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看罢田安递来的竹简,便离开了高泉宫。
咸阳宫的宫殿多到数不过来,好在这里还有几座书库,都是用来存放秦国收集而来的典籍,其中就包括农桑水利相关的典籍,不管是郑国渠也好,还是都江堰,它们在开凿的过程中都被详尽地记录在案。
而历代秦王都会将这些卷宗保存下来,放入咸阳宫中,成为宝贵的知识财富。
扶苏觉得在这个时代,看到这些宝贵的记录极为难得。
无论是开凿龙首渠,还是修建西渭河的桥,都需要水利方面的知识。
书库中书架排放整齐,扶苏拿起其中一卷竹简,手上还沾了不少灰尘,阳光从窗外照入,还能见到空气中有灰尘在漂浮。
等田安将这里的窗户都打开,这里的空气才好了不少。
扶苏正看着手中的书卷,就有内侍脚步匆匆而来又在田安耳边低声言语了几句。
言罢,这个内侍见到公子在此地看书,也不敢多打扰,便行礼告退。
扶苏疑惑道:“怎么了?”
田安回道:“今天陛下宴请诸多齐鲁名仕,淳于越为首的儒生都进谏,希望陛下行周礼,丞相听闻此事勃然大怒。”
扶苏道:“最近,老师心情很不好。”
田安颔首。
淳于越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已有很久了,就因当初自己这位秦国公子的老师,淳于越还几次进谏。
在朝政意见上,淳于越还希望秦国的公子应该多与各家名仕走动。
治理一个国家谈何容易,这种争论大概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给蒙恬的信送去了吗?”
“回公子,一早就让人快马送去了北方。”
人嘛总是要多学一些,十五六岁正是最善于学习的年纪,当然了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他们会说起周礼,无外乎是希望始皇帝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君上,这位君上要遵循周礼。
再对老师来说,遵守以前的礼制,却又要回到分封制。
所以啊,老师与淳于越那些人所抗争的礼数吗?
根本上,他们还是在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争吵。
吵来吵去,又没完没了了。
扶苏目光看着手中的书,临近午时的时候让人将水利相关的书籍全部装入一个个箱子中,送入高泉宫。
午时,扶苏又煎了一条鱼,再将鱼头与鱼骨熬成汤。
田安已将食盒准备好了,食盒下部分是用铜所铸,底部可以存放烧好的木炭,如此一来食物在盒内还能继续加热,不会走到半路就凉了。
“公子,让人去询问了,陛下在章台宫。”
扶苏收拾了一番,就急匆匆离开了高泉宫,往章台宫而去。
正值天寒地冻,盒中的鱼肉与鱼汤即便是在食盒底部的木炭加热下,在这寒风中还是有可能会凉透,扶苏只能加快脚步。
天空又下起了大雪,或许在以后人们的记录中,公子扶苏冒雪给始皇帝送去温热的鱼汤,以表孝心,这或许也是人们口中的一大美谈吧。
章台宫前,站着穿着甲胄的侍卫与一身黑衣的内侍。
经过通禀之后,扶苏这才拎着鱼汤走入殿内。
一入殿内,感觉温暖了许多。
抬头看去,父皇正在竹简上写着批复,长长的须髯都快碰到桌案了。
“端来吧。”
闻言,扶苏打开食盒将一碗煎好的鱼,与一碗鱼汤放在父皇的案前。
嬴政吃了一口鱼肉,满意地抚须道:“甚好。”
扶苏又将温热的鱼汤端上。
嬴政接过鱼汤又饮下一口。
温暖的章台宫中,父子两人相对而坐,公子扶苏为始皇帝递碗,递勺。
始皇帝耐心尝着鱼肉,喝着鱼汤。
安静的殿内殿外,在这里的内侍与侍卫皆肃穆不语,或许这就是人世间最好的父子了吧。
始皇帝的神色还是严肃的,话语也不多,有子如此,令人何其羡慕。
待父皇喝完了鱼汤,吃了鱼肉之后,扶苏还端坐在一旁收拾着碗筷。
嬴政的目光先是落在眼前的文书上,而后看着手脚正忙碌收拾的儿子,目光看向了儿子的发冠,低声道:“朕该让人给你做一个更好的发冠。”
扶苏应声点头。
嬴政拿起搁在一旁的毛笔继续看着文书。
安静的殿内,只有香炉飘着一些细烟,还有暖炉正在烧着。
嬴政又道:“洛水的河渠修缮得如何了?”
