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酒话供销情 > 第78章 摧残的面貌

酒话供销情 第78章 摧残的面貌

作者:满洲烧刀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9 10:17:36 来源:小说旗

在我记忆的深处,母亲的九叔,也就是我们敬重地唤作九姥爷的老人,他的家里曾演绎过跌宕起伏的故事。九姥爷膝下育有三个女儿,在我们那个不大的地方,这三个女儿可是远近闻名的“抓钱能手”。从改革开放的浪潮初起,九姥爷家就仿佛被卷入了时代的漩涡,热闹非凡,人来人往,而这一切,都与这几个精明得如同算盘珠子般的女儿脱不了干系。

九姥爷的小女儿,生得那叫一个俊俏,一双灵动的眼睛像是藏着漫天星辰,性子却像腊月里的爆竹,一点就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了北方这片广袤的土地,也吹进了小女儿的心里。外面的世界,在她眼中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神秘匣子,散发着无尽的诱惑。她满心满眼都是对新生活的憧憬,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一个从关里来的买卖人。那时候,关里来的人,要是没有根基,在我们老百姓眼里,那就是无根的浮萍,都被叫做“盲流子”。这买卖人虽说能说会道,兜里似乎也不缺钱,但在大家传统的观念里,总归是不够本分,像个四处飘荡、不可依靠的浪子。家里人得知这门婚事的时候,几乎都炸开了锅,七大姑八大姨纷纷上门劝阻,可小女儿就像吃了秤砣——铁了心,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一心只想着跟着那人去闯荡那充满未知的新生活。

婚后,小女儿跟着丈夫欢欢喜喜地去了关里。起初,日子似乎还如她所期待的那般,时不时有信件寄回来,信里写着她在那边的新鲜事儿,说生意做得还不错,生活也安稳。家里人看着信,心里的担忧也就渐渐少了些。可谁能料到,命运就像一场无情的暴风雨,毫无征兆地袭来。没几年,一个如同晴天霹雳的噩耗传来——小女儿喝药自杀了。家里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像是被重锤击中,整个人都懵了。好好的一个大活人,前阵子还在信里说着开心事儿,怎么就突然没了呢?大家心急如焚,想要去关里弄个水落石出,可关里人生地不熟,路途又那么遥远,家里人打听了许久,连她自杀的原因都毫无头绪,最后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那股无力感,就像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在了每一个家人的心头。

再说说九姥爷另外两个女儿。一个随夫姓刘,我平日里喊她刘姨;另一个随夫姓唐,大家都叫她小老唐,我也跟着这么称呼。先讲讲小老唐的故事吧,她的丈夫唐宽是个老师,早些年就在教委任职,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许多年,退休前也算是有一定威望的人物。早些年,小老唐和唐宽一直都没有孩子。小老唐每次看到别人家孩子在院子里嬉笑打闹,吵吵嚷嚷的,就忍不住撇嘴抱怨:“我就烦孩子,一天到晚跟驴妈翻蛋似的,没个消停时候。”可岁月不饶人,等她人到中年,看着身边空荡荡的屋子,心里就莫名地慌了起来,那种孤独感就像潮水一样,慢慢将她淹没。两口子这下可着急了,四处寻医问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迎来了一男一女。

本以为这下生活能步入正轨,一家人能和和美美地过日子,可命运似乎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们。儿子一生下来就被诊断为弱智,小老唐和唐宽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心都碎成了渣,从此开启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求医之路。他们带着孩子跑遍了周边的大小医院,听了无数医生无奈的摇头,尝试了各种偏方,可孩子的情况却始终没有好转。

九十年代的时候,他们一家住在自强屯。自强屯是个热闹但又有些杂乱的地方,附近还有个隐蔽的赌窝。小老唐家因为日子过得殷实,在屯子里是出了名的有钱,这也引来了一些心怀不轨之人的觊觎。一天深夜,屯子里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吠。一个在赌窝里输得底儿掉的赌徒,红着眼,像发了疯的恶狼一般,盯上了小老唐家。他手持利刃,偷偷摸摸地来到小老唐家门前,用力地敲门。唐宽当时正在屋里休息,迷迷糊糊中听到敲门声,还以为是哪个街坊邻居有急事找,丝毫没有防备,就起身去开门。可门刚一打开,歹徒就像饿虎扑食一样冲了进来,身材魁梧的歹徒眼疾手快,一把抱住唐宽,将锋利的刀子抵在了他的脖子上,恶狠狠地吼道:“识相的就把钱交出来,不然今天就是你的死期!”唐宽吓得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双腿不停地打着哆嗦,哆哆嗦嗦地说:“你、你先松开我,我这就给你们拿,千万别冲动。”谁也不知道唐宽最后给了歹徒多少钱,只知道这场惊心动魄的抢劫结束后,小老唐和唐宽被吓得魂飞魄散。

