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与有荣焉

“为民啊,我现在就能给你个准话,你的这部《芳华》我们《当代》要了!”

面对这么一部优秀作品,朱盛昌回答得颇有底气。

胡为民问:“不用拿回去让社里再看一看?”

“最多是一点小修小改,就整部作品而言,是不需要改动的。”

“那行,稿子朱老师拿回去,有需要更改的地方,咱们再商量。”

“好,为民,咱们下次见面再聊。”

朱盛昌已经迫不及待把稿子带回去,让编辑部的人看看,他这回捡了多大的便宜。

离开胡为民家后,他抱着装有《芳华》手稿的公文袋,风尘仆仆赶回了当代编辑部。

因为是周末,大部分编辑放假休息,只留下少数几人值班。

值班的同事见他这么快回来,都有些惊讶。

“朱老师,怎么这么快回来,难道是胡为民的新作太差了?”

他们的惊讶不是没有道理的,往常他们跑作者家里看稿子,讨论个大半天,甚至住在作者家里都是常有的事。

哪像朱盛昌,加上来回赶路的时间怕是都没有半天吧。

这只有一种解释,编辑对作家的稿子不满意。

否则,无法解释这种情况。

朱盛昌擦了把额头的汗水,放下公文袋后,得意道:“正好相反,胡为民同志的这部作品非常好,好到根本无需进行修改!”

“不可能!”

“他难道是巴老不成?”

“老朱啊,话不要说得太满。”

几人对他的说辞不太赞同,接二连三地反驳道。

“稿子我带回来了,是与不是,你们看过不就知道我说的是不是大话。”

朱盛昌也不着恼,而是把《芳华》的手稿取出来,放在桌子上,任人阅读。

几人面面相觑,有人忍不住好奇,走到桌前,拿起手稿。

“《芳华》?书名取得倒挺有文艺范。”

那个拿起书的编辑看到书名后,轻笑道。

反正今天是值班,也没什么工作,那人便大大方方,坐在工位上看了起来。

其他人也不着急,各干各的,只等他看完后,给出反馈。

朱盛昌呢,他给自己倒了杯水,慢悠悠喝了起来。

一个小时后,值班编辑见他还在看,都觉得奇怪。

他们都是经验老道的编辑,从手稿的厚度就能看出端倪,知道胡为民的这部作品最多就是中篇小说长度。

有个五六万字了不得,以他们阅读的速度,看一部中篇,花费一个小时时间已经是多的。

又过了半刻钟,那位编辑终于放下手稿。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眶,办公室里安静得能听见时钟的滴答声,所有人都盯着他颤抖的双手。

“老李,怎么样?”朱盛昌放下茶杯,声音里带着胜券在握的从容。

老李深吸一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稿纸边缘:“我看了三遍...第一遍看故事,第二遍看人物,第三遍...”他的声音突然哽住,“看那个吹长笛的何小萍,在战地医院给伤员演奏时,纱布渗血的描写...\"

编辑部的电风扇吱呀转动,吹起稿纸的一角。

另一个编辑忍不住凑过来:“真有这么好?”

“你们自己看吧。”老李把手稿推向同事们,“小说写的特别真实,作者绝对接触过在部队待过的人,要不然有些细节不是普通人能知道的。”

朱盛昌看着几个脑袋凑在一起,轻笑一声:“我听为民说,他的这部小说就是以他的一个朋友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怪不得。”

“这就解释的通了。”

“好是好,就是太残酷了。”老李感叹道。

朱盛昌看向众人,语气格外的沉重:“这就是战争,战争本就是残酷的。我们生活之所以能不受影响,就是因为在边境,在前线,有无数战士们在浴血奋战。”

话音落下,编辑部众人想到千里之外还未停歇的战争,心里都沉甸甸的。

女编辑受不了这种气氛,她走到老李身边,“李老师,让我也看一看吧。”

老李把手稿递给她。

当女编辑看完,她的眼镜已经变得红彤彤,手帕也早已被泪水打湿。

接着是剩下的人。

当所有人都看完,朱盛昌慢条斯理地整理着稿纸:“现在信了吧?这部《芳华》,写的不只是文工团的青春,里面还有战友情,更有牺牲精神。”他特意停顿了一下,“而且,你们发现没有?胡为民这次写女性视角,比《甜蜜蜜》还要细腻动人。”

“老朱!”老李突然转身,“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复审和终审!这样的作品,早一天发表都是读者的福气!”

