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酒话供销情 > 第21章 我订婚她结婚

酒话供销情 第21章 我订婚她结婚

作者:满洲烧刀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9 10:17:36 来源:小说旗

黄艳玲身为一名当代青年,居然索要起了彩礼,当我那天听闻这个消息时,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差点就要骂出来。后来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份彩礼单子竟是她母亲逼迫她写下的。

只见那张纸上,开头赫然写着“人民币一百元”。然而,我的母亲却表示,按照当地的习俗,这钱是万万不能直接写上去的,写上去的都应该是具体的物品才行。

接着看那彩礼单子,后面便开始罗列各种东西,什么布料、服装、家具、寝具等等,虽然这些东西加起来数量不算多,但总让人感觉心里有些不太舒服,有种别别扭扭的滋味儿。

那几天大哥总过来打听,黄艳玲的信有时候我不怕看,就扔在柜盖上,反正那时候她也没什么绵绵情话。她写的总是那些心里感受,题外话比较多。

大哥突然读出来“火花万丈”这个词,我连声说用词不当。这信我提前就看完了的,我营造的氛围不象是谈恋爱,倒象是才艺比拼了。

而在那段时间里,纪万林一直住在我家里,每天不辞辛劳地帮忙挑水、抱柴禾。他与玉珍两人的感情甚好,就只等结婚的大喜日子到来了。至于我嘛,只要有机会能够在单位住宿,就尽量不回家去住,免得看到一些烦心事儿。

说起玉珍的婚事,我们家倒是十分爽快,一张口就表明不要一分钱彩礼。这一举动让纪万林的继父感激涕零,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从那以后,他隔三岔五就会过来串串门,每次来了之后非得留下来吃顿饭再走。而且临走的时候,总会硬塞些钱给我们。尽管数额并不多,但毕竟也是人家的一片真心实意。

可谁曾想,这边刚刚收获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情谊,那边黄艳玲索要彩礼的事情就如同当头给我的一记闷棍,打得我眼冒金星,心情也随之一路看跌。

母亲对黄艳玲可谓是一见倾心呐!直夸这姑娘看着就聪慧过人、机敏伶俐,而且特别会来事,说起话来也是客客气气的,还很懂得体贴照顾人。

母亲满脸笑意,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迫不及待地向我问道:“久泰啊,你到底满不满意呢?快跟妈妈说说你的想法。”

我心不在焉地随口应道:“妈,如果您觉得满意的话,那就这么定下来好了。反正只要您点头,若是打算把她接过来,我马上就给她写信通知一下。”

然而,母亲并没有轻易放过我,依旧不依不饶地追问道:“那怎么能行呢?这件事情无论如何都必须先得到你的同意才行啊。你想想看,咱家已经有她们姐妹四个人了,难道我还要再去认一个干女儿不成?”

听到母亲这番话,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那干脆就给她准备一些礼物和礼金吧,反正需要的也不算多。等将来哪一天我手头宽裕了,这些钱肯定会还给您的!”说完,我便若无其事地看着母亲。

母亲显然对我的回答不太满意,她皱起眉头,轻轻地啧了一声,责备地说道:“哎呀,当妈的啥时候朝你要这笔钱了?等不能动弹再说吧!”面对母亲的质问,我只能嘿嘿一笑,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我家自然是不能少了那个头茬礼啦。我依稀记得当时好像是父亲忙前忙后地操持着这事,那些礼品什么的也是我跟着父亲一起去精心挑选购买回来的。

说来也怪,当父亲一听说对方是黄家奇的闺女时,连半句多余的话都没有,立马就应允了下来。我估摸着就算父亲从来都没亲眼见过那姑娘本人,光凭这层关系恐怕他也会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吧。不过至于正式过礼的时候,我倒是没啥必要亲自到场了,具体是不是由介绍人带着我父母前去的,时间久了我也有点记不太清楚咯。

就这样,在春节前夕,我按照家里人的意思将黄艳玲接到了家中。这次黄艳玲应我们全家人的要求,特意带了好几张她自己的照片过来。听她说这些照片都是当年在明林公社下乡插队的时候拍的呢。这不,大哥一眼就看中其中的一张,愣是爱不释手,一直好好地保存到现在。

