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史上最强大学 > 三一六、三个臭皮匠(上)

史上最强大学 三一六、三个臭皮匠(上)

作者:何事公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5 11:17:28 来源:小说旗

苏山月和劳新芳联袂过来的时候,楚夔正在看改革方案的初稿。

方案并不是什么密件,虽然没有挂到网上弄得路人皆知,但校内教职工几乎人手一份,最近两个月都在热烈讨论,想看的人基本上都看到了。

徐生洲介绍道:“苏老师、劳老师,这位是京城师范大学楚夔博士,研究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研究的,即将加盟我们学校,今天来学校签订三方协议,以后大家都是同事。”

三人相互见礼后,徐生洲又请他们各自坐下:“今年9月学校改大之后,我们就想趁此东风,推行制度改革,以期实现从职业本科院校向普通大学的彻底转变。为此我们组织人员编写了方案初稿,广泛征求全校师生意见。你们三位都是搞高等教育学的,可谓行家里手,我想听听你们意见。谁先来?”

苏山月笑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和劳新芳都是当局者,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还是先听听楚博士的高见吧!”

劳新芳也道:“对、对,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楚夔则当仁不让:“那我就抛砖引玉?不过在我献丑之前,我想先问徐校长几个问题。”

徐生洲道:“你请讲。”

楚夔问道:“首先,徐校长您的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什么样的大学?又或者说,您理想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

徐生洲摸着下巴思索片刻:“我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小而精,美而强,高质量,研究型’十二个字,即注重学科精度,发展有限学科,建设美丽校园,培养拔尖人才,鼓励学术研究,聚焦前沿学科,致力尖端突破,推动科技进步。——至于能不能实现、什么时候实现,我就不知道了。”

苏山月马上实名表示反对:“别的先不说,至少‘建设美丽校园’这个目标,我们已经提前实现。”

劳新芳补充道:“还有‘致力尖端突破’,徐校长的冰雹猜想、霍奇猜想研究,陈校长的裂银杏内酯研究,都是世界最前沿、最顶级的,也算是部分实现了目标。”

徐生洲连连摆手:“在座都是自己人,就不要自吹自擂了,免得别人笑话。”

楚夔又问:“那从学科角度来说,徐校长对学校的定位又是什么呢?”

国内高等院校按照学科划分,可以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财经类、农林类、政法类,等等。那么,神州大学属于哪一类呢?

徐生洲觉得神州大学无法定位。

以前无法定位,是因为它是一所民办职业技术学院,都谈不上学科建设,又何来学科定位?

现在无法定位,则是处在从职业本科院校向普通大学转型的十字路口,很多问题徐生洲也没想明白。

有时候他觉得学校应该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毕竟数学学科有自己、肖和平,历史学科有黄柯、严长寿、金泽河,生物学科有陈康彦、王树立,只要再加把劲,把考古研究所、宗教学研究所搞好,把中文系、英语系拼凑起来,这基本框架不就有了么?

有时候他又觉得学校应该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要多搞些好找工作的专业。像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只怕学生毕业后都得饿死。所以他保留了软件技术、网络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土木工程等实用性很强的老家底,还想着发展染色技术、计算机科学。

就这样,徐生洲在基础学科与实用技术之间来回摇摆,活像一个二本毕业的大学生,想找份体面的工作,又养不活自己;想去打螺丝、送外卖,又脱不下身上的长衫,只能在理想与现实中痛苦纠结。

楚夔见徐生洲沉默不语,连忙换个问题:“刚才徐校长提到学校的目标是‘小而精’,那您对学校的规模是如何考虑的?”

徐生洲倒是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学校每年招生2000人左右,维持在校生8000人的规模。”

劳新芳颇为惊讶:“我还以为学校升本、改大之后,会扩大招生规模呢!”

徐生洲一挑眉:“为什么你会这么想?”

