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酒话供销情 > 第82章 回去能年轻吗

酒话供销情 第82章 回去能年轻吗

作者:满洲烧刀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22 14:11:38 来源:小说旗

在那个春风初拂大地的特殊年代,农村集贸市场宛如破土的新芽,带着蓬勃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希望,怯生生却又坚定地冒出头来。它的出现,为这片古老的乡土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变数。

万丰供销社,这座凭借多年根基与深厚资源矗立在乡村商业顶端的庞然大物,依旧端着商业老大的架子。它冷冷地打量着新兴的集贸市场,那眼神仿佛在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家伙,不过是昙花一现,等着自生自灭罢了。然而,集市上涌动的活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如同汹涌的浪潮,注定要打破供销社长久以来的垄断局面。

李国庆担任一把手的时候,我的三弟和四弟,两个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人,没有选择在供销社的庇护下安稳度日。他们就像嗅觉敏锐的猎手,敏锐地捕捉到集贸市场里潜藏的商机。兄弟俩一合计,毅然联合承包了广利达百货商店。

开业那天,热闹非凡。鞭炮齐鸣,噼里啪啦的响声震得人心里直发热。三弟忙得脚不沾地,满脸笑容地在店门口招呼着前来祝贺的乡亲们。他那热情劲儿,仿佛能把整个村子的人都感染,以前他在店里亲自销售的时候,总能把前来购物的乡亲们逗得哈哈大笑,大家就冲着他这股子热乎劲儿,都乐意来店里逛逛。而四弟则在店内,仔仔细细地整理着货物,他的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每一件货物在他手里都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仿佛那就是他梦想的基石。

起初,广利达百货商店的生意还算红火。三弟凭借着他那与生俱来的热情好客,与顾客打交道的本事堪称一绝,顾客们都爱和他唠唠嗑,一来二去,店里的人气就旺得不行。可后来他到办公室任职,不再参与亲自销售,这对店铺的人气多少还是有些影响。 四弟心思细腻,对货物的进出管理得井井有条,账目也记得清晰明了,每一笔买卖在他的账本上都清清楚楚,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

但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弟“一山不容二虎”的性格逐渐显露出来。在经营策略上,兄弟俩开始频繁产生分歧。三弟觉得乡亲们最需要的还是实用的日常用品,多进这些货,准能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生意肯定差不了。可四弟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觉得现在时代在变,年轻人的喜好也在变,应该进一些新奇的商品,才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让店里的生意更上一层楼。每次两人讨论,都争得面红耳赤,到最后,总是不欢而散。

终于,在一个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夏日傍晚,天边的晚霞像是被点燃了一般。四弟坐在店里,沉默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提出了散伙的想法。三弟听到这话,整个人都愣住了,他看着四弟,眼中满是复杂的情绪。沉默良久,他最终无奈地点点头。他太了解四弟了,一旦做了决定,就很难再改变。就这样,广利达百货商店变成了集体经营,四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经理,老妹子就是这时候参去那里参加工作的。

时间过得飞快,可广利达商店的生意却每况愈下。没过多久,最终不得不停业关门。但四弟没有被打倒,凭借着在供销社建材商店站柜台积累的经验,他咬咬牙,自己开了一家建材商店。开业初期,他每天起早贪黑,天还没亮就出门去挑选货物,为的就是能拿到质量最好的材料。对待每一位顾客,他都笑脸相迎,耐心地介绍产品,帮忙出谋划策。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热情的服务态度,商店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开始慢慢走上正轨。

然而,四弟的性格弱点就像甩不掉的影子,再次成为他发展的阻碍。那年,大豆市场行情不错,四弟和亲属看到了商机,想着再次合作,借助彼此的资源和人脉,大干一场,赚个盆满钵满。可合作没多久,矛盾又出现了。在收购价格上,四弟觉得应该压低点成本,这样利润空间才大;可亲属却认为价格太低收不到好货,质量没保障。在销售渠道的问题上,两人也是互不相让,各执一词。最终,这次合作再次破裂,不欢而散。

此后,四弟独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意。每天,他都忙得不可开交,从早到晚都在店里忙活,可生意却始终难以突破发展的瓶颈。看着集市上那些通过合作不断壮大的店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四弟心中难免有些落寞。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店里,回想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渐渐明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合作才是壮大的前提。可曾经那些因为自己的固执而错过的机会,就像流逝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 。

在万丰供销社散伙的后期,整个氛围就如同暴风雨来临之前,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供销社院子里那棵老杨树,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枯黄的叶子一片片飘落,仿佛也在为这场变革而哀伤。

