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109章 风携旅韵来 村众筑瑶台 苦乐皆为路 金窝梦盛开

在茅山窝这片充满灵韵的地界儿,山外吹来的风,宛如古希腊神话中传递命运预言的神谕,裹挟着神秘而磅礴的力量,轻轻一挥,旅游的热潮便以燎原之势滚滚而来,将所有人的心烧得炽热滚烫。村民们好似被命运的丝线紧紧缠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像田地里向着天空奋力拔节生长的庄稼,齐心协力,硬生生将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种成了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现实。

瞧那老李头,岁月的刻刀在他脸上犁出了一道道深邃的沟壑,如今,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掩不住的笑意,眼角还透着狡黠,仿佛装满了古老而神秘的秘密。他站在焕然一新的家门口,望着那条曾经寂静无人,如今却熙熙攘攘、游人如织的小道,动作娴熟地卷着旱烟,慢悠悠地开口:“咱这山沟沟,从前穷得叮当响,谁能料到,如今竟成了金窝窝,全靠大伙一块儿使劲呐!” 他微微仰头,深吸一口烟,吐出的烟圈在空中悠悠飘荡,这话虽简短质朴,却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坎上,让人心里暖烘烘的。

有一回,一个游客在村里迷了路,神色慌张,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老李头瞧见了,二话不说,放下手里正卷着的旱烟,带着那游客在村里七拐八绕,一路上唠着村里的奇闻趣事,活脱脱像《桃花源记》里给渔人带路的村民。他不仅把游客安全送到目的地,还让游客真切感受到了村里人的热情。末了,游客掏出钱要感谢,老李头眼睛一瞪,仿佛受到了极大的冒犯:“咱山里人帮个忙,可不是为了钱,你这是小瞧咱了!”

旁边的大娘,坐在门口那棵见证了岁月变迁的老槐树下,斑驳的光影洒在她身上,宛如一幅写意的画作。她手里拿着针线,眼睛微微眯起,专注地给游客的孩子缝补衣角,那孩子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不时发问。大娘慈眉善目,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嘴里念叨着:“出门在外,可得细心点,咱虽是农村人,可心热乎着呢,不能让孩子冻着。” 大娘的手艺堪称一绝,针脚细密匀称,那穿梭的针线,缝进去的不仅是布料,更是对游客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一会儿,破损的衣角就完好如初。

村里有个叫柱子的年轻人,一开始觉得接待游客又麻烦又不挣钱,对来村里的游客爱答不理。有次,一个游客向他问路,他不耐烦地随意指了指,差点指错方向。大娘知道后,把柱子拉到一旁,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咱村能有今天不容易,游客就是咱的衣食父母,咱可不能丢了这热情好客的本分,不然咱的好日子可就长不了。” 柱子听后,羞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也开始热心地帮着招呼游客。

小生子,小伙子身板结实得像座小山,皮肤晒得黑里透红,那是长期在山里劳作留下的 “勋章”。他领着几个游客,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上山采野果,手里拿着根自制的木棍,时不时拨开路边的草丛。边走边兴致勃勃地介绍:“这山上的果子,可都是咱山里的宝贝,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外面可吃不到这么新鲜的。” 他脚步轻快,像只敏捷的小鹿,带着游客穿梭在林间小道,还不时回头照看,生怕有人掉队,就像这片山林的守护神,守护着山林的宝藏,也守护着游客的欢乐。

可山里的资源毕竟有限,有一回,游客如潮水般涌来,野果采摘得所剩无几,有些游客还意犹未尽。小生子灵机一动,想起山背面还有一片果林,只是路不太好走。他不顾劳累,带着游客绕到山后,虽然山路崎岖难行,好似蜀道之难,但当游客们看到那片硕果累累的果林时,都欢呼起来。那一刻,小生子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还有阿芳妹子,年轻能干,浑身透着机灵劲儿。她把自家的老房子拾掇一番,开了家民宿,屋里屋外打扫得一尘不染,布置得温馨舒适。每当有游客入住,她总是笑盈盈地站在门口,眼睛弯成月牙儿,“欢迎来到咱家,就像到家了一样,有啥需要尽管说。” 她一边说着,一边接过游客的行李,引着他们进屋,那笑容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

