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116章 涡村逢变路 众意起纷纭 守本开新径 明朝富梦欣

残阳如血,将茅山涡村浸泡在一片金红的液体之中,余晖似一层薄纱,轻轻覆在这片古老土地的每一处褶皱上,给整个村子镀上了一层既神圣又带着几分悲壮的色彩。村头的老槐树,宛如一位沉默的巨人,见证着村子里的风云变幻,此时树下的人群,仿佛一幅被定格的《清明上河图》,村民们或蹲或站,姿态万千。有的目光呆滞,眉头拧成了麻花,好似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迷雾中迷失了方向;有的三两成群,交头接耳,那模样,像极了密谋起义的革命党人,似乎在酝酿着一场足以改变村子命运的风暴。每个人的脸上,都像是被命运的画笔涂抹上了复杂的油彩,忧虑、期待、迷茫、坚定相互碰撞,形成了一场情绪的盛宴。他们明白,当下的现实如同一把冰冷的手术刀,而李伯所坚守的情怀,则似一团炽热的火焰,在这冰与火的夹缝中,他们必须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开辟出一条既能让生活焕然一新,又能守住祖辈家园的康庄大道。

太阳渐渐西沉,如同一颗坠落的火球,天边被染成了一片火红,好似共工撞倒不周山后,漫天流溢的岩浆。白日的炽热虽已渐渐消散,但太阳似乎对这片土地恋恋不舍,余晖拉扯着老李头的影子,那影子如同一条蜿蜒的巨蟒,在坑洼不平的地面上爬行。老李头静静地坐在那块被岁月打磨得如同铜镜般光滑的石头上,右手轻轻握着旱烟袋,烟杆有节奏地敲打着地面,发出 “咚咚” 的声响,仿佛是在与大地进行一场神秘的对话,诉说着往昔的点点滴滴。此刻,老李头的心中,往昔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画面如走马灯般浮现,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暖场景,也如春风拂面般涌上心头;然而,对明日庄稼收成的担忧,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了他的心。毕竟,庄稼人的命运,就像风筝,永远被土地、雨水和阳光这根线牵引着。

老李,岁月在他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皮肤黝黑粗糙,像极了千年古柏的树皮,一道道皱纹如沟壑般纵横交错,每一道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头发大半已白,剩下的黑发如同残兵败将,零乱地分布在头顶。深陷的眼窝中,一双眼睛却如夜空中的寒星,透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这片土地炽热的爱。平日里,老李头嘴角常挂着一抹微笑,那微笑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给人以温暖;但每当他笑起来,眼角的皱纹便会愈发密集,这是生活留给他的勋章,也是他面对磨难不屈不挠的见证。

老李头向来沉默寡言,可一旦开口,每一句话都如同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庄稼,质朴而又实在。此刻,他坐在夕阳下,宛如从古老的壁画中走出来的人物,凝视着如血的残阳,心中盘算着明年的种子选择、应对雨水不足的办法,以及庄稼收成的预期。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粗糙得如同砂纸,可当他捧起一捧泥土时,动作却轻柔得如同抚摸婴儿的脸庞。这泥土,是他生命的寄托,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根基,更是他对未来的希望。老李头、他的旱烟袋,还有那块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石头,在这如梦如幻的夕阳下,构成了一幅充满温情与沧桑的画面,让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

“小杨啊,” 李伯缓缓转过头,脸上的皱纹如平静湖面泛起的涟漪,绽放出一抹温暖而深邃的笑容。他的眼神仿佛能穿透重重山峦,直达人心,“你这年轻后生,心里装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就像那初升的朝阳,充满了活力与渴望。但你要知道,咱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咱们的根,是咱们的命啊!” 说着,李伯站起身来,迈着略显蹒跚的步伐,走向那棵老槐树。他的手轻轻抚过老槐树粗糙的树皮,如同抚摸着一位多年的老友,“你看这棵树,它见证了咱们村子的兴衰变迁,就像咱们村里的人,朴实、坚韧,无论遭遇多大的风雨,根始终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咱们农民,讲究的就是脚踏实地,土里刨食。虽然辛苦,但这份踏实,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就像李白,虽豪情万丈,仗剑天涯,可心中始终眷恋着故乡的山水。咱们茅山涡村的人,也有着这样的眷恋与坚守。” 李伯身上的衣裳,样式陈旧,颜色也已褪去,但被他收拾得一尘不染,补丁摞补丁的地方,针脚细密均匀,这细微之处,体现出他对生活的尊重与热爱。他的眼神中,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许,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后依然不屈的力量,光芒万丈。

“小杨啊,记住,无论你走多远,这片山水,还有家中的牵挂,永远是你的依靠。在外闯荡时,别忘了回头看看,这里有你的根,有你的魂。” 李伯的话语,如同洪钟般在我耳边回响,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内心,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隧道,让我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情感与责任。

