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123章 涡村槐下聚 众议绘新程 矛盾心中绕 齐心盼梦成

村头那棵老槐树,像是一位沉默而威严的长老,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此刻,树下气氛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篝火,众人围坐,欢声笑语交织,那眼睛里闪烁的光芒,仿佛要将这古老的槐树都照亮,比头顶那炽热的阳光还要耀眼几分。

我看向老张头,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痕迹,犹如古老的沟壑,深邃而沧桑。可他一笑起来,那笑容恰似春日暖阳,瞬间驱散了所有阴霾,眼睛眯成一条缝,透着与生俱来的亲切劲儿。他清了清嗓子,那声音,仿若洪钟,中气十足,在空气中震荡回响:“咱这地界儿,山青水秀,那是老天爷格外赏饭吃呐!你们想想,当年愚公移山,凭的是一股子坚韧不拔的劲儿,咱守着这绿水青山,只要大伙儿心往一处使,还怕挖不出金疙瘩银疙瘩?咱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不能捧着金饭碗还去要饭吃,丢咱祖宗的脸呐!” 老张头边说,边用那布满老茧的手指向远处的山峦和溪流,眼神里满是自豪,仿佛看到了未来那富足美好的景象。

这时,小李,村里那个出了名的机灵鬼,眼珠子滴溜一转,活像一只狡黠的小狐狸,满脑子都是新奇点子。他往前一凑,像个急于展示新玩具的孩童,兴致勃勃地开口道:“我琢磨着啊,现在城里人都稀罕咱乡下这田园生活,咱为啥不把乡村旅游这把火烧得更旺些?搞些农家乐,让他们尝尝正宗的土味,柴火鸡、铁锅炖鱼,再配上咱自家酿的米酒,保管让他们来了就舍不得走!再弄几个采摘园,让游客亲自体验农事乐趣,到时候,这人流量不得‘噌噌’往上涨,就跟那雨后春笋似的,拦都拦不住!” 一想到那些热闹场景,小李眼睛里闪烁的兴奋光芒,简直要把周围的空气都点燃,手在空中不停地比划着,似乎要将脑海中的画面直接勾勒出来。

王大婶手上的活儿不停,针线在她指尖穿梭如飞,那手法娴熟得让人惊叹。她笑眯眯地搭话:“对对,咱还能卖点自家种的菜。咱这菜,施的是农家肥,不打农药,纯天然无公害,城里人就讲究这个。把菜洗净、扎好,装成漂亮小捆,贴上咱村的标签,往集市上一摆,肯定受欢迎。说不定还能跟城里的超市、饭馆牵上线,长期供货呢。这就好比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咱这好东西,还怕没人识货?” 王大婶说着,脸上的笑意愈发深了,仿佛已经看到一捆捆蔬菜变成了一沓沓厚厚的钞票,眼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小赵戴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透着一股子书生气。他推了推眼镜,不紧不慢地插上几句:“咱们不能光靠老一辈的经验,得跟上时代步伐,学学新技术,搞科学种植。你们知道吗,赵括纸上谈兵,空有理论却误了大事。咱们可不能这样,现在好多农业专家搞线上讲座、培训,咱们得好好跟着学,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让咱的农产品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打出品牌,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小赵眼神坚定,透着对知识改变乡村命运的十足信心,仿佛已经看到了乡村农产品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模样。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希望的光,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打算。可就在这时,一直没吭声的老吴突然冷哼一声:“说得倒轻巧,搞旅游、弄农家乐,钱从哪儿来?就凭咱们这点家底,折腾几下就没了,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哭都没地儿哭去!” 这话一出口,犹如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部分人高涨的热情,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压抑。

