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十五章 完美的秦国公子

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十五章 完美的秦国公子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4 17:54:3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由失魂落魄地走着,大概是跟亲爹争吵之后,很是失落,不被理解,不被正视的感觉缭绕在心头,久久没有散去。

“家父根本不肯听我说完一句话。”

章邯板着脸跟在一侧。

李由又道:“将军,我不是校令了,我有我想做的事了。”

章邯道:“军中军职岂是你说不做就不做的。”

李由脚步停下,神色愕然地看向章邯。

章邯道:“凡有延误军机,违抗军规都要军法处置,想要不当校令除非……”

又见李由的脸色不好看,章邯这才有些后知后觉,改口道:“有丞相在,你不必担忧会被砍了,丞相不会用你的人头彰显军纪。”

李由神色麻木地走回了住处,自己的住处与这些家仆们在一起,屋内只有一盏油灯。

所谓油灯也不过是一个破了口的陶碗。

这算是众多家仆的屋子中较好的一间,而且这里原本是章邯给他自己修建的屋子。

除了治军,种田,鞭打囚犯,章邯竟然还能一个人建出一间像模像样,遮风蔽雨的屋子,这位将军的才能多到令人发指。

与章邯将军住一间屋子倒也不差,明天自己也去建一间屋子。

尽管这里的生活很困苦,至少自己很喜欢这里。

临近夜里,西边的天空一片通红,李由开始教家仆们读书识字,公子的家仆有三千人,李由每次最多只能教二十人,因此也只是从中挑选了二十人,教会这二十人,再让他们教别人。

李由对自己的安排十分满意,可一开始教就遇到了困难,这些人根本不识字,更不能学文章,即便是将一个个小篆写出来让他们辨认,他们甚至会睡着,要不就是谁家孩子哭了,学到一半又走了。

直到入夜,李由教课的第一天结束了,人们都回到自己的家中。

也不知道为何,最近诸事不顺,大抵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李由丢了手中的树枝,用力踩着树枝,一边小声抱怨道:“怎么这么难,怎么都这么难。”

寒夜的寒风肆虐,夜色笼罩下的咸阳城只有风声在一处处街巷中呼号。

在一处六国博士的居所中,始皇帝与秦国的丞相李斯请来了六国诸多博士,也给了六国博士们宅邸,不仅容许他们住在咸阳城中较好的房子,还能安顿家人。

尽管始皇帝与丞相李斯给了他们足够的厚待,足够的包容。

可包括淳于越在内,没人将家眷带来秦国的咸阳,而且多是孤身前来,颇有一种舍生忘死的气势。

一处宅邸中,油灯的火光摇摆不定,屋内齐鲁老者伏生还在看着手中的一卷书。

这卷向公子扶苏借来的书,他已看了许多遍。

叔孙通神色多有愁色。

“今天又去何处饮酒了?”

听到伏生的问话,叔孙通先拿起陶壶饮下一口凉水,又用手捋了捋胡子道:“几个当年的好友。”

叔孙通在说这话的时候,神色明显有许多失落。

伏生接着道:“没想到你在咸阳城还有好友。”

叔孙通坐得更端正了,他抚须道:“说来今天与几个好友宴饮,说起了一个叫张良的人。”

伏生询问道:“哪位张良?”

“张平的孩子。”

伏生未听说过张良其人,可在当年六国旧贵族中有一支韩地的贵族,在秦军攻取韩地之时离开了那里。

后来伏生才从一些门生学子的口中,听说了那支贵族是张平一系。

只是后来战乱多年,也不知道他们都去了哪里。

叔孙通道:“今天宴席上,说东边有人要反秦,那人将数百家仆与田产全部卖了,之后还有人说那个变卖家产的人就是张平的后人。”

伏生的目光依旧看着书,没有任何的反应。

“哎呀……”叔孙通长长一声感叹,道:“前两天,又听说楚地的项氏也在各地寻找六国的旧贵族,想要联合反秦。”

见伏生不搭理自己,叔孙通自语道:“现在,还有人在私下联合,打算寻求时机再复六国。”

