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 > 第13章 开化集结

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 第13章 开化集结

作者:溪湖山村闲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4 15:20:09 来源:小说旗

公元 1937 年的春节如期而至,整个部队都沉浸在了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经过前段时间紧张而有序的整训,战士们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原本略显消瘦和疲惫的身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身姿挺拔、肌肉紧实的钢铁硬汉。他们每日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能训练,长跑、俯卧撑、仰卧起坐……这些高强度的锻炼让战士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仅如此,在各种战术技巧的培训下,他们的战斗技能也有了质的飞跃。从简单的射击瞄准到复杂的团队协作作战,每一项技能都被战士们熟练掌握。

春节后的一天,开拔命令传到了部队。命令明确指出,部队将于 2 月 10 日举行盛大的誓师大会,前往岩寺点编。

10日,瑶里镇校场,将近2000名新四军战士挺立在校场中。李振华就在其中,春节前他已由杨文翰做入党介绍人,加入了中国**。

部队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开拔了,沿途老百姓夹道欢送。部队走到婺源,部队转向开化,部队要先在开化与傅 涛率领的湘鄂赣边游击队集结后,再开往岩寺。

开化位于浙江省西部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东北连淳安,北与安徽省休宁县交界,西南与江西的婺源、德兴、玉山毗邻,东南接常山;白云山、千里岗、怀玉山三条山脉纵贯全境,“北控皖南,东出金衢,南入怀玉山,西至赣东北”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开化在浙皖赣三省边区中的处于敌占区后方,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华埠镇是浙西重镇,商贾贸易比较繁荣。华埠曾是通往闽浙赣苏区的赤色贸易路线的重要商埠之一,与苏区的经济往来向来密切。开化县城、华埠镇与马金镇等是比较繁华的集镇,具备有利的经济条件,可供江南新四军大部队先后集结时的粮秣和物资的供给。

2月15日部队到达开化 陈首长先与国府进行交涉,要求为即将到开化的新四军集结的各部队准备粮秣、物资。政工人员在华埠镇进行了抗日宣传。在街道旁挂上他们自己创作的抗日宣传画,还在街道口人多的地方教唱抗日歌曲。

2月23日傅秋涛、江渭清、钟期光、王槐生等率领的湘鄂赣红军游击队到达华埠镇。游击队有1100多人,枪600余支。

湘赣游击队在刘善培、段焕竞等率领下也于25日到达。游击队330余人,枪200余支。

粤赣边游击队(亦称赣南游击队)和桂东游击队700余人,300余支枪,于2月26到达开化。

月底新四军三支队的部队也陆续到达,闽东游击队叶飞部、饶守坤率领的闽北游击队、黄道率领的闽赣省直属部队都来到了开化华埠镇,张云逸也来到了华埠。

在华埠小学的操场上,一三支队的战士举行了联欢会,联欢会上一团的战士唱的新歌引起了轰动,《我是一个兵》、《团结就是力量》、特别是《我的祖国》这首歌,战士们从没有听过这样曲调的歌曲。一支队留下了部分演员教三支队战士们唱歌。这些歌曲也以相当快的速度传遍军营、传遍开化,并往周边扩散。

3月3日,一支队部队离开华埠,进驻开化县城开阳镇。当日,江西抗日义勇军、湘鄂边、湘赣边、粤赣边和桂东红军游击队等排以上干部集合于徐家祠堂。新四军军部任命下达:

新四军第一支队支队司令员陈 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兼第一团团长,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一团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 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 参谋长王必成,政治部主任肖国生。

独立团团长杨文翰,副团长熊刚 参谋长袁连生 政治处主任段焕竞。

新四军第一支队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独立团,一团和二团、独立团的团部由此日建立。各团以下营、连、排也做了安排。

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主要由湘鄂赣红军游击队组成,这次桂东游击队200多人加入,人数1280人。

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主要由赣东北游击队及磨盘岭游击队组成,这次赣南游击队加400人加入其中,人数达到了1273人。

新四军第一支队独立团主要由磨盘岭的游击队组成,这次湘赣游击队330人加入其中,部队规模达到了1287人,

赣南游击队抽调了100多人,从湘鄂赣红军中抽调60多人,从其它部队抽调了部分人员组成了一支队直属队。

新四军一支队全军总计4000余人。比起历史上的2300来人,已经算是兵强马壮。

3月7号陈首长、直属机关人员还有独立团出发前往安徽歙县岩寺,本来不想带独立团,但杨文翰不同意。

杨文翰道:“独立团已经整训过了,这次和你一起去,在中途设二个接应点,每个点驻一个营,另外一个营跟你一起到岩寺,以防万一。中途的两个点还可为后续部队警戒、补给。

傅秋涛也赞成这个方案。

经过两天的跋涉,离岩寺已经很近了,杨文翰带着二营驻扎了下来,陈首长与李振华警卫排前往屯溪。

李振华到屯溪找到军部先遣人员。先遣人员告诉他,国府安排的驻地在潜口、王村。他又问了先遣人员这段时间的情况,先遣人员回答无异常。又问驻军情况,先遣人员回答,国党十八军一部驻扎在棠樾。李振华又找到国党岩寺整编负责人,通报一支队独立团三营已经抵达岩寺。像先遣人员说的一样,国府安排了潜口和王村两处驻地让新四军驻扎。

交涉过后,李振华接到命令,亲自去查看了两处驻地,潜口北向靠山,王村也在山中,地形利于防守与撤退。这两个地方都不错,李振华放下心来。

李振华一路快马加鞭,终于回到了三营的驻扎之地。他顾不上休息,径直找到了杨团长所在之处。见到杨团长后,李振华赶忙从怀中掏出开拔命令,递到了杨团长手中。

杨团长接过命令,仔细地阅读起来。期间,他还不时抬起头来询问李振华关于此次行动的一些具体情况。李振华不敢有丝毫怠慢,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详细地向杨团长相告。待杨团长了解清楚之后,他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然后毫不犹豫地下达了部队开拔的命令。

随着杨团长一声令下,整个三营迅速行动起来。士兵们整理行装、检查武器装备,有条不紊地开始了行军。而李振华则在前带路,引领着部队朝着王村进发。一路上,大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时刻注意着周围的动静。

经过一段时间的跋涉,他们抵达了王村。杨团长站在村口,举目四望,认真地观察起周边的地形来。只见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视野开阔,可以有效地监视敌人的动向。杨团长心中暗自思忖道:“此处确实是一个理想的驻扎之地。”

想到这里,杨团长果断地下达了命令:“全体将士听令!就在此地安营扎寨。”接到命令后的士兵们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搭建营帐,有的挖掘战壕,还有的搬运物资……一时间,王村中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晚上杨团长在三营的驻地,召集了排以上干部开会,会上布置了工作

一、部队离点编日期还有一段时间,训练工作不能放松。

二、一、二营在补给点各留一连接应就可以了。一团、二团也会陆续开过来。

三、做好抗日宣传工作,组建歌咏队、话剧队,乐器队。

四、组织小分队帮助驻地百姓春耕。

五、为后续部队到来做准备,清理驻地、建校场,准备营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