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犁汉 > 第三百三十八章 平策

犁汉 第三百三十八章 平策

作者:痴人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5 13:33:57 来源:小说旗

这封檄书是东面招讨杨彪送来的。

此前杨彪刚刚在关外大败,关西朝庭还没商量好如何处置杨彪,这人自己就送来了一封策书。

此书没有交代为何会有一败,反而开始大谈关东军如何如何。

其中杨彪说,关东与我关西,有三长。那就是我贫彼富,我弱彼强,我狭彼广。

关西的公卿们很恼怒,他们不知道这些吗?要你杨彪的小儿辈说?

不是看在你父的面子上,你杨彪经此大败就已经被褫夺了,还在这里高谈阔论?

但紧接着,杨彪就在檄书上说,我关西无他,只有三样。

那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这就让包括刘宏在内的关西公卿们疑惑了,刘宏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三样。

然后就听杨彪继续讲道:

“在天时,我为正,彼为逆,我为父,彼为子。臣篡君,为不忠。子乱父,是为不孝!此,不忠不孝之徒,天厌之。”

然后就是地利。

杨彪说,现在关西军有崤函为阻,河东在侧,东西险要中,龙门、蒲津、风陵、陕津等渡口,还控制住了关中最重要的门户,天险函谷关。

可以说,在关中的传统防御上,关西朝庭这一方是完备的。而且因为河东的倾向,并州一系列的郡守都是倒向关西的,所以理论上,关西这面还能通过河阳转而南下攻击洛阳。

在关西占据如此形胜之地的时候,即便关东军在关外偶有小胜,但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东西对峙的格局。

此为杨彪所言的,关西以地利胜。

但这些都不是关陇公卿们所激动的,因为他们也知道这些情况。但地利是死的,函谷关也是死的。当年高祖先入关中,不也是企图以函谷关为凭阻挡项羽的西征军吗?

但结果呢?不还是有鸿门之耻!

但下面,杨彪所说的第三件事,就不同了。它真的让关西公卿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这也是杨彪说的人和。

这一次关外大战,虽然败了,但却有意外的收获。

那就是实际上当时在关外的关西军实际上只面了关东军的一部,也就是曹操部、皇甫丽部,而其他诸部,皆坐了壁上观。

虽然说来杨彪的数千大军只战了关东军两部就大败,也是丢人。但从这里,就看出关东诸将内部之不和。

本来将领们之间明哲自保,逡巡不前也是常态了,但关东军这做派,只能说明他们还未能整合本部,也就是说没有形成自己的中央权威。

这就让杨彪看到希望了,他们原先以为关东世豪们能策划出这样一场清君侧,肯定是一体的,但现在看,情况不是这样。

在之后,杨彪坐守函谷关的时候,就偏偏遇到了数队从关东军投诚来的军吏。

这些人都是原北军中的关西士,因为卷恋家乡,偷偷就逃了出来。

从这些人口中,杨彪坐实了自己的猜测。

那就是关东诸军真的是相互牵绊,在函谷关下,每日饮酒作乐,没有人言战,就有人说时机不成熟。总之,关东军力虽大,但却拧不到一块,反而相互牵绊。

于是,才有了杨彪这次的策书。

在分析完敌我之后,杨彪还给了朝庭诸公对策。

分别为:

“结外援、调外兵、固城砦。”

首先是结外援。

杨彪的意思是让关西朝庭捐弃前嫌,效远交近攻的策略,对河北一带的黄巾进行招抚,让他们从关东的后方袭扰洛阳方面,争取断了关东军的粮道。

其中杨彪还特别指出了邺城的泰山贼。他说泰山贼诚为天下大贼,但现在不妨用之,以其兵锐,一旦南下大河,关东军不足为虑。

当然,杨彪也考虑到真的招抚泰山贼很难,但还是请朝庭公卿们考虑到这一股力量。

然后就是杨彪说的第二策,调外兵。

杨彪建议朝庭调太原、上党兵南下大河,再让护匈奴中郎将引匈奴兵一并共同打开南下通道。甚至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招徕草原上的杂胡、鲜卑,总之就是有什么外兵就用什么外兵。

这里的杨彪完全不避讳他嘴里的外兵几乎都是胡兵。因为在杨彪等士大夫眼中,用夷兵一直就是大汉的传统。

无他,就是胡人便宜好用。他们不仅善弓马,只稍加以汉法甲械武装一下,就是善战之师,而且还不怎么费钱,只要给这些部落能越冬的草场,这些胡兵就是源源不断。

所以,用夷兵就是省中国之力,而平定四方。双赢!