我三弟,本应和其他人一样,在这场变革中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可命运却好似故意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实际上,那段时间他在常盛供销社行使权力,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常盛供销社正处于破产分房的关键时期,三弟从早到晚分身乏术,根本无暇顾及万丰这边的分房大事。再加上他正好出门,万丰供销社这边一看机不可失,赶紧分房子,生怕他回来闹。

而四弟,同样被排除在了万丰供销社街面房的分配名单之外。四弟一直本本分分地在供销社工作,平日里对同事也颇为照顾,本想着能在散伙时得到一套街面房,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可如今,希望就像泡沫一样破碎了。

卫生院的退休老院长,是个古道热肠、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他在得知这件事情后,顿时义愤填膺,第一个站出来为我三弟和四弟鸣不平。“这事儿太不公平了!”老院长气得吹胡子瞪眼,双手不停地挥舞着,“两个好人勤勤恳恳,为供销社奉献了这么多年,咋就落得个没好房的下场?天理何在!”那几日,他逢人便说,四处和人念叨这件事,试图为弟弟们讨个说法。他穿梭在大街小巷,找到那些曾经在供销社工作过的老员工,还有一些平日里有些威望的老街坊,希望大家能一起出面,向相关负责人施压。可在这复杂的利益纠葛中,他的声音显得那么微弱,就如同大海里的一滴水,激不起一丝波澜。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那个调到银南供销社的原二把手许丙昌说起。这人一直觉得是李国庆和三弟联合起来打击报复他。想当初,在万丰供销社时,他和三弟、一把手李国庆之间就有些摩擦。许丙昌为人傲慢,在工作中常常独断专行,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三弟和李国庆曾多次对他的一些不合理决策提出质疑,这让他怀恨在心。如今这调动,在他看来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于是,他负气没有去银南供销社报到。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门心思四处托关系,给县社领导施压。他动用了所有能想到的人脉,今天请这个领导吃饭,在酒桌上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的“冤屈”;明天给那个领导送礼,表面是表达敬意,实则是暗示对方为他说话。他还通过一些老关系,找到了县社领导的亲戚,试图通过枕边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心想着重回万丰供销社,再找机会扳回一局。

在他一番不择手段的折腾下,还真让他如愿以偿。许丙昌大摇大摆地回到了万丰供销社,仿佛这里还是他的天下。一回来,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在分房子这件事上做手脚。他心里对三弟和四弟憋着一股恶气,怎么可能分给他们街面的房子作为工资款呢?

在分房会议上,他巧舌如簧,像个狡猾的商人。“这两间房,老张平时工作认真,理应给他。”许丙昌指着最好的街面房,一脸虚伪地说道。可谁都知道,老张不过是他的马屁精,平日里就只会阿谀奉承,工作上毫无建树。而对于三弟和四弟,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们俩情况特殊,唐主任在常盛那边也有工作,就先不考虑了。再者说了,他们为供销社做出的贡献,大家也都看在眼里,可这房子有限,只能先紧着更需要的人。”就这样,弟弟们的希望彻底破灭。

三弟得知分房结果后,只是默默叹了口气。他每天依旧忙碌于常盛供销社的事务,把委屈和不甘都深深地埋在了心底。他知道,就算再怎么抱怨,也改变不了现状,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也许以后还有机会。

四弟则有些愤愤不平,他年轻气盛,咽不下这口气。他直接找到许丙昌理论,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许丙昌,你把话说清楚,凭什么不分给我和我哥好房子?我们哪点做得不好了?”四弟满脸通红,眼睛里燃烧着怒火。可许丙昌只是轻蔑地看了他一眼,冷笑着说:“你要是不满意,就去找县社领导,看看他们怎么说。这分房的事儿,都是经过大家讨论决定的,你别在这儿无理取闹。”几句话就把四弟打发了回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万丰供销社的散伙事宜也逐渐尘埃落定。供销社的大门上了锁,曾经热闹的场景不复存在。三弟和四弟虽然没有得到街面房,但生活还得继续。老院长还是时不时地为他们抱不平,可也改变不了既定的事实。这场关于街面房的纷争,成了他们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也成了万丰供销社散伙历史中的一段不光彩的插曲 。每当弟弟们路过那几间街面房时,心里总会泛起一阵酸涩,那些未说出口的委屈和不甘,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只能渐渐沉淀在心底。