“回父皇这才第一年,儿臣觉得最快三年建成。”
“三年……”嬴政蹙眉道:“西渭河的桥打算何时建起来?”
田安站在一旁,始皇帝话语中没有丝毫责怪的意思,反而更多的是关心。
也不知道为何,田安忽然觉得鼻子有些发酸,眼角也有些湿漉漉的。
是啊……哪怕这天下六国的旧贵族要反抗始皇帝,哪怕那些齐鲁名仕如此指责始皇帝,好在始皇帝身边还有公子扶苏能够支持,父子相依,理解。
扶苏回道:“还不知道该如何建,千头万绪的,不知从何处着手。”
嬴政道:“朕还记得当年郑国挖渠时,郑国留下了几个人,朕让他们帮你。”
扶苏应声点头,又道:“听闻今天老师很生气,他又与那些齐鲁名仕争吵了。”
“呵呵呵……”嬴政笑着道:“他们说朕该遵循周礼,李斯看不惯就反驳了几句……”
也不知道扶苏为何说起了这件事,嬴政打量眼前的儿子,他就要年满十六,忽然就明白了这孩子是想要学政。
的确也到了该学这些的年纪,嬴政又会意一笑,低声道:“以后,你来廷议听政。”
“谢父皇。”
现在六国都被大秦灭了,是秦国要重塑这个天下的关键阶段,这些人自然是希望这天下还是与以前一样。
怎么?难道他们还能再找一个“赵武灵王”来与大秦抗衡?
这天下又能有多少赵武灵王?
见父皇的情绪稳定,扶苏没再多言,便起身行礼离开了。
走出章台宫时,寒风迎面而来。
回到高泉宫的时候,扶苏又听说,刚回到关中五万大军也被送去了北方,需要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人,而这些人都由蒙恬带领。
匈奴部落中那位叫冒顿的人,大概会成为北方的隐患。
信中一再提醒了,也不知道蒙恬看到了又会作何感想。
天实在太冷了,一场雪后地面又结成了薄冰。
今天是公子去章台宫听政的重要一天,这也说明了大秦的公子扶苏能够参与国事了。
大抵,能够在章台宫,在始皇帝面前说上一两句话,那就算是参与国事。
扶苏穿好衣裳,离开高泉宫走在寒风中,早晨的咸阳宫并没有什么人走动,就快走到章台宫的时候,才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大臣,他们一边议论,一边走向大殿。
扶苏不动声色走在后方,而四周的人也注意这位走在朝臣中的少年人。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秦国的公子,而当有人认出了此少年就是公子扶苏,这才有不少人惶恐行礼。
来参加廷议的人不少,扶苏走到章台宫门口,看众人见到自己就要行礼,扶苏还要作揖回礼。
小半刻时辰之后,扶苏便觉得如果人再多一些,说不定自己光是行礼就要累死。
不多时,扶苏见到了老师李斯与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家。
李斯快步上前行礼,“公子。”
“老师。”
李斯又介绍道:“这位就是蒙大将军。”
“原来是蒙武大将军。”
蒙武笑着道:“哈哈,末将当年见过公子,那时候公子还是很小一个。”
扶苏尴尬一笑。
随着来参加早晨廷议的人越来越多。
穿着一身黑青色朝服的淳于越正快步走来,在他的身后还有不少人,这些人都穿着一样的衣裳,足足十余人。
章台宫大殿前的台阶很高也很多,有些上了年纪的人需要互相搀扶才能走上来。
眼看殿前的人都快到齐,殿内又有内侍朗声传话,“入殿!”