有时黄艳玲系着一条蓝底碎花围裙,站在锅台前忙碌地准备一家人的饭菜。她熟练地切菜、炒菜,锅里不时传来“滋滋”的声响和诱人的香气。

有时那灶膛里,火焰熊熊燃烧着,那时她正站在灶坑前在细心地为母亲烧火。火光映照着她红扑扑的脸庞,更显娇俏可爱。

除了做饭时帮忙烧火外,黄艳玲还经常会坐在小板凳上,协助母亲纳鞋底。只见她手中拿着针线,一针一线地穿梭于厚厚的鞋底之间,动作轻盈而娴熟。偶尔,她抬起头与母亲相视一笑,师徒俩之间流淌着浓浓的温情。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更多的时候,黄艳玲喜欢陪着母亲闲聊家常。从邻里间的琐事到村里发生的趣事,她们无话不谈。每当这时,黄艳玲总是笑意盈盈地倾听着母亲说话,时不时插上几句俏皮话,逗得母亲开怀大笑。

不仅如此,对于年幼的弟弟妹妹们来说,黄艳玲更是如同温暖的阳光一般。闲暇之余,她总会把弟弟妹妹们召集在一起,然后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起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有时候是神话传说,有时候是民间寓言,每一个故事都仿佛带着魔力,让弟弟妹妹们听得如痴如醉。

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善良又多才多艺的女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邻居那里,都备受大家喜爱。渐渐地,她的人缘越来越好,人气也越来越高。

这时候纪万林为了让我有更多的空间,他就去他姐姐家里去吃住。大冷天我跟黄艳玲从来不出去谈什么,在家里也是几句客套话实在话,没有那种浪漫爱情。

“回来了?冷不冷啊?”

“吃好了吗?时间来得及,不要着急,穿好衣服。”

也难怪就这几句话,更多的话语都在书信中表达光了。我想春节后还得去她家探望,我真希望亲属有人替我跑一趟。

本来订婚是要相门户的,就是女方那边召集一些亲朋好友来男方家里聚餐,并在酒会上接受男方赠送的礼金和礼品。

我和黄艳玲之间就没有相门户,我也不知道跟她算不算是订婚,但是礼金礼物确实送了一部分,我想这不就是订金嘛。

那位在永久供销社呼喊我的熟人名叫黄倍起,乃是自强大队的大队干部。此人身材矮小,但精神头儿却是十足,仿佛永远充满着活力与激情。而且,他说起话来嗓音洪亮,声如洪钟,老远都能听见。

想当年,黄倍起曾在西街集念过好几年书呢,可谓是有些文化底蕴。自从农业合作化开始之后,他先是担任小队里的会计,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而后因为表现出色,又被调到大队继续担任会计一职。由于一直从事会计工作,所以他基本上没有参与过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劳动。

六十年代初那段艰难的挨饿时期,这里发生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情。当时,黄倍起的哥哥黄倍丰每天早上都会前往常盛公社给学生们授课。

就在一天清晨,黄倍丰像往常一样走在路上时,突然看到路边站着一个陌生的姑娘正在讨要食物。

“大哥呀,我是从辽宁过来的,可怜可怜吧,我好几天没吃到东西了!”那姑娘说话的声音已经有气无力了

心生怜悯的他赶忙上前询问情况,这才得知原来这个姑娘的家乡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颗粒无收,人们只能四处流浪乞讨为生。

而这位姑娘则是跟自己的弟弟一同出来讨饭,只是两人为了提高成功率选择了分头行动。没想到,她竟然在这里遇上了善良的黄倍丰。

“我带着中午吃的干粮,三个玉米面大饼子,可是给你了我怎么办呢?”

“大哥你就给我一个吧,你吃两个饿着一点吧,不然我就饿死了!”

那时的黄倍丰早已成家立业,可当他看着眼前这个饥肠辘辘、面容憔悴的姑娘时,心中实在不忍。

这时,他果断地拿出自己中午的那份口粮,全部送给了姑娘,让她先填饱肚子。那姑娘赶紧抓过去,双手拿着往嘴里填……

“你想不想总有饭吃?如果想的话就跟我回家吧,我们家能吃饱饭!”

“怎么不想啊?如果大哥不嫌弃的话,我以后就伺候你,我什么都会干,还会干庄稼活呢!”

