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唰!!!’
李承乾心神一动,一个巴掌大小的锦囊出现在他手心中,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是一个初级储物袋。
“滴答。”
当他将一滴鲜血滴落在储物袋上时,散发出莫名的光芒,一个玄妙的图案从储物袋表面一闪而逝。
而后,这个储物袋的空间完全展现在李承乾脑海中,只有5立方米,却也足够用了。
“提取。”
随即,剩下的那些堪用的零星级宝物一并具现化。
明崇祯年制御林军刀800柄、水力磨坊技术、小麦轮作法、土法炼焦、古法制皂、水力锻锤法、八百具神臂弩、畜用催情药(十斤)。
“铛!!!”
李承乾拿起一柄御林军刀,轻轻的在刀身一弹,响起清脆似银铃般的响声。
御林军刀又称苗刀,刀身修长,长款五尺、短款三尺七寸,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实用价值及高,杀伤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挡。
配合《辛酉刀法》,乃是戚家军杀敌致果,斩将搴旗的不二法门。
此前开出的三千柄明嘉靖制雁翎刀全部分配给了东厂,已然成为东厂的标志性兵刃,反倒是东宫卫士没有趁手的兵刃,这些苗刀的到来解了燃眉之急。
同样令人惊喜的还有神臂弩,北宋时期的劲弩,用檀木作弩身,山桑木作弩弓,麻做弦,韧性极强,射程400米左右,近距离透过铁甲可以穿透人的身体。
这种弩需要的臂力很强,因此,北宋年间大多用脚踏方式上弦,这一点对东宫卫士来说,完全不是什么问题,在功法、灵丹妙药的武装下,他们的臂力足以轻松上弦。
配备了瘊子甲、苗刀、神臂弩的800东宫卫士俨然成为了大唐装备最为精良的军队。
不过,最让李承乾关注的还是大理石桌上摆放着的五本小册子,代表了五种技术,水力磨坊技术、小麦轮作法都关系到了民生,有了这些技术,东宫家令寺典仓署的工作推进就有了保障。
一旦大唐在北方实施小麦两季耕作法,一年能获取的粮食至少是之前的两倍,这对于国力的提升,简直是无法言喻的重大作用。
古法制皂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通过提取油脂,添加草木灰进行反应,凝固之后就是一块肥皂了。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从花草中提取的精油,用以增加香味,这便是香皂。
这样的技术对于公元7世纪的人们无疑是一种降维打击,而肥皂的出现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尽管东宫最近发了一笔横财,但李承乾想到了这一技术的另一种用途,那就是撬动长安城中的宗亲勋贵,嘴角不禁微微勾起了一丝弧度。
剩下的土法炼焦、水力锻锤法,这两种技术可是军国重器,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连锁反应。
焦炭是一种用于钢铁的优质燃料,用焦炭炼铁,可以得到大量钢,而土法焦炭需要的并非木柴,而是煤炭,确切来说,在大唐被叫做石炭,一种百姓认为有毒的燃料。
水力锻锤法是一种通过水力锻造方法将铁加工为钢的高效加工方式,能够很方便快捷的得到百炼钢。
‘收。’
沉思之后,李承乾选择将这两种技术连同十斤畜用催情药暂时收入储物袋。
煤炭是一种高效的燃料,在后世普遍认为是开启工业时代的引子,目前,大唐并没有有效利用煤炭,主要就是老百姓畏惧煤炭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会致人中毒窒息而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将一氧化碳进行排放,任何一个具备化学知识的人都懂得这一点。
不过,李承乾并没有打算将这个方法传开,因为煤炭的利用对于大唐而言确实是一件好事,但对老百姓而言,没有半点好处。
大唐并没有对山川河泽进行国有化,一旦煤炭利用起来,门阀世家必然会像闻见味道的鬣狗一样扑上来,所有的煤矿都会被他们占据、控制,从而源源不断的开采,借此牟利。
到那时,老百姓想要用得起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最终还是肥了士族。
水力锻锤法可以让大唐在短时间获取大量百炼钢,可这种技术并不是无法仿制,归根究底是水力驱动,早在春秋时期,华夏就有了类似的方法,只是用于加工粮食。
对大唐来说,现如今的科技水平已经很高了,远胜于吐蕃、西域等国,却并没有说冠绝世界,这样的技术落在别国手里,那可不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大唐的钢铁产量并不差,遥遥领先,这主要是因为魏晋以来,灌钢法的普及,还有叠打百炼钢技术的炉火纯青,甚至于这种先进技术体现在了兵器制造上。
例如:唐刀在汲取百炼钢、淬火技术之后,再加上覆土烧刃、夹钢、包钢技术,格外锐利坚韧,冠绝天下。
所以,水力锻锤法对大唐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对异国那是真正的宝贝。
日后,等到大唐完全普及了两季麦轮作,水力磨坊遍布天下,再拿出水力锻锤法,这才是正道。
至于那十斤畜用催情药,骏马同样是牲畜,这要是用好了,成千上万匹马配种,杂交出更优质的战马,何乐而不为呢?
“来人。”
李承乾招呼了声。
“太子殿下。”
侍奉在侧的东厂番子恭敬上前。
“此二物送往家令寺,亲自交予家令,决不可泄露分毫。”
眼眸凌冽,李承乾将水力磨坊技术、小麦轮作法的小册子递了过去。
“是。”
东厂番子心中一凛,将小册子贴身放入怀中,脚步沉重的向家令寺方向行去。
“来人。”
“把这些东西全部射殿。”
“是。”
一行东厂番子纷纷上前,将800柄明崇祯年制御林军刀、800具神臂弩送往射殿。
李唐宗室善射,尤以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最甚,不管是大明宫,还是太极宫、东宫,全都设有用于射箭练习和军事训练的射殿。
东宫射殿位于东宫最北边,同北苑相邻,李承乾已经命人将射殿、北苑隔开,单独做为左右卫率训练之所。
可以说,东宫守卫最为森严的地方便是北苑、射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