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一百零三章 幸好中国文坛有胡为民在

书店之行结束,对龚雪等人的触动挺大,他们觉得自己对胡为民的印象再次被改变。

要说触动最大的,当属龚雪和梁晓生。

梁晓生在佩服胡为民旺盛的创作精力的同时,意识到两人差距越来越大。这无关身份地位,而是关于对文学的虔诚之心。

多到底,他对文学的态度更多的是混口饭吃的工具。

但胡为民不同,他难道想象不到,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为秦王朝歌功颂德,会受到怎样的抨击吗?

可他还是那么做了。

这才他是让梁晓生真正敬佩的地方。

而龚雪自此,一颗心算是记挂在了胡为民身上。

至于张力微和江衫,两人一个对文学本就没那么关心,另一个还只是个孩子,只会喊胡大哥太厉害了。

之后几天,胡为民的生活更加充实。

他要一边上班,一边阅读买来的史籍,下班后还要继续去北影厂,增进和龚雪的感情。晚上回到朗润园后,还不能休息,因为《芳华》的稿子他还没写完呢。

“唉,女人果然会影响到我创作的速度。”

胡为民看着一晚上才写了一千多字的手稿,一脸无奈。

如果是他没和龚雪处对象前,他一晚上写个四千来字可是非常轻松的。

结果……

他揉了下腰,又拿起《史记》阅读,准备换换心情。

……

时间来到四月,《孩子王》在《燕京文艺》发表已经有一个月时间。

这部作品在读者群体当中备受好评,评论界也颇多赞扬。作品发表的这一个月以来,陆续有不少评论家都对这篇小说发表了意见和看法,让这部小说引发的议论和影响进一步扩大。

尤其是关于知青文学概念的提出,更是惹来非常热烈的讨论。

如今在文坛,虽然伤痕文学依旧大行其道,但已经有不少普通读者对其叙事产生了厌烦情绪。

就在这个时候,《孩子王》出现了,知青文学出现了。

受够了伤痕文学的读者,十分欢迎《孩子王》的出现,不少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救时之作。

在文学界,有人对其恶感丛生,认为这部作品的出现,是对过去的背叛。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作品更显真实。

有不少作家其实是对知青文学感兴趣的,但他们不确定,市场对这类文学真正的态度如何。

相比那些还在犹豫纠结的人,梁晓生已经行动起来。

他准备在去一趟新华书店,问一问读者对伤痕文学和知青文学的看法。

因为胡为民对文学的热忱感染了他,让他有了写些什么东西的念头。

恰巧,梁晓生有过北大荒经历,这段经历对文学创作来说,是非常好的素材。

现在,他只是需要做出选择。

到底是传统的伤痕文学,还是知青文学。

这天,梁晓生下班后,骑着自行车来到北影厂附近的新华书店。

相比之前的人声鼎沸,今天的顾客无疑要少了许多。

梁晓生进店后,熟络的逛了起来。

书店的某一角,伤痕文学依旧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那些印着血色夕阳、破碎脸庞的封面一字排开,诉说着十年动荡里的伤痛与泪水。

不少读者都会在书架前驻足,拿起一本伤痕文学翻看。

梁晓生点点头,果然,书店里伤痕文学占据的比重已经足以说明其地位。

不过,他很快发现不对。

摆放伤痕文学书架前的读者虽然多,但拿去柜台结账的并不多。

他凑过去,听到有读者小声抱怨:

“怎么又是这些?”

一个穿劳动布工装的青年把一本伤痕文学小说放回书架,对同伴嘀咕:“去年读了三本,全是下乡、批斗、家破人亡……”

同伴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开头哭一场,中间疯一个,结尾死一片——我都能背套路了。”

青年回忆道:“我记得两年前《班主任》发表时,人们抢购《人民文学》像抢救命粮。可现在……”

“当每一本新书都在重复相似的悲情时,就连最忠实的读者也会感到疲惫。”同伴轻轻摇头,叹了口气道。

梁晓生站在一旁,没有出声。

他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很快,梁晓生回忆起之前看到的一篇评论——《伤痕文学的困境,恰恰源于它的成功》

