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 第三十二章:英才汇聚,东宫一窝子庶族!

东宫,明德殿。

“殿下。”

太子詹事岑文本、少詹事张玄素、左庶子马周、右庶子李百药、家令赵弘智、更令杜正伦、仆令来济、东宫左长史许敬宗、东宫右长史王玄策、录事参军裴行俭、兵曹参军刘仁轨汇聚一堂。

东宫总领太监称心站在李承乾右侧,一副雕塑模样,任谁都想不到他是令天下士族闻风丧胆的东厂督主。

“人都到齐了。”

“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直接点。”

“还有要打退堂鼓的也可以直接提,否则,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倚靠在胡床上,李承乾一脸淡漠的看着在场东宫属官。

事实上,在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的脚已经好了,只以为他有脚疾,所以才是这个姿态。

“臣要奏。”

左庶子马周上前一步,站出身来。

这个身形瘦削,双眼炯炯有神的中年人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左庶子但可直言不讳。”

眼睑微动,李承乾伸出手示意道。

“是。”

马周大胆开口:“敢问太子殿下,士族、庶族,谁才是天下之本?”

‘嚯!!!’

一言响起,满殿为之侧目。

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博陵崔氏主脉阖族被诛之事,谁又能不知道呢。

现如今,马周这个问题看似与之无关,实则却是通过一种隐晦的方式来探索答案。

岑文本、张玄素、李百药、赵弘智等人心中一激灵,全都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

“《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天下庶民千千万,士族呢?百分之一,又或者是千分之一。”

“大唐应与百姓共天下,而非与士大夫共天下。”

“宾王以为如何?”

坐直了身躯,李承乾毫不避讳的开口道。

轰隆!

这番话好似惊雷般炸响,所有的东宫属官无不为之色变。

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无一不是士族身居高位,李家本就出身五姓七望之一的陇西李氏,在这个时候,太子李承乾提出这样的言论,一旦传扬出去,天下士族必视其为仇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不外如是。

“太子殿下可知这番话传了出去,有何等后果?”

马周目不转睛的盯着这位22岁的大唐储君,问道。

“孤做都做了,还怕人说吗?”

耸了耸肩,李承乾嘴角微微勾起一丝弧度。

“嘶!!!”

众多东宫属官无不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句话已经不是单纯的回答马周的问题了,而是连带着那个天下士族猜测的问题都解答了。

‘这怎么可能?!’

马周、岑文本、张玄素、李百药、赵弘智等人尽皆瞳孔放大,满脸不敢置信。

“门阀士族传续千年,人才辈出,且引以为朝堂肱骨、脊梁。”

“孤岂能不知?”

“贞观十三年,户部统计天下有人口3041871户,1825万。”

“前隋大业五年,天下有人口907万户,4602万。”

“我大唐开国二十三年,百姓休养生息,堪称大盛之治,为何长安街头乞儿众多、京兆府流民络绎不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什么样的世道,所谓的圣贤书翻开一页页,全都写着吃人二字。”

“诸位,这合适吗?”

环视众人,李承乾的话语好似刀锋般在每个人心口上割了一刀又一刀,鲜血淋漓。

前隋大业五年至今不过三十二年,天下人口是怎样从4000多万沦落至1800多万,这其中还包括了大唐治世二十三年,也就是说,中间仅仅9年,这些人口都死在了战火中吗?

在场每一个人都心知肚明,世家大族在隋末的乱世中屹立不倒,甚至愈发强盛,靠的是什么?无非是弱肉强食,那些因为战乱失去了家园的百姓一个个成为了门阀士族的佃农、奴仆。

这些士族用微不足道的代价获取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田地,最后再转租给他们。

“在场各位有一说一,谁是士族出身?”

“詹事是吗?”

李承乾的目光第一个落在了岑文本身上,调侃道:“祖父岑善方,仕西梁萧察,官至吏部尚书。”

“父亲岑之象,官至前隋虞部侍郎,遭人诬陷,身陷囹圄。”

“若非你十四岁前往司隶为父诉冤,你父亲何以昭雪?”

“诬陷之人来自独孤家,那个一门九后的独孤家。”

“是。”

太子詹事岑文本回想起幼年时的苦楚,心中苦涩不已。

“少詹事、左庶子、家令、仆令、右长史、兵曹参军。”

“你们是吗?”

“不是。”

张玄素、马周、赵弘智、来济、王玄策、刘仁轨摇了摇头。

哪怕来济是来护儿之子,却怎么都算不上士族,其父来护儿自幼父母双亡,由伯母吴氏抚养成人,妥妥的泥腿子。

“真要说起来,我们这里还是有些士族的。”

“更令出身洹水杜氏,左长史出身高阳许氏,录事参军出身闻喜裴氏。”

“右庶子跟天下第一高门还有些瓜葛,对吧。”

说着,李承乾看了一眼李百药。

“太子殿下说笑了。”

“我哪里敢与博陵崔氏有关系,不过是安平县人。”

右庶子李百药无奈的笑了笑。

更令杜正伦、东宫左长史许敬宗、录事参军裴行俭同样面露苦笑。

洹水杜氏算得上什么士族,只不过是京兆郡望杜氏分出来的一个小支脉,名不见经传。

高阳许氏同样如此,为汝南许氏分支,县望都算不上,更别提沾什么光了。

裴行俭确实出身闻喜裴氏,可那跟他没多大关系,其父裴仁基出身河东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中眷裴氏,北周骠骑大将军裴伯凤之孙,上仪同三司裴定之子,因参加隋军立下赫赫战功,得以跻身朝堂。

到了他这一代,父亲裴仁基,家兄裴行俨亡故,凭借二者功勋,有了弘文生这个身份,正准备参加明经科考试,就被太子伸出的橄榄枝吸引了。

要真是闻喜裴氏嫡系子孙,恐怕早早的出仕任官,跻身朝堂,何至于如此落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