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 第19章 年号之争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第19章 年号之争

作者:凉拌日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19:06:28 来源:小说旗

然而,并非所有学子都能欣然接受这些全新知识。

有部分思想较为传统、保守的学子,内心的抵触情绪愈发强烈。

他们觉得这些知识违背了祖宗传承下来的观念,是蛊惑人心的歪门邪道。

其中一位学子义愤填膺地说:“这些洋人讲的东西,简直荒谬至极!什么负数、美洲文明、电的力量,全然是离经叛道之语,我们怎能学这些无用且有害的东西!”

于是,他们联名向杨名时提交了退出培训的申请。

杨名时得知此事后,赶忙将这些学子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劝道。

“诸位学子,我理解你们心中的困惑与担忧,此次西学培训,实是为了我大清的长远发展。

这些知识虽与传统不同,却能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广阔,学到西方的长处。

若因一时的难以接受便放弃,实在可惜啊。”

但无论杨名时如何苦口婆心,仍有部分学子心意已决,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杨名时只能让之前未被选中学子进行替补,确保培训能顺利进行。

而那些选择留下的学子,在这场知识的洗礼中继续探索前行。

在传教士悉心授课、学子们沉浸于知识海洋之际,朝堂之上因年号一事爆发了激烈的争辩。

满族大臣们率先呈上他们精心挑选的多个年号,除了“乾隆”,还有诸如“天佑”“隆盛”等,这些年号从满语词汇中汲取灵感,寓意皆为上天庇佑、国势昌盛,饱含着满族对新朝的美好祈愿。

他们纷纷进言,强调这些年号与满族文化紧密相连,是对民族传统的尊崇与延续,定能为大清带来好运与繁荣。

而汉臣们也不甘示弱,提出一系列富含汉文化底蕴的年号。

“乾元”,“乾”象征着天,“元”有元始、开端、大之意,寓意新朝乃是天下之始,如天之宏大,将开启一个全新的盛世。

“昭明”,“昭”有光明、显着之意,“明”即明亮,象征着新朝政治清明、光明磊落,能将圣德彰显于天下。

“熙盛”,“熙”有光明、和乐、兴盛之意 ,“盛”表示繁荣、强大,寓意新朝和乐安康、繁荣昌盛。

他们引经据典,阐述这些年号承载着汉文化对国泰民安的深切期盼,希望借此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为新朝赋予深厚的文化根基。

身为后世穿越而来的弘历,心中早有打算。

弘历心中明镜似的,此前授意刊发的报纸,连篇累牍地宣扬中华民族同属一脉,就是要在民间播撒下文化融合与民族平等的种子,让这些理念在民众心底扎根发芽,进而发自内心地接纳认同。

在他看来,若将年号定为“中华” ,无疑是对这一理念的强力加持,使得中华民族同属一脉的观念更加坚如磐石,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子民的灵魂深处,成为凝聚天下人心的精神纽带。

然而,弘历此提议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满族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他们皱着眉头,言辞急切,认为“中华”年号缺失满族特色,抛弃了祖宗传承的文化符号,会让满族在新朝的地位受到威胁,更担忧这会削弱满族对朝廷的影响力。

然而,汉臣们大多表示赞成,他们满脸欣喜,拱手进谏,称“中华”涵盖了广袤的地域与多元的民族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概括与升华,能彰显新朝海纳百川的胸怀,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更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朝堂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互不相让。

弘历坐在龙椅之上,面色沉稳,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年号的抉择,更是关乎国家未来走向的关键决策。

最终,弘历凭借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强力通过了“中华”这一年号。

弘历目光炯炯,高声说道。

“朕意已决,以‘中华’为年号,便是要让天下知晓,我朝乃满汉蒙回藏一家,各民族平等共生,共筑辉煌。

望众卿齐心协力,辅佐朕开创盛世!”

尽管满族大臣心中仍有不满,但君命难违。

这场年号之争落下帷幕,“中华”年号正式确立,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大清迈向融合与繁荣的新征程,也预示着这个古老帝国将在全新的理念下,开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

朝堂之上为年号争论得不可开交之际,民间也因第二期《中华日报》的发行热闹得炸开了锅。

广州府的茶馆里,茶香袅袅,茶客们人手一份报纸,热烈地讨论着。

一位身着长衫的书生,兴奋地挥舞着报纸说道。

“诸位快瞧!这报纸上的‘华人行为准则’,真乃济世良言!