“那好,能干就好,不过我有人伺候了,你还是伺候我弟弟吧,他识字有文化,你肯定会同意的。”

“同意我同意,现在就说好了,你弟弟不同意我也不走了,就给你们家干活吧!”

这时候,那个姑娘已经把三个大饼子全都给干掉了。黄倍丰看着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份彩礼可是出的太值个了!

“他会同意的,我就说了算!咱们这就走,你坐上我的车子,下午我再去上班。”

随后,黄倍丰便带着姑娘回到家中,并将其交到了弟弟黄倍起的手中。就这样,黄倍起因哥哥的善举意外收获了一位媳妇,从此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黄倍起那天出门急急忙忙地,来到永久供销社买东西,到地方发现竟然忘了带钱。没办法,他喊了两嗓子之后还得跟我商量,从我手中赊购了一些东西应急。不过这黄倍起还挺讲信用的,没过几天就把钱给我送来了,而且还顺道又挑选购买了一些其他物品。

当时店里正好没什么客人光顾,我见此情形,便决定亲自送他几步。我们一路走到院子里的时候,黄倍起突然压低声音对我说:“久泰呀,跟你说个事儿,就是前几天来过咱们这儿的那个姑娘,我之前见过她!她们家跟我哥哥家可是住得很近,就在隔壁住。而且,听说这姑娘以前还和别人谈过恋爱,只是不知道因为啥原因,最后两人没能成。”

说完这些之后,黄倍起小心翼翼地朝四周张望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还有更离谱的呢!我那个侄子啊,一直对这个姑娘爱慕有加。”

“有一天中午,那姑娘正在家里睡午觉,我那不成器的侄子居然偷偷摸摸地从窗户跳进了人家屋里。”

“一开始可能是想着去偷点东西吧,但后来也不知道咋回事,他俩就撕扯在一起了。”

“结果动静太大,把人家屋子里的被子垛都给弄倒了。最后我那侄子一看情况不妙,吓得撒腿就跑啦!”

听完黄倍起这番话,我一下子愣住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才好,过了一会儿,我只能毫无表情地干笑两声。

而黄倍起见状,则跟着嘿嘿笑了两声,随后便转身离去了。然而,或许他根本不知道,其实那位姑娘这次来,是打算跟我处对象的。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黄倍起则是出尽了洋相,大家赐予他一个独特的绰号——“小爬虫”。每当有人提起这个名字时,社员们都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对于当年还是个孩子的我而言,尽管没有直接参与到这场运动当中,但却也算是一个亲身经历与见证者。那时大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我眼中往往只是一场场热闹非凡的表演。

在那段时间里,村里较为活跃的人物要数温世义和大队会计黄倍起等人了。温世义主要负责管理小队方面的事务;而黄会计他们呢,则组织并成立了所谓的自强大队文革小组。

这个小组可不得了,竟然一举夺取了大队书记以及大队长手中的权力,并对他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批判斗争,美其名曰“革命行动”。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这就是典型的“停产闹革命”。

自强大队原来的书记叫邵禄,有一次他来我们一小队开会,讲了半宿解放东北的战事,其中提到了国民党上将卫立煌。他的口才挺好,再加上嗓门高亢,听的人们鸦雀无声。我对他的印象是很深刻的。觉得这个人“有两把刷子”。

但是时过境迁,一场针对邵禄的批斗大会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下拉开了帷幕,主持这场会议的人正是黄倍起。只见他昂首挺胸地走上讲台,目光锐利如鹰隼般扫视着台下的众人,然后清了清嗓子,开始发表讲话。

他慷慨激昂地历数着邵禄的种种“罪行”,每一句话都如同利剑一般刺向邵禄的心窝。当黄倍起念完那篇精心准备的批判稿后,会场陷入了短暂的沉寂,紧接着便是群众们此起彼伏的发言声。

有的人大声呼喊着口号,声音震耳欲聋;有的人毫不留情地指责邵禄的过错,言辞犀利;更有甚者直接破口大骂,仿佛要将心中所有的愤怒和不满都宣泄出来。然而,面对这汹涌澎湃的声浪,邵禄却始终低垂着头,宛如一尊沉默的雕塑,一言不发。

