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的那位负责老师送走记者后,对胡为民上心起来。
他越看胡为民越满意,拍了拍他肩膀,笑着道:“小胡是好样的,人长的精神,还有才华,最难的是有一颗赤诚之心。这一点,学校里很多学生都比不上你。”
想到之前一阵,学校里因为《苦恋》的剧本和电影掀起的风波,这位老师很是感慨。
胡为民憨厚一笑,真诚地说道:“老师,我文化程度不高,没有那么多想法。我只知道是政府分给了我们家耕地,也是政府带领我们翻身做了主人,期间也许发生过一些波折,但我相信政府本意是好的,我和我的家人也会坚定跟着政府走!”
他不是在拍马屁,而是真的这么想。胡家人在农村的生活条件虽然比不上城市,但吃穿不愁,日子过得也很舒坦。他相信,随着改开深入下去,胡家会越来越富裕。
现在他孤身一人闯荡燕京,前期是艰苦了些,可随着他的作品不断发表,稿酬也会源源不断。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他还有什么不满足。
龚修文瞪大眼睛,直愣愣看着胡为民,他不敢相信,这种话是他的便宜女婿说出来的。
“好!好!好!小胡同志觉悟很高啊,真应该让全校学生听一听你的话,看他们羞是不羞。”负责老师红光满面,觉得自己没看走眼,旋即又问道:“小胡,你高考考了多少分?”
胡为民羞愧道:“分数有些低,考砸了。”
“这样啊。”负责老师有些遗憾。
他想着胡为民要是高考分数还行,就让他复读,明年考燕大还能照顾一下。可要是差得多,学校也没办法。
复读考燕大是没戏了,但也不是没有其他办法。
“小胡,你要不要气馁,工作还是要认真负责干下去。我回去和领导汇报一下情况,给你换一份工作。”
胡为民神情一振,拍着胸脯保证道:“老师放心,我不会让学校失望的。”
“我姓马,你叫我马老师吧。”马老师笑了笑,又关切的询问:“对了,你来学校这么久,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
胡为民无视了龚修文威胁的眼神,直言道:“其他还好,就是我现在没住的地方,只能在门卫室暂住。”
“这是怎么回事,后勤处没有给你安排宿舍吗?”马老师看向龚修文。
龚修文连忙道:“学校宿舍都安排满了,一时半刻也没有空闲房间。”
“这样啊……”负责老师眉头紧锁,也感到为难。
胡为民连忙道:“如果有学校老师的公寓出租也行,我可以花钱出租。”
他也没期望学校能立刻帮他解决住宿问题,只想着学校能帮忙牵个头,让他能顺利租到个单间就成。
“这没问题,我记得学校里有老师有意对外出租房子,回头我帮你问一问。”马老师痛快答应下来。
胡为民感激道:“谢谢老师。”
马老师又鼓励一番,才和龚修文离开门卫,离开时,龚修文回头深深看了胡为民一眼。
等两人走后,胡为民乐呵呵笑道,“今天真是我的幸运日啊!”
……
却说赵莉莉离开燕大后,快马加鞭赶回报社。
回来后,她立刻进了主编办公室,然后将今天的发现和收获告诉主编。
闻言,主编也很吃惊。
他之前猜测胡为民是燕大学生的概率很低,很大可能是大学老师,结果对方连学生都不是,只是燕大的门卫。
离谱,实在太离谱。
说实话,胡为民是门卫的宣传效果要比老师和学生强。
想象一下,要是他们《燕京青年报》把胡为民的农村青年加燕大门卫身份做成一期新闻稿,这热度恐怕不比他的文章小。
而这还不是全部收获。
主编不可思议道:“你是说,胡为民同志除了燕大门卫这个身份外,还是个青年作家?”
“是的,胡为民同志有一部短篇小说在最新一期的《故事会》发表。”说着,赵莉莉将她在回来路上顺手买的《故事会》递给主编。
主编接过杂志,随手翻到赵莉莉提到的那篇小说。
“《会说话的骷髅》?作者名字确实是胡为民。”
接下来,他当着赵莉莉的面,仔细阅读那篇小说。
十几分钟后,主编反复阅读多遍,方才惊讶道:“这篇小说情节非常精彩,设定也很新颖,这真是胡为民写的小说?”
