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一百零四章 销量出炉和麻烦上门

就在梁晓生感谢胡为民帮他坚定信念,找到创作方向的时候,燕京文艺杂志社上下已经是一片沸腾。

《燕京文艺》第三期发行一个月,销量统计也终于四月三号这一天出炉。

“你们猜上一期咱们杂志卖了多少?”

“肯定是创纪录了,多少还得等准确数字。”

“嘿,咱们杂志社这次总算是来了把大的,就是不知道超过《当代》《十月》这些杂志多少册。”

“不好比,他们有些是季刊,有些是双月刊,而咱们是月刊。”

“咱们一个月的销量已经超过他们两期甚至三期了!”

“发表胡为民的小说,是主编最英明的决定了!”

就在编辑部闹哄哄的时候,主编周艳茹笑容满面的回到了编辑部办公室。

“主编!”

“数据出来了吗?”

“快公布吧,可别吊我们胃口了。”

“大家安静。”周艳茹双手下压,笑容不变,朗声道:“接下来我就会公布上个月的杂志销量。”

编辑部立刻安静下来,众人紧紧盯着周艳茹,等待她公布数据。

周艳茹满意地点点头,平复了一下刚才得知销量后激动的心情,然后道:“根据发行部门的紧张统计,上个月《燕京文艺》第三期一共售出八十七万六千五百册。”

“哗!”

这个数字像一颗炸弹,瞬间在编辑部里炸开了锅。

“我的老天爷!”老编辑孙天明手里的搪瓷缸子“咣当”掉在地上,茶水溅了一地,“去年全年加起来都没这么多!”

年轻的女校对员小林一把抱住身边的同事,激动得直跳脚:“我们超过《人民文学》上个月的销量了!”

如今,国内文学杂志的销量高山还是《人民文学》,等闲杂志想破纪录难如登天。

但《燕京文艺》做到了!

角落里,负责排版的王师傅摘下老花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声音有些发颤:“我排了二十年版,头一回见月刊卖到这个数......”

周艳茹看着沸腾的编辑部,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她轻轻敲了敲桌面,等喧哗声稍歇,才不紧不慢地补充道:“这个数据还不包括正在加印的十五万册——发行部那边说,光是各地新华书店的预订数就已经超过了十万。”

这一批加印的杂志是三月底定下来的,而且还是预定单,杂志社不可能放弃这么大块肥肉。

“嚯!”又是一阵惊呼。

要是在算上全国各地的存货以及正在加印的十五万册,第三期的销量百分百突破一百万册啊!

资深编辑老李掰着手指头算账:“照这个势头,咱们今年的奖金......”话没说完就被旁边人捅了一肘子,但每个人脸上都浮现出心照不宣的笑容。

“同志们!“周艳茹提高嗓音,激情澎湃道:“这个成绩的取得,固然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但最关键的是——”她举起上一期的样刊,头版赫然印着《孩子王》三个大字,“我们发掘了胡为民这样的好作者。”

说是他们挖掘的有点过,但现在大家都激动,谁都不会较这个真。

众人纷纷点头。文艺组的张编辑推了推眼镜:“主编,我听说胡作家手头还有部《芳华》?是不是该......”

“这个就不用想了。”周艳茹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德宁问过为民,《芳华》他正在创作,而且已经许给了《当代》。”

闻言,大家都很失望。

经过《孩子王》的火爆后,大家已经不在认为胡为民的异军突起是昙花一现。

这个时候,如果能抱大腿,谁都不会拉不下脸来。

但是,他们看来慢了一步,被《当代》那群浓眉大眼的抢了先。

“主编,既然胡老师还没写完,咱们是不是能……”

虽然没说完,但他的意思大家都懂。

不就是抢嘛,这年头向知名作家约稿的时候,又不是没遇到过。

周艳茹沉吟片刻,看向一旁默不作声的张德宁,“德宁,你的意见?”

“主编,放弃吧。《当代》可是人文社的亲儿子,比《人民文学》都亲。”张德宁想了想,苦笑道:

“如果是其他作家的作品可能还好说,可《芳华》已经在当代那边上了会的,是被当成扛鼎之作,相当受重视。咱们想要虎口抢食,不容易不说,还容易遭记恨。”

“这样啊,那算了吧。”周艳茹遗憾摇头,随后又叮嘱道:

“德宁,你明天去趟燕大图书馆,给胡作家送两斤碧螺春——这可是我从社长那抢来的。”

“要不要再带条大前门?”负责初审的小赵插嘴,“我姐夫在烟草公司上班......”

周艳茹摆摆手:“这件事不着急。”

她环视众人,语气突然严肃,“记住,我们要维护好和胡作家的关系,但绝不能像某些刊物那样搞庸俗拉扯。”

众人连连称是。角落里,新来的实习编辑小声问前辈:“为什么主编这么重视......”