万丰供销社,曾是小镇最繁华的所在,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货物,承载着无数人的生计与回忆,是小镇经济与社交的核心。但是却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了位置。我最后一次进门就是去找许丙昌。

许丙昌在万丰供销社也算有些资历,平日里自视甚高,总觉得一把手的位置非他莫属。此前,他多次暗中运作,拉拢关系、制造舆论,妄图把现任一把手的三弟拉下马,自己取而代之。然而,三弟在供销社里口碑极佳,为人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为职工和小镇居民谋福利,对待工作兢兢业业,那些想扳倒他的人根本找不到任何把柄,许丙昌的计划也一次次落空。

天有不测风云,供销社因资金周转困难,老职工们的劳保费用被拖欠许久,许多老人生活陷入困境,整日唉声叹气。三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四处奔走,试图寻求解决办法。银行贷款申请屡屡碰壁,上级拨款也遥遥无期,无奈之下,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卖掉供销社一处闲置的房产,用这笔钱给老职工们发放劳保费。在三弟看来,这些老职工为供销社奉献了一辈子,绝不能在晚年因生活窘迫而寒心。

可三弟万万没想到,这个出于善意的决定,竟成了许丙昌攻击他的把柄。许丙昌得知此事后,如获至宝,立刻四处宣扬三弟违规处置供销社资产。他本就对三弟心怀怨恨,这次更是不遗余力地抹黑,甚至不惜旷工,整日在镇上和上级部门之间奔走,夸大其词地告状。很快,上级领导开始介入调查,三弟就这样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面对突如其来的调查,三弟虽心中坦然,却也感到无比委屈,他一心为职工着想,没想到却被人恶意利用。而许丙昌则在背后暗自得意,觉得自己上位的机会终于来了。

许丙昌如愿以偿地在调查期间暂代一把手之位,三弟则被派往常盛供销社负责。许丙昌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麻烦事儿便接踵而至。四弟认为供销社之前的分房政策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许多职工的住房需求未得到公平解决。他多次找到许丙昌,言辞恳切地要求重新审查分房方案,为大家争取应有的权益。然而,许丙昌对四弟的诉求不仅置之不理,还嫌他多管闲事,认为四弟是故意找茬,影响自己的权威。

被四弟纠缠得不耐烦的许丙昌,为了摆脱这个“麻烦”,同时也为了震慑其他可能对他有意见的人,竟想出了一个歪主意。他把在小镇上出了名的莽汉弟弟许老五叫到供销社给自己压场子。许老五身材高大魁梧,平日里横行霸道,仗着一身蛮力在小镇上无人敢惹。接到他哥哥的召唤后,他立刻迈着大步,一步三晃地走进了供销社大门,那嚣张的架势仿佛要把整个供销社都震塌。

一见到我四弟,许老五便恶狠狠地瞪着眼睛,大声呵斥:“你小子别不知好歹,我哥说咋就咋,再敢啰嗦,有你好看的!”那声音在供销社里回荡,周围的职工们都吓得纷纷侧目。四弟却毫不畏惧,他挺直腰杆,据理力争:“我是为了大家的公平,这分房政策不合理,就应该重新调整。你们这样以权压人,是不对的!”尽管四弟说得义正言辞,但他毕竟势单力薄,面对许老五的威胁,难免有些孤立无援。

我在万丰供销社工作多年,对这里的人和事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视供销社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当我听说这件事后,再也坐不住了。要是这只是我个人的事情,或者我还年轻气盛,我非得把事情搅个天翻地覆不可。但此刻,我心中更多的是对供销社未来的担忧和对公平正义的坚守。我火急火燎地赶到万丰供销社,径直去找许丙昌。

一见到许丙昌,我强压着心头的怒火,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平静:“许丙昌,我弟弟找你是公事,他是供销社内部职工,要求合理分房。你把你弟弟找来是什么意思?欺负我们家没人是吗?”我顿了顿,目光紧紧盯着他的眼睛,试图从他的眼神中找到一丝愧疚或心虚,“我也是供销社的老人了,今天我得教教你怎么做事,别以为自己当了个小官就可以为所欲为。你要是再这么胡来,迟早得出事!”

