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105章 村昔寂如霜 今迎旅韵长 人迁情亦守 谐处韵流芳

岁月悠悠,这山沟沟里的小村,宛如被山神用巨手圈禁,又似被自然的魔杖点化,被山峦温柔环抱。往昔的死寂,恰似千年的冻土,然而近几年,它如同被惊蛰的惊雷唤醒,在游客纷至沓来的脚步声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就出生在这片土地,目睹着它的每一次悸动与变迁,宛如目睹一场生命的重生。

每到旅游旺季,村口那条蜿蜒的小道上,时不时就冒出几个背着背包、拿着相机的身影。他们的到来,犹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搅得村里人的心海沸腾,一圈圈喜悦的波涛不断翻涌。

老李头便是这变化的见证者。每天天刚蒙蒙亮,我总能看到他像往常一样,慢悠悠地晃到村口,在那块被岁月打磨得溜光水滑的大石头上稳稳坐下,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进村的小路,活脱脱像个忠诚的守望者。他那张脸,被日头经年累月地晒着,黑里透红,跟熟透的红高粱似的,一道道皱纹里藏满了故事,恰似史书上镌刻的古老篇章。一见到游客,他立马像弹簧似的站起身来,咧开嘴笑,那笑容比村东头春日里开得正艳的桃花还要灿烂几分,眼里闪烁的光芒,亮堂堂的,就好似自家娃儿争气地考上了状元一般。他这人,性子直爽得很,一开口,那话就跟放鞭炮似的,噼里啪啦:“哎呀呀,你们可算来啦!一路累坏了吧?咱这村子啊,山清水秀,好玩的、好看的多着呢,保管让你们玩得尽兴,流连忘返!”

可谁又能想到,曾经的老李头,在村里最艰难的岁月,因分地不均,和邻居大吵大闹,差点大打出手。那时的他,满心愤懑,觉得世界都对他不公,仿佛被命运的巨轮无情碾压。直到有一回,村里遭遇洪灾,他被困在自家屋里,是那个曾与他有过节的邻居,冒着生命危险把他救了出来。那一刻,他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他想起了 “将相和” 的典故,意识到在这片土地上,邻里之间的情谊远比一时的利益重要。

再看王婶子,那双手巧得简直能跟天上的织女媲美。每天,我总是能听到她窸窸窣窣的早起声,天还没大亮,她就在自家小院里忙碌,把小院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她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衣裳,虽看着旧,却干净利索得很。午后的阳光暖融融的,她总爱搬个小凳子,坐在村口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下,手里拿着梭子,忙着织土布,织机有节奏地 “嘎吱嘎吱” 响着,梭子在她手中像条灵活的小鱼,来回穿梭。一见到有生人走近,她便立马放下手里的活计,站起身,笑眯眯地迎上去,那笑容温柔得仿佛能滴出水来,让人心里头瞬间就暖洋洋的。

有一回,几个年轻的姑娘小伙迷了路,一脸焦急地走到大槐树下,王婶子赶忙迎上去,轻轻拉过姑娘的手,眼睛笑成了弯弯的月牙,轻声细语地说道:“孩子们,别慌,你们这是要去哪儿啊?跟婶子说说,咱这村子虽说不大,可婶子熟得很。” 那声音,轻柔得就像山间潺潺流淌的溪水,听着就让人舒心不已。但在早些年,王婶子也曾因嫉妒村里另一位手巧的媳妇,在背后说过人家坏话。后来,那位媳妇的孩子生病,王婶子不计前嫌,拿出自己攒了许久的钱帮忙。从那之后,两人成了挚友,王婶子也明白了,嫉妒只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狭隘,善良与互助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就像 “六尺巷” 的故事一样,退让与宽容能让生活更美好。

小欢子,村里的年轻后生,天天跟着村里的老猎户往山里钻,学打猎、辨草药的本事,时间久了,皮肤被晒得黑黝黝的,身板结实得就像头健壮的小牛犊。一瞅见有游客来,他整个人就兴奋得像个孩子,眼睛瞪得溜圆,二话不说,就主动请缨带着游客们爬山涉水,去探寻山里的奥秘。有一次,带着一群从大城市来的年轻人往深山里走,路上,他像个专业导游似的,指着一棵挂满红彤彤野果的树,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扯着嗓子大声喊道:“大伙快瞧啊,这树上的果子可甜咧,在咱山里,这可是大自然给咱的宝贝,都尝尝鲜!” 说着,他手脚麻利地三两下爬上树,摘下果子,一把把地分给大家,那份热情和真诚,就像一块超强的磁石,让人忍不住就想紧紧跟着他的脚步,去探索这片神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可小欢子也曾迷茫过,他觉得在这小村子里,自己的一身本事无用武之地,仿佛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雄鹰。直到有一次,一位游客在山里不慎摔倒,腿部骨折,小欢子运用自己所学的草药知识,为游客包扎伤口,缓解疼痛,等待救援。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所学的价值,也找到了自己在村子与外界交流中的定位。

