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四十章 写小说不难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第四十章 写小说不难

作者:梁园筑梦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10 13:49:29 来源:小说旗

查剑英和陈建公诚心求教,胡为民也有心培养两个得力帮手。

“写小说并不难,创作的时候需要注意叙事方式、结构、人物塑造、主题处理以及语言风格等。我的作品大体也是如此,线性的叙事方式,有完整的情节,人物塑造方面可以找典型,或者将角色类型化。语言风格也不搞标新立异,语言朴实,以白描为主,注重可读性。”

查剑英点点头,胡为民讲的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而是具有普适性的方法。

陈建公在学校同样学习过相应的理论知识,所以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理论终究只是理论,一到实践,他们发现写出来的东西比较干巴,故事性也不强。

他们没认识胡为民之前,也请教过一些成名作家,他们给的出建议是从身边着手。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动人的故事。

这本没有错,许多作家都是这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但胡为民不一样,第一部短篇小说就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第二部写的就是中篇小说,还是一部当今少见的爱情小说。

他们光研究胡为民的《会说话的骷髅》便觉得受益匪浅,阅读《甜蜜蜜》时,更是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

胡为民已经不是一步一层阶梯了,他是直接跳过这座山,爬向另一座山。

现在他们有机会和胡为民学习,更想学些干货。

尤其是胡为民随手写出的两个小说大纲,他们沮丧地发现,他们只知道故事非常精彩,但究竟该如何写,他们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如果非要比喻的话,他们本来还在小学学习写日记,而胡为民的大纲就是在让他们学习写高中作文,难度提升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

查剑英心痒难耐,在胡为民面前,竟然像小学生一般,举手提问,“胡老师,您给我的《演员》大纲我看了,故事梗概非常精彩,但具体该如何写,我完全没有头绪。您能给我讲一讲吗?”

“当然可以,你可以把手放下来了,查剑英同学。”胡为民笑了笑,调侃了一句后,变得认真起来,“首先,剧本你们都看了,按照我之前所说的小说需要有一个结构,在《演员》这个故事中,我设计的是“剧中剧”嵌套式结构。”

““剧中剧”嵌套式结构?胡老师,您能详细说明一下吗?”

胡为民点点头,详细讲解起来,“嵌套式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就是在原有叙事时空下又嵌套了多层叙事时空。通过嵌套或包含多个层次的故事或时间线来构建故事剧情。在这种结构中,主要故事线或时间线被嵌套在更大的框架或背景故事中,形成了多个层次的叙事关系。

而在《演员》的故事中,就是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逐步解构为虚实交错的套层世界。为此,我设置了三层,乃至四层反转。”

“比如在这个故事中,女演员是来看医生的,直到某个信号出现,读者才知道女演员不是来看病的,而是在拍戏,这是第一层反转。

接着继续,通过医生的行为和自言自语,告诉读者其实他真是医生,不是演员,他是在为女演员进行治疗。拍戏,只是治疗的方式。而这,是第二层反转。

医生视角略过,开始描写女演员,再通过她的行为和自言自语,告诉读者,其实她才是真正的医生,而所谓的医生才是病人,这是我设计的第三层反转。”

查剑英和陈建公听了胡为民的故事设计后,大呼过瘾。

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原来这就是“剧中剧”嵌套式结构,太精彩了!

陈建公追问道:“胡老师,您不是说还有第四层反转吗?”

“第四层反转需要打破第四面墙。”胡为民道。

第四面墙?