经历了这场生死劫难,小老唐和唐宽哪还敢在自强屯继续住下去。没出几天,他们就匆匆忙忙地收拾家当,搬到了安国乡所在地。本以为换了个新环境,就能远离那些可怕的回忆,过上安稳的日子,可那段被恐惧笼罩的经历,就像一道深深的伤疤,刻在了他们的心里,怎么也抹不去。

他们在安国的住宅距离我大姐家很近,大姐从自强村那个下甸子屯搬过去是为了跟孩子们经营面粉厂。她的大女儿和小女儿都住在那里,而她跟小女儿夫妻俩住在一起,后来她就经常去宝东给儿子哄孩子去。我去安国她家的时候见过小老唐,她让我进屋坐一会儿。那时候小老唐的女儿已经出嫁了,剩下这个儿子不着消停,一会儿要扒房子,一会儿要和泥抹墙,唐宽总盯着他。我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跟他们老两口子聊聊天,得到了一些素材。

再讲讲刘姨,她和丈夫跟小老唐两口子同样,早就干起了个人贷款的营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抬钱”。在那个经济刚刚起步的年代,这行也不难做,风险有一些但陷阱谈不上,也不大会得罪人。刘姨和丈夫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天天惦记着那些利息,有时他们四处奔波,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磨破了嘴皮子,就盼着能顺利完成一笔生意。偶尔碰上一个耍赖不还钱的人,那可就头疼了,还得跑腿想法子催债,一来二去,身心就开始疲惫起来。

有一回,一个借钱的人喝得酩酊大醉,到了还钱的日子却还不上。刘姨和丈夫实在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门去要。那人一看到他们,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耍起了酒疯,顺手操起一把菜刀,挥舞着冲了出来,嘴里还骂骂咧咧的:“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刘姨吓得脸色煞白,赶紧躲在丈夫身后,双手紧紧地抓住丈夫的衣角。丈夫虽然也吓得双腿发软,但还是强装镇定,壮着胆子和那人理论:“你借钱的时候可是写了借条的,现在到日子了,你就得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那人根本不听,依旧张牙舞爪地挥舞着菜刀。后来,那人还是给了钱,一分没少。

有一次家里进去贼人,把借条都给偷跑了,并没有多少现金损失。不过那些抬钱的人都没有赖账,最后连本带利都还了回来。

九姥爷家这三个女儿,一生都在拼命地和钱打交道。小女儿为了追求财富远嫁他乡,却最终丢了性命;刘姨和小老唐为了抬钱,生活过得并不安静,她们姐两个就是民间借贷的代表人物。

在我年少时,去安国上学的那条路上,总能邂逅一位独特的老人。他一头银丝般的白发,配上长长的白胡子,在风中微微飘动,仿佛一位从岁月深处走来的隐者。他频繁地往返于两个屯子之间,不知疲倦。我们这群学生觉得他的奔波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长征,于是私下里给他起了个绰号——“老长征”。后来才知晓,他是唐宽的父亲。

老长征常住在下甸子屯的儿子唐忠家。唐忠家的院子不大,几间低矮的瓦房,院子里养着几只鸡,总是咯咯叫着。按理说,在这儿安享晚年也算惬意,可老长征却隔三岔五就往自强前屯的唐宽家跑。

自强前屯和下甸子屯之间,是一片广袤的田野。春天,田野里满是嫩绿的麦苗,像一块柔软的绿毯;夏天,金黄的油菜花肆意绽放,灿烂夺目;秋天,沉甸甸的谷穗在风中摇曳,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冬天,皑皑白雪覆盖大地,一片寂静。老长征就穿梭在这四季变换的田野间,身影显得有些孤单。

