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犁汉 > 第三百三十七章 入关

犁汉 第三百三十七章 入关

作者:痴人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5 13:33:57 来源:小说旗

当李傕将一路所见俱告李儒的时候,李儒没说话,而是让大伙继续启程,准备去往长安。

李傕不解,这关西眼见着就完蛋了,还要去朝贡?这不是傻嘛!

但李儒是主使,而且李傕到底是对自己文化有点不自信,于是也就老实跟着行动了。

翌日,李儒带着使队抵达长安郊外,这里接待的关西朝庭方面的人员已经等了数日了,终于接到了河东的使团。

但按道理接待的官员们明明很着急了吧,但在送李儒等人入城的时候,也还是没走东面的清明门直接入城,反而绕了一个大大的弯路,从南面的安门入城了。

这一路,墟墓十余里,满是破旧。

长安到底是最近才被重视起来,在过去作为西京,也就是城内稍微重视些,城南的辟雍、宗庙、社稷都已经是前朝修缮的了,这些年过去,雨打风被,满是荒凉。

后来,李儒才打听到这一日为何绕路到了南门入城,原来那会的东面清明门外满是溃退下的营兵,这些人就扎在城外准备整编。

关西朝庭不想河东的使团看到这些败景,所以才有此迂回。

不过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隐瞒,但关西朝庭对河东使团无疑是非常重视的。

不仅违制的让大鸿胪出郊迎接,还随带着一位李儒的老熟人。

他就是原合阳令曹全。原来李儒就是关内左冯翊合阳人,当年就是曹全辟举他入的县署,才有了一份微薄薪俸养家。

可以说曹全是李儒的第一位贵人。

果然,李儒在人群中看到昔日的举主,也很激动。上前就对曹全一拜,之后对关西朝庭的迎接也是客客气气的。

曹全也很感慨,昔日的斗食小吏,就因为跟对人,现在已经到了要他甚至是九卿出郊相迎的牌面了,这谁又能想到呢?

虽然朝庭如此不是因为李儒如何如何,而是他背后的河东太守董卓,但这已经很惊人了。

关西朝庭之所以如此礼遇重视河东使节团,当然不是为了那一百车不到的池盐,当然这些自然也是贵重的,尤其是对如今一穷二白的关西。

但真正被关西朝庭看重的是这一批池盐是河东太守的土贡。

土贡之制由来有之。凡是地方上有较好的特产,如米、酒、盐、干鲜果品、参茸药物、山林野味、河湖鱼鲜,或衣物器皿,不一而足,都要上贡给皇室,以供御用、祭祀、宴赏、兵戎之需。