两人面面相觑,不懂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胡为民侃侃而谈道:“第四面墙这个概念原本是戏剧术语,指的是舞台上虚构的三面墙之外的“第四面”无形的墙,用来分隔演员和观众。打破第四面墙就是让角色直接与观众互动,比如在小说中,角色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是书中的人物,或者直接向读者说话,这种手法可以增强读者的参与感,或者带来一种荒诞、戏谑的效果。”

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也涉及了第四堵墙的概念。他在《论戏剧艺术》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在座的观众隔离开。

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三面墙”布景形式的日趋定型,位于台口的这道实际不存在的“墙”变成箱式布景房间第四堵墙的剖面,因而有了“第四堵墙”之称,让观众对第三面墙和第四面墙有了区分。

最早使用“第四堵墙”这个术语的是法国戏剧家让·柔琏。1887年他提出,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堵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

“胡老师,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嵌套式结构,是您首创的叙事结构吗?”查剑英问道。

胡为民摇摇头,“不是,嵌套式结构在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中《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有所体现。”

“胡老师,你懂的真多!”

查剑英和陈建公是真这么觉得,今天他们收获太大了,不仅是学了怎么写小说,还有嵌套式结构和第四面墙,他们觉得这些知识对今后的创作非常有用。

“好了,不用拍我的马屁。只要你们今后多读书,这些知识早晚能学到。”胡为民笑着摆摆手,然后继续道:“结构明确后,人物的塑造同样是难点。”

查剑英和陈建公两人点点头,没错,表面上《演员》的故事中只有两个人,可要是把反转后的他们算上,人物实际上直接翻倍。

因为反转后,他们的形象和之前大不相同。

一通教学后,胡为民变得神采飞扬,继续在那侃侃而谈:“女演员表面身份是一位知名演员,因长期沉浸于角色表演而分不清戏与现实,来到医院寻求医生帮助。

随着剧情推进,揭示她实际上才是医生,设计了一场“反向扮演”来治疗患有妄想症的患者。

在人物塑造上,就要体现她在“演员”和“医生”两种身份间自如切换,展现她那极高的心理操控能力。即使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对她的眼神和语气描写,体现她那冷静的掌控感,暗示读者她并非真正的患者。

女演员的身份反转是故事的最大亮点,读者从最初认为她是“被治疗者”到最终发现她是“治疗者”,这一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

陈建公脸色十分精彩,“胡老师只是讲了一下关于女演员的人物塑造,我已经感到头皮发麻了。”

“不敢想象小说发表后,读者会有多么震惊。”查剑英感叹道。

这种层层反转的作品就是创作者在炫技,只要内容足够精彩,读者或观众在看过后普遍感到惊奇和刺激。

“医生的人物塑造和女演员一样,他表面身份是医生,接受女演员的咨询,并建议通过模拟新剧情节来治疗她的心理问题。

而实际上,他是一名患有严重妄想症的患者,误以为自己是一名医生。

他在“医生”角色中表现出专业和自信,但随着剧情推进,他的言行要逐渐暴露出脆弱和不稳定。

而监视器头前,医生这一角色的存在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了虚实界限的消解,暗示了精神疾病患者对现实的错位认知。”

最后,胡为民缓缓道:“故事核心围绕“人生如戏”这一主题展开,结局开放式处理,即,让医生发现自己也是剧中角色,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存在主义的思考:人类是否也活在某种更高级意识的“剧本”之中?”

胡为民说完后,看向沉思中的两人,“《演员》就是个短篇故事,全篇在两千字以内,语言干练,以白描为主,不需要多么优美的语言和心理描写,非常适合新人练手。”

适合新人练手?

陈建公苦笑道:“胡老师,这个故事写作难度太大,即使有您手把手教我们都没有信心写好。”

“对对对,今天学了太多新知识,我们脑袋都成浆糊了。想要把您教的知识全部吸收,短时间内根本做不到。”查剑英附和道。

曾经,她以为写小说不难,只要用心,《收获》和《十月》都会抢他的作品。

可是现在,她迷茫了。

写小说竟然需要学习那么多知识,什么嵌套式结构,什么打破第四面墙,在胡为民说之前,她听都没听过。

现在,她有些怀疑,自己真的会写小说吗?

“这样,《演员》就当做教学篇,咱们三人各自写一篇,过程中你们有不懂的,可以随时问我。等写完后,我再给你们点评,如何?”

查剑英和陈建公对视一眼,重重点下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