“傻小子,”老编辑压低声音,“现在全国多少杂志盯着胡为民?《北方文学》的主编上周还托人打听他的住址呢!”

正说着,电话铃突然响起。周艳茹接起来听了两句,脸色突然变得古怪。挂断后,她深吸一口气:“刚得到消息,《人民日报》把《孩子王》列为初高中学生的课外推荐读物。”

编辑部再次炸开了锅。

窗外,四月的杨花纷纷扬扬飘过,像极了此刻所有人飞扬的心情。

……

《孩子王》和《燕京文艺》的成功,已经到了所有人都不得不正视胡为民这位新晋知名作家的地步。

新晋和知名连在一起像是病句,但形容胡为民却非常贴切。

在燕京,他靠着《甜蜜蜜》和多部精彩短篇,早已名声大振,说是知名作家并不过分。

但放眼全国,他确实是粉嫩新人作家一枚。

现如今,胡为民就像唐僧肉一般,谁都想咬一口。

就算吃不上肉,也要结个善缘。

说不定什么时候,胡老师就会答应他们的约稿也不一定。

燕京本地杂志社还好说,都知道他是燕大老师。

奈何燕京外的杂志社不知道,他们想联系胡为民,必须依靠燕京文艺。

只是目前,燕京文艺对这些杂志社有些爱答不理。

也正常,他们都是燕京文艺的对手。

不过,也有靠着距离近,想要近水楼台先得月的。

比如说,燕大的《今天》杂志。

……

燕京东城区,东四巷。

谁也想不到,《今天》杂志编辑部的地址就在一片民房中。

赵振凯摘下眼镜,揉了揉太阳穴。

他身前的办公桌上摊开着的《燕京文艺》第三期已经被翻得卷了边,其中,那篇《孩子王》是他读的最多的作品。

自从他在编辑部举办的读者、作者、编者恳谈会上听人谈起过这部作品后,便上了心。

后来,他买来一看,觉得胡为民的作品还真有些味道。

虽然,有限内容不符合他的观点,但他依旧不能否认其文学水平。

从那一刻起,他就动了约稿的心思。

只是事情并不顺利,他通过杂志社联系燕京文艺那边,结果那边只是对他们客客气气,想要的联系方式没能得到。

没办法,他只能从燕大那边想办法。

胡为民最近很烦。

自从《燕京文艺》公布第三期销量后,想和他见面的人越来越多。

这天中午,他正在图书馆二楼休息呢,就看见中文系的周老师笑眯眯地迎上来:“小胡啊,《今天》的赵振凯托我问你,能不能给他们写篇短文?千字就行,题材不限……“

胡为民心里“咯噔“一下。《今天》是由北岛等人创刊的民间诗歌刊物,同时该刊也是朦胧诗派汇集地所在,在诗歌圈地位崇高,但圈子里的弯弯绕绕也多。

后来“朦胧诗“论战时,这本杂志和主创就卷进了好几场笔仗,后来更是被封禁,沦为地下刊物。

和这样的杂志社扯上关系,可不是明智之举。

“周老师,我最近实在忙……“胡为民苦笑,“我最近正在创作一部新作品,叫《芳华》。而且我还在学习先秦历史,时间太紧张。“

周老师拍拍他的肩:“理解理解。不过赵振凯说,哪怕写个创作谈也好,他们打算做期‘新锐作家专号’。”

胡为民沉吟片刻,还是摇头:“诗歌不是我的专长,怕写不好。“

略做思考,他还是果断拒绝。

这话传到赵振凯耳朵里,就成了**裸的敷衍。

赵振凯没说什么,但编辑部的编辑却不愿意了。

“什么叫‘不是专长’?”其中一位编辑把钢笔重重拍在桌上,“我看,他分明是瞧不起我们《今天》!“

“听说《十月》的主编亲自上门约稿,也被他婉拒了……“

“那能一样吗?”崔姓编辑冷笑,“我们可是《今天》!“

旋即,他抓起电话,拨打出去,“喂,老刘吗?对,是我。你们下期‘诗坛动态’栏目,能不能加条短讯?就说‘某新锐作家恃才傲物,对诗歌创作抱有偏见’……”

三天后,龚雪去图书馆找胡为民。她递过一本最新《诗刊》,眉头微蹙:“你看看第三页。”

胡为民翻开杂志,在“文坛快讯”的角落里看到一行小字:

“据悉,某凭借《孩子王》走红的作家近日公开表示‘不写诗’,引发诗坛热议。有评论家指出,轻视诗歌创作是文学素养不全面的表现……”

龚雪担忧地看着他:“要不要解释一下?“

胡为民合上杂志,突然笑了:“没事,让他们说去吧。”他指了指图书馆墙上贴的标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轻声道,“我啊,还是先把我那‘秦砖汉瓦’垒结实了再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