。

世隆到家时,天已蒙蒙亮,环环还在沉睡之中,朦胧中听到叫门声和开门声。待她睁开眼时,正听到世隆的说话声,她一骨碌爬起身,来不及穿好衣服,就走出房门。

”阿环,看谁回来了!“秦大婶高兴地喊着。环环来不及叫声世隆哥,马上被他带回来的这个统领震住了。同样地,这客人也目不转睛地望着环环,看着看着,二人突然同时地惊呼起来:

”啊,十八哥!";

";啊,环环妹!";

两个人突如其来的举动,令秦家母子傻了眼。原来,这个客人既是五马山的统领,也是信王赵榛。

当认出身分,弄清一切后,最吃惊的莫过于秦大婶。她想到这些日子以来,竟让皇室公主一直喊她为娘,更是不知所措!

“这。..... 如何得了?啊呀,阿环--不,公主。..... 王爷。..... ";

秦大婶战战兢兢地跪了下来,赵榛兄妹忙扶住她,恭恭敬敬地请她坐下。

环环要赵榛代皇家叩谢秦大婶救命大恩,秦大婶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十八哥,这该不是做梦吧?“环环如梦似幻。”不是做梦!可是却像做了一场梦啊!“赵榛若疑若信地说。

过了许久,赵榛才回过神来,说:

”环环妹,你让我找得好苦!";

赵榛把他如何逃出俘虏队伍,如何苦苦寻找她,又怎样被啼鸟叫声折腾等经过讲了一遍,又告诉她,当他万念俱灰时,想到国破家亡,实在不应自暴自弃,便思振作起来,于是到处奔走,寻求抗金救国大计。一度曾在真定境内金人经营的茶馆内,化名充当跑堂帮工,欲藉此筹划大事,不久,便被马扩迎上五马山,当起统领。

环环听他为自己受了那么多苦,经历那么多坎坷,感激之余也悲叹不已。

“在五马山上,我听世隆说,他家里救了一个落难女子,为兄怀疑就是你。但又想,世间哪有如此巧合之事?想不到果然是这么巧合!";

“也多亏秦家母子啊!”环环感慨地说。

“你到底为什么酿成此祸?”赵榛问道。

环环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

她越来越清楚,那一夜她亲眼目睹母亲韦妃**裸的一幕,但每忆及此事,她就为母亲韦妃感到羞愧不已。从死去活来的那一刻起,她已经抱定决心,要永远守住这个秘密,发誓绝不向任何人泄露,哪怕十八哥也不例外。

“到底怎么造成的。..... 你为何不说话?";”其实,“环环含糊地说:”还不是因为想逃跑,才险些丧命。“

对这个回答,赵榛并不满意,但是看来好像问不出别的来,也就不再问下去。

”十八哥,“环环也想起什么:”你知道新君是

谁?";

“你还不知道吗?是咱们的九哥康王赵构呢!";”真的?“环环高兴地跳起来:”这么说来,咱们可以回京都了。“

”可是,新君不在汴京登基。“

”那。..... 在哪里?";

“听说是在南京。”

“我们就到南京去。”

“据说后来又转到建康去了。”

“到底御驾驻在哪里?";

”一下子又传说移驾泗州,然后又折去扬州,拿不准呢!";";怎么当皇帝的不去京都,到处乱转,是什么缘

故?";

这下子轮到赵榛愣住了。

自从听说康王赵构登基后,赵榛高兴异常。但没多久,便不断有消息传来,新君不仅未能收复失地,反被金人攻占不少国土。如今东转西移,显然在避敌强锋。赵榛真不愿相信这些传言,也不忍对九哥乱猜测,但又无法释去疑虑。赵构自登基以来,所作所为,可以说是躲躲藏藏,无一策以定民心,无一战以号召天下,一味消极走避,简直像个亡命皇帝,难道他只顾为自己的皇位打算,不管上皇、兄皇及家族数千人的死活?......

“环环,看来百废待兴,九哥必有许多难处,为兄会派人去打探个明白!";

”那小妹就跟十八哥去五马山,好吗?";“这个。.....”赵榛颇感为难,但又不忍拒绝她,只得含糊应允。

一时间,别后重逢的欢欣渐渐消失了,包括秦家母子,都有点神色黯然。大家的话越来越少,心事则越来越多。

环环想,她必须跟十八哥走,十八哥理所当然答应,娘也决不会阻挡。只是大家都走了,剩下娘一个

人,怎么办?