而此时,大队长甄玉清则因为刚刚上任不久,且平日里为人处世十分低调,所以并没有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大家只是象征性地让他站在台下,充当一个陪衬的角色而已。

毕竟,在这动荡不安的政治风云中,局势变化之快常常令人瞠目结舌。正所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谁也无法预料明天将会如何。

黄倍起这伙人作鸟兽散后,邵禄终于反过来收拾他们了。在五队的西厢房,邵禄亲自上阵,他让黄倍起在地上爬来爬去,就像狗那个样子。

我们半大孩子趴在窗户上往里看,那窗户钉着木头板条,其间的缝隙很大。我看见每一次邵禄用手指戳向黄的肋巴时,黄都会惊恐地发出“妈呀”的叫声。那尖锐的声音仿佛能穿透人的耳膜,让人不禁心头一颤。

而每当听到这声惊叫,我的心脏也会不由自主地猛地咯噔一下。就这样,邵禄不停地戳着黄,而黄则一次次地发出令人揪心的呼喊。

等到邵禄终于觉得戳够了的时候,他才缓缓收手,然后慢悠悠地回到那张破旧的木凳子上坐下来。

此时,他脸上的表情极为复杂,既有着一种扭曲的满足感,似乎从折磨黄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变态的快感;同时又流露出一丝轻蔑和嘲弄的神色,仿佛眼前的黄不过是一只可以随意摆弄的可怜虫。

紧接着,邵禄突然恶狠狠地骂道:“他妈的,你就是个小爬虫!彻头彻尾的小爬虫!就凭你这样的货色,居然还妄想着当上大队书记?哼,如果让你当了书记,那老子我该何去何从呢?”

说完,他便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趴在地上如狗一般屈服的黄倍起,大声喝道:“给我往前爬爬!”

黄倍起听到命令后,不敢有丝毫怠慢,只得乖乖地向前挪动了一小段距离。

然而邵禄并没有就此罢休,他继续发号施令:“往后稍稍!”

于是,黄倍起又战战兢兢地向后退缩了几步。就这样,在邵禄的淫威之下,黄倍起像一个失去尊严的玩偶,被肆意摆布着。

时间过得很快,夜幕渐渐降临。黄倍起只能蜷缩在冰冷的谷草堆上休息,他那单薄的身躯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渺小和无助。

没过多长时间,大队书记的职位发生了变动,原本趾高气扬的邵禄被调走了,接替他位置的人变成了甄玉清。

每当回忆起那段过往经历的时候,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闷感便会涌上心头,觉得人整人是没有好结果的。

又想起黄倍起曾经跟我说过的,有关黄艳玲的那些话语时,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他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呢?这些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难道说黄艳玲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女子身上真的存在某些问题不成?可是从表面上来看,她并没有任何异常之处啊!

不过话说回来,很多事情往往都是深藏不露的,如果不深入调查一番,恐怕很难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所以,等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去探听个清楚明白才行。毕竟婚姻乃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万万不可轻率行事。

再想想看,像宝东那样热闹、人口更多的县城里,优秀的年轻小伙子应该不在少数吧?可为何黄艳玲却偏偏要舍近求远,跑到这穷乡僻壤之地来找寻自己的另一半呢?这里面会不会有着什么特殊的缘由或者难言之隐呢?越想越是觉得此事颇为蹊跷,看来非得把它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在我们这个屯子里,常常光顾永久供销社的人是张大肚子。与黄不同的是,张大肚子每次来到这里都是为了购买各种美味可口的食物,以满足自己贪吃的**。

张大肚子在文革时期遭受过重罪刑罚,被判入狱长达二十年之久,而罪名竟是反革命分子。然而,在历经五年牢狱之灾后,他终于重获自由,得以返回家乡。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负责搞四清工作的曹参谋对他颇为了解,坚决不肯承认他是反革命分子,并在甄别之际出手相救。

话说当年成功降服张大肚子的人,名为杜祥。这其中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而历史往往就是如此奇妙。

回到那动荡不安的文革初期,这杜祥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还有谁可以拿来批斗了。他坐在那儿,眉头紧锁,满脸愁容,心里那叫忧闷呢!