“也有些人觉得现在有什么不好的,秦国给了他们妻儿安稳的生活,反秦谈何容易,哪怕六国复立之后……与以前有何区别,还不是战乱不休。”

“这些天见的人多了,听到的话也就多了,不该去见他们的,见了这些人也是自乱心绪。”叔孙通稍稍抬首,又道:“就不该去见他们的。”

“哎呀。”叔孙通一拍脑门,忙言道:“公子的书还未归还。”

这卷竹简伏生已看了许多遍了,他将竹简放在案上,低声道:“你觉得公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嗯,来了咸阳之后,倒是有所耳闻。”

言罢,叔孙通先是清了清嗓子,继续道:“秦国公子扶苏在年幼时便颇为懂事,华阳太后病重那些年幼的公子扶苏便自学医术,为太后调理身体,当初有医者说华阳太后是在公子的诊治下多活了几年。”

“又过几年,华阳太后也过世了,始皇帝将高泉宫赐给了公子,公子又拜了廷尉李斯为师,现在李斯就是丞相,公子扶苏好学,谦逊,知礼,又善学。”

“许多学识公子只需看一遍或者听一遍就会了,至今……年有十六却依旧好学,依旧如当初那般,时常看书,学政,又善待家仆,公子生活简朴,听闻在外无享乐之宅邸,在宫里无取乐之玩物。”

伏生道:“秦国有如此公子,令人羡慕。”

叔孙通又道:“秦国有如此公子的确难得。”

“他会是下一代秦王。”伏生又改口道:“该是下一个始皇帝,如此公子定能得到众多拥护的,老朽观此书中所记,公子正在学农事,什么样田种什么样的作物,季候会影响多少收成。”

叔孙通侧卧在榻上,闭着眼准备入睡,临睡着前又道:“公子扶苏看着就不像个孩子。”

伏生重新拿起这卷竹简看着,再想起叔孙通的话语,也不知道他的那句不像个孩子,究竟是喜是忧。

寒冬时节的关中又下了一场冻雨,咸阳城上上下下都在期盼着王翦老将军的归来。

扶苏将挖河渠的人手分成了一个个三人为一组的小队,妇人们早早就开始为了吃食忙碌,老少壮年还在井渠中劳作着。

挖井渠的事不能着急,十天半月也挖不通,不如挖得细致一些。

忙完眼前这件事,扶苏走到书房外,看到了一窝小狗正缩在墙角,它们互相靠在一起取暖。

扶苏抱起其中一只,小狗通体黑灰色,除了嘤嘤嘤还不会叫唤。

似乎感受到了什么,这群小狗纷纷围了上来,公子的双脚很快就被这群小狗给淹没了。

“公子,王将军与章邯将军来了。”

听到田安的话语,扶苏这才放下小狗,将它们一只只都拎进柴房中。

仔细数了数,一共十只,一只没少。

温暖的柴房中还有一只大狗,便是生了小狗们的大狗,它似乎不是很喜欢闹事的小狗们,扶苏注意到它的目光,那双黝黑的眼睛似乎在说带小狗是会累死的。

扶苏对它目光熟视无睹,十分无情地关上柴房门,只留了一条小缝。

再回头,两位将军已在眼前。

扶苏解释道:“冬天到了,大家都闲得慌,除了我们商山乡,其余各县都无事可做,呵呵……我也无事可做。”

章邯躬身而立没有言语,神情严肃。

王贲会意一笑。

扶苏走在这座村子中,村子里还是有变化的,他们将房屋规整了一下,路面也更平整了。

奴儿正在带着一群小孩子写字,她见到公子路过,忙停下来行礼。

等公子走远了,她又接着教小孩子们写字。

这里还养了三只鸭子,六只会下蛋的鸡。

牲畜都是要吃粮食的,这里也不敢养太多,如今粮食紧张,也不敢扩大养殖。

扶苏一路走着,又见到了几个妇人收拾着一排炉子,从炉子里拿出来的饼都是今天没有吃完的,这些饼还是热乎的,但在寒风中,用不了片刻就会凉。

妇人们拿着饼去外面换粮食,如此美味的饼能够换来一袋黍米或者一些豆子。

从成本来看,怎么换都不亏。

“王将军,老将军何时回来?”

