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那儿,看着大伙儿,他们一个个恰似老树根子,稳稳扎在这片土地上,却又满含期冀。瞧那张大爷,背微微佝偻,双手交叠置于身前,粗糙的手指不住摩挲。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光,恰似瞧见自家地里头第一年开花结果的桃树,那心中的滋味,甜中带涩。他咂巴咂巴嘴,对身旁的老李头说道:“咱茅山涡啊,瞅这势头,往后的日子,怕是要比金秋的稻穗还沉甸甸,尽是好光景咯。” 老李头深吸一口旱烟,缓缓吐出烟圈,应和着:“可不是嘛,有盼头咯!”
老汉们吧嗒着旱烟袋,烟圈一圈圈悠悠往上飘,恰似他们的心思,虽慢悠悠,却都带着股劲儿。王老汉坐在那块他常坐的大石头上,烟袋锅子一明一灭,火星子随着他的抽吸闪烁。他眯着眼,望向台上,喃喃自语:“咱这把老骨头,还能赶上这好时候,值了。” 婆娘们一边扯着衣襟擦汗,一边小声嘀咕,说这地方往后怕是要飞出金凤凰,咱这些土里刨食的,也能沾沾光嘞。刘婶子用手扇着风,对身旁的张嫂讲:“咱得把娃们好好培养,保不准哪天也能像台上那娃一样出息。”
孩子们更是眼睛亮得如同星辰,围着大人转,问东问西。村里的小虎子拽着他爹的衣角,仰着脑袋问:“爹,叔叔念的诗啥意思啊,咋听着恁好听呢?” 那眼里满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憧憬,恰似刚冒尖的小麦苗,使劲往上窜,渴望看看更高的天,更远的路。
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鲜活的画,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让人瞧上一眼,便能感受到那份源自泥土的质朴,以及对未来无尽的渴望。每一句都似能戳进人心窝,暖洋洋却又沉甸甸的。
就在这时,那如地动山摇般的掌声,恰似春雨后的洪水,哗啦啦淌满了整个场子,将原本静悄悄的空气挤得无影无踪。大伙一个个如同被春风唤醒的庄稼汉,噌噌地从板凳上站起身,那手拍得犹如秋收时打谷子的声响,响亮且带劲儿。赵大叔涨红了脸,双手用力鼓掌,嘴里呼喊着:“好哇,好哇!” 他心中那股热乎劲儿,比大日头底下晒了一晌午的暖阳还要滚烫。
我,就站在那里,恰似地里最挺拔的高粱杆子,脸上挂着比田里初绽的稻花还要温柔的笑。我微微欠身,向台下的乡亲们致谢,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又亲切的面庞。我的诗,仿若咱农民心底最真挚的期盼,字字句句都像田埂上那潺潺的溪水,清亮亮地流进了每个人的心窝,暖得人心头发热,眼里还泛着光。
咱们这些庄稼人,平日里说话糙,但理不糙。今儿个,心里的感动,比啥金贵的话都实在。有的老汉,抽着旱烟袋,眼眶都红了,嘴里念叨着:“这小子,真是说到咱心坎里去了!” 孙大爷用手背抹了抹眼角,又猛吸一口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睛愈发红了。还有的婆姨,手里紧攥着手帕,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嘴角却挂着笑,心中的喜悦,恰似自家地里迎来大丰收。钱婶子轻轻抽泣着,对旁边的人说:“听这诗,心里暖烘烘的,咱茅山涡有希望啊。”
热闹之中饱含温情,犹如夏日傍晚,大伙围坐在村头的大槐树下,唠着家长里短,那份纯朴与真挚,比啥都让人心里舒坦。我和我的诗,就这样,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希望的种子,也收获了满满的感激与敬意。
“真真是叫人心里头翻江倒海啊!我那嗓子一开,就如同茅山涡的老槐树在春风里讲故事,过去的事儿、将来的梦,一股脑儿地在咱眼前活灵活现,跟看电影儿似的!” 一位游客兴奋地对他旁边的人嚷嚷着,眼睛里闪烁着光,恰似刚在地里挖到了金疙瘩。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仿佛要将心中的激动具象化。
“可不是嘛,那声音里头,感情浓得跟咱地里的泥巴似的,黏糊糊的,直往人心里钻。听着听着,我这心里就热乎起来了,想着自个儿是茅山涡土生土长的人,那份子自豪感,比秋收时满仓的粮食还让人踏实!” 另一位村民接过话茬,眼眶湿润了,声音带着些颤抖,仿若老牛犁地时发出的低沉而深情的呼唤。他微微仰头,似在抑制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
夜渐深,可大伙的兴致丝毫不减,仍聚在广场上,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味着今晚的精彩。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大人们则继续畅想着茅山涡的未来,那欢声笑语,似要把这夜空都点亮,而茅山涡的故事,也在这浓浓的夜色中,翻开了新的篇章……
然而,热闹之下,并非毫无波澜。村里的老会计突然叹了口气,说道:“大伙都盼着好光景,可这村里的土地,因为那几家工厂的污水排放,都有些板结了,这往后的庄稼可咋整?” 这话一出口,众人皆沉默了。张大爷皱着眉头,猛吸了一口旱烟:“是啊,咱靠着土地吃饭,土地要是不行了,这好光景怕是也悬。” 原本热闹的氛围,瞬间添了几分凝重。
这时,一直没吭声的李二爷缓缓开口:“你们还记得‘涸泽而渔’的典故不?就像那故事里说的,为了一时之利,把水都抽干抓鱼,最后鱼没了,水也没了。咱村里为了引进那些工厂,没考虑到环境,现在土地出问题了,这就是后果啊。”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
小虎子的爹突然站起来,激动地说:“不能就这么算了,咱得找工厂去,让他们把污水治理好,不然咱的地就毁了!” 但也有人犹豫:“那些工厂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要是得罪了,村里的经济咋办?” 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去找工厂理论,一派担心影响村里收入。
在这争论中,我不禁思索,这小小的茅山涡,不正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吗?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抉择,就像一道道难题摆在人们面前。人性在这其中尽显,有人为了守护土地的根本,不惜站出来抗争;有人则因顾虑经济收入,选择隐忍。而社会关系,也在这矛盾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原本和谐的乡亲们,此刻也有了分歧。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村长站了出来:“大伙别吵了,咱不能光看到眼前的利益,土地是咱的根,没了土地,就算有再多钱又有啥用?但咱也不能莽撞地去找工厂,得想个周全的办法,既能解决土地污染问题,又能保证村里的经济不受太大影响。” 众人听了,渐渐安静下来,开始商量对策。
最终,大家决定推选几个代表,去和工厂协商,要求他们尽快治理污水,同时村里也会积极寻找其他可持续的发展途径,不再单纯依赖污染环境的工厂。这场冲突,虽然打破了原本的和谐,却也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茅山涡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方向。而我,也在这过程中,更加明白我的诗,不仅仅是带来希望,更是要引发人们对这片土地,对生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