村里的老人们呢,每天吃过早饭,就慢悠悠地聚到村头的大石头旁,各自掏出旱烟袋,“吧嗒吧嗒” 地抽着,烟雾在他们头顶缓缓缭绕。他们眼神里,既有对往昔那些艰苦岁月的深深怀念,想起年轻时为了填饱肚子,在地里没日没夜劳作的场景;也有对村子如今这翻天覆地新变化的欣慰。看着游客们来来往往,村里的新房一座座跟雨后春笋似的盖起来,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那份从容和淡然,却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宁和满足。

然而,在村子刚开始发展旅游时,老人们也曾担忧,怕这外来的热闹坏了村子的风水,坏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就像守着旧观念的 “刻舟求剑” 者。后来,村里来了一位研究民俗的学者,他给老人们讲起了外面世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讲起了村子的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传承得更远。老人们这才渐渐释怀,开始积极地给游客们讲述村子里古老的传说和故事。

就这样,小村在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中,悄然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蜕变。而每一个村民,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这片土地古老而动人的故事,传递着那份与生俱来的淳朴与热情,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直击心灵的温暖和感动。

“老李哟,瞅瞅咱这旮旯村,想当年冷清得跟冬夜里的寒风似的,那时候,晚上除了几声狗叫,啥动静都没有,现如今,嘿,比那赶集日还热闹嘞!” 王婶子站在她家新张罗起来的 “农家小院” 门槛上,手里还沾着刚摘下的青菜水珠儿,眼睛瞪得溜圆,那光芒亮堂得跟村西头每天清晨初升的太阳似的,暖洋洋地照进了人心窝子里。

王婶子,这人儿,你仔细瞧她,虽然岁月这把无情的刻刀在她脸上刻下了几道深深浅浅的沟壑,但那双眼睛,却仿佛会说话似的,总是闪烁着精明与热情。她身上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腰间系着块蓝花布围裙,脚下是双沾满泥土的布鞋,整个人从上到下透着股子朴实无华的劲儿。说起话来,那声音温温柔柔的,却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坚定,让人听了心里头怪舒坦的。

老李呢,就稳稳地站在王婶子身旁,手里把玩着个旱烟袋,还没点着,只是习惯性地放在嘴边。他那张脸,被日头晒得黑红黑红的,皱纹里藏着故事,笑起来眼角眯成一条缝,露出几分憨厚与满足。他望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眼神里既有对往昔那些平淡日子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是啊,王婶子,这变化大得,就跟做梦似的。以前咱这村子,静得能听见自己心跳,晚上黑灯瞎火的,没啥人气,现在好了,人气旺了,村里的娃们以后也有奔头了。” 老李的话,朴实无华,却字字句句都透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深情与殷切的希望。

正说着呢,一群孩子像欢快的小雀儿似的欢笑着跑过,为首的小虎子手里高高举着个自己用竹子精心做的小风车,风车在风中呼呼地转得飞快,他边跑边扯着嗓子喊:“咱村越来越好玩啦,以后肯定会有更多更多的人来咯!” 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模样,老李和王婶子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村子未来的期许。

可就在这看似一片祥和之中,也隐藏着一些矛盾。村里有一部分人,觉得旅游开发让村子失去了原本的宁静,他们不愿自家的生活被过多打扰,与那些积极推动旅游发展的村民产生了争执。有一次,在村里的大会上,主张保护村子宁静的老张站起身,涨红了脸说道:“咱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村子,就这么被折腾得乱七八糟,到处都是外人,咱以后咋过日子啊?” 而积极支持旅游的年轻小伙阿强立马反驳:“张叔,时代在变,咱不能守着这穷村子一辈子啊,旅游能让咱过上好日子,为啥不搞?”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会场里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

就在这时,村里突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是一群所谓的 “艺术家”,声称要在村里进行艺术创作,却在未经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在古老的墙壁上随意涂鸦,破坏了村子原有的古朴风貌。村民们得知后,顿时炸开了锅。主张发展旅游的村民认为这是一种新颖的宣传方式,能吸引更多游客;而主张保护村子宁静的村民则愤怒不已,指责这些 “艺术家” 的行为是对村子的亵渎。两派村民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差点引发肢体冲突。

老李头再次缓缓站起身,清了清嗓子说道:“大伙都别吵,咱想想办法,能不能既让村子发展,又能守住咱的根。咱不能像‘邯郸学步’一样,丢了自己的特色。” 众人听了,陷入了沉思。

这不,远处几个游客正围着村里的老匠人,好奇地看着他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而老匠人则面带微笑,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小村的故事,还在继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