话说这张大肚子,那可是西头五队出了名儿的人物!他打小的时候就是个二流巴蛋的主儿,整天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别人家的孩子都乖巧懂事,勤奋好学,可他呢?整日里无所事事,东游西荡,一点正经事儿不干。

随着年岁渐长,本以为这张大肚子能有所收敛,走上正道,哪知他依旧死性不改,终日还是不务正业。一天到晚游手好闲,不是东家串串门,就是西家唠唠嗑。甭管见到谁,都要凑上去开几句玩笑,那嬉皮笑脸的模样,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而且呀,这人还不分老少尊卑,对长辈也没个敬重的样子。

赶上文化大革命,张大肚子反倒找到了“用武之地”。只见他神气活现地挎着一个红通通的语录兜子,成天屁颠屁颠地跟在那个叫杜祥的人身后,跑前跑后的,像极了人家的小跟班。起初那段日子,他倒是跟着沾了不少光,在外人面前也是一副风风光光的模样。

偏偏大肚子不讨巧,不该晃荡的时候在杜祥眼皮底下晃荡。杜祥啪的一声拍上了桌子:“就他了!”

罪名不够怎么办?先绑起来再说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总能给他罗织几条吧。

接下来把他交到孟大巴掌手上的时候,张大肚子这回可就惨了。

三伏天,张大肚子光着膀子,一脚踩着一条板凳。脖子上挂着用细麻绳挂起来的,两个各有七八斤重的铁秤砣。不大一会儿,张大肚子就已经汗流浃背。

过了约莫一袋烟的时间,只见那孟大巴掌将板凳缓缓地、一点一点地朝外挪动着。随着板凳的移动,张大肚子的大胯也被迫越劈越大,仿佛要裂成两半似的。

终于,在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坚持后,只听妈呀一声惨叫,接着“扑通”一声,张大肚子再也支撑不住身体的重量,从板凳上狼狈地摔落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孟大巴掌见状立刻眼疾手快地抄起一根粗壮的柳条,毫不犹豫地朝着张大肚子狠狠地抽打过去。

那柳条如疾风骤雨般落在张大肚子身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孟大巴掌下手毫不留情,一下接一下,直打得那柳条都承受不住如此猛烈的力量,最终断裂开来。

而可怜的张大肚子则被这一顿暴打折磨得死去活来,嘴里不停地发出凄惨的叫声,现场群众的心被揪起来,人群一片鸦雀无声。

然而,即便遭受了这般非人的待遇,张大肚子仍然没有得到丝毫喘息的机会。打完之后,他还必须强忍着剧痛再次站起来,继续重复刚才劈胯的动作。

可每一次刚一站稳不久,便又会因体力不支而再次重重摔倒在地。如此循环往复,张大肚子真可谓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此时,张大肚子的父亲正站在围观的人群之中。看着自己儿子所受的苦难,他心如刀绞,泪水止不住地滚落下来。这位善良的父亲无论如何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傻儿子会卷进政治漩涡中。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出了监狱不久,张大肚子仍然旧习不改,他一出门满屯子的狗都叫唤,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劝他道:“张哥啊,你还是把钱攒下来娶媳妇用吧,别总是拿来买吃买喝啦。”

只见他咧嘴呵呵一笑,回应道:“哎呀,老弟哟,别提什么娶媳妇啦!就我这副模样,谁家姑娘愿意嫁过来呢?能偶尔勾搭上个老娘们儿快活一下就算不错喽!”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自从他出狱以后不久,竟然真的成功地讨到了一房媳妇。当时正值国家平反时期,他因此获得了五百元的赔偿金。于是乎,他凭借这笔钱顺利地迎娶了一位年纪尚轻的小媳妇。那小媳妇年仅十三四岁,还挺活泼可爱的。

那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傍晚,夕阳如血般染红了半边天。忙碌了一整天后,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踏上了归家之路。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张大肚子正奋力地赶着一辆老牛车缓缓前行。而牛车上,则端坐着两位女子。

好奇心作祟之下,我快步上前,开口问道:“张哥,您这是忙什么去啦?”听到我的声音,张大肚子转过头来,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大声回应道:“哎呀,原来是久泰呀!这不眼瞅着五月节就要到了嘛,我寻思着把她娘俩接到家里来过个节热闹热闹!”

我好奇地继续追问:“那张哥,这两位女士和您是什么关系呀?”张大肚子挠了挠头,略微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嘿嘿,这不那啥嘛,有人给我介绍的对象,虽然还没正式结婚,但也差不多定下来了,到日子你来喝喜酒吧!”