而土贡之制也表明了地方对中央的上下关系。

比如昔日齐桓伐楚,就是以楚不上贡青茅有不臣之心。所以现在河东太守送来的这批土贡,正是倒向关西朝庭的象征。

实际上,董卓的眼光和时机把握特别好。现在的关西朝庭真的特别需要董卓和他的河东集团。

此时关西刚刚在关外惨败,丧失了出关的主动权,急需要董卓率领他的河东军从北面截断关东军的西进道路。

所以这一次董卓奇货可居啊。

之后的数日,李儒不仅朝觐了刘宏,还和长安的一众公卿和关西世豪们把酒言欢,仿佛李儒真的已经是他们中的一员,歌舞升平的也仿佛关外没有那数万关东雄兵。

李儒听了很多,也看了很多,但说的却很少。说到底李儒很清醒,没有幻觉,知道现在的高格礼遇是因为什么,也知道自己这次来是做什么的。

很快,河东使团就踏上了反程。

这一次,一个叫孟达的小吏作为送陪使,带着李儒他们返程了。

因为函谷关外的崤函通道已经不安全,所以这次反程李儒他们并没有再走这条路,而是打算从长安以北走,走蒲津道。

其实从路线上,也能知道为何东西朝庭都要争相拉拢河东太守董卓了。

因为只河东一地,就有三条路线可入关中。

第一个就是李儒他们来的时候走的崤函通。

这是新安到宜阳之间的道路。此道的西段与河东只隔着一条大河。自古就是入关的要地。当年光武堵关内的赤眉,就是屯驻在此道,然后在此迫降赤眉十余万。

而再往前,当年秦国要出关,进窥周王,问鼎中原的时候,也是在此地与韩军焦灼。

但从河东南下崤函道还是有讲究的。

因为河东盆地与崤函道之间,隔着两个天险。一个就是逶迤中条山,一个就是汹涌的大河。

所以河东虽然与关洛接壤,然能真正行军的只有两条山道。

一个就是东面的虞坂道,从安邑出发,可直达三门峡,然后从陕津可渡,然后到陕县入关,李儒等人就是走的这条路。

一个是西面的白陉道,从解县出发,越过中条,然后走陕津渡口,也能到陕县入关。

这里面陕津无疑是河东走崤函通的必经渡口,这一渡口也是大河上那么多渡口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从这里可以西去函谷,直赴关中。或东去新安,直达尹洛。而且因为大河从三门峡这里突然收束,所以河床较窄,仅宽七十余丈,非常方便涉渡来往。

当然,河东在大河上的渡口不只这一个,从东到西,还有浢津,风陵渡两个。只是就崤函道来说,陕津最为重要而已。

现在,这条路不能走了,李儒只能走北面的蒲津道了,而这也是河东与长安之间最便捷之道,也是洛阳方面拉拢董卓最重要的原因。

原来走这一条路可以直接绕开函谷关,直接进入渭北平原。

从河东安邑、闻喜等地沿着内郡的束水河道而下,或乘舟,或在沿岸陆行,就可以到大河渡口蒲津渡。然后过岸到对面的左冯翊的临晋县。最后就可以直穿渭北平原,抵达关中。

可以说此道就是东西冲要,为雍、并、豫之控扼枢纽。其得失,无论是对关东还是关西都是极为重要的。

这么讲吧,关东朝庭真的想正面打破函谷关还是非常难的,而一旦能争取到蒲津,那入关就是旦夕之间。也因为此,对于关西朝庭来说,这条蒲津道也是他们的生命线,不容有失。

所以,知道董卓这货多可居了吧!

实际上,除了李儒入关时走的崤函道,和出关时走的蒲津道之外,还有一条道也很重要,那就是龙门道。但这条道在河东更北面,对现在的东西对抗,影响有限。

不过要是董卓突然翻脸,提兵入关,那这时候龙门道就派上用处了。

只是不知,董卓有没有用到这条道的一天,嘿嘿!

……

因为走的路不同,李儒等人又能从另一个方向考察关西的实情。

路上不顺,下了暴雨,李儒等人在左冯翊的万年停留了下来,他们看到关西朝庭催发的壮丁,一路沿着官道南下。而万年地方的吏长征发壮丁的场景,只让人再写一篇《万年吏》来。

但李儒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关西不容小视的地方。那就是这一路,打着各色旗号的运粮队络绎不绝,李儒就是左冯翊的本地人,当然知道这些旗号都是本郡头面的豪势之家。