秦世隆为阿环是皇室公主而高兴,他赞成阿环上五马山,但是也担心母亲没人作伴,也不知怎么

办?

秦大婶则是亦喜亦忧,母子久别相聚后又马上要分开了,她心情沉甸甸的,加上阿环又要走,她实在很舍不得啊!

4

徽宗赵佶记得,那天早晨,他听说柔福公主环环出事,接着又听说信王赵榛不见,便全神贯注在赵榛的安危上。几天过去,什么消息也没,正惶惑不安,又闻肃王赵枢也失踪了,连金人监军都搞不清楚赵枢是什么时候不见的,这使赵佶痛苦不堪。他深知这个五郎赵枢,虽聪明伶俐、文思敏捷,却是个赢弱书生,防身乏术,纵能一时脱出虎穴,在那山野丛林之中怎么自求生路?

自从丢了赵榛、赵枢以后,金人对宋俘的看管,一天比一天严,即使进入金邦国土,也不放松。两路俘虏同进燕山府了,却让徽宗赵佶一批人住进延寿寺,钦宗赵桓等人居在愍忠寺。同在一个城内,父子竟不许见面。

在燕山府逗留十多天,满以为能结束道途之苦,岂料又被告知继续北迁。这些宋俘们自从掩泪踏出宫门,由晚春至来年初夏,四季中大多是在途中度过,严冬履冰河、踏雪地,酷暑行沙碛、越漠岭;雨天经沼泽、涉泥泞,刮风日走平野、越荒郊!老天好像跟金人合谋似地,以种种天然的酷刑无情地摧残这批俘虏。而且究竟要将这批俘虏囚在什么地方,连押解的监军也搞不清楚。往往有时在某一个州城停留了好多天甚至个把月,估计到此为止了,忽又接到命令,继续北迁。就这样不断地迁徙,直到抵达金国古都上京,赵佶、赵桓父子才被允许住在一起。

这一天,久分两路的二帝,互相倾诉路途之苦后,急急清点人数,三千多宗室男女,一路上死的死、逃的逃,加上许多男的被截留于途中,不少女的被金人抢去,如今所剩竟不到一千了。父子俩正在感叹之际,忽见一位金朝的内监,带着一批武士汹汹而来,一进门就把两包衣物扔过来。

“快穿上,跟我们走!”内监吆喝着。

赵佶、赵桓莫名所以,解开包袱一看,是两套素服。

“这是什么意思?”赵桓惊问道。

“我主有命,令二位废帝素服谒见太祖神庙。”内监说。

“什么,要我们披麻带孝去拜谒异国祖庙?”赵桓惊叫起来。

“快把它穿上!";

”岂有此理!";

赵桓几欲发作,赵佶急忙把他劝了下来。在金人命令下,二帝十分无奈地穿上了素服,沉重地踏进金朝祖庙,被迫行三叩九拜之礼。赵桓只觉得胸口郁闷难当,直想呕吐。赵佶则一直紧闭双眼,默默地,行礼如仪,不动声色。

拜谒过祖庙,接着又被带到金朝皇宫干元殿,叩拜活阎王金主完颜晟。叩拜之后,忽闻宣旨官念道:

奉天承运,大金太宗皇帝诏曰:宋二废帝被俘以来,颇有降服之意,兹开恩旨,封赵佶为';昏德公';,赵桓为';重昏侯';。

好个“昏德公”,好个“重昏侯”!这道讽剌大于封赐的大金圣旨,如两支冷箭直射进宋朝两位父子皇帝的胸膛。回到住所,赵桓的心头还作痛不止。他一进门,看到屋里摆上酒席,是金人赏赐,祝贺二帝受封。赵桓顿觉受到空前未有的奇耻大辱,正想上前把酒席掀掉,兄弟们见他进来,便毫无顾忌地吃了起来。奇怪的是,连父亲也禁不住诱惑,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坐下来就津津有味地吃着。而且食欲特别好,几乎是狼吞虎咽。

这老头子是怎么啦?赵桓暗忖:刚才在祖庙及金主完颜晟面前受侮受辱,老头子不容他发作,可是眼前那一碟碟菜肴,分明就像一支支骨梗,父亲竟能吞得下口?赵桓越思越不解,越看越不顺眼。既为父亲难过,也为兄弟感到羞耻!

