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104章 乡泽馥风盈 游人行意生 嚣尘侵静土 守发展权衡

四周的空气,恰似大自然这位酿酒大师封藏多年的琼浆,悠悠地散发着水草香,混着远处农田独有的质朴气息。这味道,是城市那被工业与**浸泡的空气里,绝无仅有的自然馈赠。我站在田埂上,像个探寻宝藏的独行侠,深深地吸了一口,那股清爽瞬间穿透心肺,好似一把倚天剑,将肺里被城市尘埃禁锢的阴霾,扫荡得片甲不留。

耳边,鸟鸣此起彼伏,“啾 ——”“叽叽 ——”,宛如古希腊缪斯奏响的乐章,在这无人打扰的角落,举办着一场精妙绝伦的音乐会。远处,农人的呼唤声悠悠传来,“二柱子,回家吃饭咯!”“他爹,把牛牵回来啦!” 这些质朴的声音,在宁静的傍晚格外清晰,带着田园牧歌般的和谐,让人仿若穿越千年,置身于《诗经》描绘的农耕盛景之中。

我闭上双眼,全身心沉浸在这份宁静里,感觉自己与大地融为一体。心脏的跳动,“扑通、扑通”,如同古老的战鼓,和着自然的节拍,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那些被城市喧嚣催生的烦恼与忧虑,在这一刻,变得微不足道,眼前的世外桃源,心中的纯粹安宁,就像在尘世漂泊许久后寻得的避风港。

我缓缓睁开眼,掏出手机,明知照片无法定格这份深入灵魂的感受,可手指还是忍不住按下了快门。“咔嚓” 一声,妄图留下一点美好的痕迹。分享到社交媒体时,我配文:“在这片被夕阳拥抱的湖畔,我找到了久违的宁静与纯粹。每一缕光线、每一声鸟鸣、每一口呼吸,都像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抚慰,让整个世界都为我放慢了脚步。” 不出所料,这条动态收获了无数点赞与共鸣。老同学留言:“看着你发的照片,真怀念小时候在乡下的日子,啥时候咱也能再回去找找这种感觉。” 同事也感慨:“这地方简直是世外桃源啊,太治愈了,求坐标,我也想去放空一下。” 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家都像沙漠中干渴的旅人,渴望着这份宁静。

咱这趟乡村之旅,就像揭开了蒙在自然之美上的面纱,让人身心舒畅。这里的人与自然,恰似 “天人合一” 哲学的生动写照,相互依偎,和谐共生。清晨,阳光洒在身上,像长辈温暖的抚摸,鸟儿在枝头欢快歌唱,村里的小虎子听到鸟叫,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跑到院子里,兴奋地喊着:“听,小鸟又在讲故事啦,咱快去瞅瞅。” 在这片土地上,孩子们与自然一同成长,自然是他们最好的启蒙老师。

村里的人朴实憨厚,看到这样的好光景,心里乐开了花。他们的念想,就是守着这片土地,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这份宁静与和谐。然而,外面的世界像个巨大的漩涡,吸引着村里的年轻人。隔壁家的阿强,刚从城里回来,满脸疲惫。他在城里做快递员,风里来雨里去,挣着微薄的薪水。“城里的日子不好过啊,” 阿强苦笑着说,“每天都像在打仗,为了那点钱拼命,哪有咱这村里舒坦。可留在村里,又能做啥呢,靠种地那点收入,根本不够。” 这是无数农村年轻人面临的困境,城市的繁华难以扎根,乡村的宁静缺乏经济支撑,城乡差距带来的矛盾,像一道鸿沟,横亘在他们面前。

走在乡间小路上,每一步都踏实,每一口空气都清新,让人充满活力。咱农民虽然不懂大道理,但知道什么是好,什么值得珍惜。要是旅游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美好,那就是咱最大的心愿。

午后,几个游客坐在树荫下乘凉,一位戴眼镜的大叔感慨道:“来这儿之前,天天在城里忙得晕头转向,压力大得喘不过气。到了这儿,才知道生活还能这么惬意,真不想走了。” 旁边的年轻姑娘附和着:“是啊,叔叔,我回去得跟朋友们好好宣传宣传,让他们也来感受感受。” 村里的王大爷听到,笑着递过去几个自家种的桃子,说:“闺女,吃个桃,甜着呢,欢迎你们常来。” 看着这一幕,我心里满是暖意,对茅山涡的未来充满期待。

可就在这时,一辆越野车轰鸣着开了进来,扬起一片尘土。车上下来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大声嚷嚷着要找地方露营。他们不顾村里的规定,随意践踏庄稼,想要在湖边搭建帐篷。村里的老支书赶忙上前阻拦:“小伙子们,这可不行啊,这庄稼地是咱的命根子,湖边也不能随便露营,会破坏环境的。” 其中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年轻人不耐烦地说:“老头,你懂什么,我们来这儿消费,就是大爷,你别挡着我们寻开心。” 双方僵持不下,矛盾一触即发。这一幕,就像现代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的激烈碰撞,游客追求的自由快乐,与村民守护家园的理念背道而驰,背后是不同价值观的较量。

看到这一幕,我想起了 “涸泽而渔” 的典故。曾经,人们为了一时的利益,不惜破坏自然环境,最终导致资源枯竭。如今,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吗?一面是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一面是对自然和传统的破坏,我们该如何抉择?

这时,村里的一位长者缓缓走了过来,他看着这些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你们追求自由快乐没错,但不能以破坏别人的家园为代价。这片土地,承载着我们祖祖辈辈的心血,是我们的根。就像大树离不开土壤,我们也离不开这片土地。” 年轻人听了,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纷纷向老支书道歉。

乡村旅游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生机,也破坏了原有的宁静。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能重蹈 “涸泽而渔” 的覆辙,要在守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是茅山涡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就像天平的两端,任何一方的失衡,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需要用智慧和勇气,去寻找那微妙的平衡点,让乡村在时代的浪潮中,既能保持独特的魅力,又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拥有一片可以安放灵魂的净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