文章中,直言不讳道:“当苦难成为唯一的主题,当控诉变成固定的模式,文学便从反思退化为表演。就像总在雨天复发的旧伤,起初让人心疼,久了却成了某种刻意展示的疤痕。

更微妙的是,当“悲伤”成为衡量作品深度的唯一标准时,那些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反而沉默了。”

说起苦难,他也有发言权。

毕竟,他在北大荒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

如今他身体落下的病根,和那段岁月也不无关系。

可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抱怨什么。

因为相比付出,他也有收获。

要不是靠着那段岁月挣下的工资,他家里的情况会远比如今更恶劣。

他不能一边享受着这段岁月带来的收获,一边毫不留情的进行批判。

也许其他人可以,但他做不到。

“我小姨也是知青,她看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后哭了一宿。”青年神情复杂,继续道:“可我问她当年在云贵知青的事,她只说‘都过去了,说那些干啥’。”

他的同伴正在翻《燕京文艺》四月新刊,突然指着其中一页:“你看看这个。”

那是《孩子王》的读者来信专栏。一封来自滇省的信写道:“我们农场的老知青读完小说,花了两天时间把小说抄了下来。不是因为里头有多苦,而是因为作者记得——我们在油灯下偷读《代数》的样子,比我们挨批斗的样子更真实。”

“还有,这里还有《孩子王》作者的创作谈呢!”

“买,我对知青文学挺感兴趣的。”

最终,两人各自拿了一本《燕京文艺》去柜台结账。

梁晓生发现,就这一段不长的时间,买《燕京文艺》杂志的读者要比买伤痕文学的多数倍。

至于原因,肯定少不了《孩子王》的加持。

毕竟,这部作品是三月份最火的作品。

哪怕四月份了,这种火热依旧没有消减下去的趋势。

——这就是《孩子王》的不同。

它不回避苦难,却拒绝将苦难神圣化。当伤痕文学的主人公在雨夜痛哭时,《孩子王》里的主角正忍着疼痛教给孩子上课。

当其他小说描写红兵撕书时,这篇小说却在写乡村教师是如何传承知识的。

正如扎西多(查剑英)在文艺报上写的批评文章所说:“《孩子王》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可能——不是‘我们被毁掉了什么’,而是‘我们拼命保住了什么’。”

书店里,梁晓生突然摘下眼镜擦了擦。

在书店的这半个多小时,他收获颇丰,他的心中也有了答案,似乎到了离开的时候。

走到门口的时候,他发现有位读者要求购买《孩子王》的单行本:“同志,我就要这一篇的有吗?”

问到原因,这个戴眼镜的中年人笑了笑:“我想寄给我的朋友,他也是乡村教师。”

众人闻言,不由肃然起敬。

梁晓生回到北影厂宿舍,他已经知道自己该创作什么样的作品了。

“知青文学,这才是真正适合我的题材!”

他想起在北大荒时,听老战友说过一个故事。

那个故事的背景是在上山下乡开始的时候,某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副指导员一个来自南方大城市的小姑娘,在连队连年歉收的情况下,仍未动摇屯垦戍边的信念。

她立下军令状,率领先遣小队向未开垦的“满盖荒原”进军,率领十几个开垦者与狼群搏斗,与雪暴斗争,终于战胜了“鬼沼”。

当第一场春雨降临到她们开垦的乌油油的沃土时,副指导员却和两名与她同样年纪的同伴不幸牺牲,长眠在那片沃土。

越思考,梁晓生越觉得这个故事特别适合自己。

当时,广大知识青年是怀着无比崇高与神圣的心情,饱含创业的激情与建功立业的英雄壮志由城市来到农村。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把满腔的热血和赤诚都奉献给了“插队”的那片热土,有的知青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如果像伤痕文学,直接否定了上山下乡,那对于他们这些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岁月,他们近乎痴守的基本信念,岂不是要受到根本性的否定和动摇。

这些,梁晓生曾经没有仔细思考过。

毕竟《伤痕》和《班主任》发表时,他也看得热泪盈眶。

等到这类作品越来越多,他越发觉得不对劲。

直到《孩子王》发表,知青文学的概念提出,他才终于明白自己内心的不适源于哪里。

那是对他七年知青生涯的背叛!

“还好,还好中国文坛出了个胡为民啊!”

要是没有胡为民,他可能已经被伤痕文学转变信念也说不定。

真要是背叛自己的信念,以那段经历为耻,他又如何立足于当下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