屯子里的人对老长征的频繁往返充满了好奇,茶余饭后总爱议论纷纷。张大婶总是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扯着嗓子说:“我看呐,肯定是他老伴儿总在唐宽家,他心里惦记,所以才一趟趟地跑。”一旁的李大爷吧嗒了一口旱烟,慢悠悠地反驳道:“说不定是找唐宽要生活费呢,毕竟年纪大了,自己也没个收入。”但也有人说,老长征的老伴儿并不待见他,每次他去了,老伴儿都冷着脸不搭理他。可即便如此,老长征依旧没有停下脚步。

老长征的身体十分硬朗,他走路时腰杆挺得笔直,脚步沉稳有力,“咚咚”地踏在土地上,仿佛带着一种韵律。每次看到他,我们这些孩子都会在后面小声议论,有的说:“他是不是有什么秘密任务呀,天天走这么多路。”还有的说:“他会不会是大侠,在两个屯子之间行侠仗义呢。”他对我们的议论浑然不觉,只是专注地走着自己的路。

在屯子里,“老长征”是个神秘的存在。他很少与人闲聊,总是独来独往。去唐宽家的时候,他就默默地穿过田野,走进唐宽家的院子。那院子里有棵老榆树,枝叶繁茂。老长征进了屋,也不知道和家人之间会发生些什么。偶尔有人路过唐宽家,会看到“老长征”从屋里出来,脸上带着失落,脚步也不像往常那般轻快,但他依旧什么也不说,又踏上了回唐忠家的路。

谁也没有料到,那个看似坚强的老长征,会以一种决绝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那天,天气格外闷热,一丝风也没有。听说他像往常一样吃了一顿鸡蛋羹,然后就独自去了永久西北沟。那西北沟有些荒凉,周围长满了野草,几棵歪脖子树在那儿静静伫立。老长征就吊死在了其中一棵树上。

消息传来,整个屯子都震惊了。人们不敢相信,那个走路都带着风的老人,怎么会选择自杀。唐宽和唐忠两兄弟满脸悲戚,忙着处理后事。屯子里的人又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猜测他自杀的原因。有人皱着眉头说:“肯定是在两个儿子家都过得不舒心,心里憋闷太久了。”还有人小声嘟囔:“也许是和老伴儿的矛盾实在化解不了,一时想不开。”可这些都只是猜测,老长征为什么自杀,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

从那以后,我们上学的路上再也看不到那个白发白胡子老人的身影了。“老长征”这个绰号,也渐渐被大家遗忘。只是偶尔有人路过永久西北沟,还会想起那个神秘又倔强的老人,想起他谜一样的死亡,然后轻轻叹一口气,继续赶路。日子依旧在屯子里不紧不慢地过着,仿佛老长征从未在这世间存在过,可他的故事,却在屯子的角落里,偶尔被人提起,成为人们对岁月和生命的一声喟叹。

唐忠后来搬到了天津,满心期待着换个环境能开启新生活。他向来热爱运动,每天都会骑自行车出去锻炼,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放松心情。那天,他像往常一样骑车出门,阳光正好,微风轻拂,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平常。可谁能料到,命运的黑手悄然伸来。在一个路口,一辆闯红灯的货车直直冲了过来,唐忠躲避不及,被狠狠撞倒在地,当场就没了气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虽说最后获得了一笔赔偿金,可再多的钱,又怎能换回一条人命,怎能抚平家人心中的伤痛呢?

唐宽留在了本地,那日子让他们两口子过得紧紧巴巴。他的退休金不少,同时还经营着小额贷款的小生意,一分一毫都精打细算。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起床开始忙碌,不是去催收贷款,就是在家仔细核算账目。平时他总是穿着那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鞋子也磨得没了形状。