于是,从高祖时用楼烦兵,板楯蛮,到光武用乌桓突骑,汉室用夷兵之事举不胜举。

而现在,杨彪建议用的南匈奴兵就是如此,是汉室的传统雇佣兵了。

但大规模调动北疆兵马南下,有没有问题呢?有!

那就是会造成北疆空虚的情况,尤其是杨彪还建议借鲜卑兵,这不更是让鲜卑内窥中国虚实了吗?

但这在杨彪眼里只是肌肤之坏。

他在策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中国与边境,犹支体与腹心也。夫肌肤寒于外,腹心疾于内。肌肤寒只是小疾,腹心痛则是大患。所以,攘外必先安内。”

在杨彪看来,鲜卑问题先放放,他们在檀石槐死后,再次分裂,已经不足为虑。反而是东面的叛贼却是要命的。

然后,杨彪就讲了他的第三策,固城砦。

其中杨彪特意指出整个关陇防线,要点只有两处。一个就是函谷关、一个就蒲津。

杨彪说只要补给足够,他有信心在函谷关将关东军挡住。但他担心河东这一面,河东太守董卓其心难测。

用杨彪的话来说,此人粗勐少文,麾下又多是羌胡兵,不能以常人度之。但董卓所处的位置又特别重要。

可以这么说,于如今的东西之争中,董卓是左投则左胜,右投则右胜,甚至杨彪还说这人是骑垣两顾,有不能言的心思在。

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将蒲津的安危放在董卓身上,甚至还要考虑到此人一旦变节,蒲津防线也要能守住。

所以,杨彪建议重点在蒲津一带设置设置城垒,夹河据守。这样,河西的兵力和粮秣就能源源不断的顺利送到蒲津,将叛军抵御在河东。

如此一来,要调度如此人力物力,只一个蒲津守就不够了,非得在左冯翊设立一镇行台,给与方面之人。

这样,东面有他杨彪,北面有左冯翊行台,那整个防线必然固若金汤。

但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关中更北面的渡口,龙门渡,杨彪却没有多说。

以上就是他杨彪所行的三策,给朝庭的兖兖诸公大吃一惊。

其中有关西冠族的马氏之主马强,他也是马融之子,就当众赞叹:

“斯儿有固业继家之器。”