次日,正常上班。

《芳华》的手稿出现在秦昭阳的案头上。

“好,这部小说写得好啊!”秦昭阳擦了下眼睛,缓缓道:“我看过不少描写部队生活的小说,但像《芳华》这样,从文艺兵的角度切入,描绘他们的青春和成长,最后又不惜牺牲生命保家卫国的,还是第一次!”

半晌,他又感慨道:“这个小胡……了不得啊!”

朱盛昌道:“主编,那这部作品……”

“发表,肯定要在咱们《当代》上发表的!”秦昭阳给了肯定的答案,接着摩挲着下巴道:“第三期的刊载内容定了没?”

“还没有。”

“那正好,把《芳华》加进去。”秦昭阳当场拍板,然后又道:“我有预感,《芳华》发表后的影响力可能要比《孩子王》还大。”

朱盛昌猛然睁大眼睛,靠着《孩子王》,《燕京文艺》当期大爆,卖了将近一百万册。如果《芳华》能超过《孩子王》的影响力,岂不是说《当代》第三期的销量,也有卖到一百万册的可能?

“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关键还是要看读者是否认同我们的判断。”

话虽如此,主编秦昭阳的这番话,却给了他无穷的信心。

当天下午,朱盛昌特意跑到燕大,告诉胡为民这个好消息。

“为民,老秦已经决定,把你的《芳华》安排在下个月发表。”

“稿酬方面按照最高标准,千字十块。光靠这部作品,你就能赚将近七百块钱,连我都羡慕啊!”

许是心情好,朱盛昌见到胡为民后,唠叨个不停,还开起了玩笑。

“你当我这钱挣得容易啊,都是辛苦钱。”胡为民当即反驳,诉起苦来:

“每天要写四五千字不说,有时候写着写着,自己读了一遍,却发现写得有问题,便只得划掉重新开始写。

遇到灵感枯竭,不知道下面的该如何写,就只能停下来,苦思冥想一番,有了灵感之后再继续往下写。

你是不知道,整个写作过程其实是很痛苦,很折磨人的。”

最后,他又感慨道:“要是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肯定不会写这本书,太难了!”

朱盛昌听了他的话,心里狂翻白眼。

要是换个不知情的人,说不定还真以为他写这部小说有多难。

可朱盛昌却是见证者,知道胡为民这部小说,从构思开始,到下笔,最后完稿,总共也就用了几个月时间。

就这,还诉苦?

要是换个作家有这速度,估计要开心死。

只是面对胡为民,他只能哄着。

“唉,为民辛苦了。就是因为你这种对文字对故事的斤斤计较,才能诞生出《孩子王》和《芳华》这样优秀的小说!”

胡为民轻轻摇头,叹道:“为了给读者提供能慰藉灵魂的作品,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又聊了些当代对于《芳华》的宣传策略后,朱盛昌告辞了。

他怕再聊下去,自己的心脏会受不了。

真的,他当年写评论的时候都没对哪位大作家这么吹过。

等他走后,同事们凑了过来。

“小胡,刚才找你的是谁?”有不认识朱盛昌的人问。

胡为民道:“《当代》的编辑,朱盛昌朱老师。”

“编辑找你干什么?”

“哦,是这样的,我的新作刚完成,投给了当代。朱老师这次来,就是告诉我他们杂志社决定用我的稿子,大概会在第三期刊载我的小说。”

众人:“……”

“小胡,你是说,你又完成了一部作品?”

“嗯,完成没多久。”

周老师摇了摇头,疑惑道:“我记得你的《孩子王》发表没多久吧?”

“没错啊。”

“那新作……怎么那么快?”

其余人闻言,齐齐点头。

“我这次写的也是中篇小说。”胡为民耐心解释,“你们知道的,中篇小说字数不多,写起来压力不大。”

这个解释,很好很强大,她们要不是也大概知道点文学创作,估计还真被胡为民骗了。

虽然中篇小说是比长篇小说创作难度低一些,但这也是相对的好不好?

别的作家写小说都要闭关搞创作,怎么你就每天照常上班,甚至有时间处对象?

你的灵感难道不会枯竭吗?

一开始,她们面对胡为民心里还有优势。可渐渐地,胡为民名声越来越大,眼瞅着他都要加入作协了。再这么下去,她们面对胡为民真的仰望了。

怎么说呢,不管她们现在心态有多复杂,她们还是为胡为民感到高兴的。

同事中间有为大作家,她们也是与有荣焉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