阿芳的民宿生意蒸蒸日上,可村里有些眼红的人开始说闲话,说她抢了大家的生意。阿芳心里委屈,找到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倾诉。老人说:“孩子,《增广贤文》里讲‘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你只要行得正坐得端,把民宿做好,时间长了,闲话自然就没了。” 阿芳听后,振作精神,不仅没受影响,还主动帮着其他村民改进民宿的布置,慢慢地,那些闲话也就消失了。

而我,在这股旅游浪潮席卷茅山窝时,仿佛被命运选中,一头扎进了这场乡村变革之中。我本是个平凡的山里娃,皮肤晒得如小麦般健康,眼神里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平日里,我帮着李大爷打理民宿,看着他忙里忙外,对他的乐观和坚韧,心里满是敬佩。我深知,物质上的富裕不过是过眼云烟,最珍贵的是咱村里人心往一处使。

我就像那田埂上的老槐树,根扎得深,叶儿展得宽,操持起了一场场热闹的社区活动。先是那文化节,那场面,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王婶子,平日里穿着粗布衣裳在田间地头忙碌,脸上总是挂着和煦的笑,像春日暖阳。文化节上,她像变了个人,特意换上自家手工绣的蓝底白花衣裳,针脚细密,绣的花鸟栩栩如生,往那一站,就是村里最亮丽的风景。她手里提着个竹篮,装着自家种的甜枣,颗颗又大又红,在阳光下闪着光。她穿梭在人群中,笑着分给大家,笑眯眯地说:“尝尝咱家的甜,日子也甜嘞!” 孩子们一哄而上,围着她嬉笑,王婶子笑得更欢了。

可文化节筹备初期,大家意见不一。有人觉得要办得洋气些,多请些外面的表演团队,来一场华丽的盛宴;有人觉得应该突出村里的特色,用村民自己的节目,展现最本真的一面。一时间,众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这时,王婶子站出来,声如洪钟:“咱村能有今天,靠的就是咱自己,文化节也得是咱自己的文化节,咱自己的节目,才能让游客看到咱最真实的样子。” 大家听了,纷纷点头,最终确定了以村民表演为主的方案。

李大伯,那是个急性子,平日里干活风风火火,走路带风。丰收节时,他却成了细心人。只见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额头上挂着汗珠,忙着张罗搭台唱戏。他手里拿着锤子,不停地敲打着钉子固定木板,嘴里还吆喝着乡亲们来帮忙:“大伙加把劲啊,今晚可要热热闹闹的!” 一转头,看见旁边的小孩好奇地看着,他不忘逗乐:“小子,长大了也来唱两口,保准比我这老头子强!” 小孩害羞地跑开,引得周围人一阵大笑。

张家的小丫头,平日里文静得像朵含苞待放的花,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看书。一到这种场合,眼睛里就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她穿着娘亲手做的红裙子,裙子随着她的走动轻轻摆动,像朵飘动的云霞。手里拿着一束刚从地里摘的野花,五颜六色,漂亮极了。她穿梭在人群中,给每个忙碌的大人递上一朵,轻声细语地说:“伯伯婶婶,辛苦了,花儿送给你们。” 那模样,甜得能化人心,收到花的大人都忍不住摸摸她的头,夸她懂事。

赵家的小子,平时调皮捣蛋,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虾,没少让大人操心。关键时刻,也是个能顶事的主儿。他带着一群半大小子,在场地里跑来跑去,帮着搬桌椅、挂灯笼,忙得不亦乐乎。汗水顺着他黑黝黝的脸颊流下来,他用袖子一抹,脸上顿时一道黑印,却笑得比谁都开心:“咱们村,就该这么热闹!”