有一回傍晚,我从大姐家出去乘凉,恰好碰到唐宽回来。我招呼他过来坐会儿,看着他疲惫的样子,忍不住劝道:“姨夫啊,你这日子也别过得太抠搜了,钱是挣不完的,该享受就享受享受,别把自己累坏了。”他苦笑着,用那粗糙干裂的手抹了把脸,说道:“久泰呀,我那个小子你知道,没钱谁管他呀?我得给孩子们多攒点,以后他们的路还长着呢,用钱的地方多了去了。”看着他那坚定又无奈的眼神,我当时心里满是佩服,却怎么也想不到后来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那天午后,天气有些闷热,让人莫名烦躁。安国乡街道上突然听到一阵嘈杂声。就看见唐宽被人用三轮老爷车拉着,一路颠簸而来,小老唐跟在旁边,满脸焦急,眼眶都红了。我大姐夫赶紧迎上去,还没等开口,小老唐就带着哭腔说道:“他甄哥呀,可咋办啊,老唐突发急病了!”大姐夫心里“咯噔”一下,这可不是小事,有可能是要命的急症啊!他忙不迭地说:“赶紧叫救护车,这三轮老爷车慢悠悠的,哪能行啊!时间就是生命,可不能耽误!”小老唐却犹豫了,嗫嚅着:“叫救护车得多贵啊,先让这熟人拉着去医院吧,应该来得及的。”大姐夫心里直叹气,可看着她那慌乱的模样,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别出事儿。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那三轮老爷车没走多远,就“嘎吱”一声趴窝了。车主急得满头大汗,手足无措,最后只能一路小跑回去找人拿工具修车。就这么在原地,足足耽误了一个多小时。太阳越来越毒,烤得人心里发慌,唐宽躺在车上,脸色惨白,毫无血色。好不容易车修好了,大客车过来了,又折腾着坐大客车去宝东医院。一路晃晃悠悠,等终于到了医院,医生一番检查后,眉头紧紧皱成了个“川”字,无奈又严肃地说:“脑出血耽误太久了,情况很危急,我们这儿没手术条件,得赶紧转去安北医院手术,不然性命不保。”

小老唐彻底慌了神,在医院的走廊里来回踱步,眼神中满是恐惧和无助。犹豫再三,她咬咬牙说:“我们就在这儿治,再转院怕更耽误时间,万一路上……”医生无奈地摇摇头,转身开始准备抢救。可一切都太晚了,尽管医生们拼尽全力,唐宽还是没能挺过去。当医生宣布死亡的那一刻,小老唐瘫倒在地,放声大哭,那哭声撕心裂肺,听得人心里一阵阵地疼。

刘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愣住了,手里的饭碗“啪”的一声掉在地上,碎成了几片。怎么也不敢相信,前几天还好好聊天的一个大活人,就这么没了?她满心愤怒和惋惜,气冲冲地去找小老唐,一见到她,就忍不住质问:“你怎么就这么糊涂呢?那可是脑出血啊,人命关天,怎么能为了省钱就耽误治疗呢?我妹夫一个月退休金也不少,这些年还攒了那么多钱,这账到底是怎么算的?”

小老唐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姐呀,我错了,我当时就是鬼迷心窍了,想着能省一点是一点,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我对不起老唐,对不起孩子们啊……”看着她哭得肝肠寸断的模样,刘姨也不好再责备什么,可心里的惋惜和愤怒怎么也压不下去。

后来又传说,唐宽这两个孩子,没一个是他亲生的。我知道这事儿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震惊了。回想起唐宽为了这两个孩子,省吃俭用,日夜操劳,不舍得给自己花一分钱,到最后却带着这样的秘密离开人世,他要是泉下有知,该多难过啊。等小老唐去世后,他儿子就去了姐姐家,那些家产也都由女儿保管了。

午后慵懒的阳光,透过斑驳的窗帘缝隙,在客厅的地板上洒下一片片光影。我坐在医院的椅子上,手中捧着一本许久未翻开的书,沉浸在这份等待之中。突然,一阵手机铃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我放下书,顺手捞起手机。

“喂,是你吗?”电话那端传来西荒大婶带着哭腔、近乎崩溃的声音,“你大叔他,他得癌症了,医生说快不行了,你们要是还想来看他最后一眼,可得抓紧啊!”

我脑袋嗡嗡作响。手中原本稳稳拿着的书,不受控制地掉落在地上,“怎么会这样?怎么突然就……”我呆坐在那里,难以置信地喃喃自语,脑海中一片空白。西荒大叔,那个总是笑声爽朗,身体看起来硬朗得如同家乡那座山一样的男人,虽说七十来岁了,怎么可能被癌症轻易打倒?