许丙昌被我这突如其来的质问弄得有些措手不及,脸上闪过一丝慌乱,但他毕竟是个老油条,很快就镇定下来,皮笑肉不笑地说:“你这话说的,我也是按规矩办事,至于我弟弟来,那就是来看看我,你别多想。”我冷哼一声,心中对他的虚伪感到无比厌恶:“按规矩办事?卖房子给劳保开钱的事儿怎么了?退休了就该饿死?别以为自己能一手遮天,这供销社不是你家开的!”许丙昌脸色一沉,他没想到我会提起这件事,刚想反驳,我又接着说:“今天我把话撂这儿了,你要是再敢为难我弟弟,再敢在供销社里搞这些歪门邪道,我跟你没完!”说完,我转身就走,留下许丙昌在原地气得直跺脚。

从供销社出来,我心中五味杂陈。我深知,这场为了公平正义的斗争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日子里,还不知道会有多少艰难险阻。许丙昌绝不会轻易罢手,他肯定还会想出更多的歪点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打压异己。而我,虽然力量微薄,也没人能为我们主持公道,但为了供销社的未来,为了那些被欺负的人,我绝不会退缩半步。我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和许丙昌这种小人斗争到底,哪怕最终失败,我也要在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坚守住那一丝公平与正义的微光 。

在小镇供销社的退休劳保人员里,分到街面房的仅有当过会计的于桂芹一人。这事儿就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了众人皆知的“新闻”。大家私下里都在议论,说她能分到房,全是托了小叔子麻德的关系,毕竟麻德可是堂堂的行署专员,手握大权,这其中的门道,不言而喻。

然而,世事无常,不几天的工夫,麻德就突然落马了。这消息一传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小镇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那些对街面房分配心怀不满的人,这下可炸开了锅。

“他妈的,凭什么就她分着了?那房子本来就该有我的份儿!”说这话的人叫范广林,他在供销社勤勤恳恳干了三十多年,这些年,劳保费时常拖欠,到现在都没个准信儿,房子呢,更是连个影子都没有。如今看着于桂芹仅凭关系就得了这么好的街面房,心里的气恨简直达到了顶点。

范广林坐不住了,他决定先去找县社的王主任讨个说法。这天,他大步流星地走进了王主任的办公室。王主任正悠闲地坐在办公桌前看报纸,见他进来,脸上堆起笑容,抬起头说道:“老范啊,好久不见,有啥事儿?”范广林可没心思寒暄,直接开门见山地说:“王主任,我听说麻德倒了,那于桂芹分的街面房是不是该重新考虑一下?我在供销社干了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没功劳也有苦劳,那房子我觉得我更有资格。”

王主任听了,放下手中的报纸,端起茶杯慢悠悠地喝了一口,不紧不慢地说:“老范啊,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房子已经分下去了,总不能说收就收回来吧?再说,当时分房也是有一套严格程序的,每一步都有文件记录,可不是随便就能改的。”

范广林一听,顿时急得满脸通红,提高了嗓门说:“王主任,啥程序不程序的,还不是麻德一句话的事儿?他现在倒了,就不能让他的关系户还占着便宜!我不管,反正这事儿你得给我个说法,不然我这心里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王主任皱了皱眉头,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神色,说:“老范,你先别激动。这样吧,你先回去,这事儿我再研究研究,肯定会给你一个答复的。”

范广林从主任办公室出来,心里还是气鼓鼓的,像揣了个炸药包,随时都能爆炸。他觉得王主任就是在敷衍他,根本就不想真正管这事儿。哼,既然你不管,那我就自己想办法!他思来想去,决定去找于桂芹,当面跟她把事情说清楚,让她知道这房子不是她想占就能占的。

于桂芹的街面房位于小镇最繁华的商业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前面是宽敞明亮的门面,后边还能住人,简直就是个做生意的绝佳场所。范广林气冲冲地来到她的店门口,看到招牌上写着“桂芹烟酒副食店”几个大字。店里有几个顾客正在挑选东西,于桂芹满脸笑容,正忙着招呼。

范广林站在门口等了好一会儿,好不容易等顾客都走了,他才大步走进店里。于桂芹看到他,脸上露出一丝惊讶,连忙笑着打招呼:“哟,老范,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范广林可没心思跟她客套,板着脸说:“于桂芹,我来是想跟你说说这房子的事儿。你也知道,麻德倒了,你这房子分得不光彩。我在供销社干了一辈子,比你更有资格住这街面房。我看你还是主动把房子交出来吧,别弄得大家都不好看。”

于桂芹一听这话,脸色瞬间变了,原本的笑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她有些生气地说:“范广林,你这话可就不对了。房子是单位分的,又不是我偷来抢来的。当时分房的文件上写得清清楚楚,我符合条件,凭啥让我交出来?你可别在这儿无理取闹。”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声音越来越大,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范广林气得满脸通红,脖子上青筋暴起,大声吼道:“好,于桂芹,你等着,这事儿没完!我跟你没完!”说完,转身就气呼呼地走了,留下于桂芹站在店里,气得直跺脚。