告别了张大肚子之后,我加快脚步往家赶去。一进家门,看到正在厨房忙碌的母亲,便迫不及待地将刚刚在路上遇到的事情讲述给她听。

听完我的叙述,母亲停下手中的活计,感慨万分地说道:“都说七十岁要有个家,八十岁要有个妈,这人呐,无论年纪多大,还是得有个知冷知热的老婆才行啊。”

“有个人能在家里帮衬着洗洗涮涮、操持家务,总好过自己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过日子。”

“不然等真到老了那天,身边连个说话解闷儿的人都没有,更别提生病了谁来照顾了。”

“而且要是一直孤身一人,连个一儿半女都没有,等到兄弟姐妹也都年老体衰自顾不暇的时候,那日子可真是没法过咯!”

母亲的这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确实如此,人生在世,总是需要一些亲情与陪伴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温暖与幸福。尤其是当步入暮年之时,如果没有亲人相伴左右,那种孤独寂寞之感恐怕会让人难以承受吧……

过两天,大肚子那个对象就跟她的母亲一同前来我家串门做客。那小对象一进门便兴高采烈地在地上拍起了皮球,拍着拍着,不知怎的竟与那皮球一块儿翻滚在地,那场景真是滑稽又有趣,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只可惜好景不长,结婚的日子不久,因为嫌小媳妇不懂过日子,公公就在一旁煽风点火,教唆自己的儿子跟儿媳妇离婚,最终将这位年少的小媳妇无情地扫地出门。

周围的人们听闻此事,无不为大肚子感到深深的惋惜。果不其然,自那以后,大肚子始终孤身一人,几乎是到处流浪没个固定地点,受伤了还得找村里安排人伺候,也无人替他掌管钱财,即便手头有些积蓄也很快就被挥霍一空了。

话说那以后这屯子里突然来了一对男女——许春轩和他的妻子。他俩的相识经历那可真是充满戏剧性。原来,他们二人竟是在一家旅店里偶然邂逅的,也许是缘分使然吧,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并决定从此携手共度余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女人竟然是一个暗地里做皮肉生意的暗娼。对于此事,身为她丈夫的许春轩其实心中跟明镜儿似的,但不知为何,他还是选择接纳了她。

而这个张大肚子,得知许春轩家里有这么个风骚媳妇后,便打起了歪主意。好象他得到的赔偿金没地方花销了,结果把大半部分钱都花在了这个女人身上。

每天早上,许春轩都会早早地起身前往生产队干活,而此时那个女人呢,则依旧懒洋洋地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不肯起来。就在这时,心怀不轨的张大肚子瞅准时机,悄悄溜进许家,花钱与那女人寻欢作乐。

倘若他已然成家立业,家中有着温柔贤惠的妻子,并且还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围绕膝下,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难道他还能狠心抛下这温馨美满的家庭,自顾自地去纵情享乐吗?

然而,从张大肚子的亲身经历来看,那些缺乏明智之人引导和帮扶的浪荡公子哥儿们,往往难以抵御外界种种诱惑,最终必然会误入歧途、走向邪路。

毕竟,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没有人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引与规劝,单凭个人薄弱的意志力,很难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守正道。

然而,张大肚子这个人,那可是个怎么也饿不着自己的主儿!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身怀一门独特的技术活儿——做大锅饭。这门手艺可让不少单位食堂对他青睐有加,请他过去担任厨子一职。要说他的厨艺嘛,倒也算得上不错,做出来的饭菜虽说不上是什么山珍海味,但起码能让人吃得饱、吃得香。

只是呢,要想让张大肚子能够顺顺利利地干上这份工作,还真少不了好心人的关怀与照料。毕竟,单靠他自己那点儿本事和自觉性,有时候还真不一定能行得通。

而且,这家伙还有个不咋光彩的癖好。每到一个新地方,他就开始四处搜罗那些出卖**的老娘们儿。一旦找到了目标,他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辛苦挣来的工资大把大把地花出去。等到钱花光了,如果**还没得到满足,这家伙甚至会动起歪脑筋,琢磨着去偷点东西来继续满足自己的私欲。