劳新芳理所当然地说道:“因为国内所有民办高校想要维持收支平衡,最直接、最可靠、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扩大招生规模。而且在校生规模上来以后,可以带来校园经济的繁荣,提高学校资产承包租赁的收入,进而形成一个正向反馈。以前我们学校招生少,是因为名声不彰、吸引力不够,只能招到那么多人。如今升本、改大,名气也上去了,影响力也起来了,生源再也不成为问题,还不趁机扩大招生规模?”

徐生洲道:“还趁机?我看你是想趁火打劫。”

苏山月插话道:“我也觉得应该适当扩大学生规模,并提高学杂费用。按照在校生-人、年均学杂费-元来计算,一年稳定的收入约在2个亿左右,基本上可以覆盖学校的日常支出,如此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海外捐赠。”

徐生洲摇摇头:“包括楚老师在内,很多人都跟我提及过这个问题,但我的态度比较坚决,即在校生的规模维持在8000人左右,绝不搞成那种航母巨无霸。——至于学费,既然咱们学校已经升本、改大了,确实可以稍微提高一点。”

苏山月颇为惊喜:“那你打算——”

徐生洲道:“专科生学费一年还是6800,本科生可以提高至8000多。”

苏山月顿时眼前一黑。

徐生洲笑着说道:“再苦一苦我,让学校安稳发展十年。”

楚夔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根本没有任何纠结就进入了下一个问题:“刚才徐校长提到,学校的学生规模要小、学科门类要少,同时鼓励学术研究,要建成研究型大学。我想问的是,学校的研究型目标具体有什么指标?”

“指标?”

徐生洲有些摸不着头脑。

楚夔解释道:“现在基本上所有大学建设的目标都是研究型,越是重点大学越是如此,具体体现在维持或适度压缩本科生规模的同时,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像燕京大学,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比例已经在1:1:1;同样以研究型大学定位的民办高等教育标杆西湖大学,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比例也达到了2:3。与此同时,很多着名高校面对日益萎缩的生源、日益激烈的竞争,一反之前二十年的学科扩张战略,开始实行学科紧缩,具体表现为巩固加强优势学科,大量撤并不具有竞争力的弱势专业,提前布局新赛道。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学校要建设研究型大学,必须给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和具体的指标。”

徐生洲并不想把“神州大学”变成“神州科技研究院”。

大学就是大学。

大学不是研究所。

而且这与系统大爷的愿景也背道而驰。

他字斟句酌地说道:“现在学校刚刚升本,短期目标是逐步压缩专科生招生人数,扩大本科生招生人数,直至取消专科生。等以后学校有了硕士点、博士点,可以招收研究生,再压缩适当本科生,扩大研究生,直至本科生与研究生1:1为止。还有一个,就是普通本科学校要求生师比不高于18:1,我们学校的目标是10:1,甚至是8:1。”

劳新芳问:“那学科建设的指标呢?”

徐生洲思忖片刻:“现行学科体系不是有14大类吗?我们学校未来十年内的目标是聚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5个门类,做到控制规模、适度扩张。”

劳新芳又问:“那宗教学呢?”

在座的人都知道,宗教学属于哲学大类,并不在徐生洲列举的5个门类之中。

徐生洲挠挠头:“宗教学研究所暂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存在吧!存在就有意义,何况哪个单位还不养几个闲人?”

劳新芳忍不住说道:“徐校长,请恕我直言,我觉得咱们学校的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存在很大问题。”

徐生洲给她加了点热茶:“哦?你说说看!今天咱们开的是神仙会,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苏山月也道:“对,我们三个臭皮匠,肯定赛过诸葛亮。”

劳新芳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首先我们要明白,人才引进是为了学科建设服务的,学科建设是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学科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学科发展,是进一步加强原有学科,是原有学科通过发展、延伸、交叉而产生新的方向,也可以是通过引进人才从无到有建立新的门类。但无论哪种方式,落脚点都是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学科体系、增强学校的学科竞争力。而咱们学校的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呢?说的不好听一点,完全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完全没有任何规划!能挖到什么人,就围绕着这个人建一个学科,也不管这个学科在学校的学科体系处于什么位置,就盲目地建了起来。说白了,就是瞎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