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132章 涡村图建设 众志意如磐 资困愁云绕 齐心破万难

“对,咱们得立马动起手来,细细盘算好每一步咋走,稳扎稳打,不能让脚底下空了。” 我站在人群中央,感觉自己就像那定海神针,要稳住这满村的热切期望。岁月在我脸上刻下的皱纹,每一道都藏着故事,恰似村里那座老房子,风吹雨打却屹立不倒。我边说着,边使劲卷起袖子,那袖子因常年劳作,硬邦邦的,费了好大劲才卷上去。露出的手臂,粗糙得像砂纸,可那一道道凸起的青筋,仿佛是力量的纹路,记录着这些年与土地打交道的艰辛。此时,我的眼神坚定得如同破晓时穿透云层的光,容不得一丝犹豫。

我伸出那布满老茧的手,这双手摸上去糙得像老树皮,可它温暖有力,仿佛能将全村人的心都拢在掌心。“这可不是我一人的担子,是咱全村老少肩上的重任啊!大伙儿,咱们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咱庄稼人的智慧和汗水,一点一滴,把咱茅山涡村这块地界,浇灌成个让人眼馋的好地方!” 这话一出口,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人群里激起层层波澜。

旁边,二柱子婶子风风火火地走过来,她刚从地里忙活完,手里还攥着新鲜蔬菜,菜叶上挂着的露珠,在夕阳余晖下闪烁着细碎光芒,宛如她眼中的热忱。她身材结实,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脸上的红润是太阳与土地共同的杰作。二柱子婶子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大声说道:“说得好,一尘…… 哦不,说得好,哥!咱们女人也不含糊,织布做饭、田间地头,哪一样都能顶半边天。就说上次村里办丰收宴,咱们几个妇女从早忙到晚,杀鸡宰鱼、洗菜做饭,那宴席办得热热闹闹,大伙吃得开心,不也有咱们的功劳嘛!这次建设村子,咱们肯定也能行!” 她的话像一把火,瞬间点燃了周围女人们的热情,大家纷纷点头应和。

不远处,小王叔正蹲在地上,双手沾满泥土,摆弄着一块刚从土里翻出来的石头,石头上还缠着新鲜草根。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衣角磨损得厉害,被风一吹,轻轻摆动。裤腿卷得老高,露出结实的小腿肚子,肌肉紧绷着,皮肤黑里透红,一看就是常年在地里摸爬滚打的。小王叔抬起头,憨厚一笑,露出两排整齐牙齿:“我看啊,咱得从心开始,心里头有谱了,手上才有劲儿。这地儿,我最熟,我带个头,先从那片最旱的地儿开垦起,咋样?咱村那片旱地,我年年瞅着心疼,土质其实不差,就是缺水,只要咱齐心协力,挖几条灌溉渠,来年准能种出好庄稼。” 小王叔性格直爽,说话做事从不拖泥带水,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他这一番话,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每个人心里,让大家对未来的劳作充满干劲。

周围,村民们或站或坐,有的手里还握着磨得发亮的农具,那是他们劳作的伙伴。每个人脸上表情各异,但都写满了对即将开始行动的期待与决心。夕阳下,大家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仿佛是一幅以土地为画布,描绘着希望的画卷,每一道影子都承载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眷恋。

“我说啊,咱们得先动动这村里的筋骨,把底子打扎实了。” 我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旧衬衫,领口松松垮垮的,袖子随意挽起,露出结实的手臂,肌肉随着动作微微起伏。我说话不急不缓,每一个字都像经过深思熟虑,眼神里透着沉稳和远见。“咱们兜里现在也有俩铜板了,不如先给咱村的路面整整容,坑坑洼洼的走路都不踏实。还有那排水沟,也得给它捋顺了,下雨天再不用担心家里变水塘了。你们看村东头那条路,一下雨就积水,大伙走路都得绕着,多不方便。” 我边说边指向村东头,那里仿佛能看到未来平整的道路和顺畅的排水系统。

说着,我转头望向村头的老槐树,那里几位老人正摇着画着花鸟图案的蒲扇乘凉。“还有啊,咱们村的老屋老宅,那都是祖宗留下的宝贝,得好好修修补补,别让它们成了风中的残烛。这些老建筑,就是咱村子的魂儿,得让它们亮堂起来,让后人也能看到咱村的风光历史。咱村那座最老的宅子,据说清朝就有了,雕梁画栋的,可不能就这么破败下去。” 我的话里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村子根源的坚守。