这一场场活动,就像强力的胶水,把大伙的心紧紧粘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我懂得,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比金山银山还要宝贵。

夜晚,繁星点点,村里渐渐安静下来,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这一天的趣事。李大爷吧嗒着旱烟,感慨地说:“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咱们可不能停,得接着往前奔。” 大伙纷纷点头,眼神里透着坚定。我望着大家,暗暗发誓,一定要带着乡亲们把茅山窝建设得越来越好,让这份幸福一直延续下去。

然而,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攀升,村里的环境压力也如泰山压顶般逐渐增大。垃圾开始堆积如山,山林里也出现了一些被破坏的痕迹,就像美丽画卷上的一道道瑕疵。有一次,几个游客为了抄近路,直接踩坏了一片庄稼地。村民们发现后,心疼得如同刀绞,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有人提议要对游客罚款,以儆效尤;有人觉得这样会影响村里的声誉,坏了村里的招牌。

在一次村民大会上,大家为此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这时,李大爷站起来,猛吸了一口旱烟,缓缓地说:“咱不能因为这点事儿就和游客闹僵,可也不能任由他们破坏咱的家园。咱得想个法子,既能让游客知道爱护咱这儿,又能让咱的日子继续红火下去。”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决定在村里显眼的地方立上一些提示牌,告诉游客要爱护环境,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清理垃圾和维护山林。

可问题还是如影随形,接踵而至。村里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竞争也日益激烈,如同战场一般。有些村民为了吸引游客,开始打起了价格战,导致民宿的利润越来越低,如同悬崖边摇摇欲坠的石头。阿芳的民宿也受到了影响,她心急如焚,找到我商量对策。我和阿芳以及其他几个村民代表一起,四处考察学习,发现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注重打造特色品牌和差异化服务,就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于是,我们回到村里,组织大家开会,提出了要突出各自民宿的特色,比如有的可以主打农家美食体验,让游客品尝到最地道的乡村味道;有的可以打造民俗文化体验,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家一开始有些犹豫,担心改变会带来风险,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不知前路如何。但在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后,逐渐接受了这个想法。阿芳率先行动起来,她把自己的民宿布置成了具有传统民俗风格的样子,还增加了一些手工制作的项目,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很快,她的民宿又恢复了往日的火爆,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村民不愿意改变,依然坚持原来的低价策略。结果,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冷清,门可罗雀,心里开始不平衡,甚至对那些改变的村民冷嘲热讽,如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面对这种情况,村里的干部和热心的村民们一起,上门劝说,给他们分析利弊,就像苦口婆心的长者。最终,这些村民也认识到了问题,开始积极寻求改变。

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村里引进了一位外来投资者,打算打造一个高端旅游项目。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却引发了轩然大波。投资者认为自己投入了大量资金,承担了巨大风险,理应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村民们则觉得,这片土地是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旅游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他们也应该得到合理的回报。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一触即发。

在一次谈判会议上,气氛紧张得能点燃空气。投资者拍着桌子说:“没有我这笔投资,你们村里能有今天的发展?我要拿走大部分利润,这是我应得的!” 一位村民代表站起来,涨红了脸反驳道:“你只看到了你的投资,却忽略了我们的付出。要是没有我们,你这项目能落地吗?” 我看着双方剑拔弩张的样子,心急如焚,努力从中调解:“大家都别吵了,我们的目的是让茅山窝越来越好,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

经过多次协商,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制定了一个兼顾双方利益的分配方案。这次事件让我深刻认识到,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是多么重要,就像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茅山窝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面临着各种矛盾和挑战,但村民们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在磕磕绊绊中摸索前行,用团结和智慧化解着一个又一个难题,守护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让梦想之花在风雨中依然绽放得更加绚烂。而我,也在这场乡村变革中不断成长,见证着茅山窝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逐渐蜕变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旅游胜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