从那以后,范广林就像着了魔一样,联合张玉等几个同样心怀不满的人,开始了漫长的上访之路。他们四处搜集材料,写了一封又一封言辞激烈的举报信,分别寄到了市纪委、市信访局、省供销社的上级主管部门……信里详细列举了于桂芹通过不正当手段分得街面房的种种“罪行”,言辞恳切地要求有关部门严肃处理,收回房子重新分配,还他们一个公平。

这事儿就像一场熊熊大火,在小镇上迅速蔓延开来,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有人站出来支持范广林和张玉,说他们是为了公平正义,敢于和不正当行为作斗争,是英雄;也有人觉得范广林太较真了,都已经退休了,还折腾个啥,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累。

于桂芹的日子也变得不好过起来。自从和范广林大吵了一架后,她店里的生意就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些老顾客听说她的房子有问题,心里犯起了嘀咕,都不太愿意再来她这儿买东西了。往日里热热闹闹的店铺,如今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于桂芹心里委屈极了,每天坐在店里,望着空荡荡的店面,唉声叹气,满心都是无奈和无助。

有一天,于桂芹正坐在店里发呆,眼神空洞,满脸愁容。突然,店里走进来一个中年男人。男人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公文包,看起来很有派头。他走进店里,目光在店里扫视了一圈,然后礼貌地问道:“你是于桂芹吧?”

于桂芹点了点头,心里有些疑惑,小心翼翼地说:“我是,你是……?”

男人笑了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说:“我是市纪委的,我姓刘。关于你房子的事儿,我们已经调查了一段时间了。”

于桂芹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紧张得手心都冒出了冷汗,声音有些颤抖地说:“那……调查结果怎么样?”

刘纪委神情严肃地说:“你放心,你的房子没有问题。当时分房的时候,虽然你小叔子麻德是行署专员,但所有的程序都是公开透明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监督和记录。经过我们仔细核查,你也确实符合分房条件,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违规操作的证据。至于范广林等人的举报,我们也找跟县社谈过话了,说他只是对分房结果不满意,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来支撑他的说法。”

于桂芹听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积压多日的委屈和担忧瞬间化作泪水夺眶而出,她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哽咽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还我一个清白。这段时间,我真的是被这事儿折磨得快崩溃了。”

刘纪委走后,于桂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思来想去,决定去找范广林,把纪委的调查结果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让他不要再继续闹下去了,大家都是老同事,没必要因为这事儿伤了和气。

范广林正在家里百无聊赖地看电视,心里还在为房子的事儿窝火。看到于桂芹来了,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很不高兴地说:“你来干啥?是不是房子要被收回去了,来找我求情?”

于桂芹并没有生气,她深吸一口气,把纪委的调查结果耐心地跟他说了一遍,然后语重心长地说:“老范,这下你总该相信了吧?房子我是光明正大分来的,你就别再折腾了。咱们都是老同事,在一起工作了这么多年,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别因为这事儿伤了和气,不值得。”

范广林听了,脸上露出半信半疑的神色,将信将疑地说:“你说的是真的?纪委真的这么说?你可别骗我。”

于桂芹认真地说:“当然是真的,这还有假?你要是不信,你可以自己去纪委问,他们的调查结果都是有据可查的。”

范广林沉默了一会儿,心里虽然还是有些不太服气,但也知道再闹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他叹了口气,说:“好吧,既然纪委都调查清楚了,那我就不闹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我比你更有资格住这街面房。”

于桂芹笑了笑,宽容地说:“范广林,这房子已经是我的了,你再这么想也没用。要不这样,以后你要是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咱们还是好同事,以前的事儿就都过去了。”

范广林听了,心里的那股怨气也渐渐消了。他看着于桂芹,脸上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神情,说:“行,于桂芹,你这人还挺大气的。那以后有事儿我还真得找你,之前是我太冲动了,对不住啊。”

从那以后,范广林再也没有上访过。小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街道上依旧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于桂芹的烟酒副食店生意也慢慢好了起来,顾客又渐渐多了起来。只是偶尔有人说起这事儿的时候,还会感慨一番,这世上的事儿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时候还真让人看不透。

在那略显昏黄的午后,日光穿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地碎金。许丙昌拖着沉重的步伐,缓缓站定在我三弟面前。他的神色里,满是岁月镌刻的疲惫,像是背负了无数个日夜的沉重,可那眼眸深处,又隐隐透着一丝如释重负,仿佛即将卸下一副压在心头多年的重担。