众人这才纷纷脱了鞋履。
走入殿内,又感觉到了些许凉意,扶苏跟着老师李斯找了一个前排的位置。
又过了半刻时辰,随着内侍的一声高喝。
始皇帝穿着一身黑色衣袍,神色严肃地走入大殿内。
众人纷纷行礼。
等始皇帝坐下了,众人这才有所放松。
李斯先站出朝班,讲述今天廷议需要议论的事。
扶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本着学习的态度,听着这次廷议。
其余诸多事都很顺利,只要是丞相李斯与副相冯去疾讲述的政事,大家都通过了决议。
而始皇帝坐在大殿内,依旧一言不发。
扶苏正想着今天要不要请老师去商颜山看看,就因一件事惹得大殿内所有人议论不停。
章台宫很高很大,即便是两百余位朝臣站在大殿内,这里还显得空旷,众人的议论声不停回响在大殿中,就像是无数只蚊子,形成的某种低频噪音。
这种声音本就听着不舒服,而随着朝臣们议论得越久,议论声也逐渐越来越大
直到现在,丞相李斯的脸色尤其难看。
因要修筑北方长城,需要将五个郡的乡民,迁往北方。
而这种移民戍边的事一经说出来,便引起了这么大的议论,议论声中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见到一人站出班列,其人正是齐鲁博士淳于越。
“敢问丞相,要迁民多少户?”
李斯的目光盯着对方,沉声道:“三千户。”
此言一出,大殿内惊起一片议论声。
淳于越又道:“丞相迁民是为了修筑长城?”
李斯道:“抵御北方匈奴。”
“臣为何听闻匈奴向秦国进献羊群数万头。”
李斯深吸一口气,像是在抚平情绪,又道:“蒙恬一到北方,赶走了在燕赵长城内外的匈奴,匈奴人送来了如此厚礼是为了收买,蒙恬没有接受他们的收买,夺了匈奴人的羊群。”
淳于越又道:“如此迁民令北方各郡民生凋敝,田地何人耕种?”
“长城以南自然有田地给他们开垦。”
“如何安居。”
李斯又回道:“有大军戍边,自然可以安居。”
又有文臣站出来,言道:“敢问丞相,是否担忧各地六国旧地之民起兵反复?”
扶苏注意到,老师一时间气得不知道该怎么回话了。
老师甚至用力咽了咽唾沫,目光盯着每一个站出来质问的齐鲁博士。
现在,扶苏见到此场景有些明白了。
从众人的身份上来说,这像是一场齐鲁与法家的对抗。
而让老师最生气的,则是有人竟然说大秦是不是怕六国旧地的人们起兵造反,这才发动迁民戍边。
这如何不令人生气,老师本着为了抵御匈奴人,保护北方的公心才有了迁民戍边的决策。
可在有些人眼中,竟然成了担心六国旧人起兵造反的胆小举动。
被小人如此揣测,李斯呼吸沉重,站在大殿内,面对众人大声道:“你们都应该去北方,用你们的眼睛好好看一看,现在的北方是什么样子!”
“你们在这里这般言语,可有想过一旦北方失守,匈奴之祸将祸及大半个中原!”
李斯的话语声越发响亮,他的语气带着怒火,又道:“若不坚守北方,匈奴人就会南下!抢夺我们的粮食,土地与我们的妻儿!”
话语声停下了,大殿内恢复了安静。
李斯这句话如同咆哮般的喝骂,还在大殿内有些许回响。
只有丞相的呼吸声,以及丞相愤怒的目光,看着刚刚站出来反对的每一个人。
扶苏心中感慨,老师每天的生活莫非都这么精彩?
嬴政道:“移民戍边之事不可延误,此事由李斯与蒙武主持,都散了吧。”
始皇帝的话语声带着疲惫,而后起身离开了大殿。
众人纷纷行礼,等众人都走得差不多了,见老师还在这里与几人吩咐着,扶苏就站在一旁。
又有内侍快步而来,行礼道:“陛下命公子与丞相,留下用饭。”
待眼前的事吩咐完,李斯回身行礼道:“公子。”
扶苏站在原地,行礼道:“老师面对数十人质问,不曾退让半分,扶苏佩服。”
“事关北方安定,臣不敢有半分退让。”
内侍躬身道:“公子,丞相,这边来。”
扶苏跟着这个内侍与老师走向章台宫的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