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百战安澜 > 封神演义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百战安澜 封神演义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作者:施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7 22:37: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商王朝纣的决胜战,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最后商军战败,商纣王在鹿台绝望而亡,商朝宣告灭亡,周朝建立。

战争背景

商汤建立的商朝,经历五百多年后,传位至第三十一位国王帝辛时,已是危机四伏,国家衰败,民不聊生。商纣王耗费巨资建鹿台、矩桥,造著名的酒池肉林,使国库不断空虚;他沉迷于妲己的温柔乡,宠信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心离德。

周部族是居于今陕西甘肃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的古老部族,相传因“姬水”而得姓为姬。初年,后稷(hòu jì)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了磁。后稷为尧舜之相,司农之神。后稷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放粮救饥,赐百姓种子,被认为是大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到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bīn)。由耕牧部族渐变为以农耕为主的城邑部族。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戎狄侵袭逼迫,不得不再次迁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周部族在此定居后经济生产发展十分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人成为黄河领域共主的大商王朝的附庸,并向商王武乙纳贡称臣,在商王朝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体系。古公亶父之时,周部族已颇具规模。周人从古公亶父起就居于岐山之下,称为“岐周”。因势力不断壮大,又位于商朝的西方,被大商王朝册封为西伯(意即西部诸侯之长),是商朝的主要方伯之一,以姬为姓,周人传承其姓。

战争起因

周国君主到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始密切,周此时已是商朝属下一强大方国。虽然关系密切,但殷商却也时刻提防着这股新生力量,周国也逐渐并吞其他周边小国家,甚至是亲商的诸侯国。最终,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发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为避免重蹈夏桀的覆辙,将不再那么听话的西伯季历召来朝歌杀了,但因周人的势力较为庞大,除非发生战争,为了稳固西方,商君仍以周人为西伯。所以杀西伯季历只是一时之策。

西伯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商对抗,故继续臣服于商,为商西伯。但殷商对周一直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西伯姬昌于羑里。后来纣王烹杀姬昌长子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西伯姬昌,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 姬昌最后还是含泪吃下肉羹。纣王说:“谁说西伯侯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但是忍辱负重的姬昌此时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在周国的姬发和大臣以宝马、美女贿赂帝辛,最终求得释放了西伯侯姬昌,于商汤被夏桀囚禁时何其像,都是放走了强大而有反抗之心的诸侯。西伯侯姬昌归国后,谋商之心毫无懈怠。他一方面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对内重用吕尚、散宜生、南宫适等贤臣,在贤臣及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周国国力日渐强盛;并对外宣扬德教仁义,与商汤崛起时宣扬的仁德并不二致,周边的诸侯纷纷依附。加之各国此时要供应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又受到商王的猜忌和钳制,早已苦不堪言,当然也乐于向“西伯”靠拢。慢慢地归附周国的诸侯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周人有强烈的天命观,伐商的理由就被认为是商纣王“自绝于天”,周人心中是否受天眷顾的前提,当为是否“修德”,是否得到民心或者遵从民意,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道义、正义之伐。为推动灭商大业,姬昌及其幕僚针对商王宣称自己的王权得自“天命”的说法,宣扬“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商王无德,西伯有德,所以天命已经转移到姬昌身上,公元前1056年,姬昌对内称王,即周文王。

另一方面,周文王对商朝仍然小心翼翼,殷勤贡奉,甚至在自家祠堂祭祀商朝先王,以麻痹帝辛的耳目。文王据说被关在羑里的时候作了 《周易》 ,自然深谙与时变化之道,知道如何把握出兵的最佳时机。《论语·泰伯》中记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商,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周文王对内称王的第二年,周讨伐犬戎,第三年,伐密须,次年东向攻黎(山西省长治市西南),第五年伐邘,第六年伐崇,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

这几场战争胜利后,周切断了商朝同西部属国的联系。同年,姬昌迁都于丰(今陕西西安西南),使国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扰并更有利于向东进兵。至此,姬昌伐商的战略部署已经基本完成。

战争经过

后周文王姬昌在欣慰与不甘中病逝,继位的世子姬发是为周武王,周武王继承父志,矢志讨伐殷商。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姬发观兵于孟津,会盟各国诸侯,以观察依附周国的势力有多少,因来的诸侯数量未达到周武王姬发的预期,周武王觉得灭商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周武王还师归岐山。之后二年,此时的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帝辛杀了叔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叔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周武王从来投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机密情报,于是判断时机成熟,决定出兵伐商。周武王伐商之战略计划是,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率周国精锐兵力及诸侯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商王朝王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

公元前1046年。指挥联军进攻商纣王的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三千人,以及步卒数万人,出兵东征,比之商汤伐夏时,规模有所扩大。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等部族会合,联军总人数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于2月26日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史称联军共有“六师”。史家推测,大概是三百乘战车,三千名虎贲为一个“甲师”,为第一梯队。其余四万多人分为五个“师”,在后面组成方阵,为第二梯队。后来联军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辉县西北)折而东行。

27日清晨,在牧地,周武王庄严誓师,向天祷告,以正义之气激发周军及诸侯的军队士气,联军士气大振。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此时,将精锐力量战车军团派往南方征服蛮夷的商都朝歌城内兵力空虚。朝歌方面,第一批紧急军情前脚刚传到朝歌,伐商联军后脚就跟着来了,着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破敌,而且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很难和冲击力强大的战车阵相抗衡,更何况周军士气正锐。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共十七万,开赴牧野迎战,这也是周国兵力的数倍。

牧野战场,双方摆开阵仗,军旗咧咧,在封神演义中,双方都目视对方,但周军精锐,商朝军队由于是奴隶、战俘组成参差不齐,兵无战心。周武王与商纣王都述说对方的不义之处,于是在擂鼓声声中,交战开始。