许丙昌那些日子可谓是费尽心思。每一次鼓起勇气,又在犹豫中退缩,内心反复挣扎。无数个夜晚,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着该如何面对三弟,如何开口说出那些积压心底许久的话。直到今日,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找到了三弟,此刻望着眼前的人,心中像打翻了调味瓶,各种滋味交织翻涌,这么多年的误会,是时候做个了断了。

“老唐,”许丙昌率先打破沉默,开口时声音略带沙哑,那是情绪的波澜与长久的压抑所致,“你可让我好担心。有些事,我憋在心里很久了,今天无论如何得跟你说清楚。” 他的目光紧紧锁住三弟,像是生怕错过对方任何一丝表情变化。

三弟闻声,缓缓抬眼看向他,目光平静得如同深不见底的幽潭,似乎这些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早已让他对世间一切都波澜不惊。“老许,你说吧。” 他的语调平稳,听不出丝毫情绪起伏。

“你爸没去供销社闹过劳保费的事儿,”许丙昌顿了顿,抬手扶了扶额头,像是在整理那有些杂乱的思绪,“没去万丰供销社闹过,去县社就仅仅一次,还是范广林那家伙催促得紧,你爸才去的。” 他说得很慢,每个字都像是经过了反复掂量。

三弟轻轻点了点头,脸上神色未变,平静说道:“都是干这行的,里面的底细我也清楚,所以当时我就劝过老人,别白费力气,可他不全听啊。” 话语间,隐隐透着对父亲的无奈与担心。

许丙昌叹了口气,那声叹息里满是岁月的沧桑,接着说道:“还有你工作调动的事儿,我承认,我是找人托了关系,可根本没起啥作用。后来你自己犯了错误,才导致被调动,这真跟我关系不大。” 说到此处,他微微低下头,像是在回避三弟的目光,又像是在对过往的行为感到愧疚。

三弟微微皱眉,那眉头轻皱间,似是过往的不悦与困惑再次涌上心头。他沉默了片刻,空气仿佛都在这短暂的寂静中凝固,而后缓缓开口:“当时我是心里有气,总觉得是你在背后捣鬼。现在想想,自己确实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他的语气里,多了几分释怀与自省。

“是啊,”许丙昌接过话茬,感慨道,“就像常盛,那个一把手,不也因为卖房子的事儿被免职了嘛。这世事难料,谁能想到会变成这样。” 说着,他无奈地摇了摇头,眼中满是对世事无常的喟叹。

三弟苦笑着摇了摇头,那笑容里带着几分苦涩与豁达,“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再提这些也没啥意义了。” 他摆了摆手,像是要挥去那些过往的纷纷扰扰。

许丙昌看着三弟,神色认真,目光诚挚:“老唐,咱俩这么多年的误会,我一直都难受。谁也没抱谁的孩子下苦井,咱都是相同命运的人,没必要为了这些事儿生分了。” 他向前迈了一步,眼中满是期待。

三弟眼中闪过一丝动容,那一瞬间的情绪波动,如同平静湖面泛起的涟漪,稍纵即逝却又清晰可见。“老许,我懂你的意思。以前是我太钻牛角尖了。” 他的声音里多了几分温度,那是多年隔阂即将消散的信号。

阳光愈发柔和,暖暖地洒在两人身上,多年的隔阂在这一刻似乎渐渐消散于无形。许丙昌走上前,抬起手,轻轻地拍了拍三弟的肩膀,那动作里满是老友间的亲昵与和解的意味。三弟也回拍了他一下,俩人相视一笑,那笑容里,饱含着对过往的释然、对未来的期许,那些过往的恩恩怨怨,都在这一笑中化为乌有 。

万丰供销社倒闭之后,原本繁华的街道上逐渐涌现出了几家批发零售商店,同时还有一些零散的摊床小贩。这些新出现的商家给街道带来了一些新的活力,但市场格局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些商家中,杀猪的那五六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凭借着对市场的垄断地位,将猪肉的价格定得比其他地方都要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内卷现象逐渐显现。

在激烈的竞争中,这五六家卖猪肉的商家最终只有两家能够生存下来。其他的商家要么被迫关闭,要么转型经营其他商品。与此同时,原本的商店也纷纷改变经营模式,改成了超市经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与此同时,农贸市场的人流量也在逐渐减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人口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不断萎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