着急与慌乱瞬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可就在这时,房间里突然传来儿媳妇痛苦的叫声。她正在医院的病床上,为我们家迎接新生命而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边是即将呱呱坠地的孙子,那是新生命的希望与延续;一边是弥留之际、即将永远离去的亲属,这艰难无比的抉择,让我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接着在走廊里局促地来回踱步,双手不自觉地紧紧揪着衣角,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大婶,怎么现在才告诉我?我这边儿媳妇正在生孩子啊!”焦急与埋怨如同决堤的洪水,从我心底汹涌而出。西荒大婶在电话那头抽泣着,声音里满是无奈与悲痛:“我们也是刚知道不久啊,这病来得太急太猛了,医生说也就这几天的事了……我们实在是没办法了,才赶紧通知你。”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可声音还是忍不住微微颤抖:“我知道了,大婶。我先看看这边的情况,等两天就过去。你告诉大叔,一定要再坚持坚持,我马上就来。”挂了电话,我又瘫坐在椅子上,满心都是焦虑与纠结。西荒大叔和我交流多年,那些一起谈天说地、在生活里互相帮扶的日子,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桩桩件件,都是那么清晰。

一天过去了,家中因为新生命的降临,多了几分喜悦与热闹。亲人们围在新生儿身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可我的心里,始终像压着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让我喘不过气来。这时,电话铃声再次尖锐地响起。我赶忙接起,一个陌生的年轻声音从手机里传来:“二哥,我是他的侄子。跟您说个事儿,他,已经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手瞬间无力地垂下,手机差点滑落。“这么快……就这么走了……”我缓缓瘫坐在地上,一种深深的自责与悲痛,如冰冷的潮水般将我彻底淹没。“当时你们说要来,我们就想着再等等,结果他还是没撑住……”大叔侄子的声音里也满是哀伤与遗憾。

我沉默许久,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好半天才缓缓开口:“是我来晚了,没能见他最后一面。他走的时候,安详吗?”大叔的侄子叹了口气,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还算安详,就是一直念叨着你们这些老朋友,念叨着还没和你们好好聚聚。”

挂了电话,我拖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到窗前,望向远方。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一片金黄,可我的眼眶却渐渐湿润,视线也变得模糊不清。想起曾经和西荒大叔通电话的时光,他总是兴致勃勃地分享着家乡的点滴,春天田野里冒出的新芽,夏天郁郁葱葱的庄稼,还有邻里间的家长里短。我也会跟他讲讲城里的新鲜事儿,那些高耸入云的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奇玩意儿。那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对话,如今都成了我心中最珍贵、再也无法重温的回忆。

“爸,你怎么了?”儿子的声音从身后轻轻传来。我转过身,看着襁褓里睡得正香的孙子,他那红扑扑的小脸,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充满了生机。可此刻,我的心中却五味杂陈。“没什么,就是一个亲戚走了。”我的声音沙哑,带着难以掩饰的哀伤。儿子走到我身边,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安慰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您别太难过了。”我拍了拍儿子的手,苦笑着说:“你不懂,有些情谊,一旦错过,就再也弥补不了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西荒大叔的音容笑貌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我想起他曾经说过,等过几年聚一聚,一起晒太阳,在老树下泡一壶清茶,聊聊过去的岁月。可如今,这个美好的约定,再也无法实现,只能永远地停留在记忆深处,成为我心中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难过,自己都感觉奇怪,生命就是如此无常,在我们为生活不停地奔波忙碌时,有些人就会悄然离去,甚至来不及好好告别,只留下无尽的遗憾。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明白了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视的情感,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就会成为一生都无法释怀的痛。

不知道是几月份,我在宝东出租屋办低保,接到父亲急促的电话,电话那头,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沉重:“你郭老叔快不行了,咱去看看。”郭老叔,郭兴邦,在我记忆里,是个如同老槐树般亲切又可靠的存在。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猛地一沉,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攥住。

我们匆匆赶到郭老叔家,那扇熟悉的木门半掩着,院子里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父亲早已在门口等着,他的脸色灰暗,眼眶微红。我们一同走进屋内,狭小的房间里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杂着药味和绝望的气息。