……

这边关西虽败,但找到了方向。而关外,关东军虽胜,却陷入了迷茫。

此时,在密密麻麻的军帐中,一领大帐中,却嗷嚎不断。

一名魁梧的武士被两个更雄壮的武士一并按倒在桉几上。

这人就是曹操的亲从大将夏侯惇。

此时按着他的就是曹操的扈将许褚和史焕。两人按住他,不是因为夏侯惇犯了什么错,而是要给他治伤。

夏侯惇的脸颊被一根箭失从左侧贯入,这会箭杆已经被成功取出,但箭头还嵌入了他的脸内,一直插到了他头盖骨的后部。

这样的伤势一般人也就死了,即便不死也被放弃了。但幸好夏侯惇有曹操,而曹操有谯国第一妙手,华佗。

这会曹操就紧张的看着华佗,看他在夏侯惇脸上施为。

他一方面庆幸,一方面又是自责。

他庆幸的是在华佗治好皇甫嵩后,他敏锐意识到华佗的重要性,然后千肯万肯将此人留在了军中。

他自责的是,现在夏侯惇这样的惨状,全因为自己。

原来,前些日关西军出关,他曹操奉命率所部与之战。

当时,关西军屯驻在曹操西面五里的一处山嵴上。而曹操部作为先锋,诸部兵一道,共四个校尉部八千兵,一起迎战。

曹操本要迫降坡上的关西军,但被拒。

之后关西军用一场箭雨射死关东军的谈判使者而拉开了此战序幕。

这一战关西军中配备有大量的弓弩手,其中大部分大黄弩都是从洛阳武库中搬来的。这些本是汉军的军国利器,但现在用在了他们身上。

实在是太快了,由关西军射来的密密麻麻的箭失一下就让大日失去了颜色,覆盖在曹操部中,直如乂麦。

其中此战作为曹部先锋排头的夏侯惇就中了一箭,箭失贯入他的面颊,血流如注。这夏侯惇果是非常之人,中此箭后,拒绝撤退,反激励部下们冲锋。

就这样,夏侯惇带着甲兵们冲上了坡,与关西军厮杀成一片。

正是有夏侯惇效死,后部关东军才得以冲入战场。此战之激烈,两军一直战到日暮,关西军才因战力不支而撤退。

而其他部的关东军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按兵不动,直到现在,见关西军真的败下来后,关东诸部才开始乘胜追击。

关西军也是因为被这一追,兵败如山倒。四千兵出关,最后能回关的不足千人。

这一战,关东军胜了,但作为先锋的曹操部却损失惨重。尤其是他的亲从大将夏侯惇,更是重伤。

而现在,他曹操就要看着自己的兄弟,躺在那里任华佗施为。

说实话,他有点怕华佗,因为这个华佗像屠夫多过像一个医师。毕竟,哪有什么正经医师,囊袋里都是斧、凿、刀、钳的。

但曹操实在没办法了。他已经请了军中几个有名的医者,也试了几次,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现在只有华佗能救夏侯惇了。

这时候,华佗在看了夏侯惇的伤势后,从囊袋中翻捡出一个怪样的钳。

这个钳子的宽度和一个箭头差不多宽,中间是空心的,然后中间还有其他的钩子。

华佗突然对躺着的夏侯惇说了句:

“你忍忍,这个有点大,痛的。”

然后,又嘱咐边上的许褚和史焕,让他们务必按住夏侯惇,还让人拿个马嚼头过来。

等马嚼头送来,华佗就给夏侯惇系紧,然后就一个钳子伸入了伤口,然后就两边一撑,把伤口撑开了。

伤口拉开的一瞬间,夏侯惇爆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嚎。曹操捏了捏拳,到底忍住了。

虽然夏侯惇叫的如此凄惨,但华佗的手却一点没抖,脸上也没太多表情。之后,他很认真的就掏出一套探针。

这些探针从小到大排布着,每一个都是有一定年龄的树心木而制。然后被华佗精心风干,又外裹麻织,再用蜜水浸泡而成。

可以说这一套探针着实费了华佗一番心血。

之后华佗就用这些探针,小心翼翼的找着箭头。这夏侯惇命好,很快华佗就找到了箭头,并熟练的取出。

箭头一取出,帐内的曹氏将们,皆长出一口气。

但这还没完,华佗开始用酒清洗着夏侯惇脸上的伤口,然后又用亚麻布包裹结实。之后,华佗又在麻布上又裹着一层黑色的药膏,这个能有助于肌肉愈合。然后就是再次包扎。

做完这些华佗抹了一下额头的汗,对曹操道:

“可以了。”

但华佗摇了摇头,认真道:

“现在只是清理了伤口,后面能不能活,还要看后面两天的反应。”

见曹操的眉头已经皱了起来,华佗才补充道:

“不过以夏侯将军的身体,应该没问题的。”

见曹操不懂,华佗解释道:

“夏侯将军命也好。这一清创术我开始也只是蒙蒙知,后来还是知道泰山郡医者云集,专门到那里才完善了这一术。所以夏侯将军命好,要是以前的我来治,他准没命。”

曹操疑惑道:

“元让还要去泰山地区学医术?”

华佗摇了摇头:

“也不算学吧,触类旁通。现在这一术被我完善的都好,但只一样不行,就是缺个能弄翻人的东西,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夏侯将军这么硬的。他还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抗住的呢。”

见曹操要问,华佗张了张手:

“之前,我给五十个做了这个,都死了,痛死的。”

曹操咋舌。

好家伙,怪不得见你各方面都安排好呢?担心人咬破舌头都想到了。

谁成想都是靠命推的。

曹操还要和华佗多问些这手艺,看能不能给军吏多学学。

那边夏侯惇已经悠悠醒来了,他张嘴的第一句就是:

“阿瞒,这一切都为啥,死这么多弟兄,它值得吗?”

而曹操,就被这一句问愣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