听到公子问话,王贲回道:“关中天寒,家父在函谷关外过冬,待天暖之后再回咸阳。”

扶苏颔首道:“老将军年迈了,的确该好好休养。”

领着两位将军来到鱼池边,扶苏从书架上拿了两卷竹简,分别递给他们,又道:“算上今年开荒的田地,我们一共五百一十顷地,该为明年的耕种做准备了。”

章邯行礼道:“末将愿听公子号令。”

人总是要未雨绸缪的,今年的冬天想来年春天的事,等来年春天就要考虑来年秋天的准备。

这个时辰想下个时辰的事,扶苏早已习惯了考虑事情的方式。

“明年开始,我们将现有的田地以家庭来分,每家每户按照人丁分田,还未开垦出来的田地还是以家庭来分,谁家能多开出一亩地,谁家能收获的粮食就多一亩。”

扶苏又叮嘱道:“我吃得不多,不用考虑我。”

章邯难得笑了笑,得了吩咐就行礼去办事。

扶苏将书架整理好,看到王贲还站在面前,疑惑道:“王将军还有什么事吗?”

王贲道:“李由他……”

“他怎么了?”

王贲低声询问道:“他在挖井,丞相说能否让末将带他回去。”

“李由啊……”扶苏思量片刻,又道:“他最近得病了,王将军不用管他。”

“什么病?”

“心病。”

王贲三缄其口,犹豫再三还是问道:“李由得病了,不能回咸阳?”

扶苏道:“李由太傻了,何必与他计较。”

刚离开公子书房的章邯,刚走两步就听到了书房内的言语。

章邯也觉得李由是个傻子,最近越来越傻了,总做一些很傻的事,还时常自言自语,教公子的家仆识字写字时也不认真。

章邯有时实在看不下去,代替李由教他们识字写字。

公子的家仆自然是与众不同的,大概是公子觉得家仆们识字了,识字的家仆更值钱。

冻雨下得断断续续,夜里又迎来了一场大雪,扶苏回到了高泉宫。

有零星的雪花随风飘入殿内,在殿门内外还有一些薄薄的积雪。

扶苏多看一眼,原本就昏昏欲睡地内侍忙去打扫干净。

田安端着一碗羊肉热汤而来,道:“蒙恬将军到北方了,匈奴人向蒙恬将军进献了五万头羊,羊群都送到咸阳城了。”

“哪个匈奴部落送的?”

“是一个匈奴人部族送的,老奴也不知是谁,军中有军报该有记录的。”

扶苏喝下一口羊汤,感受着热乎的汤水流过自己的肠胃,在风雪中回来时所带来的寒意也不在了。

田安道:“老奴让人去过问了,商山附近各县的县令都不会过问开垦的田地。”

“我奴役家仆开垦田地,而肥己。”扶苏叹息一声,道:“恐怕又有人说我,暴秦之公子,名副其实。”

田安道:“那些议论公子的人,都该杀了。”

扶苏笑着将一碗羊肉汤喝完,嘴里还嚼着一些羊肉。

羊是蒙恬让人从酷寒的北方送来的,扶苏写了一封书信,让蒙恬去打听打听如今的草原局势,再问问是不是有一个叫冒顿的匈奴人。

写完书信,盖上封蜡,扶苏吩咐道:“明天,让人送去给蒙恬。”

田安颔首。

一直到了深夜,扶苏还在看着法家典籍,一阵冷风吹来让烛台的烛火有些晃动。

翌日的早晨,咸阳还在下着大雪,伏生老先生还没将书卷送还。

扶苏早早睡醒之后,一边吃着早上的饭食,一边看着书,这卷书所记录的都是工匠相关的知识,尤其是造桥方面。

近来公子越来越喜看书了,有时几乎一整天手不释卷。

田安道:“公子若想学造桥,不如看看这卷。”

扶苏接过田安递来的竹简,秦国曾有过两位水利方面的专家,一位是建设郑国渠的郑国,另一位便是在蜀郡建设都江堰的郡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