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 第35章 对外开放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第35章 对外开放

作者:凉拌日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5 19:06:28 来源:小说旗

朝堂上,关于商业杂税取消的争论激烈,两派僵持不下。

支持改革的官员们热情高涨,详细陈说取消杂税的好处。

以京城试点来看,取消杂税后商业一片繁荣,商户积极性大增,市场活力四溢。

而且,取消杂税对市场物价有着积极影响。

过往,杂税层层叠加在商品成本上,商户转嫁成本导致物价高企,百姓生活压力沉重。

如今京城情况明显改善,米市中米价因取消杂税下降近两成,百姓能用更少钱买更多粮食,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布市的布价也降低了,家庭添置衣物不再犹豫,布店生意更加红火。

物价下降,不仅减轻了百姓负担,还激发了消费市场活力,形成良性循环,各类店铺都迎来发展机遇。

然而,保守派官员们仍固执己见,满脸忧虑地进谏。

他们觉得地方财政长期依赖这些杂税,骤然取消会使道路修缮、水利建设等公共事务因资金短缺停滞,影响百姓生活,引发社会不稳定。

他们坚称此举动摇国本,违背重农抑商的祖宗规矩,认为商业过度发展会让百姓轻视农业,威胁国家根基。

弘历神色凝重,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沉稳开口:“朕明白你们的顾虑,推行新政是为了大清昌盛、百姓安乐。

取消杂税虽短期内对地方财政有压力,但从长远看,商业繁荣后税收源头更广。”

弘历稍作停顿,加重语气道:“朕已命户部开源节流,一方面鼓励商业发展开辟新税源,另一方面严控支出杜绝浪费,定能保障地方事务开展。

若因一时困难退缩,新政怎能推行?大清又何谈进步?”

在弘历的坚持下,取消杂税的政策得以继续推行。

此外,弘历转头看向户部尚书海望,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期待,下令道:“海爱卿,朕命你组织大型商队前往安南、吕宋等地开展海外贸易。

朕听闻那里粮食一年三熟,价格相比大清廉价不少,你务必精心筹备,挑选得力之人,尽快启程。

此次贸易,不仅要为我大清赚取银两,还要把那里的粮食运回来。同时,借机拓展海外市场,宣扬我朝国威。

沿途需保障商队安全,与南海水师妥善沟通,确保贸易顺利进行,不得有任何闪失。”

海望连忙跪地领命,神色庄重:“陛下放心,臣定不负圣恩,全力组织商队,确保贸易圆满成功。”

退朝后,海望即刻着手筹备,不久后,一支庞大的商队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等大清特产,浩浩荡荡地朝着安南等国进发,一艘战船在商队不远处护航。

就在朝堂商讨其他事项时,南方传来消息,庄亲王等人已经抵达广州。

这消息瞬间在朝堂上引发一阵不小的波澜,大臣们的讨论焦点即刻转移。

弘历听闻此讯,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期待,他知道庄亲王此次出访意义重大,带回的见闻与经验定能让大清的变革之路更加顺畅。

“庄亲王一行想必收获颇丰,传朕旨意,令其即刻返程进京,朕要亲自听他详述此次出访见闻。”弘历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朝堂上回荡。

1736年十二月底,京城银装素裹,寒意刺骨,庄亲王允禄等人历经长途奔波,终于赶回京城。

此时,紫禁城太和殿内,大臣们正就新政相关事宜争论不休。

听闻庄亲王归来,众人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殿外,满心期待着他带回的消息能为朝堂局势带来新的变化。

来到朝堂后,允禄急忙跪地行礼,弘历语气有些急切说道:“庄亲王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

此次出访英吉利,朕甚是牵挂,快将所见所闻详细道来。”

允禄有些激动的说道。

“陛下,英吉利在工业、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确有值得我大清学习借鉴之处。

英吉利商业体系成熟,贸易网络遍布全球,工业技术更是日新月异……”

允禄随后描述了在英吉利的种种见闻,伦敦港千帆竞发、商贾云集,贸易活动如火如荼。

工厂中机器轰鸣,以惊人的效率进行生产。英军的火炮威力巨大、火枪精准先进。

学府内学术氛围浓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国家输送了大量实用人才。

最后,允禄急恭敬地呈上精心收集的各类资料、书籍清单,以及与英吉利国王乔治二世写给中华皇帝的国书。

弘历神情专注而凝重。听完汇报,他陷入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庄亲王此次出访,成果斐然,这些见闻与资料对我大清的变革意义非凡。