赵佶虽在低头用膳,周围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留意到恽王赵楷已不只一次劝赵桓进膳,他看到沂王赵锷的一双筷子如两支铁钩,尽把最好的菜肴掠为己有。只有景王赵杞,跟任何时候一样,恭敬地奉侍在他的左右。

“大哥,菜都凉了!”赵楷又一次劝道。

赵桓一声不吭地站在一旁。

“不吃就罢了,都成俘虏了,还比皇帝更像皇帝!”赵锷一边咀嚼、一边嘟哝着。

对这个赵锷,徽宗赵佶一直拿他无可奈何,久而久之便懒得理睬。赵佶专注地揣度赵桓,想道:这个桓儿,在君临天下担当大局时,近似一块稀泥,全无主张,任凭臣下拿捏。今日怎么一下子变得强硬起来?

“唉,软无限度要不得,坚不适时安可取?”赵信脱口而出。";父亲,你说谁不可取?“赵桓的耳朵格外灵。”先用膳再说吧。“赵佶改口道。

”儿不饿,什么都不想吃!“赵桓倔强地说。

”你打算怎样?跟俣儿一样绝食而死,好让金人用马槽收敛你?";

赵桓一震,默不作声了。

赵信看看大家都回避开了,又说:

“你以为拒绝金人的赐食,就算有气节,就能洗掉奇耻,就可将功赎罪吗?";

”赎罪?“赵桓忽然想要反驳,但欲言又止。”桓儿啊!“徽宗赵佶的语气变得温和了:”我知道你心里充满委屈,难以出口。我知道你因为难卸身上重负,对我也一腔怨懑。赵宋天下毁成如此,岂是一人之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哪!为父不愿去议论先朝的是非过失。就咱父子两代而言,应负更多罪责的,该是我啊!";

“不、不,父亲!”赵桓胸中的怨气一下子散去了一大半。

“不过话说回来,时至今日,悔罪、究罪,或推卸罪责都于事无补;与金人硬碰硬,或自己发怒,更是不智!要紧的是亡羊补牢。”赵佶语重心长地说。

“亡羊补牢。..... 太晚了!”赵桓的硬劲忽又没

了。

“不!所谓汉家之厄十世,终光武之中兴;会稽之耻廿载,唯勾践之复国。如今中原还有九郎在,不信臣民不肯拥立。”

“可是万---

”是啊。为父担心的正是万一,万一我死了,中原还无主,万一你也像俣儿一样拒绝进食而死,到时谁来撑住大局?";

赵桓又语塞了。

“桓儿啊,为父现在想到的是,尽一切努力来保全赵家的血脉,但是像肃王赵枢、信王赵榛九死一生的逃法也要不得。在眼前的这种窘境中,都要学会另一种活法。......”赵佶十分沉重地说:“这种活法不单是忍气吞声,还得茹刀含剑,甚至要像越王勾践那样,为了复国,连吴王的粪便也得。..... ";

赵桓很想恭听到底当俘虏能有什么具体的活法?没想到上皇说着说着,已是泪噎咽喉了。

5

宋俘来到金朝的上京后,被留置在一座旧官厩内。这座官厩虽墙壁斑驳,内围可不小,只是四周被围墙严密地圈住。大门有由金兵把守着,院内准许自由见面。

任凭这样,韦妃除了同邢夫人处在一起,什么人都不想见。自环环出事后,韦妃已变成另一个人。那隐秘被人识破后的羞和耻,失去女儿的苦和痛,担心风声泄漏的惊和惧,经常交织在一起,使她恍恍惚惚,苦不堪言。眼前,她所求的是,只要能守住这个秘密,什么苦楚都不在乎。

邢夫人来到了韦妃的跟前,轻声地说:

”给母妃请安。“

”罢了吧。“韦氏心不在焉地。

”母妃,媳妇昨晚做了个梦。“邢夫人以试探的口气说。";梦?什么样的梦。“

”梦见一个神人从天而降,口中念道:';九九归一、九九归一';!念完就隐去了。“

”这算什么梦?";

“媳妇初时再三不解,方才忽然悟出:';九';不就是九郎么,';归一';嘛,那更是明显的事。”

韦妃顿时愣了一下,急问道:

“你是说--";

”神明分明暗示,咱们的九郎已经登基了!“邢氏悄声地说。

邢氏如此推测,让韦妃一阵惊喜,但是这惊喜短暂得如一阵风掠过一样。

她何曾不希望亲儿登极御天。但她的疑问大于期望。若是事实,为什么没捎来消息?真有其事,为什么不来营救父母?