‘对食物、**、金钱等方面的**保持适度和节制’,如今世风日下,多少人就是因为**过度,迷失了自我。若人人都能以此为戒,社会风气肯定能焕然一新!”

旁边一位商人模样的人也跟着点头。

“您说得太对了!就说我们生意场,有些人贪得无厌,为了赚钱不择手段。要是大家都遵守这准则,诚信经营,生意肯定更好做,也更踏实!”

这时,一位老者缓缓开口。

“我最看重的是‘当孝敬父母’这条。

百善孝为先,现在有些年轻人,对父母不管不顾,实在是不应该。

这报纸把这准则宣扬出来,能让大家重新重视孝道,咱们的传统美德可不能丢啊!”

众人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身边那些因为不节制**或者不孝顺父母而引发的事情,对“华人行为准则”的认同感愈发强烈。

江南水乡的小镇上,一群年轻学子围坐在私塾外的老树下研读报纸。

一个学子指着报纸说道:“你们看,‘尊重他人及其信仰,无论他人的信仰或背景如何,都给予尊重’,以前我总觉得和不同信仰的人相处很难,现在明白了,大家都互相尊重,就没那么多矛盾了。”

另一个学子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是啊,还有‘不要轻易对他人进行评判,应看到他人的优点’,以后我可得改改这爱评判人的毛病,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北方的边塞城镇,百姓们也被报纸的内容深深吸引。一位退伍老兵捋着胡须说:“这‘同胞有难,应主动帮扶’说得真好。

咱在边塞生活,大家就是要互相帮衬。

前阵子隔壁家遭了灾,大家都伸出援手,这才渡过难关。

以后更得照着这准则来,让咱这地方更有人情味!”

周围的百姓纷纷点头,回忆起平日里邻里互助的温暖场景。

在讨论“华人行为准则”的同时,司法改革也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客栈里,一位经常在外走动的商人说道:“我在各地跑生意,见识过不少地方的司法乱象。

听说新的审判制度,打官司得靠证据说话,不像以前,全凭当官的一张嘴。”

一位在衙门当差的小吏也附和道:“是啊,以前断案,有时候确实模棱两可,现在推行新式审判,还有律师帮忙,对我们这些当差的要求也更高了,但也更能保证公正断案了。”

关于报纸销量,大家同样讨论得热火朝天。

杭州城里,一位书店老板满脸笑容地说:“这《中华日报》可太受欢迎了!上个月我们店卖出去好几千份,每天都有人来问有没有新报纸。

大家都想知道朝廷又有什么新政策,还有各地的新鲜事儿。”

在广州的码头边,一位船工也说道:“我虽然识字不多,但听识字的工友念报纸上的内容,觉得可有用了。

大家都爱听,所以买的人肯定多,听说上个月广州卖出去好几十万份呢!”

农业种植方法的讨论则在广大乡村地区掀起热潮。

在河南的一个小村庄里,一群农民围坐在一起,研究着报纸上的种植技巧。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说道:“这报纸上说的挑选种子的方法,还真有道理。

以前咱都是凭经验选种,有时候收成不好。今年按照这上面的方法选种,再好好管理田间,说不定能大丰收!”

旁边一位年轻的后生也兴奋地说:“还有这施肥的时机和用量,以前我都不太懂,现在看了报纸,心里有底了。”

新式审判案例更是让百姓们津津乐道。

在山东的一个县城里,一场关于新式审判的讨论在集市上展开。

一位卖菜的大娘说:“听说那个王二盗窃案,原告律师把证据摆得明明白白,王二再怎么狡辩都没用。

以后那些小偷小摸的可得小心了,别以为能轻易逃脱惩罚。”

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则说道:“新式审判引入律师辩护,这是司法的进步。让双方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依靠证据来判定是非,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希望以后这样的审判越来越多,让老百姓都能相信法律。”

各地的文人雅士也在诗社、书院里展开讨论。

他们引经据典,探讨着“华人行为准则”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时也对司法改革、报纸的作用等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不少人还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寄往报社,希望能在报纸上发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