郭老叔躺在炕上,形容枯槁,往日的精气神早已消失殆尽。他的胸膛微弱地起伏着,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与死神做最后的抗争。父亲快步走到床前,颤抖着握住郭老叔的手,声音哽咽:“兴邦啊,我来看你了。”郭老叔微微睁开眼睛,嘴唇动了动,却发不出声音,只是用力地回握了一下父亲的手。

这时,郭老叔喉咙里发出一阵“呼噜呼噜”的声响,一口痰堵在那里。父亲赶紧拿起一旁的手绢,轻轻擦着泪,看着郭老叔艰难的样子,他声音颤抖地说:“快了,人坚持不了多久了。”这话像是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郭老婶坐在床边,早已泣不成声,嘴里喃喃着:“他这一辈子,不苦也没享到福啊……”

郭方巡红着眼眶说:“爸,您放心,家里都好,您别操心。”郭老叔似乎听明白了,缓缓地点了点头。站在一旁的我,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

不知过了多久,郭老叔的姑爷从厨房走了出来,说:“大家先吃点东西吧,吃饱了才有力气。”于是,大家陆续走到院子里的桌子旁。桌上摆满了饭菜,可谁都没有什么胃口。郭老叔的姑爷一边给大家倒酒,一边说:“叔这病,拖了太久了,他也遭了不少罪,也许……也许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父亲叹了口气,说:“兴邦是个好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没犯过什么错误。”大家都默默点头,回忆着郭老叔的如烟往事。吃完饭,按照习俗,我们去看了为郭老叔准备好的寿材。那寿材静静地放在角落里,散发着一种奇特的气息,仿佛在宣告着生命的终结。

天色渐晚,我们不得不离开。临走前,父亲紧紧地握着郭老叔的手,说:“兴邦,我们先走了,你多保重。”郭老叔的眼神里游离,似乎透着一丝不舍,但更多的是平静。

我们走出院子,回头望去,那座房子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落寞。回到家后,我心里一直不踏实,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几个小时后,郭方建打来电话,声音悲痛:“我爸走了……”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个陪伴过我童年的郭老叔,终究还是离开了我们。

张深松种着我的六亩地,他给我送钱的时候都要聊上半天,我怎么请他吃饭他都不吃。生拉硬拽都不好使。这天他又过来了。

张深松爽朗一笑:“得嘞,咱下边讲讲轻松的老屯故事。就说咱自强前屯那个蔡宝子,这人啊,可有意思了!他在屯子西半截住,跟蔡德财家还有亲属关系呢。”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天还没亮,整个屯子都在沉睡,蔡宝子就摸黑出了门,匆匆往蔡德财家去。他有急事找蔡德财,可到了地方,推开那扇半掩的门,屋里黑漆漆、静悄悄的,喊了几声也没人应,看来蔡德财一家都不知道干啥去了。

蔡宝子正准备转身离开,突然,一股勾人魂魄的肉香钻进了他的鼻子里。他不由自主地深吸一口气,喉咙里不受控制地咽了一口唾沫。他忙掏出手电筒一照,好家伙,原来是一桶刚出锅的猪肉熟食,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这一瞬间,蔡宝子心里有个念头开始疯狂生长。他左右瞧了瞧,外面还是一片漆黑,四下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鬼使神差般,他一咬牙,一跺脚,拎起那桶熟食就往来时的路跑。一路上,别说人了,就连平日里爱叫唤的狗都没发出一点声响,这顺利的程度让蔡宝子心里直发慌,可那到手的美味又让他舍不得放下,脚步反而更快了。

蔡宝子刚到家,把熟食放下,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他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打开门,就看见蔡德财黑着脸站在门口,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屋里冒热气的熟食。

“宝子,这是咋回事啊?”蔡德财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让人害怕的威严。

蔡宝子心里一紧,脸上一阵白一阵红,嘴巴张了几下,却只发出几声含糊不清的声音,根本回答不上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结结巴巴地问:“你……你咋知道是我拿的?”

蔡德财冷笑一声,伸手指了指外边的地皮:“你看看外头,正下着清雪呢!你啊,真是见了好吃的就昏了头。你一路跑回家,那脚印跟个路标似的,我顺着就找来了。”

蔡宝子这才恍然大悟,心里懊悔得不行,双腿都开始微微颤抖起来。他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被这一场雪给出卖了。

蔡德财看着蔡宝子那副狼狈样,接着说:“宝子,咱都是一个屯子里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也不想把事儿闹大。今天你给我两袋子黄豆,这事儿就算过去了,要是不给,我可就去报警了,你掂量着办吧!”