在战初,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在阵后看到前军取得胜利,于是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周军士气高昂,在不断地冲击中将商军的阵形彻底打乱。

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帝辛既然强迫这些奴隶和战俘上战场,自然会在后方以亲信部队押送,防范他们反叛或逃跑。这些少量忠心的禁卫军,也是帝辛手中最后的底牌。

然而前方的军队在周军的强大冲击下慌不择路地往回跑,遭到了后方精兵的阻拦。好汉不敌人多,在人潮的冲击下,这些武士也阵脚不稳。奴隶们为了逃命,加上被后面人潮推动,于是倒戈相向,许多人调转武器,冲在前面替周军开路,这就是典故“阵前倒戈”的出处。再加上身后联军的战车、甲士、步兵一层层的进攻,帝辛的最后一道阵线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马加鞭,逃离战场。

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帝辛见大势已去,返回朝歌,在不甘和悔恨中,登上自己建造的鹿台,以熊熊烈火绝望而死,没让加诸于姬昌的行为回到自身,也算救赎自己的罪孽,自此商朝正式灭亡。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短剑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另有一百多个商朝的大臣贵族被俘。他们后来被带回周京,作为武王祭祖的人牲而被杀死,这点于商汤灭夏时有所不同。

第二天,武王在几个将帅的簇拥下,在商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受命”的仪式,登基为天下的共主。

但攻克殷都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更重要的任务是消灭东方的商朝残余势力。按照事先的方略,联军随即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去征讨商的残部和忠于商的方国。

剩下的商军由于后方根据地已经失掉,前方又处于敌对夷人的包围下,实为两面受敌,经过激烈战斗,也大部被击溃。史称周军驱逐商朝大将蜚廉(即后世传说中的黄飞虎)于海滨而杀之,可见战线已经拉长到了东海。

战争影响

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被杀死的商人有十八万之多,被掳为奴隶的有三十三万,这么大的数量不都是军人,还有有大量的平民,周人还在商人的国土上大肆捕猎,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仅在武王名下就被猎杀了一万多头,并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不到两个月内,主要的战斗已经结束。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祭室的地点就选在牧野,正是这个地方,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大业。后来武王建都镐京,大封天下,与封神有异曲同工之意。

因殷商遗民众多,周武王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的残余势力,把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就是后来的春秋时期的宋国。

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牧野之战直接导致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长达800年的周代统治(西周与东周)。周武王通过分封诸侯(如姜尚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形成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等级化政治体系,奠定了后世封建制度的基础。周朝以“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解释政权合法性,强调统治者需以“德”治国,这一思想成为后世王朝更迭的理论依据(如儒家“仁政”思想)。

商朝盛行的人祭、人殉制度在周代逐渐被废除,社会转向更注重礼乐文明的治理方式(如周公制礼作乐)。周朝通过分封和文化整合,将中原及周边部族纳入“华夏”体系,推动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统一。商朝的甲骨文被周人继承并发展为金文,周代的《尚书》《周易》等文献保存了早期历史记忆。

战争评价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周武王通过联合反对商纣的诸侯(如庸、蜀、羌等部族),并策反商军奴隶倒戈,体现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如《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均可追溯至此战的策略运用。

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野之战也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时的记录下,帝辛尚不失为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后世,“纣王”却成了荒淫无耻、残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泼上了越来越多的污水。

与之相应,牧野之战这场“血流漂杵”的征服战争,也就成了吊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义之战。在后世儒家的传说中,周军“前歌后舞”,没有杀一个人,没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溃,在人民的拥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太平,当然这是后世为了歌咏武王的事业而作的粉饰。

牧野之战以少胜多,以5万人迎战数倍的敌人,关键还是在商朝军队不精锐,是奴隶、战俘组成,没有战心,对商朝的压迫也有反抗之心,所以才有临阵倒戈的情况,最终被周朝军队大败。商朝方面精锐军团东征东方,造成后防空虚,也是周朝牧野失败的关键因素,这也导致商朝无兵可用,只能用奴隶和战俘组成的军队作战,但在秦末章邯组织的囚徒战力却不容小觑,所以说关键还在于用人与组织。还有在鸣条之战中提到的殷商没有危机意识,在周朝军队已经到了牧野才反应过来,说明是很松懈,准备不足。在政治方面,商朝总体上是走下坡路的,加上帝辛亲小人远贤臣,诛杀亲近大臣,骄奢淫逸,不断发动战争,造成国力持续衰弱,诸侯叛离。虽然在某些方面帝辛不失为一个英雄人物,但在治国战略方面与周武王姬发有不小的差距,历史名人妲己的作用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非国亡于一人之说,只是后世喜欢用英雄难过美人关来粉饰很多失败的客观因素罢了,于是妲己成立替罪的牺牲品。

商纣王统治后期荒淫残暴(史载“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周代以礼乐制度取代商朝神权政治,推动社会向人文理性方向发展。周朝的天命观与德治思想成为儒家政治伦理的源头,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统治哲学。

周朝通过分封和礼制整合,初步构建了“华夏”文化圈,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但周初分封虽巩固统治,也埋下诸侯割据的隐患,最终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分裂。

周人以“天命”解释政权合法性,后期被统治者滥用为维护**的理论工具。牧野之战被视为“有道伐无道”的典范,后世王朝更替常效仿此模式(如汉灭秦、明灭元)。

殷商因失民心而迅速溃败,成为历代统治者重视“民本”思想的历史镜鉴。

牧野之战不仅是一次政权更迭的军事事件,更是中国古代文明从神权政治向礼乐文明转型的关键节点。其影响渗透到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