小杨眉头微蹙,眼里却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希望之火,大声反驳道:“瞧瞧咱们这旮旯,山是青的,水是甜的,就差那么一股子新潮气儿嘞!俺就不信了,只要咱齐心协力,还能被这点困难吓倒?当年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反抗暴秦,咱们咋就不能为自己的好日子拼一把?咱们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让外头的客人都来瞅瞅,咱们自家种的瓜果蔬菜也能插上翅膀,飞到城里人的餐桌上,那该多好啊!” 小杨边说边环视四周,那眼神炽热得像夏日正午的阳光,仿佛要将众人心中的犹豫与退缩都灼烧殆尽。

“对,对!小杨这话在理!咱可不能守着满山的金子,还喊穷喊饿的!” 一个皮肤晒得黝黑,笑起来眼角堆满皱纹的中年汉子猛地一拍大腿,声音洪亮得像村头的铜锣,透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咱得动起来,让日子火起来!不过老吴说得也不是没道理,资金确实是个大问题。但咱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咱们可以一家出点,再找政府申请点扶持资金,先把进村的路修一修,宽宽敞敞的,让旅游大巴都能开进来,这才像个搞旅游的样子。” 他边说边站起身,用脚用力跺了跺地面,仿佛要把决心深深嵌入脚下这片土地。

这时,旁边扎着麻花辫,脸蛋红扑扑的姑娘也按捺不住了,眼睛里闪烁着机灵与憧憬:“还有嘞,咱们还能编些竹篮子、绣些鞋垫子,那些城里人见了,保管喜欢得不得了,说是能带走咱们这儿的乡土味和念想儿呢!就像木兰替父从军,咱们也能靠自己的双手,为家乡出份力。我家里还有些老花样的绣片,回头找出来,给大伙看看,咱们一起琢磨琢磨怎么创新,做出更受欢迎的手工艺品。” 姑娘边说边用手比划着,那双巧手仿佛已经在穿针引线,绣出了五彩斑斓的未来,话语里满是对家乡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热情。

周围的人群渐渐被这股子热情重新点燃,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脸上都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期待和兴奋。可矛盾依然存在,有人担心资金风险,有人忧虑市场竞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他们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每一道影子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却又因现实的矛盾而显得有些沉重,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复杂而生动的乡村新画卷。

“对也,小杨这话在理儿!咱们守着这满地金的庄稼地,咋能还让肚子咕咕叫嘞?” 那个皮肤被日头晒得黝黑,额头上刻着岁月痕迹的中年汉子,再次强调着,边说边用力拍了拍他那结实的大腿,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期许,透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可同时,他又忍不住嘟囔:“但这风险也不小啊,万一失败了,一家人的心血可就全没了。”

“哎,我说咱们还能动动手,整点独一份的手工艺品,让那些城里来的客人们,不光能看咱的好山好水,还能把这份地地道道的乡土情、老家的记忆,揣兜里带走!” 扎着麻花辫的姑娘再次说道,手里还拿着几片刚摘下的野花,轻巧地编织着,那份灵巧劲儿和眼中的光芒,就像是能点亮人心头的一盏灯,温暖又明亮。可她也不禁担心:“就怕咱这手艺不够精致,城里人看不上眼。”

周围的乡亲们也纷纷点头,有的嘴角挂着憨厚的笑,露出被烟草熏黄的牙齿;有的则是眉头紧锁,但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显然也被这提议触动了心弦。阳光洒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改变的渴望,却又因现实的种种矛盾而纠结。他们虽各自不同,却在这一刻凝聚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共同绘制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可这图景中,也布满了因矛盾而生的阴影。

夜色如同一块轻柔的黑纱,缓缓笼罩了村庄,星星在天空中闪烁,仿若在默默见证着茅山涡村即将开启的新征程。大伙带着满心的憧憬,却又带着各自的担忧,陆续散去,各自回家准备为这新的梦想努力拼搏。而这场关于乡村未来的讨论,恰似一颗希望的种子,已在每个人心间种下,可这颗种子,在矛盾的土壤中,究竟能否顺利生根发芽,开出绚丽之花,结出累累硕果,无人知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