蔡宝子一听“报警”两个字,浑身猛地哆嗦不停,忙不迭地说:“给你豆子,给你豆子!德财叔,你可千万别报警,是我猪油蒙了心,干出这糊涂事儿。我这就给你搬豆子去,你大人有大量,可别跟我计较。”说着,就慌慌张张地往仓库跑去。

不一会儿,蔡宝子就吃力地扛着两袋黄豆出来了。他把豆子放在蔡德财脚边,满脸堆笑,带着几分讨好又带着几分愧疚地说:“德财叔,你看这豆子,颗颗饱满,都是今年新收的。真是对不住你,我以后再也不敢干这种缺德事儿了。”

蔡德财看了看那两袋黄豆,又看了看蔡宝子,叹了口气说:“宝子啊,咱都是本分的庄稼人,可不能因为一点小便宜就坏了名声。这事儿今天我就不跟别人说了,你自己也好好反省反省。”

蔡宝子连忙点头,像捣蒜似的:“我知道错了,德财叔叔。以后我一定本本分分做人,再不干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了。你放心,这事儿我记一辈子,往后要是你有用得着我的地方,你一句话,我绝对不含糊。”

蔡德财回头叫儿子套车,把豆子装上去,扬长而去。蔡宝子站在门口,望着蔡德财的背影消失在雪地里,心里这个后悔,猪肉多少钱,黄豆又多少钱?这不是亏大了吗?这场因为贪吃引发的闹剧,让他在这个雪天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贪小便宜吃大亏。

阳光好的一天,蔡德财带着儿子三志来到永久采购豆皮子,蔡德财可是个精打细算的人,在村里就听闻永久的豆皮子质量好还实惠,特地赶来。

卖家迎了出来,蔡德财满脸堆笑,说道:“李老板呐,听说你这儿豆皮子好,俺们来买点。咋卖呀?”卖主爽快地伸出一根手指:“两块钱一麻袋,随便装,管够!”蔡德财眼睛一亮,和儿子对视一眼,一拍大腿:“中!俺们买五袋子!”

卖主点头,指了指小山似的豆皮子堆:“行嘞,你们自个儿装吧。”蔡德财和儿子干劲十足,立刻开工。

一开始,两人还觉得挺轻松,一捧一捧地往袋子里装豆皮子。可没一会儿,他儿子三志就皱起了眉头:“爹,这装到啥时候是个头啊,太慢了。”蔡德财眼珠子一转,从旁边找来两根木棍:“儿子,咱用这捅咕,把豆皮子压实,这样装得多。”

于是,父子俩开启了“压实战术”,拿着棍子拼命往袋子里捅。豆皮子被紧紧地挤在一起,袋子慢慢变得鼓鼓囊囊,形状也开始扭曲变形,像是随时都会爆开。

两个小时过去了,卖主在屋里等得有些不耐烦,出来看看情况。这一看,差点没气晕过去。只见蔡家父子还在那儿满头大汗地捅着,五袋豆皮子装得歪七扭八,袋子都快被撑破了。

“你们这是干啥呢!”卖家扯着嗓子大喊,“有你们这么装的吗?这袋子都要废了!”蔡德财赶忙放下棍子,陪着笑脸解释:“李老板,对不住啊,俺们就想着多装点,划算些。”

卖主黑着脸,气呼呼地说:“不卖了不卖了!你们这不是瞎搞嘛!把豆皮子都给我倒出来!”三志一听急了,连忙求情:“叔,您别生气,我们错了还不行嘛,您看都装了这么久了……”

但卖主不为所动:“不行!你们这么弄,后面还咋卖?今天这买卖做不成了!”蔡德财也慌了神,一个劲儿地说好话:“李老板,您大人有大量,俺们真不懂规矩,您就当给个面子行不?

李老板依旧摇头:“不是钱的事儿,你们这么干坏了规矩。今天要是让你们这么装走,以后别人都学你们,我这生意还做不做了?”蔡家父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脸无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