很显然,这一次关西世家真的是出丁出粮,也许是危机将这些人聚拢在一起,也许是皇帝的许诺,又或许是二百年来的不忿。总之,这一次关西世家们真的出血了。

也许是为了赶上某个军事行动,沿路倒毙的驼兽也只是就地肢解,取了大块肉,余者都留给了本地的流户了。

李儒将关西丁上战场,女赢粮的行为当成了老关西人的不屈。在他看来,关西朝庭的韧性显然不小。

但随行的送陪使孟达却不这样想,这位凉州刺史之子,显然觉得这一路并不体面。尤其是他这个年纪,正是最好脸面的时候。

所以一路上,面色阴沉,一言不发。只想尽快带着他们去蒲津,好交了这趟差。

但李儒为人多四海了,也看出了这个叫孟达的贵少是那种顺着说的人,于是虚应奉承之下,倒让他从孟达口中知道了点关外大败的细节。

在孟达的口中,这只是一场小挫。是前卫尉,如今的东面诸军招讨,持节在函谷关的杨彪大意所为。

至于怎么个大意,怎么个小挫,孟达就口风很紧了。无论李儒如何说,就是支支吾吾。

李儒知道弄不到再多的消息,只好陪孟达聊些两京旧事,全当打发时间了。

很快,无聊的路途终于结束。

他们终于赶到了临晋渡,对面就是刘宏的心腹将高弘驻守的蒲津。

蒲津理论上是属于河东郡节制,但刘宏怎可会将自己的咽喉送给别人,于是在入关前就早早让高弘节度了。

送到这里,孟达的任务也就结束了。

孟达在和李儒说了些言别保重的场面话,然后作依依不舍样。而李儒也在那伤感,说此一别,不知道还能多久再见。不是附近也没个柳树,李儒都要折柳表情了。

虚伪客套再多,分别也在所难免。

将李儒等人送上长舟,解缆,发船,孟达对舟上的李儒遥遥一拜后,就默默走了。

而李儒望着孟达等人的背影,也在深思。

这关西到底是强还是弱呢?

……

河东的使团走了,长安朝庭的公卿松了一口气。

他们是真的虚,维持那几天的太平盛世,都已经让这些关西公卿应付不暇了。

从去年末,到今年初,天下的形势也逐渐明朗了起来。

如今可以说,汉室天柱已崩,如今已是三分。

其中刘宏有关陇,河南豪势有关西,太平叛逆有河北。这三者中,河南豪势拥立的关东朝庭实力最强,占据着天下最富庶的地区。

其次是河北的太平余孽和泰山贼。河北本就是汉家钱粮之所,本就富裕,但幸好河北也是三分。

北部依旧为汉家郡守所掌控,这些郡守在本地豪势的支持,以及背后幽州的卢植军团的军事支撑下,还占据着常山、中山、河间、渤海四郡国。依旧实力强大。

而在中部的巨鹿郡、安平国、清河国大部是被河北黄巾所占据。但这些地区大部分城市还是在汉室手里的。其中巨鹿、安平、甘陵更是汉室在这几个地区的中心,宛如三座堡垒,牢牢扎在河北黄巾的腰腹。

最后就是南部的赵国南部、魏郡、以及河内北部为泰山军所占据。这一地区具体形势如何,关西的朝庭已经无从得知了,反正这些地区已经很久没有驿马羽檄送来了。

抛开上述,最后就是他们自己的关陇。

他们关陇是真的穷。现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如荆州北部、豫州、徐州大部、兖州大部、青州部分州郡,皆已经向关东的朝廷遣送了上计和使者,站在了关东阵营。

以上地区,是汉室人口最密集、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甚至说个笑话,就是在军事力量上,也是人家最强。

除了继承着北军大部分军力外,关东一带的豪势们部曲家兵都非常精良。论绝对战力可能稍逊于关西兵,但人家兵多将广。

可以说,关东朝庭,南极江淮,东尽海隅,北渐河朔,六国之地,其已有四。天下材勇,已有其半。可以说是超大身位领先。

而反观他们自己的关西呢?

前汉时期就已经凋敝,之后新莽大乱,更是残破。然后又为平羌转输百年,是真真正正的一穷二白。

甚至关陇地区还没有潜力。因为长久以来对关陇地区的漠视,无论是驿站、亭燧还是水利设施都早就荒芜停摆。

虽然刘宏车架入关后,就已经拣选干练老吏着手修复,但一时又能有何起色?

所以,如果说李儒所见所闻只是对关西未来感到失望的话,那更熟知内情的关陇公卿们就已然是绝望了。

此刻挣扎,不过是服从汉室威权的惯性使然,或是对关东压制关西二百年的不服。

说到底,他们这些关陇世家是有记忆的。他们大部分宗族都是从六国时期,甚至更早一点从春秋时期就有文有字,家族的历史、地区的历史,一清二楚。

那些一生不过二十载的黔首,可能天生就以为关东人贵些。但孰不知,咱们关西人才应该是那天下之中。

是咱们的祖宗翦商而立天周八百年,也是咱们的祖宗随秦王出关横扫**,也是咱们祖宗辅高祖翦灭群雄,立着煌煌大汉。

怎么,就因为二百年前你们关东的胜了一次,就想弯道超车啊?

所以他们不服!但不服又能怎么办呢?

现在,情况就这么个情况,他们的出路又能在哪呢?

也是这个时候,一封从函谷关送来的羽檄,为他们带来了答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