“是真的,据说故事会的编辑还特意赶到燕京,和他约了几篇稿子呢。”赵莉莉道。
主编惋惜道:“胡为民的小说好是好,就是不太适合咱们青年报刊登。”
“主编,我觉得胡为民同志不是那种只会写一种类型小说的作家。”接触过胡为民的赵莉莉对他很有信心。
主编敲了敲桌子,沉吟半晌后,点头道:“这样,你先把胡为民同志的采访稿整理出来,之后呢,你再去找胡为民详细聊一聊这事。”
“好的主编,我明白了。”
想法得到领导的认同,赵莉莉干劲十足。
她很有信心,无论是对胡为民的采访,还是那个约稿的提议,都会火!
……
赵莉莉整理采访稿的时候,查剑英和陈建公等文学社成员也在替胡为民宣传。
只是文学社到底人手有限,即使在卖力宣传,传播范围也比较有限。
不过第二天,情况彻底改变。
因为《燕京青年报》刊登了关于胡为民的采访报道。
读者们这才知道,原来写出《凌晨的光就在前方》的胡为民竟然只是燕大的门卫。
这份工作比不上工人,地位大约等同于后世的保安。
作者的职业揭开后,立刻在燕京地区引起了轩然大波。
某机关大院传达室,
穿四个兜干部装的老刘拍着报纸冷笑:“门卫写文章?怕不是找人代笔的!”正要取信的宣传部小王猛地转身:“刘叔,这话可落伍了——《人民日报》还说‘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呢!”墙外传来一阵喧哗声,盖住了老刘嘟囔的“臭老九又要翻天”。
某纺织工厂,
女工潘小菊攥着报纸闯进休息室,激动得双颊泛红,“胡为民……胡老师和我们一样!”
“胡老师是谁?”
“哪个胡为民?”
“小菊,什么意思?”
潘小菊大声道:“你们忘了吗,就是写了《凌晨的光就在前方》的胡老师!”
“什么,胡老师也是工人?”
“我还以为他是大学老师呢!”
“是啊,看来咱们工人阶级还是人才多啊!”
潘小菊骄傲道:“哈,让你们平时不读报。报纸上写了,胡老师是农村来的,他写下那篇文章的时候,还是燕大的门卫呢!”
“门卫?真的假的?”
“报纸就在这儿,你们自己看。”
休息室内,潘小菊的工友们将她围了起来……
文联茶话会,
老作家抖着山羊胡:“我当是谁敢批评《苦恋》,原来只是个大学门卫,没什么文化的人,果然上不得台面。”
角落里穿卡其布工装的女作家突然起身:“我倒觉得胡为民同志批评《苦恋》批评得很对,而且他的身份,才更让人感到钦佩。”
全场静默,不少人惊讶地看着女作家。
要知道在胡为民发表那篇批判文章前,她可是《苦恋》的忠实拥趸呢。
山羊胡老作家神情一怔,倒是女作家神情坦然。
她之前喜欢《苦恋》的原因和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现在她批判《苦恋》,喜欢胡为民的文章是因为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并不矛盾。
人民广场阅报栏,
穿军大衣的青年在阅读了今天青年报上关于胡为民的采访后,大受震动,他赶到广场阅报栏,用粉笔在黑板上疾书:“从今天起,关心文学,努力学习!”
墨绿围巾在寒风里飘成旗帜。戴红袖章的老太太刚要呵斥,听见他念叨着“你照亮自己的瞬间,便已为这世界添了一抹不可替代的晨光”,举起扫把的手慢慢放了下来。
而在燕大校园内,对胡为民的讨论更加热烈。
“原来,最近因为一篇文章闹得沸沸扬扬的胡为民竟然是咱们燕大的人!”
“这……这真的可能吗?”
“青年报都采访了,那还能有假?”
“可是一个门卫,写出那么深刻的文章……”
“咱们燕大出过多少文坛大家?这是学校深厚底蕴孕育出来的结晶!”
“走,咱们去看看胡为民,瞧瞧他是不是有三头六臂!”
“同去。”
因为青年报的采访,加上胡为民之前对《苦恋》的批判,使得燕大许多学子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有人单纯想见见他,也有人想和他辩论一番,还有人想拉他进自己的社团。
学校里,四面八方汇聚起来的人流,同时向着门卫室前进。
等他们跑到门卫室时,发现胡为民不见了。
“人呢?”
“哪去了?”
“跑了吗?”
是的,胡为民得到查剑英提前传来的消息,早他们一步跑路了。
此时,他的人正在燕大文学社内。
胡为民摸了下额头上的冷汗,感激道:“查剑英同学,还好有你通风报信,否则我可就惨了。”
“胡老师,其实我找你来,也是有私心的。”查剑英不好意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