邢氏见韦妃不语,也不敢再说了。她非常了解,自从环环出事后,婆婆的话越来越少,即便有时说上几句,往往也会突然中断,一下子失了神,魂不守舍

似的。

母妃一定又在想念环环。邢氏总是这么猜测。韦妃失神地看着前方不远处,似乎发现了什么?忙跟邢氏说道:

”你去看看,那几个人在悄悄议论什么?“邢氏顺着韦妃所指方向望去,见有几个劫后余生、衣衫不整的官女,正在比手划脚,她于是上前问

个究竟。

韦妃神色有点不对,她怀疑官女们所议论的,正与她有关。所以一见邢氏返回,就近不及待地问:";她们怎么说?";

邢氏神色黯然,迟疑了一下,说道:

“不知为什么,皇上硬要将燕王之妻张夫人,赐给金人为妾,张夫人不甘失节受辱,昨夜自尽而死!";

”原来如此。“韦妃松了一口气。

”宁愿受死,不甘失节,贤也张夫人,可钦可敬!“邢氏感慨地说。

韦妃有如被针一刺,她瞥一眼邢氏,见她满脸肃

穆,连理也不理婆婆。心头更是一紧:这话分明是冲我而来,莫非邢氏已经知道了一切,所以这般含沙射影?她越想越不自在。

忽有宫女报说:

”皇上到!";

赵佶来作什么?韦妃更慌乱了!她一抬头,看到赵佶正在发笑-------不,那是冷笑、狞笑。赵佶真的绽开笑脸,这是北迁以来,赵佶第一次出现的笑容。

今天早晨,正当赵佶闻报张夫人自尽,心情非常恶劣之际,忽有一个陌生的金兵求见。这人瞻前顾后一番,便把赵佶拉到一边,悄声地说,他叫陈忠,本是商人,前些时经商来到燕山府,无意间与宋朝使臣王伦、朱升结识。交谈之下,方知这二位宋臣本来奉命担任大金通问使,拟与金人议事并叩问二帝起居,不想被挡在燕山府,急得无计可施。陈忠坦言,他正是收了王、朱的重金,因此不负重托,用尽心机乔装为金兵前来的。

陈忠说完,取出一封书信,塞给赵信后,就急忙脱身。这信中说,康王赵构已被中原臣民拥立为主了。真不啻为一声喜雷!此时的赵佶,早将张夫人之死抛在脑后,他所记挂的倒是韦妃及邢夫人了。

见韦妃愁容满面,赵佶愈是陪笑。他不愿得罪这个新君的生身之母,他要当面向她说明他冷落她的

苦衷,自从落难以来,他连郑太后都无法顾及,何曾有薄视韦妃的意思。

赵佶把那一封报说康王登基的书信摊开来,顿时使在场的人悲喜交集。赵佶清瘦的脸上挂着笑容,眼中则盈满泪水;邢氏未忘躬谢神明的同时,激动地直淌喜泪。

韦妃则哭得更厉害了!只是她那泪水很难分清是喜、是惊、是悲或是悔。.....

6

入夜了,这座囚禁宋俘的院落,表面静如死水,实则暗中沸腾开了。皇子亲王个个亢奋不已,都觉得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几位皇子非常自觉地分散在门外察看动静,好让屋内的人安心计议大事。

屋内的钦宗赵桓,听了父亲赵佶推心置腹的一番话后,已从狭小的天地中挣脱出来,开始着眼于复国大计。因此,当赵桓听到康王登基的消息后,也很高兴。他赞成先由上皇以谦卑的语气,给金人写一封宋金和议之书,投石问路,再作后议。

上皇徽宗久未握笔,说什么也写不出来。这个时候,父子不约而同地想起了秦桧,把他找来。

此时,秦桧正在微弱的灯火下凝思下笔。他脸庞清瘦,目光有神,思路敏捷,作起文来如行云流水。转眼间,一篇和议文书已经一气呵成了:

宋赵佶书致金朝大皇帝:唐太宗复突厥而沙陀救唐,冒顿单于纵高帝于白登而呼韩赖汉,近世耶律德光绝灭石氏,而中原灰烬数十年,终为他人所有,其度量岂不相违哉!近闻嗣子之中有为人所推戴者,盖祖宗德之在人,至深至厚,未易忘也。若左右欲法唐太宗、冒顿单于,受兴灭继绝之名,享岁币玉帛之好,当遣一介之使,奉咫尺之书,谕嗣子以大计,使子子孙孙永奉职贡,为万世之利也。

赵桓一口气读下来,深深感到其文锦绣,其词委婉,多好的一篇力作!他再读了一遍,真有点爱不释手。

上皇赵佶当面领略秦桧的才华后,更是叹服。他忽然想起一首诗来:

拔翠琪树林,双桧植灵囿。

上稍蟠木枝,下拂龙髯茂。

撑拿天半分,连卷虹两负。

为栋复为梁,夹辅我皇构。

这首诗是当时汴京万岁山(后改为艮岳)落成后,徽宗为“神运石”旁栽种的两棵桧树所题的诗。如今读来,竟如此吻合于眼前这个秦桧!莫非冥冥之中,上天授意作此诗以寓隐纤,暗示此人正是中兴大宋的辅佐大臣。

此时此境的秦桧,确实君子心怀坦荡,除了心系社稷外,无一点私意。他觉得大宋酿成此祸,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极想当着二帝面前痛陈是非,却迟迟找不到适当的机会。";会之贤卿,“赵佶亲切地问道:”你觉得欲使赵宋中兴,至关重要的是什么?";

秦桧想不到上皇竟当面“请教”如此大之题目。他拿捏分寸,言简意赅地说:

“臣涉世不深,实不敢妄谈治国之道。但臣闻古人有言:';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辙者灭。';欲使我朝中兴,首要的是鉴前车之轨,防范重蹈覆辙

”再说下去、再说下去!“赵佶见秦桧似乎有所顾忌,及时鼓励道。

”恕臣直话直说,“秦桧一语切入核心:”就金兵二次围攻汴京而言,臣以为,守也因李纲,陷也因李纲。“

赵佶、赵桓父子听了一惊,正要质疑,秦桧紧接地说:

”少帝陛下记否,当时太学生陈东曾直言上疏说:';李纲奋不顾身,以身任天下之重,所谓社稷之臣也。..... 陛下拔纲,中外相庆。......, 李纲罢命一传,兵民骚动,至于流涕,咸谓不日为虏擒矣。';臣以为,陈东此疏,最中要害。事实印证,李纲在,则汴京存,李纲被以种种借口遣出城,京都便一旦陷落!";

赵佶不得不点头,赵桓则有点不自在。

秦桧不管他们的反应,继续说道:

“李纲、陈东等人,性格刚烈,常在激情之下对主上直谏,批其逆鳞。但正如古人所言:';切直之言既非人臣之利,也多被视为逆耳。然若能受明主纳之,必为国家之福也';。”

屋里静得出奇,赵佶、赵桓都陷入沉思。秦桧暗道:是不是我说得太多、太直了?“卿与陈东相比,孰长孰短?”赵佶突然问道。秦桧毫无掩饰地答道:

“论文章,他略逊我一筹;论目光之敏锐,为人之忠直,陈东远远在臣之上。”

二帝很欣赏秦桧这么直率的答话。

君臣一下子打开了隔阂,热烈地交谈下去,渐渐投契。从历朝以来的各种弊政,甚至追溯到太祖皇帝的为人施政,秦桧知无不言。

但是秦桧有些话未便说出口,他认为:少帝赵桓平庸无能,上皇赵佶也不是当皇帝的料子!一个人整天沉酒于翰墨书画、风花雪月,实在不像样,赵佶若是置身在儒林艺苑中,也许是个名符其实的艺林领袖,让赵佶君临天下,当然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皇帝!

那一夜,两代落难皇帝都被秦桧的一席话搅得无法入睡。

钦宗赵桓想:倘若有机会让他再一次君临天下的话,一定要重用像李纲、陈东、秦桧这类忠直之臣。

徽宗赵佶则在想:九郎是个精明的人,前车可鉴,应该不会重蹈覆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