春节过后没多久,一场罕见的强降雪突然降临。这场大雪铺天盖地而来,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掩埋在一片洁白之中。据老人们说,这样恶劣的天气已经有好几十年未曾遇到过了。

雪花纷纷扬扬地下着,很快就堆积得厚厚的一层。家家户户的房门都被深深地埋在了雪中,有些甚至完全看不见了踪影。情况比较严重的人家只能无奈地守在屋子里,焦急地等待着外界的救援。

我的大哥见此情形,毫不犹豫地从自家的窗户翻了出去。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中艰难前行,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些工具。接着,他便开始奋力地挖掘起左邻右舍那被雪藏起来的大门。经过一番努力,一扇扇紧闭的房门终于重见天日,被困在屋内的人们也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而我们所在的供销社同样未能幸免,大量的积雪覆盖在门口和屋顶上。为了能够正常营业,大家不得不齐心协力地清理积雪。我拿着铁锹不停地铲啊铲,累得气喘吁吁、头晕目眩,但眼前的积雪却似乎永远也清不完似的。

由于这样糟糕的天气,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出门购物,供销社里冷冷清清的,一个顾客的影子都看不到。那天晚上,我干脆就在单位住下了,一连好几天都没有回家。等到终于可以回去的时候,一路上依旧是困难重重。道路早已被积雪掩盖得严严实实,我走得跌跌撞撞,时不时还会滑倒在地,简直就是连滚带爬。真不知道那些每天需要上学的孩子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困境?他们是否能安全抵达学校呢?想到这里,我不禁忧心忡忡起来。

在 1977 年那个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春天,新学期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玉珍与纪万林喜结连理。婚礼就在本屯子里举行,送亲的队伍热热闹闹地出发了。那辆装饰得喜气洋洋的马车,仿佛承载着所有人对这对新人的美好祝福,故意缓缓地绕行了一大圈,才最终停在了纪万林家的大门口。

而负责主持这场婚礼的司仪,正是王玉财。他在当地可是出了名的能说会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唠头忙”。只见他陪着主人精神抖擞地站在门口,笑容满面地迎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们。

按照传统习俗,新娘乘坐的“花轿”需要有一个弟弟来押送,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我和玉珍的弟弟身上。当花轿抵达纪家门口时,按照惯例,婆家应该递给押轿的老弟一个红包,表示感谢和祝福。如果老弟觉得红包里的金额太少不满意,完全可以当场打开查看,并毫不客气地将其摔到地上,然后继续向婆家人索要更大的红包。直到红包的数额达到老弟的要求,新娘子才会肯下轿走进新房。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和玉珍的这位老弟却是个心地极其善良、善解人意的孩子。他深知纪家的生活并不宽裕,日子过得颇为艰难,所以从一开始就压根儿没有想要为难他们的念头。当他接过婆家递过来的红包后,只是轻轻地捏了一下厚度,心里便大概有数了。尽管里面装着的仅仅只有四张皱巴巴的一元旧票子,但老弟丝毫没有露出嫌弃的表情。相反,面对婆家人的好言相劝和真诚道谢,他微笑着点了点头,二话不说就跳下了“花轿”,大步流星地朝着新房走去。

我们娘家这边的亲戚们陆陆续续地都坐上了桌子,大家热热闹闹地准备开始享用丰盛的宴席。然而,我那老弟却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怎么找都找不到人影儿。后来费了好大一番功夫,终于找到了他,可谁能想到呢?这孩子居然完全不晓得自己作为娘家人的特殊身份,可以堂堂正正地坐在贵宾的席位上啊!结果可好,他就跟那些普通的客人一样,傻乎乎地满场乱跑着到处去找有空位的桌子。

不得不说,这件事从侧面也反映出主人家在招待方面确实存在疏漏之处,居然给留了这么大一个缺憾出来。要是稍微用点心安排一下,也不至于让老弟像个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嘛!

好在最后这个错误总算是被及时发现并纠正过来啦。大家伙儿一起努力,你挤一点我挪一点,好不容易才给他硬生生地腾出了一小块地方来。就这样,老弟总算能够顺顺利利地坐下吃饭了。要不然呐,说不定等我们都已经酒足饭饱、打道回府回到娘家的时候,他还可怜巴巴地站在那儿等着下一轮开席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