一旁的王婶子,手里提着个编得细密精致的竹篮,里面装着翠绿欲滴、带着清晨露水的蔬菜。她笑眯眯地插话道:“对,对!一尘说得对,咱得让村子既好住又好看,让外人走进来,一眼就能瞧出咱村的文化味儿,心里头那个美呀,比吃了蜜还甜!咱把村子拾掇漂亮了,说不定还能吸引游客来,给大伙增收呢。” 王婶子人如其名,善良得像春日暖阳,说话总是笑眯眯的,她的声音轻柔却有感染力,仿佛已经看到了村子未来热闹繁荣的景象。

周围的村民们纷纷点头赞同,有的还挽起袖子,跃跃欲试:“是啊,咱得齐心协力,把村子建设得漂漂亮亮的,让后代子孙也能享福!” 一时间,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规划着村子的未来,那场面就像一场盛大的梦想编织会。

“对,还有咱娃的教育哩!” 一个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眼角带着岁月痕迹的村民,手里还拿着半截旱烟杆,烟杆上挂着个装烟叶的小布袋。他边说边用力在地上磕了磕,烟灰簌簌落下,眼神里满是期待,“咱村的小苗苗,那可是明儿个的太阳啊,得给他们整点像样的地儿学本事。我家那小子,每天晚上就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看着真让人心疼。” 他的话语里带着为人父母的无奈与期望,像一把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说得在理,教育这事儿,比啥都金贵!” 我接过话茬,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衣裳,头发略显凌乱,几缕发丝被汗水浸湿贴在额头,却难掩眼神中的坚定与智慧,“咱得想法子,弄些城里学校才有的新鲜玩意儿来,再请几位肚子里有墨水的好先生,让咱娃们在家门口就能听到那响亮又明白的知识声,让他们的心田也能开出学问的花来。咱可以把村里那间空仓库收拾出来,改成教室,再凑钱买点书本啥的。” 我脑海里浮现出孩子们在明亮教室里学习的画面,那是村子未来的希望之光。

这时,旁边一位大婶,手里提着刚从地里摘的青菜,根部还带着湿润泥土,笑眯眯地插话道:“哎呀,这事儿得办!你看咱家二小子,那双眼睛亮堂堂的,就跟渴望知识的泉眼似的。咱们得给他搭个桥,让他能顺着这桥,走到更宽更广的天地里去。等娃们有出息了,咱村就更有盼头了。” 大婶的脸上洋溢着淳朴而温暖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炉火,温暖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周围的村民们也纷纷点头附和,有的卷起裤腿,露出结实的小腿肌肉,那是长年累月劳作留下的印记;有的则戴着斗笠,帽檐下是那张被风霜雕刻的脸庞,但眼中闪烁的是对后代无尽的关爱与希望。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虽然话语质朴,却句句都像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让整个村子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大伙正说得热闹,村会计老张匆匆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账本,神色有些凝重:“大伙先停停,我刚算了笔账,咱要干这些事儿,钱还差不少呢,这可咋整?” 这一问,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部分热烈的气氛,大家面面相觑,开始琢磨起办法来。

就在这时,村里有名的 “机灵鬼” 顺子站了出来,挠了挠头说:“要不咱学学那‘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大伙一起合计合计,说不定能想出赚钱的门道。我听说邻村搞了个农家乐,生意可红火了,咱是不是也能试试?” 这话又在人群里掀起一阵波澜,有人赞同,觉得这是个新思路;有人却摇头,担心咱村没那经验,弄不好赔本。

争论声中,一直沉默的李大爷开了口,他缓缓说道:“我想起以前村里闹饥荒,大家都饿得不行,可谁都没放弃,一起上山挖野菜、找野果,硬是熬过了那段苦日子。现在这点困难,只要咱团结,肯定也能挺过去。” 李大爷的话像一剂强心针,让大家想起了曾经共患难的岁月,那份团结一心的力量又在心底涌动起来。

可资金问题依旧像一座大山横在面前,大家陷入了沉思。有人提议向银行贷款,却担心还款压力;有人说发动在外打工的乡亲捐款,又怕伤了情面…… 一时间,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在这争论与思考中,人性的复杂也渐渐显露出来。有人一心为村子,不计个人得失;有人则开始权衡利弊,担心自己投入太多却得不到回报。这小小的资金难题,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也悄然考验着这个村子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未来的路,究竟该如何走下去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