英吉利的发展之路,让朕看到了差距,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英皇在庄亲王访英期间,给予了热情款待,尽显友好之意。

而庄亲王呈递的英皇国书,其中态度诚恳,言辞间满是与我大清通商的殷切请求,希望我朝能给予英商更多便利。

朕思索再三,为表答谢,也为顺应时代发展,朕有一番新的打算。”

一些保守派官员顿感不妙。大学士徐本满脸忧虑,上前一步道:“皇上,与英吉利通商,恐生诸多事端。

那蛮夷向来狡黠,其请求背后定有不可告人之图谋,不可轻信。”

户部侍郎于敏中也忙不迭叩首:“是啊,皇上,洋货冲击,百姓生计难保,国家根基亦会动摇。”

弘历面色沉稳,抬手制止了他们的议论,目光坚定地说:“朕心意已决。英吉利的先进之处,我大清应积极借鉴。

朕深知变革不易,可若因噎废食,大清只会固步自封。

朕决意开放广州府、福州府、上海府、宁波府为通商口岸(注1)。

允许外商携带家眷入城暂住,且准许他们在当地购买宅院、开办工厂。

可在全府管辖范围内自由活动,但必须接受地方管束。”

此令一下,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保守派大臣们满脸惊愕,急忙出列谏言。

一位两鬓斑白、资历深厚的大臣,双手颤抖着,声音带着几分急切:“陛下,万万不可如此啊!

让外商在我大清土地上购置产业、随意活动,这简直是引狼入室!

他们一旦扎根下来,难免会窥探我大清的机密,扰乱地方秩序。

我朝向来以农为本,商业次之,如今让他们肆意设厂,恐怕会冲击我大清传统的经济根基,坏了祖宗定下的规矩啊!”

另一位大臣也赶紧附和,神色忧虑:“陛下,洋人习性与我等大相径庭,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与我大清格格不入。

若放任他们在全府活动,与百姓频繁接触,必定会引发诸多矛盾冲突。

而且,购买宅院、开办工厂,这一系列行为会让他们在我大清拥有过多的势力,长此以往,我大清的主权恐受威胁,还望陛下三思啊!”

然而,支持改革的大臣们纷纷站出来,表达不同的看法。

庄亲王拱手说道:“陛下圣明!当今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闭关锁国只会让我大清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开放口岸,允许外商开展这些活动,正是我大清融入世界、谋求发展的绝佳契机。

外商设厂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的工匠可以学习借鉴,从而提升我大清的制造水平。

购买宅院、自由活动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我大清百姓开阔眼界。

至于地方秩序,我们有完善的管束机制,由地方巡抚统筹警察局等机构,必定能规范外商行为,确保地方安宁。”

张廷玉紧接着点头赞同:“臣附议庄亲王所言。

庄亲王此次出访带回的经验表明,学习西方先进之处刻不容缓。

开放口岸并给予外商一定的活动空间,不仅能促进商业繁荣,增加国库收入,还能为我大清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可以制定详细且严格的法规,明确外商的权利和义务,让他们在我大清的土地上依法经营、依规活动。

如此一来,既能利用他们的优势推动我大清进步,又能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弘历听完大臣们的争论,神色平和却坚定地开口:“诸位爱卿,朕明白你们的担忧。

但如今世界形势已然不同往昔,若我们依旧固步自封,只会与他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英皇既有通商诚意,我们便顺势而为。不过,为确保我大清利益不受损害,还需诸多举措加以规范。”

随后,弘历进一步阐述他的决策:“着令户部成立商务司,专门统筹管理国内企业与外商相关事务。

从今往后,外商投资设厂,必须同我大清本土商户一样,注册公司并依法纳税。

并且,其投资设厂的范围限制在民用领域,至于军械制造等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行业,外商若有意参与,朝廷必须占据半数股份以上,以便牢牢把控主导权。”

注1:雍正皇帝1727年开放了粤海关(广州)、闽海关(福州),江海关(上海),浙海关(宁波)用于对外贸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