我站在一旁,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困惑与挣扎。我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鸟,既向往着外面广阔的天空,又难以割舍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李伯啊,” 我沉默片刻后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犹豫与坚定,“我知道您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深厚,可您看看如今的世道,变化日新月异。咱们不就是想让村子富裕起来,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吗?您知道邻村的情况吧,他们抓住旅游开发的机会,如今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孩子也能在条件优越的学校读书。咱们要是不抓住这个机会,什么时候才能改变现状呢?” 我一边说着,一边指向村子的方向,“您瞧,村里的房子大多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一下雨就漏;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路,背着破旧的书包;村里的路坑洼不平,下雨天根本没法走。咱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我急切地看着李伯,眼神中充满了对改变的渴望。

李伯静静地听完我的话,重新坐回石头上,装了一锅烟丝,点燃后深吸一口,吐出的烟雾在夕阳的余晖中缓缓散开,如同他心中的忧虑。“娃啊,” 他的声音略显沙哑,带着岁月的沧桑,“我理解你的想法,可旅游开发并非易事。一旦处理不当,山被挖了,水被污染了,咱们祖祖辈辈的根基就毁了。就像曾经有个村子,为了快速致富,过度开采矿山,结果山秃了,水也不能喝了,原本美好的村子就这样毁于一旦。咱们得慎重考虑,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李伯的眼神中透露出无奈,他既不想阻碍村子的发展,又担心失去这片赖以生存的家园。

就在这时,人群中的王婶忍不住插话道:“要不请个专家来看看?看看怎样开发既能保住村子的风水,又能让大家富起来。咱们不能干着急,得行动起来!” 王婶的话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立刻得到了一些人的响应。

“对,王婶这主意好!” 村里的年轻小伙大壮附和道,“我听说隔壁村搞旅游开发时请了专家,效果不错。咱们也可以试试。” 大壮一边说,一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我听后眼睛一亮,连忙点头:“行,我这就去打听,看看能不能联系到懂行的人。” 说着,我转身准备离开。

“等等,小杨。” 李伯叫住了我,“你去打听时,一定要把村里的情况说清楚,让专家了解咱们的难处和期望。” 李伯的眼神中充满了担忧,他担心我年轻气盛,考虑不周。

“知道了,李伯。” 我应了一声,快步离去。

几天后,我好不容易联系到一位在乡村旅游规划方面颇有名气的专家。专家来到村里,在村里四处考察了一番,然后召集大家在老槐树下开会。

“依我看,” 专家推了推眼镜,清了清嗓子说道,“你们村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完全有条件打造一个集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好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

听到专家这么说,人群中顿时议论纷纷。有的村民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而有的村民则忧心忡忡,担心开发会破坏村子的宁静与和谐。

这时,村里的老会计站了出来,皱着眉头说:“专家啊,你说的这些听起来挺好,可真要实施起来,得花不少钱吧?咱们村集体经济薄弱,哪来那么多资金呢?”

专家笑了笑,说:“资金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一方面,可以争取政府的扶持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只要规划合理,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就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消息:有一家开发商听说了我们村的情况,有意来投资开发。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开发商很快来到了村里,他们提出了一个看似诱人的方案:大规模开发旅游项目,建设高档酒店、游乐场等设施。但这个方案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面对开发商的方案,村民们再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部分村民被眼前的利益所吸引,认为这是让村子快速致富的好机会;而另一部分村民则坚决反对,他们担心村子会因此失去原有的风貌和生态环境。

在一次激烈的讨论中,李伯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咱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就毁掉了子孙后代的未来。如果连这片土地都保不住,就算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的内心也在激烈地挣扎着。一方面,我渴望村子能够尽快发展起来,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我也理解李伯的担忧,不想看到村子在开发中失去自我。

就在大家僵持不下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江西白鹭村的成功经验。于是,我向大家讲述了白鹭村如何将祠堂变学堂,将传统村落文化与乡风家训、农事节气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故事。

“咱们可以借鉴白鹭村的模式,” 我说道,“充分挖掘村里的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这样既能保护村子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又能实现经济发展。”

我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经过一番讨论,村民们最终达成了共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旅游项目。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村民们齐心协力,开始了村子的建设。他们修复了古老的建筑,挖掘了传统的民俗文化,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随着旅游项目的逐步推出,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了茅山涡村,村子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如今,茅山涡村已经焕然一新。古老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但在这繁荣的背后,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李伯的话,没有忘记脚下这片土地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

在时代的浪潮中,茅山涡村的人们经历了迷茫与挣扎,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的故事,是无数乡村在时代变迁中奋斗的缩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利益与情怀之间并非不可调和。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到那个平衡的支点,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让古老的乡村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